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北京通趣说老北京
4655100000032

第32章 北京的古庙(2)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立“关帝庙碑”。

以上这些碑,已不存。

由上可见,发展到明清两代,封建帝王特别重视和讲究祭祀关羽。

·正阳门关帝庙·

正阳门关帝庙在老北京一百多座大小关帝庙中,最为突出,用《帝京景物略》里的语言来说,叫做:“而独著正阳门庙者……万国朝者退必谒……祀典:岁五月十三日,祭汉前将军关某……凡国有大灾,祭告之。”

正阳门关帝庙地位之重要,从以下几方面可见:

一、明清两代时,皇帝每出入正阳门,必停銮驾,祭祀关帝,以求关帝显圣,国泰民安。特别是每年农历正月初一,朝廷派出官员到此大办官祭,其影响较大。

二、正阳门瓮城内,除西侧的关帝庙外,东侧还建有观音庙,显示这座京城的南大门由观音菩萨和关帝共同守护。

三、老北京人相传,京城瓮城内的两座庙,其建筑虽然不大,但朝廷极为重视,庙中所祀之物,为明代紫禁城靖宫旧物,特别突出的有清仁宗(爱新觉罗·颐琰)嘉庆十五年(1810年)所铸造的青龙偃月刀,重120斤左右。

四、因正阳门关帝庙祀物中有青龙偃月刀,京城内城和外城,经营五金和生活日用品的一些杂货店铺,时常派人前来祭祀关帝神保佑生意兴隆。例如,在《都门竹枝词》里,就有这样的描写:“灵鉴第一推关庙,更去前门洞里求。”

北京除了有“文庙”和“武庙”外,还有其他各种各样的“庙”,如:北京的灶君庙。

五北京的灶君庙

今日北京崇文门外花市大街的灶君庙,据《北京名胜古迹辞典》里记载:

始建于明代,清康熙年间重建,原每年八月初一至初三有庙市。现在庙内的建筑多经改建,成为东花市小学的校舍。仅存原庙门外的一对铁狮子。这对铁狮子一雄一雌,均高约0.9米,长1.06米,原先分列庙门两侧,雄狮居左,雌狮在右,呈半蹲踞状,雄狮右前爪下踩一绣球,雌狮左前爪踏一小狮,二狮相向对顾,风姿雄健。

北京的灶君庙与全国各地的灶君庙一样,尽管没有像太庙、孔庙、关帝庙、药王庙那样发展兴盛起来,但就祭祀灶神的活动来看,内容还是丰富有趣的。

“灶”,以前被称作爨(音窜)。将“爨”称之为“灶”,始于春秋时代,到战国七雄(秦、韩、赵、魏、楚、燕、齐)时代,生活中,就已经出现将“灶”尊誉为“灶君”。

例如《战国策·赵策三》中载:“缓涂祯谓卫君曰:‘昔日……臣梦见灶君。’”

人类社会,在发明创造熟食之前,“民茹草饮水,采树之实,食赢[蚊]蟒之肉,多疾病毒伤之害。”(《白虎通·号》)随着火的发现,人们将火渐渐使用于生产和生活中。生产上,出现了刀耕火种;生活上产生了熟食。这样,不仅使生产向前推进了一大步,而且因熟食使人们减少疾病毒伤,对于人类寿命的延长,做出了划时代性的重大贡献。因此,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出现了祭祀发明创造熟食的“圣人”,“以报先饮之功”。祀灶活动渐渐被列为“五祀”之一了。

六北京著名的药王庙

·药王庙·

何谓“药王”呢?据相传,指的是神农。为什么?因传说神农尝百草,首创国药。但是,有的亦指扁鹊。药王指扁鹊这一说,在清初钱塘(今浙江杭州)人高士奇的《西巡目录》里是这样指出的:“[郑州]城外药王庙专祀扁鹊。”

