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智者为王
4687000000009

第9章 非常人非常事——成功者比常人付出更多的努力(2)

此后,刘备一面敷衍刘璋,不去攻打张鲁;一面“广施恩惠,以收民心”。但他并未忘记夺取益州的目标。庞统献出三条计策:“第一,我们选派精兵,日夜兼程,直接袭击成都。刘璋没有打仗本领,又毫无防备,大军突然而至,一举便可夺取益州。第二,我听说刘璋的名将杨怀、高沛都手握重兵,把守要地,他们曾多次上书进谏刘璋,劝说刘璋把我们拒之门外。如今,将军可派人送信给他们,散布流言说荆州军情紧急,我军将回荆州救急,并使部队装出要回荆州的样子。这两个人都敬仰你的英名,又想让我们回荆州,必定会轻骑来面送将军。到时机把他们抓起来,夺了他们的兵马,然后再攻取成都。这是中策。第三,我军返回白帝城,与荆州连接策应,再伺机夺取,这是下策。你如果犹豫不决,不果然行事,会被困荆州,进退两难。”

刘备同意了庞统的中策,第二年便以刘璋资助兵马粮草不足为借口,擒斩杨怀高沛,袭取涪城。益州真正夺到手时,面对刘璋这位软弱无能而心地还算仁厚的同宗兄弟,刘备握着对方的手流泪说:“不是我不行仁义,无奈形势让我不得这样!”打了人家又摸人家,难怪人们说刘备“诈伪”。

二、从采蘑菇的少年到东北王的努尔哈赤

1.阴谋与阳谋的有效结合

顺者以德服,逆者以兵临。

——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称王,历经了一个艰难的过程。他的事业是一步步做大的。一个小小部落的继承人,年轻的他,如果直接去夺取明朝的江山,无异于以卵击石。他首先是把身边乃至整个东北的部落一个个吞并掉,建立起后金王国,然后才与明朝直接较量。

努尔哈赤生于建州左卫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西赫图阿拉)女真贵族家庭。他的先祖受明朝册封当官,一代代承袭,他的祖父觉昌安任建州左卫都指挥,父亲塔克世继任指挥。努尔哈赤青少年时代吃尽了苦,母亲去世早,继母对他不好,他挖人参、采蘑菇、拣榛子、摘木耳、拾松子,然后将这些东西运到抚顺去卖,以此来维持生活。努尔哈赤喜欢学习和交朋友,他劳动之余,学会了蒙、汉语言文字,他尤其对汉族的兵书感兴趣,见到这方面的书就拿过来读,熟记了不少的韬略兵法。在做生意的过程中,他对辽东山川地貌与道路险夷情况渐渐掌握。后来,他成为明朝总兵李成梁的部下,他作战勇敢,屡立战功,很受器重。

如果父亲没被明军误杀的话,努尔哈赤的人生也许将是另一个样子。明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努尔哈赤的父亲在古勒山城(在今新宾境)被明军误杀,努尔哈赤承袭父亲的职务,任建州左卫都指挥。那时候,他看问题的视角还小,他将家仇归罪于图伦城城主尼堪外兰,于是以“遗甲十三副”起兵,组织近百人队伍,攻破图伦城。接着率兵攻破翁科洛城,击败界凡、萨尔浒、栋佳、巴尔达四城联军。他还率步骑80人,设伏浑河边,击败界凡等五城联兵800 人,直到攻破鹅尔浑城(今抚顺东),开口向明官索杀尼堪外兰,把家族大恨报了。

努尔哈赤眼看自己铲除的部落越来越多,他的威名在白山黑水传遍,有气吞山河之势。万历十五年,他在筑佛阿拉城(今新宾县城)颁教令,立法制,称王,又称女真国淑勒贝勒。称王后,他的行为的性质就变了。他意识到自己踏上了政治的大船,不能再停下了,也就是说他可以公开进行“阳谋”了。他提出“顺者以德服,逆者以兵临”的口号,势力范围扩大得非常迅猛。称王第二年,他就统一了建州苏克素护河、浑河、完颜、董鄂、哲陈等五部。尤其是完颜部费英东、董鄂部何和礼、雅尔古都部扈尔汉三首领甘愿归附,对努尔哈赤的政权促进很大。

明朝却没有读懂努尔哈赤的阳谋,以为部落之间的相互吞并实属正常,殊不知努尔哈赤的力量在明朝的漠然中壮大起来,他因斩女真部落头目,被明以功封为建州左卫都督佥事。其实努尔哈赤称王之后,内心就制定了远大的目标,表面上必须服从明朝,一边把大小部落纳入自己的麾下,一边亲自率众到北京朝贡。万历十九年至二十一年,努尔哈赤先后吞并长白山鸭绿江部、叶赫、哈达、乌拉、辉发部落。

值得一提的是古勒山之战,当时努尔哈赤的兵力不足1万人,建州官兵,人心惶惶。努尔哈赤得到敌兵来犯的报告时已经是晚上,他听后照常打着呼噜睡觉。妻子富察氏赶紧把他推醒,说:“敌兵压境了,你怎么还睡觉啊?你是方寸乱了,还是害怕了?”努尔哈赤说:“要是我方寸乱了,害怕了,我还能睡着吗?起先我不知道这九部联军什么时候来,老是惦记这事。现在知道他们已经来了,我心里就踏实了。”说完又呼呼睡着了。第二天早晨,他带领众贝勒一举夺得了古勒山之战的胜利,瓦解了九部联盟,并乘胜攻灭朱舍里部和讷殷部。

