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李嘉诚60年经商的黄金法则
4656400000023

第23章 诚信义节 坦荡至尊(1)

不论做什么事都大不过一个“正”字,尤其在商场上,更显得突出。很多人投奸取巧赚一次是一次,总是把个人利益摆在第一位,这样做无异于杀鸡取卵、焚林而猎,生意肯定长不了。李嘉诚的正,体现在做人的基础上再做生意。他善于从大局出发,照顾同行的生意,不把生意一次做绝。

1.绝境中能折射出人品

诚实是做人之本,也是经商之本,这说明做人与经商有相通之处。如果说李嘉诚在商业上的成功来自于他经商技巧的精妙,那么诚实更是他成功不可或缺的根本所在。

人最可宝贵的品格就是诚实,没有诚实的品格,热情就会变成逢迎,谦虚就会变成虚伪,而一旦从商就会欺诈而不讲信誉。反之,以诚待人则有义,以诚经商则信立,于是朋友如云,机遇迭至,成功自然不在话下。

李嘉诚人如其名,其诚可嘉。

在塑胶厂濒临倒闭那些日子里,李嘉诚回到家里,强作欢颜,怕母亲为他的事寝食难安。知儿者,莫过其母。母亲看到他憔悴的脸色、布满血丝的双眼,知道遇到了麻烦。虽然不懂经营,但作为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她懂得为人处事的常理。为开导儿子,母亲给她讲了一个寓意深刻的小故事。

很早很早之前,潮州府城外有一座古寺。云寂和尚已是垂垂之年,他知道自己在世的日子不多了,就把他的两个弟子——一寂、二寂召到方丈室,交两袋谷种给他们,要他们去播种插秧,到谷熟的季节再来见他,看谁收的谷子多,多者就可继承衣钵,做庙里住持。云寂和尚整日关在方丈室念经,到谷熟时,一寂挑了一担沉沉的谷子来见师父,而二寂却两手空空。云寂问二寂,二寂惭愧道,他没有管好田,种谷没发芽。云寂便把袈裟和瓦钵交给二寂,指定他为未来的住持。一寂不服,师父道:“我给你俩人的谷种都是煮过的”。

李嘉诚悟出母亲话中的玄机——诚实是做人处世之本,是战胜一切的法门。李嘉诚为自己所做的事,流下悔恨的眼泪。

翌日,李嘉诚回到厂里,工厂仍笼罩在愁云惨雾之中。李嘉诚召集员工开会,他坦诚地承认自己经营错误,不仅拖垮了工厂,损害了工厂的信誉,还连累了员工。他向这些天被他无端训斥的员工赔礼道歉,并表示,经营一有转机,辞退的员工都可回来上班,如果找到更好的去处,也不勉强。从今后,保证与员工同舟共济,绝不损及员工的利益,而保全自己。

随后李嘉诚如初做打工仔那样,马不停蹄到市区推销积压的产品,卖出一部分正品。他不想为积压产品拖累太久,全部以极低廉的价格,卖给专营旧货次品的批发商,在制品的质检卡片上,一律盖上“次品”的标记。李嘉诚陆续收到货款,分头偿还了一部分债务。

在危机之中,原来的一些亲戚朋友,有的对李嘉诚敬而远之,生怕他开口借钱或带来麻烦;有的打电话,或主动上门,为李嘉诚分担忧愁,安慰激励,献计献策,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李嘉诚又一次体验世态炎凉、人情冷暖。

危难见人心,路遥知马力。李嘉诚正是靠那些真诚亲友,获得新订单,筹到购买原料、添置新机器的资金。被裁减的员工,又回来上班,李嘉诚还补发了他们离厂阶段的工薪。长江塑胶厂出现转机,产销渐入佳境。

1955年的一天,李嘉诚召集员工聚会。他首先向员工鞠了三躬,感谢大家的精诚合作。然后,用难以抑制的喜悦之情宣布:“我们厂已基本还清各家的债款,昨天得到银行的通知,同意为我们提供贷款。这表明,长江塑胶厂已走出危机,将进入柳暗花明的佳境!”

