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谚语说:一幅图像胜过一千句话。图像媒体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宝库。但是,正因为图像媒体的信息十分丰富,对其处理的难度,也就远非文字媒体等所能比拟。
仔细分析一幅图像就可发现大有可压缩之处,特别是对连续的活动图像,简直就像充满水的海绵,可以尽情去挤压。想一想,一部影片中的前后两幅相连的图像,可能只有毫厘之差,如果不“挤出水分”,让它们自由占用宝贵的电脑空间,实在是冤枉。
但是,“挤出水分”把图像信息不失真或少失真地压缩,进行输入、处理、存储,在电脑处理完毕需要输出时又要恢复水分(即解压缩),使之成为生动逼真的图像,的确是一门综合性的尖端技术。电脑科学家与数学家、物理学家等联手作战,扫清了一个又一个障碍。1991年3月,静止图像压缩的标准公布,不久后,活动图像压缩的标准也公布了。活动图像的标准平均压缩现已达到50:1。读者不妨自己算算,按这样的压缩标准,PC机在图像方面可以干些什么事。
让PC机工作得更好,一向是比尔·盖茨的微型软件公司当仁不让的许诺。现在,视窗3.0与多媒体时代的关系一下子成为现实。
PC机的DOS(即磁盘操作系统),也称MS—DOS,是微软公司第一件伟大的杰作。如果没有它,决不会有公司今天的辉煌。DOS是管理和调度电脑各种资源的总指挥,不过,这位总指挥的任务太单一,主要处理文字媒体的信息。
1985年匆匆推出的视窗1.0版并没有取得预想的成功,因为这一版本的功能并不那么完美,大家只把它看成是介于DOS和用户程序之间的一个中介,而并不把它当成必备的系统软件。再加上它对硬件的要求也超出了当时PC机的现实。真正使视窗具有与DOS相仿的声誉和权威的,是1990年5月推出的视窗3.0版本。这一版本使微软的窗口软件成了工业标准,关闭了其他类似软件与之竞争之门。
视窗3.0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多媒体功能。在视窗3.0的“平台”上可以很方便地“搭载”多媒体扩展系统,从而组成功能强大的多媒体视窗。多媒体视窗可以通过它的MCI(Media Control Interface,即媒体控制接口)等全新的接口,接受和处理包括音响、录像机、摄像机、光盘在内的设备的多媒体信息。如此强大的功能,不愧为“多媒体DOS”。
比尔·盖茨的雄心才刚开始。随着多媒体个人计算机,即所谓MPC被提上议事日程,微软公司开始积极行动了起来。
计算机世界的皇帝
对电脑产业来说,每当一代新产品出现,在经过一番合纵连横,纵横捭阖之后,总有胜利者来颁布行业标准。并且谁建立了标准,谁也就拥有了取之不尽的摇钱树和聚宝盆正所谓胜者王侯败者寇。
就如同IBM PC确立了个人计算机的标准,微软的MS—DOS确立了当时的操作系统标准,从而赢得了不尽的财富一样,比尔·盖茨想为新兴的多媒体个人计算机——MPC建立标准从而再次大捞一把。
多媒体于1990年11月问世,当时,微软召开多媒体大会,制定了多媒体的规格。后来,微软竟把多媒体PC作为它的多媒体电脑的专用商标,此举当然也引起了风波。微软的行径大大引起了美国其他一些电脑公司的不满,微软自以陷入了一长串的垄断与反垄断的诉颂中。
微软之所以能够为多媒体个人计算机制订标准,是因为多媒体PC支撑软件是MS—DOS(3.1版以上,5.0版更好)及视窗3.0的多媒体扩展版(3.1版更好等)。这正是微软的独门法宝。
拥有了多媒体电子计算机的控制权,人们便开始形容比尔·盖茨为皇帝,通过全球亿万台个人电子计算机施行软件控制。
有人称比尔·盖茨为未来世界最有影响力的人物,而有的人干脆就认为比尔·盖茨最终将统治整个世界。
不过,比尔·盖茨心中有数,仅仅拥有多媒体技术标准还不够,他还必须进军信息高速公路。
所谓“信息高速公路”是指贯通美国各大学、研究机构、企业以及个人家庭的全国性信息网络,它是以信息交流为目的的基础设施,是信息流通的主渠道、主干线。美国人希望他们的信息网也能像高速公路那样四通八达,直通每个工厂、学校、医院、娱乐设施和几乎所有家庭。因此习惯性地把它称为高速公路(highway)。
由于这一计划很好地概括了未来信息时代的内涵,因此被人们普遍接受,并开始用“信息高速公路时代”这一称呼来代指信息社会。那么,“信息高速公路”究竟能为人类带来些什么呢?换句话说,它要致力实现的目标是什么呢?
