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李嘉诚60年经商的黄金法则
4656400000020

第20章 有容乃大 广纳贤才(2)

李嘉诚很赏识他的才学,1985年委任他为长实董事,两年后又提升他为董事副总经理。此时,霍建宁才35岁,如此年轻就担任香港最大集团的要职,实属罕见。

霍建宁不仅是长实系四家公司的董事,还是与长实有密切关系的公司如熊谷组(长实地产的重要建筑承包商)、广生行(李嘉诚亲自挟控的商行)、爱美高(长实持有其股份)的董事。

传媒称霍建宁是一个“浑身充满赚钱细胞的人。”长实全系的重大投资安排、股票发行、银行贷款、债券兑换等,都是由霍建宁亲自策划或参与决策的。

这些项目,动辄涉及数十亿资金,亏与盈都取决于最终决策。从李嘉诚对他如此器重和信任来看,可知盈大亏少。

霍建宁不仅是长江的智囊,而且还为李嘉诚充当“太傅”的角色,肩负着培育李氏二子李泽楷、李泽钜的职责。

从这里看来,李嘉诚十分重视对专业管理人才的任用,将之视为事业拓展的基石。不但能够不拘一格委以大任,而且给予其相应的收益,以增强其归属感。

在长实公司高级管理层的少壮派中,还有一位名叫周年茂的青年才俊。

周年茂是长实的元老周千和的儿子。周年茂还在学生时代时,李嘉诚就把他当作长实未来的专业人才培养,并把他和其父周千和一道送赴英国专修法律。

周年茂学成回港后,很自然地就进了长实集团,李嘉诚指定他为长实公司的代言人。

1983年,回港两年的周年茂被选为长实董事,1985年后与其父亲周千和一道升为董事副总经理。当时,周年茂才30岁。

有人说周年茂一帆风顺,飞黄腾达,是得其父的荫庇——李嘉诚是个很念旧的主人,为感谢老臣子的忠心耿耿,故而“爱屋及乌”。

这话虽有一定的道理,但并不尽然。李嘉诚的确念旧,却不能说周年茂的“高升”是因为李嘉诚对他的关照。其实,最主要的一点,仍然是他自身具备了相应实力,有足够的能力担此重任。

据长实的职员说:“讲那样话的人,实在是不了解我们老细(板),对碌碌无为之人,管他三亲六戚,老细一个都不要。年茂年纪虽轻,可是个叻仔(有本事的青年)呀。”

周年茂升任副总经理,是顶替移居加拿大的盛颂声的缺位,负责长实系的地产发展。

周年茂走马上任后,负责具体策划,落实了茶果岭丽港城、蓝田汇景花园、鸭俐洲海怡半岛、天水围的嘉湖花园等大型住宅屋村的发展规划,顺利实施了李嘉诚的迂回包抄计划,从而以自己的能力赢得了李嘉诚的信任。于是,李嘉诚将更大的重任托付于他。

压在周年茂肩上的担子比盛颂声在职的时候还要大,肩负的责任还要多。但他不负众望,努力扎实地工作,得到了公司上下的一致好评。

周年茂虽然看起来像一位文弱书生,却颇有大将风范,指挥若定,调度有方,临危不乱,该进该弃,都能较好地把握分寸,收放自如,这一点正是李嘉诚最为放心的。

长江的地产发展有了周年茂,财务策划又有了霍建宁,楼宇销售方面则有一名女将洪小莲。

洪小莲的年龄也不算大,她全面负责楼宇销售时,还不到40岁。在长实上市之初,她就作为李嘉诚的秘书随其左右,后来又出任长实董事。洪小莲是长实出名的“靓女”,不仅人长得漂亮,风度好,而且待人热情,做事泼辣果敢。在地产界,在中环各公司,只要提起洪小莲,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她被商业界称为“洪姑娘”。长江总部虽不到200人,却是个超级商业帝国。每年为长江系工作与服务的人,数以万计。资产市值在高峰期达2000多亿港元,业务往来跨越大半个地球。日常的大小事务,千头万绪,往往都要到洪小莲这里汇总。

