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走到哪一步才算成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念和看法,“知足而乐”是一种活法,“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也是一种活法。重要的是要知道自己能干什么,做到“智能谋,力能任”。
一个人有什么样的欲望,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甚至命运。没有人可以无欲无求,所以,我们需要用智慧来把握自己。由于心态、能力、环境的原因,决定了人不会在什么位置都可以独领风骚。“做了宰相,望王侯”,可当了王侯却断头,实在是愚者的悲哀。当不了老板,而成为老板身边不可多得的人物,也是一种荣耀。
有些人总是暗示并鼓励自己盲目地与他人竞争,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挫折、失败;而且,处处竞争,会使自己终日生活在紧张状态之中,不得安宁。
一、选对老板做对事的姜子牙
1.耐心选择有智慧的领导
吾宁在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不为锦鳞设,只钓王与侯。
——姜子牙
现在人们喊顺口了,都称吕尚为姜子牙。姜子牙一生坎坷,穷得连老婆都讨不到,又无稳定职业,只得上山修道,几十年后下山,由朋友介绍在商都朝歌谋了一份差事,70多岁才娶了一个老处女。那女人不久就因无法与倔强的老姜过下去而离开了他。他只得又一个人生活,出门光棍一条,进门独身一人。但姜子牙一颗红心不老,他始终不放弃自己的抱负,冷观天下时局,知道商朝的气数将尽。
姜子牙看好周文王,知道文王是个爱才之君,经常亲自率人四处寻访民间高人。他深信自己就是周文王所需要的高人,于是每日垂钓于渭水之上,等候周文王的到来。
这一天,老姜又像往常一样一大早就来到渭水旁钓鱼。这时,他听到一阵山歌由远而近,回头一看,一个樵夫已把一担柴放在他背后。这樵夫名叫武吉,家中只有老母,靠打柴生活。姜子牙没理他,只盯着水面看。武吉突然大笑起来,因为他发现姜子牙钓鱼用的是直钩子,并没有鱼饵,而且放在离水面三尺高的地方。子牙说:“笑什么?我在这里名虽垂钓,意不在鱼,而在圣君。愿者上钩!”
武吉见姜子牙口出大言,摇了摇头,不相信眼前这老头有什么大本事。姜子牙看出武吉的想法,对他说:“你脸色不好,今天进城卖柴肯定要打死一个人。”
这老头胡说!武吉很不高兴地走了。可是他挑着柴进城门时,由于人流拥挤,不知怎么柴滑落扁担,扁担飞起,打倒了一个人,他慌乱地上前扶人,这人竟没有了呼吸。正在这时,周文王从这里经过,命士兵捉住武吉,要他抵命。武吉跪下哀求:“我罪该抵命,可家里只有老母一人,请让我回去料理好后,再来投案。”文王料他跑不了,便答应了。
武吉回来,想起早上遇到的那老头,不由得愣住了,哪道他是高人不成?于是跑到渭水边求姜子牙想一个办法,救救他。姜子牙觉得这后生很可怜,便答应了他。
据说文是中国占卦第一人,八八六十四卦就是他推演出来的。文王见武吉没有来投案,掐指一算,认为武吉落水身亡了。事隔不久,文王率一群人在渭水之畔围猎,恰巧遇到武吉。文王又羞又怒,下令将武吉拿下。武吉跪地求饶,并以实情相告。文王听说竟有此神人,又惊又喜。他想,要是得了这个人之助,那么讨伐纣王的事业会多一份胜数。于是,文王立即释放了武吉,要他带路去找姜子牙。
接下来自然是两个老头相见了,姜子牙纵论天下大势,口若悬河,有洞烛之见。对于治国的要领,他提出“三常”之说:“一曰君以举贤为常,二曰官以任贤为常,三曰士以敬贤为常。”也就是说,立国从政务必以贤为本,重视发掘、使用人才,以期富国强兵。
文王姬昌先生越听越高兴,说道:“我先君太公预言:‘当有圣人至周,周才得以兴盛。’您就是那位圣人吧?我太公望子久矣!”随后,姬昌亲把吕尚扶上车辇,一起回宫,拜为国师,让他掌管全国的政治、军事,作为辅弼重臣。
