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培养最爱学习的孩子
4656300000015

第15章 提高孩子各科目的成绩(3)

对称也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法。开始的时候,人们接触到的是几何图形的对称性。以后,随着人们对自然界认识的深化,对称的概念已不局限于空间图形了。例如,季节的轮回、钟表等时间上的周期性可以理解为时间的对称,自然界运动规律在空间和时间中的不变性则是运动规律的对称等。对具体的物理问题而言,运用对称的方法往往可以化繁为简。

5.几何方法

用图形来研究物理问题也是一种常用的方法。美国数学家斯蒂恩说:“如果一个特定的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图形,那么,思想就整体地把握了问题,并且能创造性地思索问题的解法。”用图形来研究物理问题,具有直观、形象、便捷的特点。从思维方式的角度看,用图形研究物理问题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的好方式。物理学中的几何方法主要是指图示法和图像法。图示包括矢量图、力线图、流线图、谱线图等,基中矢量图是孩子们最熟悉的。

总而言之,物理是需要兴趣、观察和方法结合在一起才可以学好的。所以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在这几个方面的能力。让孩子先对它产生兴趣,再进行观察,最后结合方法,最终达到学好物理的目的。

怎样提高孩子的化学成绩

父母箴言

化学这门课程一般是在初中三年级的时候,孩子们才接触到,由于以前没有接触过,孩子们对于这门课程就充满了好奇。所以,父母要在孩子好奇心没有减退的时候,让他们对化学产生兴趣。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侧重于研究的组成、结构和性能的关系,以及物质转化的规律和调控手段。化学课程以提高孩子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孩子学习化学的兴趣,可以帮助孩子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可以培养孩子的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学习化学,让孩子能够认识身边一些常见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能用简单的化学语言予以描述;让孩子形成一些最基本的化学概念,初步认识物质的微观构成,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初步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之间的关系;让孩子了解化学与社会和技术的相互联系,并能以此分析有关的简单问题;让孩子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让孩子能够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能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让孩子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让孩子能用变化与联系的观点分析化学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让孩子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化学需要记忆的知识较多,化学用语的掌握是化学课程的重点。化学用语具有“约定俗成”的特点,必须通过强化记忆来掌握。可以利用顺口溜、生活术语等方法来帮助快记、熟记,这样既把住了“说、记、用”三关,又培养了孩子严谨的学习作风。

对化学的学习是一个系统工程,从一开始就要进入角色,让孩子把学过的有关概念、元素化合物的知识,通过实验观察认真地去理解去分析,同时要及时地进行复习,要抓住问题不放手,这样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会逐渐减少,才能让孩子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化学学习的内容与生活的实际直接相关,比如:空气、氧气、氢气、水和溶液都和日常生活有联系,因此,想让孩子学好化学不难,但是有些知识特别是化学用语这一部分,像元素符号、化合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应该记忆的知识孩子还是需要下一番苦功才行。

1.掌握“化学用语”这个工具

“化学用语”是在学习化学的时候必须要掌握的重要工具,课堂学习、化学实验、化学记录、化学习题计算都离不开它。既然它这么重要,那么,应该怎样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呢?想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就要抓住三大关,也就是元素符号、分子式、化学方程式。当他们出现的时候,一定要紧紧记住。

2.分析、理解,找出规律

化学中的一百多种元素,要怎么记才能记得住,记得牢呢?其实,可以让孩子反复分析和理解。在里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从周期表中可以看出,左下方的元素是金属元素,右上方的元素都是非金属元素,金属与非金属之间有一明显的从硼到砹的分界线。有的同学为了帮助记忆还编了一首歌谣:“从硼到砹画条线,金属都在左下边。右上全是非金属,非金属不满二十三(22)。还有元素靠近线,它们都把两性显。”这样一分析,复杂的周期表就好记多了。还有一种方法是: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除掉惰性气体外,编成歌诀来记,比如:“锂铍硼碳氮氧氟,钠镁铝硅磷硫氯……”把常见的元素编成一首“小诗”,就好记多了。

