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导论·先秦汉族风俗(汉族风俗史(第一卷))
4670000000037

第37章 先秦汉族礼仪风俗(1)

先秦三代及至春秋战国,从夏、商发端,到周代形成以宗法制度为纲的历史演进中,也造就了先秦礼仪风俗的“亲亲”、“尊尊”《仪礼·大传》。的礼仪文化模式。

诞礼的“左挂木弓,右挂佩巾”的报生风俗,孩子出生三日后的“接子”风俗,男孩行射礼的风俗,取名及理胎发风俗,孩子从能讲话开始的男孩答“唯”、女孩答“俞”,以及佩囊风俗;冠礼的筮日与筮宾风俗,男子的束髻加冠之仪,女子的笄礼风俗;婚礼的周代“六礼”风俗,拜舅姑与夜见的风俗,“七出”与“三不去”的风俗;丧礼的“君子曰终,少人曰死”风俗,五哭与跳踊的风俗,从小殓到大殓的风俗,“五服”与“外五服”的风俗,乃至人殉遗风都不深深地打上了“亲亲”、“尊尊”礼仪文化模式的烙印。在汉民族形成的过程中,也同时形成了具有先秦特色的礼仪风俗文化。

一、诞礼风俗

1.左挂木弓,右挂佩巾

孩子出世是人生道路上的第一大事,先秦之时,孩子的诞生礼在周代形成生男孩在侧室门的左边挂木弓,生女孩则在侧室门的右边挂佩巾的报生风俗。据《礼记·内则》所记:妻子将要生孩子,到临产的月份,丈夫就从燕寝搬到侧室来居住特产。丈夫派人每天问候两次;快分娩时,丈夫又亲自去问候。妻子这时不敢出见,要请女师帮助整理过衣裳服饰后才敢见丈夫。到了孩子生下来后,丈夫又派人每天两次问候妻子。如果妻子分娩时,正遇上丈夫为行祭礼而斋戒,就不能再入侧室之门。孩子出生后,是男孩就在侧室门的左边挂上木弓,是女孩就在侧室门的右边挂佩巾。诸侯的妾生孩子,就住在侧室。

大夫、士的妾将要生孩子,到了临产的月份,丈夫派人每日问候她一次。平民家中没有侧室的,到了妻子临产的月份,丈夫就出去居住在另外的房子时。他问候妻子,以及孩子见父亲的礼节与大夫、士没有区别。至于国君的太子出生,则要向国君禀告。然后在生子之室用大牢的礼节接太子,并由膳宰掌管供接子用的馔具。

2.接子与射礼

先秦之俗婴儿出生三天后可以抱出来,俗称“接子”,俗规,接子要选择三天内的吉日,天子的太子要用大牢行礼,庶人的长子用一猪,士人的长子用一猪,大夫的长子用少牢。国君的太子用太牢。如果不是长子,那就都要降一等,即天子诸侯用少牢、大夫一猪、士一猪、庶人一猪。

天子接子的仪程,据《礼记·内则》所记是:占卜挑选朝内小臣来抱太子出来;那个小臣在前一天要斋戒,穿上朝服等候在寝门外边,再双手承接并抱过太子。保姆再从小臣那儿接过太子抱着,膳宰向抱太子的人行醴礼,并赐给束帛。然后再占卜挑选士人的妻或大夫的妾,由她来乳养太子。此外还要专为太子在宫中另辟一室居住。要在众妾中或虽非妾而可以担任养育的妇女中挑选,一定要从中选出宽厚、慈惠、温良、恭敬、慎重而寡言的人,让她作太子的教师。其次选为慈母,其次选为保姆,都居住在太子这一室内。其他的人没事就不能去那儿。

接子的同时男孩要行射礼,女孩则不行此礼。

射礼之俗如《礼记·射义》云:“男子生,桑孤蓬矢六,以射天地四方。天地四方者,男子之所有事也。故必先有志于其所有事,然后敢用谷也,饮食之谓也。”说的是男孩生下来三日,在家门左边悬挂用桑木做的弓孤,并用蓬草做成6支箭,让人背着婴儿,代男孩向天地和东南西北射出6箭。天地四方,是男子做事的地方,所以一定要先有志于天地四方,然后才可以吃米谷,让他的母亲给婴儿喂饭食。