话音刚落,员工顿时沸腾起来。散会前,每个员工都得到一个红包,由李嘉诚亲自分发。

夜深沉,海风裹挟着丝丝凉意。忙碌了一整天的李嘉诚,爬上附近的一座小山岗,极目远眺中区的万家灯火和海域中行走的巨轮,陷入沉思之中。

李嘉诚回首这段岁月时说:“信誉,诚实,也是生命,有时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李嘉诚经商语录:

我认为一生中做很多事,确是付出金钱、时间和心血去贡献别人,这令我一生引以为荣和自傲。

2.伺机而动,不抢风头

李嘉诚成为“塑胶花大王”、担任胶塑行业协会会长期间,潮籍塑胶商在香港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陈荆淮先生在《香港潮商经济发展述略》谈到:

“50年代初塑胶热潮来到的时候,潮商在这个行业中处于明显的落后地位。50年代后期这种状况开始改变,从事塑胶业的潮商越来越多,据估计,潮商塑胶厂已占该行业总厂数的40%左右……1959年正是香港经济完成历史转变,全面起飞的时候。1969年,全港塑胶出口金额14.4257亿元,比1959年1.6214亿元上升9倍多,而这个出口额中潮商约占55%。”

在潮商的塑胶热中,李嘉诚起了很好的榜样作用,激励潮商加入这一行业。李嘉诚在倾心发展自己事业的同时,也给予了潮商同行业一定的帮助。

李嘉诚一直认为,他比较热衷、也比较擅长经商,而对担任政府和社团公职不感兴趣。这应该是事实,不过,他在任潮联塑胶制造业商会主席期间,仍不虚此任,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1973年,因中东战争引发的石油危机席卷全球,全球经济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香港的塑胶原料全部依赖进口,价格由年初的每磅6角5分到秋后竟暴涨到每磅4~5元。塑胶制造业一片恐慌,如临末日。不少厂家因未储备原料,被迫停产,濒临倒闭。

香港的塑胶原料,全部为进口商垄断。其实,价格暴涨的根本原因,还不是石油危机,国外塑胶原料的出口离岸价只是略有上涨。主要是香港的进口商利用商业界因石油危机产生的恐慌心理,垄断价格,一致提价。又由于炒家的介入,把价格炒到厂家难于接受的高位。

在这场关系到香港塑胶业生死存亡的危机中,身为潮联塑胶制造业商会主席的李嘉诚,挺身而出,挂帅救业。此时,李嘉诚的经营重点已转移到地产,收益颇丰,塑胶原料危机,对长江整个事业,影响并不大。李嘉诚这样做,主要是出于公心和义务。

在李嘉诚的倡导和牵头下,数百家塑胶厂家,入股组建了联合塑胶原料公司,其中还有非潮籍塑胶商。原先单个塑胶厂家无法直接由国外进口塑胶原料,是因为购货量太小,对方不予理睬。现在由联合塑胶原料公司出面,很快达成交易,所购进的原料,按实价分配给股东厂家。在这种形势下,其他原料进口商不得不降价。笼罩全港塑胶业两年之久的原料危机,从此烟消云散。

李嘉诚在救业大行动中,还有惊人之举。他从长江公司的库存原料中,匀出12.43万磅,以低于市价一半的价格救援停工待料的会员厂家。直接购入国外出口商的原料后,他又把长江本身的配额——20万磅硬胶原胶,以原价转让给需量大的厂家。

在危难之中,受李嘉诚帮助的厂家达几百家之多。但是,这次救业行动与80年代的“百亿救市”相比,却只能算小事一桩。

20世纪80年代中期,香港股市持续兴旺,恒生指数一路攀升。到1987年10月1日,一举飚升至创历史最高记录的3950点,真可谓牛气冲天。

1987年9月14日,李嘉诚宣布长实旗下四家公司——长实、和黄、港灯,合计集资103亿港元,这是香港证券史上最大的一次集资行动。至于这笔巨资的用途,李嘉诚并没有明言,只是表示将在3个月内公布。