洪小莲的工作作风颇似李嘉诚,不但勤奋过人还是个彻底的务实派。就连面试一名信差,会议所需的饮料,境外客户下榻的酒店房间等琐事,她都要亲自过问。

跟洪小莲交往过的记者说:“洪姑娘是个‘叻女’(有本事的姑娘),是完全‘话得事’(说话算数,能拍板)的人。”

此前很多工作全部都是由李嘉诚一手包办的,每件事都要亲力亲为。而现在,李嘉诚实现了角色换位,由管事型领导变成了管人型领导。

一般来说,在创业之初,作为老板,如果只顾自己赚钱,不顾下属利益,就没有人愿意真心实意陪你打天下,若顾及下属利益,固然能有效集结人心,但也有一些遗症,那就是:当年的下属一无所有,因此愿意陪你拼命赚钱。当你的事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下属的钱也赚得差不多了,可能不想继续拼命,而愿意享受享受。这时,强行驱使他们前进,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不如起用那些没有老本可吃,愿意拼命的新人。

有一句关于领导艺术的话说得很精辟:“指挥千人不如指挥百人:指挥百人不如指挥十人,指挥十人不如指挥一人。”指挥一人,就是抓某一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当然,对集团的重大决策,自然还得主帅亲自出马。

“指挥一人”是用人的上乘法则,但实施起来也有一定难度。其一是要有充分合用的人才;其二是要对人才的能力、人品充分了解;其三是自己要对管理的各个环节充分了解,能准确判断目前情况是否正常,以便及时调控。要达成这三条,非得长时间下工夫不可。

李嘉诚任用俊才,把自己从事无巨细一把抓的初级阶段给释放了出来,得以将主要精力放到了事关全局的重大决策上,从而在事业上有了更大的发展。

李嘉诚经商语录:

假如今日没有那么多的人替我办事,就算我有三头六臂,也没有办法应付那么多的事情,所以成就事业最关键的是要有人能够帮助你,乐意跟你工作,这就是我的哲学。

5.重视“客卿”

一个人的智力总是有限的,如果能够借用“外脑”,扩大自己的智慧圈,就可以取得决定性的胜局。李嘉诚自幼就曾听父亲讲过战国时代孟尝君的故事,他几乎是古代中国崇尚贤能的典范和化身。孟尝君身边有门客三千,其中志士能人比比皆是。

孟尝君的成功在于他深明大义,尚德尚贤,使不少身怀绝技的名人高士,纷纷投奔于他的门下,这些高人又感念孟尝君的知遇之恩,于是便倾力相报,终使孟尝君功成名就,流芳千古。

李嘉诚在事业逐步发展,缔造商业帝国的过程中,其用人之法也颇有些孟尝君的风范,他以自己的信誉和重用人才的作风吸引了许多“客卿”来为他出谋划策,鼎力相助,甚至不图报酬者也比比皆是。

他虚心坦诚,心胸宽广,不但善用身边的人,而且极会利用外脑的智慧。李嘉诚能有后来的辉煌,“客卿”之功也不能不提。

李嘉诚曾郑重地对记者说:“你们不要老提我,我算什么超人,是大家同心协力的结果。我身边有300员虎将,其中100人是外国人,200人是年富力强的香港人。”300员虎将,除李嘉诚的左膀右臂外,便是总部与分公司的负责人,以及在长江系挂职或未挂职的“客卿”。

“客卿”之中,就数大牌律师李业广与当红经纪杜辉廉两人的影响最大。

其中,李业广是“胡关李罗”律师行合伙人之二。李业广还持有英联邦的会计师执照,属于“两栖”专业人士,在业界有着很高的声誉。

人们都说李业广是李嘉诚的“御用律师”。李嘉诚说:“不好这么讲,李业广先生可是行内的顶尖人物,我可没有这个本事独包下他。”