3.名子与理胎发

先秦之俗给孩子取名俗称“名子”。夏代名子,大概在子生下以后不久即由父亲为之取名,名与字相兼,无所谓子生下后先取名,到冠礼成人时再取字,名子或字子无别。史籍中对禹为启名子之事有记载,《尚书·皋陶谟》云:“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伪孔传释为是禹“不暇子名之。”《列子·杨朱篇》亦称禹“惟荒席土功,子产不字,过门不入。”《夏本纪》称禹“生启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正义》注云:“禹辛日妈娶,至甲四日,往理水,及生启,不入门,我不得名子,以故能成水土之功。”由此可见,名子得由父亲定之。

商代名子的时间大约也是在孩子生下后不久命名,甲骨卜辞有云:“戊辰卜,王,贞妇鼠娩,余子”;“贞妇鼠娩,余弗其子。四月。”《合集》14116。说的是商王为妇鼠所生之子的命名反复行卜,问是否为之取私名。故《白虎通·姓名篇》云:“殷以生日名子。”但实际上商代名了并非“以生日名子”,据宋镇豪先生考证,甲骨卜辞所云:“乙巳卜,贞妇妥子亡若。”“辛刻卜,贞妇妥子曰。若。”《合集》21793。“壬子卜,贞妇子曰。妇妥子早啚。”《合集》21727。

此三卜相袭。乙巳卜问内容,可以属“不以隐疾”而未对妇妥子命名。到第7天辛亥,始顺利为妇妥子卜名叫。但到第8天壬子,又卜名子,改称妇妥子私名为啚,另一位宗妇之子的私名称。这次的卜名子,前后经过了8天的时间。因此,商代的名子之俗,应是在子生一月之内卜以名子。宋镇豪:《夏商社会生活史》,中国社科出版社1994年9月版,第183页。

及至周代,“子生三月,父亲名之”《楚辞礼注·离骚》。已成定俗。名子时还要理胎发,其仪程如《礼记·内则》所记:孩子出生三个月后,要选取吉日,为孩子剪理胎发;男孩留下左边的,女的就留右边的。这一天,妻子抱着孩子去见父亲,卿大夫都换上新衣服,虽然命士以下的都不必换新衣服,但都洗涤得干干净净;男男女女都一早起身,沐浴换衣;夫妇的饮食馔具要同逆食时一样等级。丈夫进门,从主人的阼阶走上去,并站立在阼阶上面向着西;妻子抱孩子从房中出来,当楣站立,面向着东。保姆站在妻子的前侧,帮助她传话说:“孩子的母亲某氏在今天恭敬地让孺子来拜见父亲。”丈夫对答说:“将教他恭敬地遵循善道。”于是父亲就拉着孩子的右手,又咳笑慈爱地给孩子取名。妻子替儿子回答说:“将记住父亲的话,而努力有所成就!”然后,向左转过身来,把孩子交给教师;教师就向诸妇、诸母通告孩子的名字。妻子也就返回燕寝。丈夫又把孩子的名字报告给家宰,家宰便遍告家中各父兄子弟。并且要在简策上写下:“某年某月某日生。”而且要收藏起来。家宰还得去报告闾史。闾史要书写两份,一份藏在闾府,另一份就转献给州史。州史再献给州伯,州伯命令收藏在州府中。丈夫在礼仪结束后也就返回燕寝,与妻子同食,就像平时夫妻互相供养的常礼一样。诸侯的孩子生了三个月后,母亲要沐浴,穿上胡服去见国君,并由保姆抱了孩子见国君。国君必有赏赐,并要为孩子取名。若是众妾的孩子,恩宠轻略的,就由有司来取名。大夫和士的孩子生下三个月后,大家要漱洗斋戒,父、子、妾在丈夫的燕寝相见,丈夫要用初来嫁时的礼节对待生孩子的妾。

至于太子出生后在剪理胎发这一天,国君要沐浴并穿上朝服,夫人也是这样。他俩都要站在阼阶面向西,世妇抱了太子,从西阶走上来,国君给太子取名,然后就退下。如果不是太子,而太子的同母弟,就是外寝和国君相见;国君抚摩着孩子的头,咳笑慈爱地给他取名,礼节和太子的一样,只是没有对答一类的言辞。

