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灵肉之悟
4668100000017

第17章 我思故我在(3)

随后,约翰洛克与亚当斯密各各将机械论世界观进一步发展。洛克提出了一个至今还统治着现代世界观的论点,他认为:“一旦我们能够穿透陋习和迷信,我们看见的就是一个完全为自身生存而奋斗的个人组成的社会;这个社会有一个、也只有一个目的,就是保护社会成员和私有财产。”宣称“对自然的否定,就是通往幸福之路。”在这种世界观的影响下,人们以生产和消费为人生的目的。人们的一切活动到头来归结为物质需要。物欲横流于是成为机器时代的又一特色。亚当斯密则在他的《国富论》中建立一种经济理论反映了牛顿模式的一般概念。他也坚信,人类活动的基点是物质利益。他们两人的杰出贡献不过是将机械论世界观的“普遍真理”同社会运行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所有这些大师们,都坚信他们可以运用科学技术的武器,通过改造自然的活动,将世界建设得更加美好,更加秩序井然。

1859年,达尔文的《物种的起源》,是机械论世界观的辉煌胜利。达尔文的理论包括以后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几乎成了牛顿模式的注释。

在这种世界观影响下,科学日益发展,财富日益增多。人们毫不怀疑“财富越多越幸福”。然而,老祖宗早就告诫我们:“物极必反”(老子话),亚里士多德也断言,到一定程度,财富就成了幸福的障碍。1972年,丹尼斯米都斯等人的报告《增长的极限》,为这种疯狂的物质掠夺敲响了警钟。而热力学第二定律即熵定律告诉我们:物质和能量只能沿着一个方向转化,即从可用到无用,从有效到无效,宇宙万物从一定的价值和结构开始,不可挽回地朝混乱和荒废发展。机械论世界观的信徒们企图建立一个完善的秩序。而熵定律告诉我们:在宇宙的任何地方建立起任何秩序,都必须在周围的环境里引起更大的混乱。熵定律无情地摧毁了历史是进步的观念,也无情地摧毁了科学与技术能建立一个更有秩序的世界这一观念。人们对机械论世界观在实践中的事与愿违的现象愈来愈感到惶惑。物理学的最新成果宣告了经典物理学(即牛顿模式)的破产,然而牛顿模式的观念仍深入地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然而,被物理学家和人类学家誉为“宇宙的最高定律”的熵定律,无时不在地主宰着宇宙的演变进程,而人类居住的“地球村”也逃脱不了熵定律的控制。一种新的世界观正在“地球村”悄悄地萌芽。

1987年

论中和

亚里士多德说,道德在中之中。

道德本是天然的范畴,人的活动均是道德的体现。《易》曰:“形而上曰道,形而下日德。”但儒家以为,道德既然是天地万物之根本,则必须遵循之。并制定礼乐来维护道德之中和。于是,道德便从天然界进入人为界了。人本顺其天然。进入人为界后道德便成了人的天然所反动的东西。于是道德便变成了人本质的异己力量。故这种人为的道德发展到极端,人就被迫起来反道德。于是有尼采的神经质般的叫喊,这是道德的异化。

儒家又制造一个圣人,代表天的意志,未统治天下的人,使天下的人部顺乎天的意志。人本来就顺乎天(自然)的意志,然而制造了这样一个圣人,天也就变成人了,如同天然的道德变成人为的道德一样。于是所有的封建国家的发展史,人们实际上都服从着一个名为天实为人的意志,儒家美其名日“天子”。

天子制定法律来维护道德的中和,儒家以为,这种法律,是道德的体现。其实是以人为的道德代替天然的道德、道德本在中之中,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那样。既在中之中,又何须以人为的法律来维护其中呢?这种人为的维护其中,实则破坏了道德本来的天然。所以儒家以为通过法律维护了道德的中和,实际上也不是天然的中和,而是人为的中和。

儒家之所以要以国家、法律来维护道德之中和,是因为儒家看到有人不循道德的现象,儒家的始祖孔丘生于原始社会解体之时,奴隶社会形成之际。由于物质财富的增多,于是产生了争夺,由争夺产生了战争。部落之间的战争破坏了原始社会的和谐。于是孔子便以为要制造一个国家、制造一个天子,来维护道德的中和。孔子本来是复古派的代表,而他的理论却被进步派所窃取,这是孔子没有预料到的,也就是孔子没有料到,在维护道德时,已经不是本来面目的道德了。他希望维护道德,反而造成了道德的沦丧,于是出现了老子所言“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的社会现象。