从全国来说,许多地方还有药王庙,但是相比较,可以说还是北京的药王庙最具有代表性了。所以,下面接着将北京的药王庙说说。

其实,自古始,我国各地皆有祭祀性的药王庙,不仅郑州有药王庙专祭祀扁鹊,而且老北京城,亦有祭祀性药王庙,并且东西南北皆有。尤其是因明清两代京城药王庙很多,所以将位于外城著名的天坛之北的药王庙称为“南药王庙”。下面简单介绍一下。

这座南药王庙始建于明天启(熹宗朱由校皇帝当政)年间,是以祭祀药王为主的寺庙,山门门额有镌刻的醒目大字“敕封药王庙”。南药王庙在今北京崇文区东晓市。其主要建筑分为东西两大部分,东部庙房多已被拆除掉了;西部山门以内的主要三层大殿及配殿,至今尚保存完整。1984年将这座药王庙正式列为崇文区的文物保护单位。

药王庙门前原有两尊大铁狮;进了山门内,两侧东西存一对大旗杆,每年腊月开始,旗杆上便挂起大红灯笼,一直到正月底,以示迎接和喜庆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旗杆之后,东西两侧有报时用的钟楼和鼓楼。

药王庙共有三层大殿。第一层大殿为药王殿,西阁三间,东西两侧配殿各三间。

正殿——药王殿,在这座正殿中供奉的是:伏羲、神农、黄帝塑像,其左下方供奉的是孙思邈,右下方供奉的是韦慈藏。大殿之内两侧,分别供奉的是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十大名医,即三皇时的岐伯、雷公,秦代的扁鹊,汉代的淳于意、张仲景,三国时的华佗,晋代的王叔和、皇甫谧、葛洪,唐代的李景和。

自古至今,人们常说,我们是炎黄的子孙。当然,在我们祖先黄帝之前,则还有传说的神农、伏羲等。

那么,为什么将伏羲、神农、黄帝与不同历史时期的十大名医一样安置在药王庙里,一块儿进行祭祀呢?其主要原因是:伏羲、神农、黄帝与不同历史时期的十大名医一样,在医治疾病方面,皆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显然,下面有必要将伏羲、神农、黄帝分别作个介绍。

·伏羲、神农、黄帝·

伏羲氏 亦作宓羲、庖牺、伏戏,亦称为牺皇、皇羲。为中国神话中人类的始祖。传说人类由他和女娲氏兄妹相婚而产生。又传他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传说八卦也出于他的制作。一说伏羲即太嗥,称太嗥也好,称伏羲也好,总之他在医治疾病方面做出了贡献,所以将他安置在药王庙里进行祭祀。

神农 指神农氏,据古史中相传,他是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

那么,何谓“神农”呢?

神农不仅是农业的发明者,而且也是中草药(医药)的首创者。因在长期采集野生植物的活动中,经过尝百草,不断积累实践经验,发现了不少植物经水烹后,能医治各种疾病。对这方面的情形,唐著名的孙思邈在《千金食治》一书里说:“昔神农氏偏尝百药,以辨五苦六辛之味。”其意思是说,古代神农氏尝遍百种草药,辨别治疗五脏疾病的苦药和治疗六腑疾病的草药味。

其实,神农说的“五苦六辛”意思包括:其“五”,是指心、肝、脾、肺、肾五脏;其“六,”是指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按照中医科学的认识和解释。认为五脏宜用苦剂,六腑则宜用辛剂。因五脏为里,属阴;六腑为表,属阳;故苦味涌泄,属阴;辛昧发散,为阳。所以神农日为“五苦六辛”。

黄帝 古史相传为我国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中国自远古时,已经有了许多发明创造,如文字、医疗、蚕桑等,都是始于黄帝时期。例如,在医学方面,孙思邈在《千金食治》里作了这样的记载:“黄帝欲创九针,以治三阴三阳之疾,得岐伯而砭艾之法精。”意思是,黄帝想创制九种用途的针具,来医治三阴三阳的疾病,有了大臣岐伯、针砭和灸治的医术,才能够得到充实完善。

其实黄帝想创制的所谓“九针”,是指古代形状及用途不相同的九种针具。在《灵枢经·官年》里作了这样的记载:“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够。”

所谓“黄帝欲创九针,以治三阴三阳之疾”,其三阴病是指:太阴病、少阴病、厥明病。这三阴三阳之疾,总的称之为“六经病”,是属中医诊断、治疗疾病的方法之一。

那么,在正殿——药王庙里供奉的伏羲、神农、黄帝的两侧,即左次孙思邈和右次韦慈藏的基本情形,又是怎样的呢?

