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北京通趣说老北京
4655100000036

第36章 北京的古碑刻、古牌坊、牌楼(2)

一、街道牌楼。木质结构的这种街道牌楼,是我国古老城市街景的特殊建筑。它大大增强了古城的历史文化艺术面貌。比较典型的例子,有东四、西四牌楼,东、西长安街牌楼,正阳门五牌楼等等,其共同的特点是美丽壮观:还有老北京帝王庙前横跨羊市大街(今阜成门内大街)的两座景德街牌楼,是三间四柱七楼的牌楼,完全为木结构,造型优美,雕饰精良,堪称牌楼的杰作。

二、坛庙寺观牌坊牌楼。这种牌坊牌楼全国各地虽有不少,但还是北京的最具有代表性。例如,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社稷坛内,都有不少牌楼。其中,特别是天坛的圜丘坛每面的三列牌坊具有代表性。寺观的牌楼有大高殿和帝王庙牌楼;北海天王殿、西山卧佛寺、香山昭庙和国子监的琉璃牌楼,雕制烧造都十分精美,色彩艳丽,可称得上是一座座艺术品了。

三、陵墓祠堂牌坊。最为著名的是北京十三陵的牌坊,在现存的石牌坊中不仅最具代表性,而且规模大、年代久远。

四、桥梁津渡牌楼。这类牌楼,不仅是桥梁津渡的指示标志,而且给桥梁津渡增添了艺术价值。老北京城这类牌楼,亦有不少。如原来北海大桥两头的“金鳌”、“玉虫东”牌楼,以及今日北海公园团城后面,通往琼岛的“堆云”、“积翠”牌楼,都是相当雄伟壮观的。它们都是三间四柱三楼的木牌楼。

·北京的古牌坊、牌楼列举·

国子监街牌楼 (属于街道牌楼) 此类牌楼,现在仅存有国子监街牌楼了。这座牌楼的位置在北京东城区安定门内国子监街(原名为成贤街)。

国子监简称国学。建于元代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明清增修。内有彝伦堂、辟雍亭;其东西两厢为率性、诚心、崇志、修道、正义、广业六堂,陈《十三经》石碑198座(现移于东西夹道);六堂北首为绳愆厅、博士厅及敬一亭。后为首都图书馆所在地。国子监原是元、明、清三代的国立大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学府,是为封建王朝培养“圣贤”的地方。这条街上的四座木制彩绘牌楼由此得名为“国子监街牌楼”。

这四座牌楼,街东、西两端路口各立一座,街中段立两座。东西两端路口的牌坊横额书写“成贤街”三个大字:街中段两座牌楼横额上书“国子监”三个大字。这四座牌楼,均为一间二柱三楼式,柱为朱红漆出头冲天式,楼顶为绿色琉璃瓦顶,正脊两端有吻兽,垂脊顶端置小兽。国子监街牌楼,是北京城惟一保存完整的街道牌楼,是珍贵的艺术遗迹。

天坛与圜丘坛两座牌楼和戒台寺石牌坊 (属于坛庙寺观牌楼) 这类牌楼尚存一些,代表性的是天坛公园内的两座牌楼和戒台寺的石牌坊。

天坛创建于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永乐十八年(1420年),为明清两代封建帝王祭天的地方。天坛落成后,因合祭天地,故初名为“天地坛”。明世宗(朱厚熄)当政期间,于嘉靖九年(1530年),在京城的北郊安定门外,另建了一座地坛,初名为“方泽坛”,故京城南郊的“天地坛”改名为“天坛”,沿用至今。

天坛,实际上是“圜丘”和“祈谷”两坛的合称,两坛同建于南北一条中轴线上。圜丘坛在天坛内的南半部,它坐北朝南,四周绕以红色宫墙,上饰绿琉璃瓦,并被人们俗名为子墙。子墙的四周,各有一座大门。东面的叫泰元门,俗称为东天门。西面的名为广利门,俗称为西天门。南面的叫做昭亨门,俗名为南天门。北面的名曰为成贞门。俗称作北天门。