当绝对进入个体时,个体顺其性而生。顺其性,此绝对,便是道。绝对的存在,便是德。个体之“生”本来应顺绝对,也就是顺道德。然而个体又有其性。绝对仅是可能性的一,而个体是无限性的多。当绝对进入个体时,个体和绝对就出现为局部的和暂时的矛盾对待,也就是一与多的矛盾,也就是有限与无限的矛盾。这种矛盾是必然的。因此,个体从生开始,一方面顺绝对而生,一方面顺其性而生。顺绝对证明了人的存在,顺其性证明了人的丰富性。而顺其性的生长过程,从局部来看,就是背离道德的过程,这就是人的异化。然而这种异化发展到极端,又会自觉地恢复其本来状态,回归同一。按黑格尔的概念说,就是绝对进入个体的时候,是“为他”,当个体回归其本来状态时,便是“自为”了。这中间有个自觉的过程。个体在“自为”期间,已经克服了生之过程的异化。个体“自为”时,随个体的异化而异化的道德也得到相应的回归,重新处于中之中。故本来就不需要人为地去维护道德的中和,而历史的维护道德的文化,这种文化中的道德,已不再是人所应遵循的绝对,而是人的一个异化力量,是天然道德的反动,是天然道德的堕落。

1987年

超善恶

我们现在所说的善,所说的恶,都是人的绝对精神对此世界有所观照,于是在此观照中,便有善与恶的标准。因为有观照,就是该与不该的观点。该就是好,就是善。不该就是不好,就是恶,于是善恶的标准就产生了。这种善恶的标准又在人的实践中得以应用。然而此世界上的人虽有其共同的性,然而也有不同的性,当绝对精神进入不同的人个体时,就会产生不同的观照,就会产生不同的善恶的标准。不同的善恶标准的理性主体,在其实践中,必然会发生冲突。最后,物以类聚,由此形成不同类型的文化区域。不同的文化区域,事实上总是不断地斗争,这都是绝对精神走向几个体时所产生的异化现象。但是,这种异化现象必然会通过其共同性走向一体。因此,从本体上言,人本无所谓善恶,也不必为人为的善恶标准所产生的文化所累。人的本质是超善恶的。

1987.6.26

佛国净土在哪里

都说这个世界很肮脏,都说西方有一块净土。都说现实人生太痛苦,都说西方净土有一个极乐世界。

西方的确有一块净土,东方的人都这么说,因为东方的人都没去过西方;西方净土的确有一个极乐世界,东方的人都这么说,因为东方的人都在痛苦中煎熬。

佛国净土是那样圣洁,因为我们肮脏的脚板从来没在它的国土留下一个脚印!佛国净土又是那样神圣,因为每一束渴待的眼光从来没有触及它的边缘!

佛国净土究竟在哪里?是否真有一方实在的净土在我们三维时空之下?是否真有一个西方极乐世界在我们痛苦人生的彼岸?

的确有一个佛国净土,然而,佛国净土不在哪里。执着的行者永远也找不到它的边疆。佛国净土就“不在哪里”。当你去寻找它的时候,它却不见;当你放弃寻找的念头,佛国净土就在你的眼前。

佛国净土之所以成为极乐世界,就在于它超越了任何对立。一切痛苦起源于对立,一切烦恼萌发于对立,一切绝望缘于对对立的无可奈何。你渴慕西方,于是就有东方与西方的对立,你的渴慕仅仅表明你站在东方;你向往净土,于是就有世俗与神圣的对立,你的向往只是暗示你永远在途中。人的追求意味着人的永无止境的流浪。

佛国净土不是三维时空下的客观实在,它既非实在,又非非实在。因为它是超越客观的,因此,世俗的眼光总是看不见它的国土;它又是超越主观的,因此,任何非凡的妄想都与它无缘。净土之圣净就在于它克服了所有的二元所产生的缤纷,净土之极乐就在于它超越了所有的对立所滋生的繁复。

当我们放弃心灵的追求,佛国净土就在我们的脚下。然而又不能没有最初的追求,没有心灵的神圣冲动,就没有追求的目的。从最初冲动到住生净土,人的心灵需要经过亿万年的劫难。

你必须不停地走,不停地走!当你的脚板磨出的血都幻化成鲜艳的花朵,当你的目光与遥远的星光融合为一片璀璨,当你的血不只在你的血管里流动而是振作起宇宙巨大的脉搏,当你的灵魂不只是栖息于小小的躯壳而是弥漫至宇宙的无边无际,当你的肉体不再束之于有形而扩张至无限,当你听到自己轰然的脚步声震撼今古而不知东方西方,这是怎样的一个美妙的世界呢?

——你千万不要去思量!

1993年

波罗蜜——生命的超越

波罗蜜,梵语也,意思是到彼岸。彼岸在哪里呢?是不是现实世界之外有个实在的彼岸?佛陀的启示告诉我们,彼岸不在现实世界之外,而是在我们灵肉的自在自为的状态之中。

在现实生活里,我们的生命处在分裂的痛苦状态——人与自然分裂,过去与未来分裂,理想与现实分裂……这是“此岸”。而彼岸,是指我们的生命处在融合的快乐状态——人与自然融合,过去与未来融合,理想与现实融合……从“此岸”到“彼岸”,就是波罗蜜,就是生命的超越过程。