10月19日,美国华尔街股市突然狂跌508点,引起香港股市恒指暴跌420多点。绝大多数人,特别是李嘉诚的包销商,更是欲哭无泪,因为他们将承担包销的风险。

10月20日早上,联交所主席李福兆宣布停市4天。10月26日重新开市当日,香港恒指又暴挫1121点,全面崩溃。大盘崩溃之后,约占香港总市值15%的长实系上市股票均下跌三成。

10月23日,李嘉诚向香港证监会提出一个“稳定股市”的方案,即拟动用15~20亿港元,吸纳长实系四公司的市面散股,以便“协助本港股市的稳定”。

李嘉诚强调“此举目的是希望看到本港股市和经济不要有太多波动,希望能稳定下来”,“绝非为个人利益,完全是为本港大局着想”。这就是被有关传媒所广为传颂的“百亿救市”行动。

但是,尽管李嘉诚早已声明了自己的立场和做法,仍然有人认为他“有为私之嫌”。舆论纷纷,各种说法一时甚嚣尘上。当时,李氏家族控有长实的35%以上的股权,控有和黄的股权也近35%按照收购及合并条例,已超过35%股权的股东如要再增购股权,就必须提出全面收购。

李嘉诚没有能力全面收购,只好要求当局放宽限制。证监会碍于条例不予批准,李嘉诚多次去港府力争,希望从“救市大局”出发。结果港府决定接纳李嘉诚的“救市建议”,同意暂时取消有关人士购入属下公司股份超过35%就必须全面收购的条例。然而却规定所购入最高限额之股份,必须在一年内以配售方式出售,同时必须每日公布购入股份的详情。

李嘉诚虽然对放宽限制表示欢迎,但认为既然放宽了收购点限制,又限期售出,这是自相矛盾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当时就表示对所附带的条件感到非常失望。因为这意味着,如一年限期内,股价继续下跌,那么他收购的股票则必亏无疑。

当时许多同行业内人士和各媒体都认为李嘉城这次是在劫难逃,只能是自酿的苦酒,自己喝了。因为依以往香港及海外的股市经验,大股灾之后,仍有2~3年的低谷期。李嘉诚这次自然是亏定了。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股市竟恢复得如此之快,到年底股市就开始回扬上涨(欧美的股市也是如此)。到了1988年的4月14日,恒指收市报2684点,已接近1987年初的水平。李嘉诚在一年的期限内,以配股方式将增购的股票出售,不但没有亏蚀,反而还有几千万港元的盈利到手。

令人瞩目的是,李嘉诚这次百亿集资行动(9月14日)与香港股市暴跌(10月19日)的时间相差只有35天,这是否意味着李嘉诚已预感到香港股市将会出现大灾难?另一方面,李嘉诚的救市行动承受着巨大的经济风险,而股市竟在一般人看来不可能很快好转的情况下出现了转机,使他避过了危机,难道他预先算到了股市好转的时间?

不过更重要也更无疑的却是,李嘉诚在股灾中扮演了一个敢冒风险的白衣骑士的角色。这种高尚的品德,使他不仅成为商场英雄,而且成为人人钦佩的商界领袖和为人楷模。从此,李嘉诚的人生舞台更高更大,只要登高一呼,就会应者云集了。

李嘉诚经商语录:

钱可以用,但不可以浪费。保持低调,才能避免树大招风,才能避免成为别人进攻的靶子。

3.善意收购,与人高兴与己高兴

刘銮雄被称为“股市狙击手”,是人人生畏的“恶意收购”的典型。他对香港证券业起过功不可没的历史性推进作用,但由于他奉行“恶意收购”,因此,形象颇不佳。

与刘氏反其道而行之,李嘉诚从没进行过一次“恶意收购”,他奉行的是“善意收购”。他收购对方的企业,必与对方进行协商,尽可能通过心平气和的方式谈判解决。若对方坚决反对,他不会强人所难。