在南天门外,有东、西两座牌楼,明清两朝帝王祭天时,都要在西牌楼下轿,然后步入昭亨门(正门)。昭亨门内,就是举行雩礼,为百谷祈求膏雨的地方——圜丘坛。

天坛内的东、西两座牌楼,至今尚存,有兴趣者可前往观赏。

戒台寺的石牌坊属戒台寺的附属性建筑,是人们到戒台寺朝佛的必经之路,其位置在戒台寺以东一里路左右的地方。它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重修。

这座石牌坊坐西朝东。采用汉白玉石料錾雕的仿木结构,为两柱单间一楼,庑殿顶,正脊两端饰龙吻,垂脊饰垂兽,岔脊上饰戗兽及三走兽。施斗拱五彩,即在石牌坊的檐下,饰平身科五彩单翅单昂斗拱六朵,四角饰角科五彩单翅单昂斗拱,斗拱饰莲花座。

斗拱,亦作科棋,为我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的一种支撑构件。处于柱顶、额枋与屋顶之间,主要由斗形木块和弓形肘木纵横交错层叠构成,逐层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由于斗拱有逐层挑出支撑荷载的作用,可使屋檐出挑较大,兼有装饰效果。斗拱为我国传统建筑造型的主要特征之一。

石牌坊的正面,坊心题有“永镇皇图”四个浅浮雕大字;左边为重修题刻,其年代为“大清光绪壬辰秋季九月六日”;两边浮雕天王像各一尊。其龙门坊上,雕饰一佛二菩萨四供养菩萨像,皆为站像,四供养菩萨两个手提长柄香薰,两个手持佛引。旁边饰菩提树,以象征佛祖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成佛。其小额坊上,刻有二龙戏珠图案,两边雕饰佛八宝图案。额坊下,为雕刻云纹图案的雀替。两柱内侧的雀替下,雕饰力士像两尊。

石牌坊的背面,坊心题字为浅浮雕“祗圆真境”四个大字;左边为创建题刻,年代为“大明万历二十七年岁次己亥季春吉日造”;两边各雕饰天王像一尊。其龙门坊上,饰有三世佛及阿难、迦叶二弟子;佛为结跏趺坐于须弥仰莲座上,阿难、迦叶为双手合十而立。两边亦饰菩提树。其小额坊上,亦是二龙戏珠图案,两边雕饰佛八宝图案。

这座石牌坊的坊柱下有鼓形夹柱石。整个石牌坊的斗拱及枋,皆施彩绘,柱子上有浮雕并楷书对联,上联为“日轮星鉴大明洪护梵王家”,下联为“星海空澄广映无边诸佛地”。

总的说来,戒台寺的这座石牌坊,雕凿精细,构图严谨,均衡对称,线条清晰流畅,造形优美生动,表现出工匠们细腻娴熟的刀法和技巧。历经几百年的风雨寒暑,它仍然巍然屹立,显示了我国古代建筑工艺特有的魅力。

十三陵牌坊 (属于陵墓祠堂牌坊) 这类牌坊,全国各地虽然为数不少,但还是北京明十三陵的牌坊最为壮观。它不仅规模最大、年代最早,而且最为完整,最具有代表性。

十三陵牌坊位于十三陵主神道最南端,为十三陵陵区入口处的标志。这座高大的石牌坊,作为陵园的前导建筑,为明代以来国内石牌坊中绝无仅有的大件石雕佳作。其宏构巨制和巍峨庄重的雄姿将明代帝王陵寝的磅礴气势,从主神道首端便先声夺人地突现出来。

十三陵石牌坊建于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其特征是:全都采用汉白玉砌造,通体晶莹光洁。石牌坊为五间六柱十一楼,面宽29米,高14余米。十一楼均为四坡单檐,檐下雕刻斗拱,正脊吻兽,垂脊小兽,额坊上雕刻精美飘逸的云纹。六根大方柱耸立于石基之上,下有夹柱石,夹柱石上雕刻麒麟、狮子,柱脚表面浮雕双狮戏彩球,还有龙和瑞兽等。动物的形象非常生动。