生命超越的方式有六种,称为六度波罗蜜。

第一,般若波罗蜜。人类之所以流连于生死的苦海中,是因为人的愚痴。而般若的智慧可以照彻人类心灵的种种阴蔽,种种执著,种种烦恼,种种幻想。如同太阳照亮黑暗,般若的光辉照亮一切。般苦就是智慧,然而不是建立在二元论基础上的世间智慧,而是建立在超越二元论的非世间非民间的智慧,是克服了一切二元对立的无漏的圆满的大智慧。

第二,禅波罗蜜。禅的静默指向绝对。人的心灵之所以有生死轮回,是因为心灵对境生心,生生灭灭,无有定位,所以流转于生灭轮回。而禅波罗蜜可以超越我们散乱的心灵。只有辉煌的禅定之中,才能生出辉煌的般若正智,正所渭“由定生慧”。

第三,精进波罗蜜。“纯一无杂曰精,鼓身直前曰进。”精进者,即“未生之善心令速生,已生之善心令增长;未生之恶念令不生,已生之恶念令速断。”以精进之心超度懈怠,超越生命的有限。然而,精进而非精进,努力而非努力,一切都要自自然然不著于相,不著于非相,才是真正的精进波罗蜜。

第四,忍辱波罗蜜。内心包容谓之忍,外遇横逆谓之辱。只有在坚毅的忍辱负重之中,才能得到精神上的解脱与升华。忍辱而又不执著于忍辱的念头,才是真正的忍辱波罗蜜。当你没有私欲乃至无我的时候,别人是不能伤害你的。

第五,持戒波罗蜜。持戒是通向祥和般若的途径,所谓“由戒生定,由定生慧”。戒、定、慧三学实在是一气相承。“戒”在佛教中具有道德上的意义,是保持人道的方便法门。佛法戒律很多,原始佛教最基本的是“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佛说:“人身难得。”持戒守中也就是保持人道,而人身又是成就无上涅盘的载体。宇宙人生的无限圆满以人的无限开放为前提。因此,佛教尽管以超越一切善恶为目的,然而仍然坚守人道善恶观,既是世间法的去恶从善,又是出世间法的超越善恶。

第六,布施波罗蜜。布施就是奉献。奉献以钱财,奉献以真理,奉献以大无畏的精神。奉献一切而无私欲。只有在默默无私的奉献之中,才能破除自我的一切有限执著,将自我投入到无限的宇宙之中。

1993年

菩萨是什么东西?

我们见过很多菩萨:泥菩萨、木菩萨、铜菩萨、瓷菩萨、金菩萨……

我们见过很多善男子善女人虔诚地跪在大大小小的菩萨面前……

天下三万八千寺,每一座寺里都有一尊菩萨,每一尊菩萨下面都有一群跪着的人……

究竟什么是菩萨?泥菩萨木菩萨铜菩萨们真有一种神秘的灵力可以拯救人们走出苦海吗?

笔者见过很多菩萨,笔者经过很长时间的迷惑才幡然顿悟菩萨之谜。

菩萨是什么东西?一般的人都会这样问,而我要告诉大家,菩萨有三种,一种是“是东西”的菩萨,一种是“不是东西”的菩萨,第三种是“既是东西又不是东西”的菩萨。

“是东西”的菩萨即我们见到的泥菩萨木菩萨铜菩萨,它们看得见摸得着,所以说这种菩萨是东西,它是我们灵肉之外的一种东西。“是东西”的菩萨或庄严或慈祥或狰狞地踞在人们的头上,跪在它们脚下的人们深信他们能解脱自己的苦难。而当跪着的人们站起来的时候,承载苦难的依然只有自己。“是东西”的菩萨依然或庄严或慈祥或狰狞。

既然“是东西”的菩萨不能解脱人生的苦难,为什么每一座寺里都有那么多大大小小的金碧辉煌的泥菩萨木菩萨铜菩萨呢?我们只能说,那是根性聪颖的人做给根性愚钝的人看的,根性聪颖的人知道菩萨本来不是东西,于是做个东西来象征来暗示来诱导根性愚钝的人。这些“是东西”的菩萨们象征着人生最快乐最神圣的状态,暗示着走向极乐世界的玄机,诱导着人们从“东西”到“不是东西”的超越之路。这就是“是东西”的菩萨,也就是客观的菩萨。

“不是东西”的菩萨,在我们的灵肉之内,它看不见,摸不着,所以说不是东西。“不是东西”的菩萨是什么呢?佛经上似乎没有说清楚,倒是道经把佛教的“不是东西”的菩萨说得很明白了。《最上一乘慧命经》上说,婴儿在未出生之前,慧宫(菩之居所)与命宫(萨之居所)本是融合为一体的,因此人在诞生之前,灵肉之内本来就有一个菩萨,称为自在菩萨。而在生命降生的瞬间,咣的一声,天地一分为二,从此菩不见萨,萨不见菩,于是成了凡人,如果凡人要想返回到未生前的那种神圣境界中去,必须时时观照,用慧宫中的一点真阴去观照命宫中的一点真阳,使阴阳融合,菩萨合一。所以佛教的《心经》开章明义就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照见五蕴皆空。”这就是“不是东西”的菩萨,亦即非客观的菩萨,灵肉之内的自在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