2.翦掉强手的羽翼
先谋后事者昌,先事后谋者亡。
——姜子牙
姜子牙找到自己的领导后,完全可以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了。文王问他什么时候可以攻打商朝,姜了牙回答说:“先谋后事者昌,先事后谋者亡。”
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在《中庸》中说:“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任何事情,如果有了预测,先做好了准备,就可以成功,没有准备就要失败。预测事物的发展对于谋略者来说显得何其重要,只有预测了才能早作准备,没有预测好也就无从作好准备,预测是谋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谋略者,需要具备预测能力,高明的谋略者必须具有高明的预测艺术,他将比一般人看得更远些,认识得更深一些。
预测是为了更好地谋略,并要采取措施,创造条件,把行动建立在充分准备的基础之上。姜了牙不仅预测到商朝将亡,而且辅助周王朝为伐商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对内,实行农人助耕公田纳九分之一的租税,八家各分私田百亩,大小官吏都有封地,子孙承袭,打下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姜尚还向文王打了个强有力的比喻,他说:“鸷鸟将击,卑飞敛翼,猛兽将搏,弭耳俯伏;圣人将动,必有愚色。”意思是要文王在伐商前装出无所作为的样子,不能让对方知道自己有攻伐的意图。
过了一段时间,姜子牙发现文王蠢蠢欲动的样子,他意识到文王急于要伐纣,他明白商朝尽管腐败透顶,但军事力量还是强大的,所以伐纣的时机还没有成熟,为了提高周国军队的战斗力,他建议文王去攻打依附于商朝的一个小国密国。有人反对他,说:“密须国君厉害得很,恐怕打不过他。”
姜子牙说:“密须国君虐待老百姓,早已失去民心,他就是再厉害十倍,也用不到怕。”
周文王发兵到了密须,还没开战,密须的老百姓先暴动了。他们绑着密须的国君归附了文王。
灭了密国后,姜子牙协助周文王展开了“翦商羽翼”的军事行动,西征犬戎,取得巨大胜利,又渡河东进,攻取了黎国(今山西长治西南)。不久,周兵讨伐商王经常前去田猎的邘(今河南沁阳西北),军事触角伸入商朝统治的中心地带,对其都城朝歌造成进逼态势。只因周兵尚不足同商朝作战略决战,于是改变策略,进攻商朝西部的重要同姓诸侯、拥有较强兵众的崇侯虎,灭掉了崇国(今河南嵩县北)。崇国是商朝西边最大的一个属国。文王灭了崇国,就在那里筑起城墙,建立了都城,叫做丰邑。没过几年,周族逐渐占领了大部分商朝统治的地区,归附文王的部落也越来越多了。
军事上步步进取的同时,周人在沣水西岸营建起都城丰京(今陕西长安西北),把政治重心东移,意在同殷商争雄天下。至此,周国背靠较为稳定的西部后方,其势力东达江、淮之间,南及江、汉流域,西南入于巴、蜀,成为足与殷商对峙而立的奴隶制强国。
在周文王的“翦商”事业中,姜子牙的计谋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这一时期形势的发展及姜子牙的功绩,司马迁在《史记》中评论说:“天下三分,其二归周者,太公之谋计居多。”
3.密谋之后的“阳攻”
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
——姜子牙
周文王死后,周武王姬发把老头子的权力棒接下来,他同样佩服姜子牙,信任姜子牙,拜姜子牙为国师,尊称为师尚父。姜子牙继续为新任领导出谋划策,做好“第二把手”的辅佐工作。
一天,周武王请姜子牙喝酒,说:“我欲轻罚而重威,少行赏而劝善多,简其令而能教化民众,何道可行?”