李嘉诚富有心计,又极有耐心,擅长以柔克刚,以静制动。最典型的事例莫过于收购港灯。他从萌发念头到控其在手,先后历经了几年。倒是西门·凯瑟克沉不住气,落入李氏“圈套”,以相当优惠的折让价出售港灯股权。

李嘉诚收购和黄,心术之精,让人叹为观止。他借汇丰之力,兵不血刃,战胜资产大其10倍的庞然大物。他的收购,从不情绪化,没有把被收购企业当作古董非买不可的心理。若持这种心理,往往会付出高昂的代价。李嘉诚遇到阻力,权衡利弊后,会不带遗憾地放弃。放弃对九龙仓、置地的收购,他都持这种态度。

李嘉诚的收购,无论成与不成,通常都能使对方心悦诚服。收购成功,他不会像许多老板一样,进行一锅端式的人事改组与拆骨式的资产调整。他尽可能挽留被收购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照顾小股东利益。股权重组等大事,必征得股东会议通过;收购未成,李嘉诚也不会以所持股权为“要挟”,逼迫对方以高价赎购,以作为退出收购的条件。李嘉诚的形象有口皆碑,从来不用担心他会恶意收购。

良好的形象和信誉,本身就是宝贵的财富。建立起良好的信誉,就可以让事业进入良性循环。

李嘉诚帮助荣智健借壳上市,对于李嘉诚来说只是小试牛刀。收购恒昌行,方可称大展拳脚。

恒昌行正名是恒昌企业有限公司,是恒生银行创办人之一,前恒生银行董事长何善衡创办。

何善衡是广东番禺人,是著名的恒生指数的创始人。1946年便在香港创立恒昌行,该行是华资第一大贸易行。何善衡年事已高,后代又无意经商,故萌生出售之意。若非出自何善衡本意,市场无人敢觊觎恒昌。恒昌整个集团资产净值高达82.73亿港元,经营状况良好。三大股东拥有绝对的控股权(何善衡30%,梁球据25%,何添15%)——外强无任何可乘之机。

1991年5月,郑裕彤家族的周大福公司、恒生银行首任已故主席林炳炎家族、中漆主席徐展堂等成立备贻公司,提出以254港元/股的价格向恒昌全面收购,涉及资金56亿港元。

荣智健、李嘉诚也在紧锣密鼓策划收购,暂且按兵不动,秘而不宣。备贻出师不利。据市场披露的消息,备贻的三大股东已事先作出三分恒昌的瓜分计划:郑裕彤得恒昌物业,林氏家族得恒昌汽车代理权,徐展堂则取恒昌的粮油代理等业务。

如前所述,三大股东拥有绝对的控股权,得不到大股东支持,收购只能是一句空话。而大股东首先就不满买方的“拆骨”企图。不待进行价格谈判,就关闭幕后洽商的大门。以中泰为核心的新财团Creat Style公司,把握最佳时机,立即加入收购角逐。

1991年8月初,Creat Style向恒昌提出收购建议,作价336港元/股(高出备贻82港元),涉及资金69.4亿港元。经一个月的洽商,双方于9月3日达成收购协议。至9月2日,香港收购史上最大一宗交易,为荣智健、李嘉诚等合组的财团完成。

中泰控得这贸易巨人,遂成为香港股市的庞然大物,市值至1992年初膨胀到87亿港元。香港股市,一直视中资为无物。此番,不得不刮目相看。

1992年1月,中泰宣布第三次集资计划,配售1168亿新股,集资25亿港元,用以收购未持有的恒昌64%股权。荣智健突然向其他股东全面收购,市场议论纷纷,有人说荣过河拆桥,有人说事先与李嘉诚等通过气。李嘉诚很爽快地接受荣智健的收购条件,所持恒昌股作价15亿港元,售予荣智健。

恒昌一役,李嘉诚名利双收,既赢得帮助荣智健的好名声,又获得实惠——售股盈利2.3亿港元。

在这场香港有史以来最大金额的收购战中,李嘉诚审时度势,伺机出击,再次显示出超人风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