书城文学圣经文学二十讲
4687700000040

第40章 福音(1)

意志的复活永恒的回归

在《圣经》里,四福音书(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马太福音》、《约翰福音》)位于《新约》之首,因为四福音书报告了耶稣基督的“消息”。

《路加福音》在序言里写道,“有好些人提笔作书,述说在我们中间所成就的事,是照传道的人从起初亲眼看见,又传给我们的”。

1.神学意念的特殊作品

公元前1世纪的基督徒们不可能像今人一样了解并记录下当时重大历史事件的重要性,因为他们与那些事件本身都有密切联系。在保罗时代,教会还没有福音书。保岁书信中也没有任何迹象,表明他已意识到将耶稣传教的行迹笔录下来的必要性,或保岁已促成这方面的笔录。事实上,甚至在福音书成型之后,教会中一些人也更喜爱口间传说,而不懂得将某物书写成文的意义。福音书并不是为了作传才写,因而无法从中抽出一部传记。但在记述耶稣生平方而,福音书的作者们只做了部分工作。许多人都著书立说,进行这方面解释,却是事实,不过,他们的写作的方法大多是虔诚的想像,因而其文学意义多于历史意义,其想像的成果与拉斐尔想像性的“圣母子”油画类似,部是宗教性质的升华。福音书的记载以琐碎的细节见长,并被用来传达神学意念,表述了作者对基督的执著信念。

然而,我们必须意识到,有关耶稣的惟一信息来源就是四福音书。四福音书的文体类型非常特殊,在其他文学作品中,再也找不到与其真正类似者。

从某种意义上说,福音书的作者取得了巨大成功。因为基督教的诞生,以及组合成基督教最初的教会都是从福音书中发现了伟大时代和至高权威的证据,从而采纳了全部4卷书,将它们一概列为正典,便排除了一切不利于耶稣基督的影响,起到了众星拱月的巨大作用。

福音书中的文学类型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它们表现了各不相同的形式特征,至于耶稣生平中的有名事件。在四福音书中都有传神之笔,都达到了形象刻画神圣的耶稣形象的目的。

2.出乎想像与企盼的纪实

福音四书在多人程度上反映出耶稣的实际行为?这一问题我们无法回答。因为事件发生在许多世纪以前,当时的客观事实今天已无法再现。今天我们所拥有的,还是历来我们所拥有的:一个作者关于某一主题的概念。所谓“基督的秘密”,作为世俗语言是难以理解的,但作为表示耶稣生平的一个概念,则又是真实的。耶稣在巴勒斯坦这块有限的地区曾名噪一时,他吸引住了一小批忠诚的追随者。但随即便引起犹太教和罗马政府的注意,继而是反对;随后很快因叛乱罪而被审判,钉上十字架处死;接着便销声匿迹了。例如《马可福音》中的故事是以耶稣的复活和升天结尾,这样便使他从一个事实上的失败者变为成功者。人们拒绝他是因为不理解他。由于他被假设遭人拒绝,所以接着就是假设遭人误解,因此,当我们在领略有关耶稣复活的论述时,读者务必要将他一生的每一件事都和“基督的秘密”这一主题概念协调起来看待。

毫无疑义,没有想像的文学作品不足以扣人心弦。《圣经》的魅力,主要依赖于极其丰富的想像力。这种想像力正是作家创作灵感的翅膀。

如对于耶稣死而复活的描写,你无论从哪一种福音书的作品中,都可以看见好像是纯粹出乎想像与企盼的“纪实”性的构造,但你却否定不了这近乎“实话实说”的故事。

为什么?因为作家本人似乎就是目击者,或是“听说者”,然后是“记者”。

他所要交待的是—种无可置疑的事实,他所要揭示的是《圣经》的真谛。

如《马可福音》的马可,他所记载的既是事实,也是预言:

他又举杯感谢上帝,然后把杯子递给众门徒,他们把杯中的酒喝光了。耶稣说:“这是我的血,它为众人而流,以确证上帝的誓约。我告诉你们,我不再喝这酒了,直到在上帝之国与你们共饮新酒的那天我才开戒。”他们唱了一首赞美诗,便出来,到橄榄山去了。

耶稣对众门徒说:“你们都会离开我四处逃窜,正如《圣经》所说:‘上帝要杀死牧人,羊群四散而逃。’但是我复活后,要比你们先到达加利利。”

彼得说:“即使别人都离开你,我决不离开你!”