姜子牙答道:“杀一人而千人惧,杀二人而万人惧,杀三人而三军振者,杀之。赏一人而千人喜,赏二人而万人喜,赏三人而三军喜者,赏之。令一人而千人得者,令之;禁二人而万有止者,禁之;教三人而三军正者,教之。杀一而惩万,赏一而劝众,此明君之威福。”
武王心领神会,从此对刑赏之事非常谨慎,力求令行禁止,使周朝政治更加清明。
就在周励精图治之时,商朝政府更加腐败,社会动荡,反叛殷商的诸侯国越来越多,真是到了内外交困、岌岌可危的地步。在这种形势下,姜子牙建议周武王“观兵于孟津”。周军在姜子牙的统帅下,驾驶舟楫,沿黄河浩浩荡荡开到孟津。他严申军法,号令将士:“故意拖延迟到的斩死!”周军开到孟津,又有800诸侯不期而会,听从周武王节制。周武王在孟津举行了誓师仪式,发表了声讨商纣王的檄文。
孟津之会,诸侯王都说:“商纣可伐!”武王、姜子牙却认为,当时商朝统治区虽成土崩之势,但内部尚无瓦解之兆,时机仍未完全成熟。于是,周军断然班师而回。其他诸侯王也率军纷纷各回其国,等待号令。
这次行动是灭商前的一次政治、军事预演,也是对天下人心走向的一次实测,说明有更多诸侯憎恨商纣,愿意听命于周武王。
武王十一年(约公元前1062年),商朝统治集团的核心发生了激烈冲突和分裂,大贵族王子比干被杀,箕子被囚为奴,微子启惧祸出逃,太师疵、少师强怀抱礼乐重器投奔周。国人见商纣王不可救药,均侧目而视,缄口不言。商朝面临土崩瓦解的绝境。
这一年,又逢天灾,老百姓遭遇饥荒,民众争着要外出作战,掠取敌国粮食物资,以渡灾年。眼见灭商时机成熟,周武王赶忙询问军师姜子牙:“殷大臣或死或逃,纣王是否可伐?”姜子牙已知兼得天时、地利、人和,毅然答道:“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武王点了点头,决意兴兵伐纣。
姜子牙是伐纣的主帅,统领兵车300乘、虎贲3000员、甲士45000人,出兵东进。周军行至中途,突然狂风大作,雷电交加,暴雨而下,风拔起大树,吹倒房屋,折断旗帐。许多将士感到不安,认为是不好的征兆。姜子牙知道大家有退兵之意,于是他便把眼前的肃杀之征巧妙地解释为老天对殷商的愤怒,这种心理暗示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大家的恐惧之色一扫而尽。
周军东进途中,各地诸侯纷纷前来会师,诸如庸(今湖北竹山)、蜀(今川西、陕南)、羌(散居甘肃等地)、微(今陕西眉县)、彭(今湖北房县)、濮(今川东、鄂西)等族的部众,也都加入战列。周军前歌后舞,士气高昂。十二月,从孟津渡过黄河,直扑商朝朝歌。
正月甲子日清晨,周军与诸侯兵抵达商郊牧野(今河南汲县),仅距朝歌70里。在这里,武王召开了誓师大会,历数纣王听信妇言、不祭祖宗、不任亲族、招集四方罪人和逃亡奴隶等罪行。在场的诸侯王大声叫喊,意在同仇敌忾,不消灭商纣不能解恨。
会后,周及各路诸侯陈兵于牧野,吸引商军出都决战。此时,商纣王已把国家的重要兵力用在征伐东南方的少数民族,突然听说周武王联合诸侯打过来,吓得惊惶失措,只得临时组织17万奴隶和战俘仓促应战。
讨伐军由姜子牙作前锋,他亲率虎贲和兵车冲击商军。商军虽然人多,却没有斗志,不少人阵前倒戈相向,引导周军杀向朝歌。纣王见大势已去,惶然、茫然,害怕当了俘虏后受酷刑,便登上鹿台,用衣服蒙住自己,点燃衣服,自焚而死。在中国历史上存在500余年的奴隶制国家,至此灭亡。
4.发挥治国之士的聪明才智
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
——姜子牙
姜子牙一生多谋善断,长于用兵,工于奇计,因此,周代及后世的兵家和谋略家,都尊他为祖师。战国时,有人托名姜子牙辑成《六韬》(分为文、武、龙、虎、豹、犬六韬,亦即用兵的六种谋略)一部兵书,共计六十篇,二万余言。
司马迁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中,对姜子牙的谋略思想予以肯定:“……其事多兵权与奇计,故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