事实上,在当时来说,确实是这么回事。因为当时的李业广身兼香港20多家上市公司董事,而这些公司的市值总和已超过了全港上市公司总额的1/4。另外,李业广还是许多商界富豪的高参。

其实,李业广并不是那种见钱眼开、谁给的钱多就帮谁的人。虽然一般的大亨很难请得动他,但只要是他敬重的人,没钱他也会鼎力相助。

李嘉诚正是李业广所敬重的人物,因此长江上市之初,李业广便是首届董事会董事;长江扩张之后,李业广又是长江全系所有上市公司的董事。仅此一点,足见两李的关系非同寻常。

李嘉诚自然是一位彻底的务实派,他邀李业广进董事局,绝对不是拉虎皮做大旗,虚张声势。

在香港这片商业领地上,拉名人做企业董事的人比比皆是,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李嘉诚认为这样做没有多大必要,他本人更是不会那样做的。况且,他自己的名气比对方更大。

李嘉诚之所以重用李业广,是因为敬重李业广的博识韬略。长实的不少扩张计划,就是两李“合谋”的杰作。

李业广做事一贯甘处幕后,保持低调。直到1991年,李业广出任香港证券联合交易所董事局主席后,才一鸣惊人。香港证交所董事局主席的位子可不是人人都能坐的,在他之前任联所主席的个个都是名满商界、首屈一指的风云人物。

还有一次《明报》记者在一次采访中问李嘉诚:“您的智囊人物究竟有多少?”

李嘉诚说:“有好多吧!凡是跟我合作过,打过交道的人,都是智囊,数都数不清,比如,你们集团的广告公司就是。”

这位记者大感惊奇,不知李嘉诚此话从何而来。

原来,当初李嘉诚在发售新界的高级别墅群时,曾委托《明报》旗下的广告公司做代理商,这家广告公司便派人去别墅现场察看。

广告公司的人见到这些高级别墅已全部落成,确实十分漂亮,颇具欧洲的典雅风格,又不失中式的豪华。然而,美中不足的是,四周的道路还没修好,而且恰好这天下大雨,走起路来泥泞不堪。

李嘉诚这些日子很忙,也没去看过,知道已建成了打算立刻发售。广告商到现场查看过之后,向李嘉诚提议:能不能稍迟些日子,等路修好,装修好几幢示范房之后再正式出售?这样不但售得快,售价也可标高。

“对对对!”李嘉诚忙不迭地答道,感激之情,溢于言表,“你们比我更聪明,我入行这么多年,本该想到这一点,结果还是忽略了,多谢你们的提醒,我们就照你们说的办。”

李嘉诚马上按照广告商的建议去办,效果果然不错。

后来在修建大坑龙华花园时,李嘉诚接受了这一经验教训,在发售前就修好路,还在四周种植上了美丽的花木,楼卖得更是出奇的好。

广采博纳,融纳众人的“绝桥”(好主意),这便是李嘉诚超人智慧的源泉。

李嘉诚自己不仅善于广采博纳,而且也这样要求下属。他说:“决定大事的时候,我就算百分之一百的清楚,我也一样召集一些人,汇合各人的资讯一齐研究。因为始终应该集思广益,排除百密一疏的可能。这样,当我得到他们的意见后,看错的机会就微乎其微。这样,当各人意见都差不多的时候,那就绝少有出错的机会了。

即使是超人和天才,终究也是人,也有力所不及和大意疏忽的事,李嘉诚的超人之处在于他能够以其超人的脑袋集思广益,力求圆满。

人的强大不仅在于提高自身智慧,凝聚众智更重要。如果我们能够总是抱着一颗坦诚谦虚之心,善纳忠言,广采博纳,凡人也可能成为超人。

李嘉诚经商语录:

你们不要老提我,我算什么超人,是大家同心协力的结果。我身边有300员虎将,其中100人是外国人,200人是年富力强的香港人。

6.用洋人为企业注入活力

80年代中期,长实的管理层基本上实现了新老交替,各部门负责人,大都是30~40岁的少壮派。李嘉诚不拘一格,敢于重用年轻人,使长实富于活力,达到了用人之道的高级境界。

汉高祖刘邦曾经这样总结他从一介平民成为大汉王朝开国皇帝的原因:“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子房;筹集钱粮,保证大军的物质供应,我不如萧何;指挥军队,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个人,都是人中的英杰,但是我能用他们,这就是我为什么能够夺取天下的原因。”

李嘉诚的用人之道,与刘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就是他为什么能够开创自己前无古人的商业帝国的原因。

在今天,香港华人见了洋人自然不会有见到“洋大人”的感觉。华人公司雇佣外国人力,已经很平常,也理所当然。但在20世纪80年代初则并不是这样,由于华人受洋人的长期欺压,常处于一种心理劣势。及至华人在经济上开始崛起之后,在心理上仍存有抹不去的“二等英联邦臣民”的潜意识。

那时候,要是有哪个华人老板能够雇佣趾高气扬的洋人做下属,实在是一件很值得荣耀的事,而且也有点让华人扬眉吐气的味道。

但李嘉诚雇佣洋人副手,只是唯才是举,量才而用,不但没有炫耀之意,反而十分器重他们。

李嘉诚重用洋人,是与他大力开拓海外业务分不开的。他曾对记者说:“我并没有想过用雇佣外国人,来表现华人经济实力和华人社会地位的提高。我只是想,集团的利益和工作确确实实需要他们。”

20世纪70年代初,长江工业的工厂分布在北角、柴湾、元朗等处,员工2000余人,管理人员约有200名。

在这些管理人员中,就有不少洋人,而Erwin Lessner和Pan Lyone更是李嘉诚的得力助手。

李嘉诚为了彻底从塑胶业脱身,全身心投入地产业,便聘请了美国人Erwin Lessner任总经理,主管日常事务,而李嘉诚只参加重大事项的决策。其后,长江公司又聘请美国人Panl Lyons为副总经理。

这两位美国人都是掌握最现代化塑胶生产技术的专家,李嘉诚看中了他们的能力,便大胆地赋予他们实权,而付给他们的薪金,也远高于他们的华人前任。

到80年代中期,李嘉诚已控有几家老牌英资企业,这些企业中都有不少外籍员工。为了这些企业能够继续平稳发展,李嘉诚并没有解雇原有职员,也没有安插新的领导,继续利用这些企业原有的管理班子。

李嘉诚认为,用洋人管洋人不仅有利于熟悉业务,更有利于相互间的沟通,提高管理效率。而且收购英资公司之后,如果进行排外,势必会使公司出现混乱,陷于停滞或瘫痪。如此一来,经济上势必遭受惨重损失。相反,保持稳定,以夷制夷,则可起到稳定军心、控制局势的作用,能继续保证公司的正常运转。

当然,李嘉诚之所以这样做,还有他更重要的理由。那就是,他从长远考虑,长江集团未来必将走向世界,走上跨国化的发展道路。而这些名牌英资企业,与欧美市场都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日后,若用这些洋人打头阵,凭他们在血统、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天然优势,在开拓国际市场时,自然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出于这种考虑,李嘉诚不但留用原来的外籍员工,还专门聘请了不少外籍高层管理人员。长实董事局副主席麦理思(Ceorge Magnus)是英国人,毕业于著名的剑桥大学经济系。麦理思曾任新加坡虎豹公司总裁,因业务关系与李嘉诚相识。

1979年,麦理思正式加盟长实。此后,长实与香港洋行和境外财团打交道,多由麦理思出面。

李嘉诚非常器重他,这不仅因为他具有英国血统、名校文凭,更因为他是个优秀的经济管理专家。

李嘉诚入主和黄洋行后,麦理思卸职,李嘉诚提升李察信(John Richardson)为行政总裁,自己任董事局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