3.相关知识,进行连锁记忆

例如,同周期元素(除惰性气体外)自左至右原子结构和化学性质的递变关系为:核电荷数递增 → 核对外层电子的引力增大 → 原子半径减小 → 得电子能力增强 → 氧化性增强 → 非金属活动性增强。

这样用核电荷数递增这条主线将相关知识贯穿起来记忆,就容易融会贯通了。

指导孩子写好作文

父母箴言

作文一直是很多孩子难以攻克的堡垒,有的孩子写的作文就如同八股文一样,一点色彩都没有,这是因为孩子对写作文没有兴趣。所以,想要让孩子把作文写得活灵活现,就要想办法让孩子对作文产生兴趣,更要指导孩子怎样写好作文。

在中小学这一学生作文起步的阶段,父母们首先要做的,应该是像德国教育家第惠多斯所说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以实现孩子“易于动笔”,“乐于书面表达”,对作文“有兴趣”的目的。要达到这个效果,父母在教孩子写作文的时候,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生活性原则——让孩子的作文贴近生活

英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作文也不例外。作文言之无物,内容空洞,没有时代感,其根本原因是在于:家长在家里引导时,让作文的主体——孩子,远离了文章的源泉——生活。因此,一方面父母不能把孩子限制在单一的读书学习上,应创造条件让孩子向生活靠拢,融入生活,多参加各种活动,体验生活中的各种情感;另一方面要让孩子明白作文就是应生活之需,切生活之用,为真情而写,为兴趣而写,为交际而写,为自己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而写。同时,让孩子的作文题目不受拘束,允许他们自由选择,写自己关心的、相信的和想说的话。当孩子的生活丰富多彩了,孩子的作文也就会“美丽”起来。

2.激励性原则——让父母的赏识成为孩子作文的动力和快乐

同样一篇孩子的作文,用挑剔的目光放大它的不足之处与用赏识的目光去挖掘它的闪光点,留给孩子的感受和产生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前者往往让孩子越写越没意思,看到的总是自己的缺点,而后者却让孩子写作的兴趣越来越浓,哪怕孩子的作文并没有什么进步。“诚于嘉许,乐于称道”,应该是兴趣培养的加油站。

3.读写互动性原则——让阅读融入孩子的心灵

假如让繁重的课业负担剥夺了孩子阅读课外书的时间和条件,加上学校某些老师在阅读教学中的机械讲解与灌输,孩子就会疏远排斥阅读,必然会造成“读写分离”。当孩子不能从阅读中获得快乐,也就不能去体验作文的快乐的。只有让阅读融入孩子的心灵与精神世界,他们才会产生表达的需要与激情。要做到这一点,首先父母要督促孩子坚持阅读,通过和孩子分享读书体会,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家长不妨也写一下作文,让孩子从父子、母子交流中体会作文的快乐,产生写作文的欲望。

4.实用性原则——让孩子把作文“用”起来

传统的作文练习,除了个别孩子的作文能被当众阅读或刊登外,绝大多数孩子的作文都是写了之后让老师或几个学生互相改过之后就完事了,成了一个封闭的没被“用”起来的东西。如何刺激孩子对写作感兴趣,使他们都能有机会把作文“用”起来呢?这就必须在“相互交流”与“自我展示”上努力。比如,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父母应该鼓励孩子把自己积累的作文、日记、读书笔记等登出来,让大家互相评赏;并且定期将自己的作文或最满意的部分念给自己圈内的好朋友听,听其修改及评语;同学之间多互相写信,给亲朋好友寄作文;逢年过节,还可以把自己作文里的“精言妙句”抄录在贺卡上赠给别人等等。生活在于体验,这些做法在很大程度上达到了写以致用的目的,使孩子有机会和兴趣去感受作文带来的成功与自豪。