周代名子的原则和方法,据《左传》桓公六年鲁大夫申所云有五种:“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生名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就是说,有以生性为名的,如鲁桓公子成季,因出生时手纹像个“友”字,据卜者说长大后能“间于两社,为公室辅”,遂命名为“友”;有以德业为名的,如周文王名昌,以太王见季历生昌,有圣瑞,欲邻昌盛周国,遂命名为“昌”;有以物象为名的,如孔子生而圩顶,状如尼丘,遂命名为“丘”;有借物为名的,如孔子的儿子出生时,有人馈赠一尾鲁鱼,遂命名为“鲤”;有取生时与父相同处为名的,如鲁公子同,因生日与桓公同日,遂命名为“同”。此外还规定;“凡名子,不以日月,不以国,不以隐疾。大夫、士之子,不敢与世子同名。”《礼记·内侧》。即凡是给孩子取名,不用日月名,不用国名,不用身上的隐疾名;大夫、士的孩子,不敢与太子取相同的名。

俗规凡是祖父还在世,初生的孩子见祖父,祖父也可以给孙子取名;礼节和孩子见父亲时一样,只是没有对答的言辞。

此外,乳养太子的士妻或大夫的妾,三年后才可以回家去;天子在公宫接见她们,并因她们的辛劳而有赏赐。大夫的孩子也可以有乳母,士人的妻子就自己乳养孩子。由命士往上推及大夫的孩子,在父子行相见礼以后,每隔十天见面。如果是长子,没有断奶时父子相见,父亲必定要拉着孩子的右手。长子的同母弟或妾生的孩子,已经断奶了,父子相见时一定要抚摸他的头,以正名分,别尊卑《礼记·内侧》。

4.答“唯”、答“俞”与佩囊

先秦之俗,孩子能吃饭了,就要教他用右手;能讲话了,就教男孩答应辞“唯”,教女孩答应辞“俞”;挂止的佩囊,男孩女孩就不同席,不共食。八岁,进出门户和就席饮食,必须要在年长者的后面,开始教孩子懂得礼貌谦让。九岁,教孩子塑望和天干地支的知识。十岁,男孩就出外求学,居宿在外,学习六书九数。衣裤不用帛做,举止运行动作都要遵循当初所教的长幼之礼,每天早晚要学习洒扫进退等礼节,请长者来教飞书策和应对言语信实。十三岁,学习音乐,诵读《诗》篇,练习文舞《勺》舞。十五岁以上的儿童,练习武舞《家》舞,学习射箭、御车等。

女孩十岁时就不再出门。女师教她们言语柔婉,容貌贞静,听从长者的教导,学习治理麻颖、缫丝、织布、织缯、偏结绶带等,学习这些长工这事而以供给衣服之用。对于祭祀、奉纳酒浆、笾豆、菹醢等事,以及行礼时帮助长者奠置祭馔等,都得观看学习。

二、冠礼风俗

1.筮日与筮宾

先秦之俗“男子二十,冠而字”《礼记·曲礼上》。;“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礼记·冠义》。故加冠前的人俗称“童子”。《仪礼·丧服》云:童子唯当室缌。”郑玄注:“童子,未冠之称。”

所谓冠礼之俗,就是用缁布制的冠给年满二十的男子加冠。夏代用“毋追”冠,商代用“章甫”冠,周代用“委貌”冠。故《仪礼·士冠礼》云:“委貌,周道也。章甫,毅道也。毋追,夏后氏之道也。周弁,殷,夏收。三王共皮弁素积。”

周代冠礼盛行。《礼记·冠义》云:“冠者,礼之始也,嘉事之重者也,是故古者重冠。”……“重冠,故行之于庙。行之于庙者,所以尊重事。”可见冠礼是在祖庙中举行的极为隆重的礼仪。

俗规冠礼前,受冠者的父亲要先在庙厅用蓍草占卜举行冠礼的吉日,俗称“筮日”。据《仪礼·土冠礼》所记,筮日时将行冠礼者的父兄戴玄冠,服朝服,系黑缯制的腰带和白皮制的蔽膝,站在门的东边,面向西。主人手下管事人员穿和主人相同的服装,在门的西边站立,面向东,以北为上。用来占卜的蓍草、席子、在地上画卦象的木棍都放在门外西堂上。席子铺在门里西边门槛外,面朝西。主管占卜的人手持蓍草,打开收藏蓍草的匣子盖,并拿着匣子的底儿,向前走,由主人那里接受占卜的指示。主管下教的官员由主人的右边稍后退协助主人告诉占卜者为何而占卜。占卜者应许,从右边转过去,走到席子上坐下,面向西;负责把卦象画在地上的人也坐在席子上,面向西。占卜完毕,占卜者把所得到的卦写在木板上,拿去给主人看,主要接过木板,看,然后还给占卜者。占卜者走回原处,面向东,和其它占卜者一起占卜,占卜完毕,走向前,告诉主人哪天吉利。如果本旬之内没有吉日,就占卜下旬或下下旬的日子,仪式和上述的相同。占卜完毕,撤掉占卜用的席子。主管礼仪的人宣布占卜仪式完成。