未来的“信息高速公路”将融合现有计算机联网服务、电话和有线电视等功能成为教育、卫生、娱乐、商业、金融等内容极其广泛的服务项目的载体,对社会将带来无可估量的影响。例如:
无论你走到哪里,无论什么时候,你都可以通过“信息高速公路”面对面地与你的亲朋好友交谈,你可以浏览图书馆中的最新书刊,你还可以查到各商场中有关货物的价格。
无论何时何地,你都可以通过联机方式,获得保健服务和其它社会服务,你还可以通过“信息高速公路”与你的办公室“通信”。
所有的学生都可以享受到最好的学校、教师和课程,而无需考虑地理位置、距离、财力或残疾等情况限制。你也可方便地加强学生家长与学校的联系,共同教育好下一代。
无论何时,你都可以在舒适的家庭里选看最新电影、选听最喜爱的歌曲、选购最需要的物品。
总而言之,信息高速公路让你和世界一起日新月异。
各制造商可以通过电子方式从世界各地获得附有详细规格的订货单,并可照此直接制造出所需产品,各股票投资者也可以及时获得各证券交易所的证券行情及股市分析,以利于你决定新的投资举措。
这就是全球兴起的信息高速公路浪潮所要达到的目标,人们正在迎接这一挑战。糟的是,IBM真有迹象想重写这笔交易。
1986年中期,IBM终于决定了上马新机器生产线应采取的方针。他们不再想与微软公司谈什么,IBM和微软公司,又都想单独地搞开发。
微软公司也加入到挑战之中了,它开发基于80386的视窗。无论市场走到哪里,无论IBM或康柏,以及各种兼容机,只要有一个占优势,微软公司都会跟着占优势。
比尔·盖茨又一次利用形势保护了自己。IBM要表演,康柏要得名次,微软要获胜,要在视窗上获胜。打开视窗,让黄金与美元进来吧!
4.冲:一路障碍一路扫
无论如何,世界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比尔·盖茨成为一个庞然大物,这么多年来的事实证明,所有的微软挑战者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包括那些起诉微软者,甚至包括美国政府。
和对手对着干
1986年,微软公司把大部分自己的PASCAL市场输给了波尔兰的菲利佩·卡恩的引人注目的TurboPASCAL版本。比尔·盖茨以新的BASIC的提高版反击。1986年中期,微软发行了QuickBASIC,它特别像PASCAL的“结构”语言。除此之外,微软还放进一个综合编程环境。
比尔·盖茨说:“我能把这个编入程序,比菲利佩用他愚蠢的语言编得更快。”
威廉·亨利立即发出了更普遍的编程挑战,名字干脆就叫做“袭击盖茨”。他要与比尔·盖茨斗斗本领。
董事长盖茨用他的新BASIC和技术媒介成员可能带来的所有工具软件投入反击。这令盖茨还是有些手脚发麻,因为他的专业毕竟没有一直勤于钻研,他太忙了。
在竞赛会上,技术人员按比尔·盖茨的要求,准备了一些能在半小时左右完成的问题,扔到一个帽子里,抽出了一个由《PC杂志》的比尔·王设计的问题。
问题规定模拟一个开窗口的环境,4个窗口中每一个都有不同的显示。这个模拟完全像臭名远扬的视窗烟幕与镜子演示。前三个屏上的窗口要显示各种指定的数字顺序,第四个要显示任意放射状的圆。而使用者必须能用ESC键退出程序。
转眼之间,《PC杂志》的杰弗·丹特曼首先完成,用的是PASCAL。只是他做的程序,无法按指定方法,按ESC键结束程序。
他尝试了,但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
《PC杂志》的查尔斯·皮佐德紧张地用微软公司的编制程序干。微软公司的BASIC和PASCAL,没有内置式图形显示能力。皮佐德是第二个完成的。
接下来应该是比尔·盖茨,他的运气不错,出的题目正对盖茨的思路。他一边紧张地编码编译,一边不停地咒骂。比尔·盖茨不断地与提高版BASIC的X—Y图形协调系统的术语发生冲突,但一旦他控制了它,竞争就不存在了。新版QuickBASIC的内置式开窗口和图形显示命令使他很容易地获得了第一,速度比第二名快一倍。
后来,主持人宣布,由于每个程序至少有一个小错误,建议大家积极寻找错误,最先发现错误的人将赢得一个徽章。
因为会议很匆忙,查找错误的事就不再让他们做了,而是交给了公众。比尔·盖茨的胜利被及时宣传给世界各地的计算机迷,但如果谁想找出比尔·盖茨程序中的一个错误,谁就只好去买这个软件。
毫无疑问,盖茨赢了,然而,到1986年秋季,菲利佩·卡恩开始向微软的语言领域挑战,并威胁说要把它全部踏扁。波尔兰公司宣布了很快将完成的一种TurboBASIC,用这种方式做先发制人的进攻。微软公司了解所有先发制人的进攻。他们的对策是针对这个问题,做了一个“波尔兰的大错误”的幻灯片,简洁总结了应该做出的反应。
比尔·盖茨由于波尔兰公司的威胁,心神不安,他与迪克森检查了微软下一个QuickBASIC版本的推销计划。这是大战前的准备。