鼓励孩子每天写一点东西

父母箴言

父母要鼓励孩子“即兴”写下自己的想法,而不必在乎语法和拼写问题。写作最忌讳的就是,正儿八经地坐在桌子前面,准备好纸笔,告诉自己“我要写作了”。写作贵在“自由自在”,所以提高孩子写作能力的关键一步是让他每天写一点。

1999年初,上海《萌芽》杂志联合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七所著名高校,举办了一次全国范围内的作文大赛,冠名为“新概念”,之后又举办了第二届、第三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获奖者”中有21位一等奖获得者被各知名学校破格录取,这里包括写《三重门》的作者韩寒。他们这些成就的取得都是日积月累的结果,与他们坚持每天写一点东西的习惯是分不开的。

用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是对孩子思想和语言背景的最终检验。一个人如果想成为一位作家,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懂得并能将信息和想法综合起来;组织出原始的陈述内容;找到正确的语句;将内容按顺序排列起来;这些想法要在头脑中保持足够长的时间,以便将它们写在纸上。孩子是否有能力完成这样复杂的练习取决于三个因素:对自己想法的理解,语言的表达,还有基本写作技巧。

刚开始孩子们只能写一些自己的经验,再后来写一些想象中的故事、诗歌等。一个孩子如果不能轻松地口述一件事,往往在试图写下它时也会发生困难。学校里的教学是不可能弥补孩子成长环境中的语言缺陷的。

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叶圣陶有三个孩子,至善、至美和至诚,他们都小有名气。叶圣陶对孩子的写作训练,对父母们能有所启示。

一天,吃罢晚饭,叶圣陶戴上老花镜,坐下来开始给孩子改文章。三个孩子各居桌子的一边,眼睛盯住父亲手里的笔尖儿,你一句,我一句,互相指责、争辩。父亲并不责怪他们,说是改文章,实际上是和孩子们商量着共同措辞,提炼思想。

叶圣陶给孩子改文章不像老师那样在文章上画画改改,而是边看边问:这儿多了些什么,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遇到他不明白的地方,还要问孩子:原本是怎样想的,究竟想清楚了没有?为什么表达不出来?怎样才能把要说的意思说明白?有时候,父亲指出了可笑的谬误,孩子们就尽情地笑起来。每改完一段,父亲就朗诵一遍,看语气是否顺当,孩子们也就跟着父亲默诵。

父亲循循善诱,孩子们自奋其力,进步自然会很快。

那么,具体来说,父母应怎样培养孩子每天动手写东西的习惯呢?主要应从三个方面着手。

1.鼓励孩子积蓄写作条件

写作条件是培养写作能力的基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观察与区分

引导孩子注重观察,在观察中分辨出事物细节上的差别。观察内容可以是自然万物,包括所有孩子感兴趣的树、虫、鸟、天空、宇宙、星辰等;也可以是人情世故,如人的表情、人的语言、人的性格、人的内心世界等。这样有助于锻炼出孩子“能区分”的“明亮”的眼睛。

(2)引导孩子在体验中成长

体验是一种最好的学习,只有在体验中成长的孩子才有自己的切实体会,才能为写作提供一种鲜活的基本生活感受材。父母应放手让孩子去尝试,去亲身经历。

(3)记录一些好句子

歌德说过,人每天起码要听首小歌,读首好诗,看幅好画,如有可能,说几句合情合理的话。要想使孩子的写作变得有品位,很有必要让他们记录背诵一些好句子,不要多,但要经常。比如,“洁白的良心是一个温柔的枕头”,“在朋友身上,我找到第二个自己”,“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用黑色的眼睛寻找光明”,“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风比马跑得快,但,马在风里跑”,等等,也包括大量脍炙人口的古诗、词、曲。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个精美的本子,随时把好的文字分门别类地记下来。

(4)规范孩子的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