筮日之后,主人要亲自登门告诉亲友,邀请他们参加冠礼,俗称“戒宾”。

行冠礼的前三天,用占卜的方法在所邀请的客人中决定一位给主人的儿子加冠的人,俗称“筮宾”。占卜的仪式和“筮日”的相同。选定加冠人后,主人登门拜请,俗称“宿宾”。确定了加冠的人后,再在邀请的众宾客中请一位协助负责加冠的人,俗称“赞冠者”。

冠礼的头天傍晚,冠礼的主持人“摈者”在庙门外宣布第二天举行冠礼的时间,并通告众嘉宾,俗称“告期”。

2.束髻——

冠礼那天,早晨起来,在堂东边的飞檐下旋转好接洗手水的盆——洗,水放在洗的东边。把加冠用的衣服放在一个小箱子里,陈列在房中西墙下,领口朝东,以北边为上位。梳子、篦子放在小筐内。蒲苇席两领,放在最南边。单独放置一壶甜酒在衣服北边。有一圆形竹器,盛放勺、觯、角制小勺、干肉、肉酱,以南边为上位。爵弁、皮弁、黑布冠各放在一个冠箱里,由主持人拿着它等候在西上台子的南边。宾客登堂就面朝东。

这时主人穿玄端服,赤赫色蔽膝,站在东边台阶下,位置和堂上东墙平齐,面朝西。主人的兄弟全都穿黑色上衣、下裳,站在洗的东边,面朝西,以北边为上位。传命的傧相穿玄端服,背对东塾。将要被加冠的人站在房中面朝南,穿米衣,结发,俗称“”。

周俗敬天尊祖,认为人的身体肤发是上天所赐,受之于父母,终生不得损毁。所以除了出生“三月之末,择剪发为髫”《礼记·内侧》。以外,此后一生中不再剃头剪发。最初小孩的头发是自然地披垂于肩的,俗称之为“垂髫”、“垂发”;随着年龄的增长,头发变长加多,这时大人便将他们的头发聚束起来,绾成丫髻盘在头顶左右两边,状如犄角,俗称为“总角”“总发”。所以举行冠礼时首先必须束发。

3.加冠之仪

束发后,宾者为受冠人加冠。周俗士的加冠一般进行三次:

第一冠为加缁布冠,以示“尚质重古”“不忘本”。将要行冠礼的年轻人从耳房走出,面向南。赞者把束发的、笄、栉放在席子的南端。负责加冠的宾客(以下简称宾客)向年轻人作揖,这位年轻人走到席子处坐下;赞冠者也坐下,给受冠者梳理头发,安放包发用的帛。然后,宾客走下台阶,主人也走下来。宾客辞让,主人对答。宾客洗手完毕,拱手行礼、相互谦让一次。升堂。主人登堂,回到原来的位置。宾客在席前坐下,亲手整理包发的帛,然后起立,在西边台阶上走下一级,拿冠的人登上一级,而朝东交给宾客。宾客右手拿着冠的后部,左手拿着前部,象鸟张一翅膀似的、容貌舒扬地前行,并且祝祷曰:“今月吉日,始加元服。弃尔幼志,顺尔成德。寿考惟祺,介尔景福。”意思是“吉月吉日,开始给你戴上冠。要抛下你幼稚的心理,养成成人的品德。这样,你会长命百岁,一生享有鸿福。”宾客坐下,如同原先一样,然后加冠。起立,回到原来的位置,佐助行礼的完成了工作。被加冠的人起立,宾客的他挠手行礼,他回到房中脱掉童子服,换上成人的朝服即玄端服,赤黑色蔽膝,走出房来,面朝南。宾客的向他拱从手行礼,请他就席坐下。

第二冠为弁冠,以示“行三王之德”,勤政恤民。按照上述程序,宾者祝祷曰:“吉月令辰,乃申尔服。敬尔威仪,淑慎尔德。眉寿万年,永受胡福。”《礼记·士冠礼》。意思是“吉月吉日,再次给你加冠。恭谨地修饰你的仪表,很好地谨慎地修养你品德。长命百岁,永享鸿福。给冠身戴上白鹿皮做的弁冠,冠身换上白色礼服,由众宾客瞻容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