庄亲王墓石牌坊 十三陵还有一座石牌坊,亦称为“龙凤门”,为冲天式牌坊,有横坊而无楼,这座汉白玉制成的牌坊,门南向,三门并排,柱头的云板和异兽,构成门上的装饰,结构奇巧。因三门的额坊中央,均雕火焰宝珠,故得名为“火焰牌坊”。这座石牌坊的所在地是清代的王爷墓,而石牌坊是墓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一墓地上,葬有清代的三个王爷。

和硕承泽亲王是康熙十一年(1672年)葬在此处的。为三合土宝顶下砌两层大理石高台,前有碑记和五供。石牌坊就设在这座墓前。

和硕庄慎亲王是清乾隆年间葬在此地的。有两个宝顶,一为三合土夯实的,一为砖砌。两个宝顶前,均各置一碑。

庄襄亲王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埋葬在这个地方。为三合土宝顶下采用大理石筑座,高约4米,直径6米。墓前有螭首龟趺碑。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墓和碑记全遭厄运,毁于一旦,惟独墓石牌坊幸存。

庄亲王墓石牌坊,在今日北京房山区河北乡磁家务村北。这座石牌坊为四柱三门。石柱为方形,高7.5米,宽0.48米。四柱柱顶各有坐望天狮一只。其柱脚的两侧,有抱鼓石,共8对。牌坊面阔9.8米。三门的宽窄不一:中间的门宽,为3.2米,两侧的门窄,为2.8米。

以上所述,只不过列举了街道牌楼、坛庙寺观牌楼、陵墓祠堂牌坊几种类型中的例子。北京地区,尚存的牌坊牌楼还有不少,这里就不一一叙述了。

·牌坊牌楼始于何时·

牌坊牌楼是中国古建筑的一种。这种古代建筑艺术,在世界建筑史上,可谓独树一帜。

我国历史上,早在唐代就已经出现了牌坊牌楼,《旧唐书》、《长安志》和《两唐京城坊考》里均有记载。发展演变到明清两代,牌坊牌楼在京城就更加普及多见了。据说,明代朱棣皇上永乐年间大规模修建北京城时,曾经计划建若干座牌楼,其中在16座大城门的外面,各建一座。那么,明清两代的北京城,究竟有多少座牌坊牌楼呢?据有关资料记载,总共有35座之多。但是,1949年后,为了改善交通条件,北京街道牌楼多数被拆除,目前保留下来的只有国子监的4座牌楼了。北京著名的东、西四牌楼,就是50年代被拆除掉的。在1955年3月24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建设局档案中记载:“我局于1954年奉指示,拆除东、西四牌楼及北海三座门大高殿牌楼,于1954年12月21日开工,至1955年1月14日竣工。”

牌坊牌楼的结构与区别 牌坊牌楼一般是用木、砖石等材料建成。从前,北京人习惯将使用石材建的称作牌坊,或曰石牌坊;将使用木材建造的称作牌楼。实际上,人们对牌坊和牌楼的称呼没有严格的界限,牌坊,又称牌楼;牌楼,也称牌坊。

然而,牌坊、牌楼,虽然可以混称,但二者是有一定区别的。因为从造型上看,牌坊的特征是:无楼,亦比较简单,民间尚可使用;而牌楼则不然,构造比较复杂,雕刻精美,斗拱绘彩画以示尊威、华贵。

牌楼演变为街头标志和装饰性的建筑物 牌坊牌楼是古时社会生活中逐渐出现的一种门洞式纪念性建筑物。它的作用,除了作为城市里坊入口的装饰性标志而外,还常被用来张贴该里坊内所发生的好人好事,起到宣扬正气的作用。多建于庙宇、陵墓、祠堂、衙署和园林前,或街道路口,用以宣扬礼教、标榜功德,如众所周知的贞节牌坊、功德牌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