唐玄宗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下令长安、洛阳和诸州为姜子牙立庙,以张良等“十哲”(中国历史上十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谋略家)配享。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追谥姜子牙为“武成王”。
姜子牙的聪明之处,还在于他知道军事上的胜利不等于政治上的胜利,于是他在帮周武王取得军事上的胜利之后,立即展开强大的政治攻势,使殷商臣民心悦诚服地归顺周王。商纣王死后的第二天,姜子牙就将伐纣义举上告天神。然后,把鹿台中积藏的钱财散发给老百姓,把钜桥囤积的粮食用来赈济民众。“封比干之墓,释箕子之囚,表商容之闾(巷门),”以此取悦殷商贵族。斩纣王宠妃妲己,放归后宫妇女,以顺民心。
老百姓拥护谁,完全是看哪个统治者爱民,当看到新政府领导的亲民行动后,老百姓欣喜地赞颂说:“周王对于仁人,死者尚能封树其墓,何况对于生者!周王对于贤人,逃者尚能表彰其闾,何况对于存者!周王对于财物,早先积聚起来的还要散发下去,岂能重行征敛!周王对于女色,已入宫的都要归送于父母,岂能再事搜选!”
伐纣胜利后,姜子牙因功劳卓著,武王封给他宽广的土地,让他建立齐国。齐国的疆域东抵海滨,西及黄河,南达穆陵(今山东沂水县北),北至无棣(今山东无棣县北)。姜子牙根据齐国土地辽阔、物产丰盈的自然环境,以及生产水平相对先进和异族势力较为雄厚的经济、政治条件,及时确立了治齐的重大策略原则:“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渔盐之利。”
姜子牙具有惊人胆略和远见卓识,他在创业上,不拘形式、务求实际、得时勿怠,并且“修道术,尊贤智,尚有功”。就像当年文王礼贤下士,到处物色人才一样,他爱惜人才,不顾对方的身份地位,大胆使用,结果只用了5个月时间,便向周公述职,汇报自己治国的经验。他在齐国保留东方的习俗和传统文化,发展农工商各业。经营几年后,远近许多人纷纷移居过来,愿做齐国的臣民。有了人才和人力资源两大优势,齐国迅速强大起来,创造出发达的经济和灿烂的文化,“泱泱乎大国之风”的美名传扬天下。
姜子牙为齐国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政治、经济、军事基础,在较长时期内,齐国实力一直保持领先地位,强于其他诸侯国家和地区。这一成果功在千秋,例如春秋中期,周王室衰微之时,齐国却最先崛起,成为纵横中原、左右天下局势的“五霸”之首。直至战国时期“田氏代齐”之后,齐国依然跻身“七雄”行列。后世齐人说:“太公之圣,建国本;桓公之盛,修善政。”“太公”是指姜子牙,“建国本”是对姜牙子功绩的歌颂。
二、不求闻达而名驰四方的诸葛亮
1.不入大圈子入小圈子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诸葛亮意识里是想干一番事业的,只是怕入错了圈子。当时圈子很多,有势力很大的袁绍圈子,有正在壮大的曹操圈子,有镇守淮南的袁术圈子,有兴起江南的孙权圈子,还有刘表、吕布等众多圈子。一个圈子一种命运,女怕嫁错郎,男怕入错行,诸葛亮不敢学那此汲汲于功名的谋士主动地去入圈子。他在等待,虽隐居深山,仍密切注视着全国形势的发展和各派军事力量的变化,考虑着治理天下的大计。
诸葛亮经常和当地一些名士交往,谈古论今,品评人物,交流对时局的看法。如果是“真隐士”何心谈这些,不如谈谈如何养生,所以诸葛亮是“形隐而心不隐”的。其实诸葛亮在入刘备的政治圈子之前,他就具备政治的眼光,对问题的认识往往超出常人一筹,难怪人们尊称他为“卧龙先生”,把他比做隐伏在隆中的人中之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