·伏羲、神农、黄帝的两侧配祀的

为左次孙思邈。右次韦慈藏·

孙思邈 唐著名的大医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他行医治病的原因,与魏晋间的医学家皇甫谧一样,有一定的偶然性,即与皇甫谧有相似之处,少时因病学医,经过刻苦努力学习,逐渐对医学有较深的研究,尤其是他归纳总结了唐以前的临床经验和医学理论。在此基础上,他留心收集方药,以及针灸等有关的医学和医疗内容,经过多年的精心和艰苦的劳动,终于编纂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在医学上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韦慈藏 即韦讯,号慈藏。唐代京兆(今陕西西安)人,为道士,精于医术,与当时名医张文仲、李虔纵齐名。武后时(684—690年)任侍御医。中宗(李显)景尤年间(707—709年)任光禄卿。玄宗继位亦重韦慈藏的医术,而被擢官不受。晚年归乡里,为乡里所推崇,并被后世尊为药王(见《旧唐书·张文仲传》、《新唐书·甄权传》、《药王考·与郑州药王庙》)。

总而言之,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名医,各有千秋,流传故事很多,以下有选择地介绍几位。

岐伯 古时候,有“二圣二贤”之说。二圣指神农、黄帝,二贤指伊尹、岐伯。伊尹,商朝人,名伊,尹是官名。相传他创立了中医汤液药剂。岐伯,相传为黄帝时期的大臣,精于医术,常与黄帝论述医道。古籍《千金食治》里记载:“岐伯而砭艾之法精。”“砭”,指砭石或石箴,古代用作为石针来刺激病人的皮肤和某些穴位,达到治疗效果。“艾”,指用艾绒作成艾柱、艾条,点燃后进行灸治。

扁鹊 战国时期著名的医学家。秦姓,名越人,渤海郡鄚(今河北任丘)人。学医于长桑君。有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反对巫术治疗。遍游各地行医,擅长各科,如妇科、五官科、儿科等,无所不通。后因诊治秦武王病,被秦太医妒忌杀害。

淳于意 汉初医学家,曾任太仓令,故被人们尊称为“仓公”。他在医学上的贡献,主要是辨证审脉,治病多验。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里记载,仓公从公孙光学医,并从公乘阳庆学黄帝、扁鹊脉书。不仅如此,《史记》里还记载了他的25例医案,称为“诊籍”。这些医案,如实地记录了他诊治疾病的成败经验,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病史记录。

张仲景 汉末著名的医学家。名机,南阳郡(今河南南阳市)人。学医于同郡张伯祖。为治疗伤寒病,他钻研了《内经》、《难经》、《胎胪药录》等古代著名的医书,并广泛收集有效方剂。著作有《伤寒卒(杂)病论》。他的这部医学著作,被辗转流散,经后人多次收集整理,逐渐形成我国中医学上著名的两本书,即《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内容主要分论外感热病与内科杂病。对我国医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华佗 汉末医学家。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精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医术甚精,尤其是擅长外科。他施针用药,简而有效。在医术上很有独创,如对“肠胃积聚”等病创用麻沸散,给患者麻醉后施行腹部手术,这在我国医学史上有重要地位。

王叔和 魏晋间医学家。名熙,高平人。曾任太医令。在医学上精益求精,并且格外重视诊脉,收辑前代诊脉文献,经过努力学习钻研,密切结合自己行医实践中的体会,编著成一部医书《脉经》十卷,成为我国医学上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

不仅如此,王叔和还做了不少医学加工整理的工作。如他辑集散佚的张仲景《伤寒卒(杂)病论》,进行加工整理,使这一宝贵的医学文献得以保存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