耶稣对彼得说:“我告诉你,今夜鸡叫两次以前,你会有三次说不认识我。”

彼得更坚定地说:“即使我必须同你一起去死,也决不会这样说!”其他门徒也都这样说。

可以没想,倘若没有马可,其他的人是否最终也能创造出福音书,将永远不得而知。因而,让我们把率先创作之功归于马可。

马可显然是一位不信犹太教的基督徒。他的书是写给其他不信犹太教的基督徒们看的。当时(尤其66—70年的犹太战争期间)战乱不休,哀鸿遍地,民不聊生,给人以末日将临的强烈印象——据信,末日到来时,“圣子”基督将再次降临,善与恶两大势力将进行最后决战。这些观念表现于《马可福音》第13章的启示文学场景,和作者坚持的伦理二元论中。伦理二元论认为,世界是一个大战场,善与恶两大势力永远争斗不休。因此,马可的语调如此急迫,措词如此有力,叙事风格如此生硬,并不使人感到惊奇。《马可福音》只有16章,在四福音书中是最短的。它不像后出的《路加福音》和《马太福音》那样记载耶稣降生的故事,而是一开头就率直明确地宣布耶稣基督是神的儿子;随后引用一段《旧约》弥赛亚预言,预言又引出施洗者约翰,以及耶稣受洗的简短故事;接着第1章14节便述说了耶稣在加利利的传道。从这里开始,作者加快了叙述进程,直讲到耶稣被钉上十字架(前后不过一年多时间)。在作者看来,耶稣的最后殉难是一个重大事件,它使所有其他事件获得了意义。耶稣为受磨难而降生。

《路加福音》在借鉴《马可福音》时,对后者冷峻急迫的风格进行了较大改动。首先表现为,路加从资料中选取大量内容,加强了未被马可强调的部分。新增入的材料风格文雅,含有许多著名段落,如寓言“财主和拉撒路”、“好撒玛利亚人”、“浪子的比喻”,诗歌“马利亚的尊主颂”(“圣母马利亚颂”),故事“耶稣降生于马槽”、“天使报喜信给牧羊人”、“孩童耶稣在圣殿里”、“耶稣被钉上十字架”、“基督向以马忤斯路上的门徒显现”等。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路加对妇女也极为关注。较之其他各书,一些妇女的形象在《路加福音》中非常引人注目。路加始终以同情心和切近实际的笔触描写她们。路加在第21章五至二十六节还认真重写了《马可福音》第13章的启示场景,但文笔较为温和。他认为末日并不迫在眉睫,末日来临时信徒们还有事做,他们将在历史上写下新的一卷。这便要求虔信者在某种意义上适应外界,因为世界不可能如马可的看法那样,完全一团糟,只配被毁灭。

一位习惯上被称为“马太”的人对《马可福音》进行了修订和扩充。他的目的是,更多地以他本人对耶稣尘世使命的理解,写一部新的福音书。

无疑,这部书曾在他生活过的基督教社团中流传。

据考,他生活于安提阿一此地位于巴勒斯坦北部的叙利亚海岸。如果《路加福音》在《马太福音》之前(二者的先后仍有争议),马太似乎也没见过《路加福音》。但马太确曾了解《马可福音》。他对后者十分重视,将其内容的大约90%都收入自己书中,并模仿了该书事件的编排次序。在此基础上,他增入《马可福音》所没有的一些材料:以此弥补了《马可福音》的不足。这使他的福音书比《马可福音》长出大约三分之一,读起来也更加流畅上口。