为了对付菲利佩的突然进攻,微软公司把即将完成的QuickBASIC版本提前宣布。这个版本的广告强调,购买者将会得到下一个版本的免费提高级版本,只要它一上市。
微软公司在程序中又增加了特点,销售队伍奋力推销当前版本。因为有大量当前版本库存,零售商不大可能购进大量的产品,微软就对零售人员给予物质刺激。
罗布·迪克森努力操纵计算机媒介,说服编辑们推迟宣传与波尔兰产品类似的东西,直到微软公司的产品QuickBASIC3.0发运。微软公司努力避免不利的宣传,尽量推迟和减少为菲利佩宣传的版面。
微软公司的应用程序的销售很好,特别是在国外和国内的麦金托什计算机市场。“优胜”也销得不错,这是个很有深度的产品,它击败了“爵士乐”。现在微软公司最好再有一个有“广度”的产品。
不怕打官司
微软是由年轻人办起来的年轻公司,“初生牛犊不怕虎”,他们就这样在计算机世界横冲直撞,直到走在了前面。
盖茨和保罗带着他们的一班电脑死党,就这样把年轻的微软干起来了。他们在一间灰尘弥漫的简陋的汽车旅馆中租了一间办公室,为了省钱,他们挤在一个小小的房间里,开始了与其他公司截然不同的生活和工作。
汽车旅馆里混乱糟杂的喧嚣正好配合了这帮电脑小子们不落俗套的充沛精力。他们挤在杂乱无章的小小空间中,没日没夜地写程序,饿了就叫个比萨饼充饥,有时实在累得受不了了,他们就走出旅馆去看一场电影,或是在午夜时分开着盖茨那辆保时捷跑车在沙漠中飞驰一会儿。
年轻的盖茨和保罗根本不知道什么叫疲倦,他们说:“当时,全部的生活对我们来说,就是无休止的工作和偶尔去看一场电影,然后回来再继续工作。有时候累得要命,有客户来访,我们坐在客户的对面,为他们介绍我们的程序,说着说着没有了声音,原来累得睡着了。”
一开始的时候,公司管理混乱,一点秩序也没有。盖茨和保罗两个人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插上一脚。但渐渐地,他们的个人风格慢慢显露出来,分工也越来越明确。后来保罗负责推动新科技和研发新产品,而比尔·盖茨则集中精力开拓新的市场和业务,负责谈判、签合约。
仅仅18个月,盖茨和保罗为苹果电脑公司和海军准将公司写的程序,为新成立的微软赚进了好几十万美元。
然而,正当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不知疲倦地朝着他们梦想的电脑王国迸发时,微软却卷入了成立以来的首次官司当中。这一串长长的诉讼案差点给了两个年轻人以致命的打击。
如今,回过头去看看微软的发展史,不由人不惊叫:“天呐,难道电脑工业是靠打官司过活的吗?”
比尔·盖茨没有想到,这场官司恶梦,只不过是微软公司今后漫长的诉讼之路的一个开端而已。
冲劲十足,火气也十足,比尔·盖茨始终按他的原则做事。
锐刺盗版
微软向盗版开火,是因为比尔·盖茨不愿意眼看着自己的劳动和智慧被盗版者任意摘取。然而,微软缺少足够的资金和强大的实力拖死对手,反而差点让对手把自己拖死。
比尔·盖茨发现,他们的培基语言推出市场不久,这种由他们辛辛苦苦创造出来的程序语言便被拷贝得到处都是,市场上充斥着盗拷版,看到这种情况,极大地影响了该程序的销售。
微软的利益直接受到损害。
盖茨非常愤怒,他认为可恨的不仅仅是盗版者,而还包括微软当时的合作者MITS这个公司的态度无疑是鼓励了盗版者的疯狂。
比尔·盖茨不甘心自己的心血智慧白白付之流水,决心奋起抗争。他解释说这样下去软件工业不会有进步,除非电脑使用者愿意付钱给程序工程师,以合理的价钱换取他们的心血结晶。
盖茨的磁带流进盗版拷贝者的手中是一个意外,那时,MITS经常在全美各地巡回演讲,向电脑玩家们展示阿尔塔电脑。过去,盖茨也是这一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因为他认为这可以向电脑迷们宣传自己的意念和公司。在加州一个自制电脑俱乐部里,MITS公司的一位员工意外地把培基程序(比尔·盖茨和保罗·艾伦为MITS公司写的程序软件)的打孔带遗失在地板上,俱乐部的一名会员拾到带子,把它交给一个叫戴夫的会员。想不到戴夫却将这个程序拷贝下来,不仅自己免费使用,而且还在俱乐部下次集会中免费分发给会员们。
一下子,各地电脑使用者都在任意拷贝磁碟片,然后把这个软件转赠给别人,令比尔·盖茨火冒三丈。
1975年,比尔·盖茨投书到《电脑通告》通讯,在他那封措辞尖锐的《写给玩家的公开信》中,比尔·盖茨毫不留情地指控这种行为无异为偷窃。他抑制不住愤怒地写道:“诚如大多数电脑玩家们应该了解的,你们中的大多数人使用的软件都是偷来的。你们以为,电脑硬件必须花钱买,但软件是可以免费分享的东西,谁在乎研发软件的人拿不拿得到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