努尔哈赤对于强大的部落不会轻举妄动,要么与其联姻,要么与其结盟,要么征抚并用,把自己的盘子玩大。“用兵则以不劳己,不顿兵,智巧谋略为贵。”这是他亲自提出的智胜思想。万历二十三年,他与蒙古科尔沁、喀尔喀部通好。这时候,明朝的当权者还在给他封官,封他为散阶正二品龙虎将军。努尔哈赤暗中与朝鲜通使,自称女真国建州卫管束夷人之主,所统各部首领由32名增至53名。图们江、乌苏里江流域的东海女真、哈达部都拔除了。

努尔哈赤每当势力增大一定程度后,就进行整编活动,第一次是把军队分为环刀军、铁锤军、串赤军和能射军。第二次编300人为一牛录(佐领),始以黄、白、红、蓝四正色旗为各军标志。他受喀尔喀等五部尊为“昆都仑汗”(意为恭敬汗)。这之后,努尔哈赤派弟舒尔哈齐、子褚英和代善等率兵赴东海瓦尔喀部护迎新归附部众,与乌拉兵万余激战于乌碣岩(今图们江右岸),斩3000余人。接着灭掉辉发部,与明辽东将领相约共守边界,暗中则谋划进兵辽东。乌拉部一时难以攻灭,努尔哈赤提出“伐大木渐折”之策,率兵克其六城,乌拉部果然首领只得投降。万历四十四年正月,努尔哈赤立国号大金(史称后金),建元天命,定都赫图阿拉,与明朝真正分庭抗礼。

明中期以后,吏治腐败,皇权衰落,已不能对东北广大地区实行有效管辖。努尔哈赤及其子皇太极经过艰苦努力,统一了东北,东起鄂霍次克海,西北到贝加尔湖,西至青海,南濒日本海,北跨外兴安岭的地域,实际辖境大约有500万平方公里,和明朝实际控制面积大致相等。东北地区的重新统一,结束了长期蹂躏掳掠、相互杀伐,“介胄生虮虱”、“黎民遭涂炭”的悲惨局面。

2.天助地助不如人助

则从虐养之主取之,转而给与善养之主。

——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以一支弱小的力量统一女真各部,继而统一东北全境,并成为后金大汗。他成功的秘密是什么?

有人认为努尔哈赤取得萨尔浒之战大捷,靠的是“天时”,因为当时赫图阿拉地区大雪封山,天冻地寒。10万明军分四路进军,长途跋涉,山路崎岖,丛林密布,冰雪封路,没能按照原定计划如期合围赫图阿拉;后金熟悉地形,便于设伏,分路出击。努尔哈赤巧妙利用天时,集中兵力,逐路击破,夺得胜利。

还有人说努尔哈赤的成功有极好的地利因素。赫图阿拉是一个山环水绕、气候温湿、土壤肥沃的宝地,那里西距抚顺200里,既为关山阻隔利于暗自发展,又有大路通达辽沈利于驱兵进取。努尔哈赤在这里建立并扩大基地,这个基地后来发展成东到日本海、东北到库页岛、北跨外兴安岭、西到青海、西北到贝加尔湖、南到长城的广大领域。这里有粮食、皮毛、人参、林木、矿藏等,可以形成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

天时、地利固然重要,但是,努尔哈赤非常注重人心的聚集。他对皇太极等人说:“用兵不能像你们想象的那样简单,好比砍伐大树,怎么能一下子砍断?必须用斧子一下一下去砍,渐渐折断。相同的大国,势均力敌,要一举将其灭亡,怎么可能办到应当把它附属的城郭一个一个攻取,一直攻下去,没有老百姓怎么能生存?”

天命二年 (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后金汗颁布禁杀农奴的法令。它规定:无故杀害农奴者,贝子以上受罚,贝子以下处死。这项严酷的法令旨在从法律上保护农奴的身份。天命六年闰二月十六日,努尔哈赤正在酝酿进攻明,他意识到先得把自己内部的人心稳定好,于是针对奴隶遭受奴隶主虐待而反抗逃亡的情况,努尔哈赤下达“汗谕”,劝诫家主“宜怜阿哈(奴隶)”,“阿哈应爱主”,“双方应该相互慈爱”。他要求阿哈将“耕种田地之谷”全部交与家主,主人家中要多织布,供给阿哈衣服饭食,如果家主不“善养”阿哈,阿哈“以衣食为劣而上诉后”,“则从虐养之主取之,转而给与善养之主”。

天命六年,金军攻下辽阳后的第八天,努尔哈赤谕劝海州、复州、金州民归降时,正式提出了对待辽民“各守旧业”的政策。他下达汗谕要求不可杀死辽东城民,让他们种庄稼的种庄稼,做生意的做生意。即使是有老百姓杀死了劝降的后金官员,也不再把整个村子的村民杀死,只要归顺的,都给他们耕地,保证他们有房子住。

努尔哈赤率军攻打翁科洛城,被对方的鄂尔果尼一箭射中,鲜血直流,他忍着疼,继续坚持战斗。突然,又有一支箭射到努尔哈赤脖子上。射箭的人叫洛科。这支箭带反钩,努尔哈赤往下拔箭,立刻血流如注,昏倒过去……

后来,后金军攻下翁科洛城,鄂尔果尼和洛科都被生俘了。努尔哈赤的部下要对他们施以最残酷的刑法:乱箭穿胸。努尔哈赤却摇了摇头,说,“两军对垒,甘当奋勇杀敌,他们是为自己的主人来射我,这样的勇士太难得了。”努尔哈赤不仅给两人松绑,还都授了官。这在别人看来,射他的人都可以宽免,都可以授官,那么作为努尔哈赤的人,只要做出成绩就更可以做官、升官了!大家于是更加同心协力,效忠于努尔哈赤,在战场上勇敢杀敌。

3.找到充分的借口

欺凌实甚,情所难堪,因此七大恨之故,是以征之。

——努尔哈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