如马太在描写耶稣时,首先认定他是犹太人的先知和导师,并且因为兼具“神子”和大卫直系后裔的双重身份而拥有至高的权威。他完全应验了犹太《圣经》中的弥赛亚预言。《马太福音》的读者们必如马太本人,也信奉《旧约》的权威,并在阅读中履行其要求——这在回归故乡后的犹太社团中已成为制度。当时,人们不仅审慎对待每一个短文、句子和词组,甚至把个别单词从《旧约》中摘取出来,精心考察其预示的含义。学者们从《马太福音》中已查出60多处《旧约》的直接引文,还发现更多的间接引文,或与《旧约》暗中相关之处。马太引用《旧约》的最著名模式是借助“应验套语”,这类套语书中出现了11次(如第1章22、23节写到耶稣降生时说:“这一切事的成就,是要应验主借先知所说的话:‘必有童女怀孕生子,人要称他的名为以马内利’。”)。有人还看出《旧约》和耶稣生涯之间的诸种预表性联系,其中最有名的两例是马太将耶稣的首次重要的讲道安排在山顶(与耶和华在西奈山授予摩西律法相照应);在第12章40节引述了约拿故事,说“约拿三日三夜在大鱼腹中,耶稣也要这样三日三夜被埋在地里”(对照《路加福音》11:29,30)。

但在《绵羊与山羊的审判》这一节里,马太的艺术天才展现无遗。他用寓言的形式、超前的思想意识谈到了耶稣在未死之前的状况:“你们这蒙我父赐福的,可来承受那创世以来为你们所预备的国?”

3.为耶稣施洗的约翰

有许多《圣经》学者认为,约翰是否了解他这位表弟的思想,似乎大可怀疑,然而有一点是确凿的,那就是——基督的洗礼。

施洗者约翰宣讲的是“不”。而耶稣以同样的激情说“是”。

约翰是耶稣的施洗者,他曾指着耶稣对他的弟子们说:“上帝的羔羊们,快除戒世上的罪孽吧!这就是我一直在说的那一位。我说:‘在我之后来的那人,比我更伟大,因为我出世以前他即已存在。’我并不知道他将是谁,但是我来用水施洗,就是要让以色列人认识他。”

约翰还证实道:“我看见圣灵像鸽子一样从天而降,栖息在他的身上。我仍不知他就是那个人,但是差遣我用水为人施洗的上帝对我说:‘你将看见圣灵降临,停落在一个人身上;那就是用圣灵施洗的那个人。’我已经看见了,所以我告诉你们,他就是上帝的儿子。”

有那么一阵,约翰似乎隐约揣摩到耶稣所讲的意思。他告诉门徒们,不要对自己寄予过多的期望,他只是另一位导师的先导而已,而那位导师比自己更伟大。有两个门徒听从了这一建议离开了他,转而追随耶稣,他一点也不生气。

约翰已将自己最优秀的部分献给了世人。

他总觉得自己还是失败了。

约翰死得极为悲惨,但对他来说却恰好是一种解脱。

《约翰福音》在记述耶稣的教诲时,似乎以独特的语言突出了几个一再重现的关键术语:“光”、“暗”、“生命”、“荣耀”、“救恩和真理”、“知道”、“相信”。这都是人们常用的术语,但在这里它们却各有某种特殊含义。的确,《约翰福音》可被恰切地称为“内涵更深的福音书”。当某人按语言的常规意义提出问题和陈述见解时,耶稣往往能对他的话重加解释,阐述出讲话人不了解的更深的神圣寓意。

假如这些解释常使人感到牵强附会,与被解释物不符,则是因为,耶稣注重的是寓言,而不是事物本身。在《约翰福音》中,宣告型故事远非偶然现象,而是遍及各处。

4.耶稣的祈祷文

未讲到耶稣复活之时,我们有必要领略福音书的内涵。

我们从福音四书里大致上可以感觉到,如果依照世俗常理看,耶稣生前事业已如日中天。群众深信耶稣就是真正的弥赛亚,只要耶稣愿意领导他们,一声令下,他们就会向耶路撒冷挺进,为此甚至可以与整个罗马的军队对抗。

但遗憾的是,这远不是耶稣的梦想。

他没有任何个人的野心。

他既不追求荣华富贵,也无意成为一个民族英雄。

他希望人们超越尘世间稍纵即逝的欲望,去寻找使他们在爱、仁慈和怜悯中团结起来的那种精神,并与它同在。

他无法容忍自己仅仅被看作那个老王朝的另一个权力代表,即使是更好的代表。

耶稣不过为了给在生活的路途上艰难跋涉的人一个日常而具体的指导,因此,他还给他们编了一小段祈祷文,至今仍有千百万人每天念诵:

我们在天上的父,愿人都尊你的名为圣。愿你的国降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免我们的债,如同别人免了我们的债。不叫我们遇见试探,救我们脱离凶恶。国的国度,权柄,荣耀全是你的,直到永远,阿门。”

5.历史的备忘录

假定排除作者的想像,那我们既可以把四福音书看作是纪实文学,也理所当然地可以视为历史的备忘录。以下是四福音书关于耶稣的死与复活的备忘录集粹。

(1)被判死刑

每逢逾越节,彼拉多照例按人们的要求释放一个凶犯。当时,有个名叫巴拉巴的人吲一些暴徒一起关在监狱中,这些人在一次骚乱中犯了杀人罪。人们聚集在一起,要求彼拉多按例行事。彼拉多问他们:“你们想让我开释犹太之王吗?”他非常清楚,祭司们出于妒忌会把耶稣交给他。

然而,祭司们煽动人们请求彼拉多释放巴拉巴。彼拉多再次问人们:“被你们称为犹太王的那个人该怎样处置呢?”人们大声喊叫:“把他钉上十字架!”彼拉多又问:“他犯了什么罪?”人们喊得更起劲了:“把他钉上十字架!”彼拉多为取悦众人,释放了巴拉巴,然后又命鞭笞耶稣,把他送去钉到了十字架上。

(2)犹大的死叛徒犹大听说耶稣被判罪,便悔恨交加地把30块银币送给祭司和长老。他说:“我出卖了一个无辜者,置他于死地。”他们回答:“这是你自己的事,与我们有何相干?”犹大把30块银币扔在圣殿中便离开了,然后自缢而死。

祭司们把银币捡起来并说:“这是带血的钱,依律法不能入圣殿的宝库。”最后一致同意,用这笔钱买陶匠的一块土地,作为外乡人的公墓。直到今天,那块地还被称为“血田”。此事应验了先知耶利米的预言:“一如主的旨意,他们用30块银币买了陶匠的一块土地,以色列人同意用这笔钱偿还他生命的价值。”

(3)兵士戏弄耶稣

士兵们把耶稣带到总督府院内,把同伴们都召集到一起。他们给耶稣穿上一件紫色长袍,用荆棘编了一顶王冠给他戴上。然后他们向耶稣致敬:“犹太之王万岁!”他们用棍打他的头,用手掌打他,向他下跪、鞠躬。戏弄够了,便剥掉紫色长袍,让他穿上自己的衣服。然后把他带出去要钉在十字架上。

(4)耶稣被钉到十字架上

途中士兵们碰到一个叫西门的人,他正从乡下进城去,士兵们于是强迫西门背着耶稣的十字架(西门是古利奈人,是亚历山大和鲁孚的父亲)。他们把耶稣带到一个名叫“各各他”(意为骷髅冈)的地方。在那儿,他们把没药一种有香气、且有苦味的树脂,用于配制药剂及香料等。和酒调在一起给耶稣喝,但耶稣不喝。

于是他们把耶稣钉在十字架上,又掷骰子,又分耶稣的衣服。他们把耶稣低钉在十字架上时,正是上午9点。他的罪状牌上写着:“犹太之王。”他们又把两个暴徒钉上十字架,一个钉在耶稣的左边,另一个钉在耶稣的右边。

过往的人摇着头嘲讽:“哎呀!你不是要拆毁圣殿,3天后再把它重建吗?现在还是先从十字架上下来,拯救你自己吧!”

同样,祭司们和律法学者也在嘲弄耶稣,他们说:“他拯救了别人,却不能拯救他自己!让我们看看这个弥赛亚,这个犹太之王怎样从十字架上下来吧,要能下来我们就会相信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