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潇洒东坡
4649200000062

第62章 泛 舟 颍 州

第六十二章泛舟颍州

1091年8月,苏东坡任颍州太守,兼任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

颖州是个好地方,此乃江南鱼米乡;幽静安宁人富足,地肥水美菱荷香。北宋文坛一代宗师苏东坡的老师欧阳修即终老此地。美丽的颖州西湖,更使苏东坡喜爱有加,流连忘返。题诗曰:

我性喜临水,得颖意甚奇。

到官十日来,九日河之湄。

吏民笑相语,使君老而痴。

使君实不痴,流水有令姿。

上任十天,九天泛舟颍州河湖,百姓琢磨,这位新任太守别是个老傻子吧?太守也得辩解说,不是我傻,是颍州水好,使我如醉如痴。

也有识相的会给领导找借口。苏太守一向喜欢泛舟水上办公,这水上办公,空气清新湿润,头脑清醒,办事效率就高,“内翰只消游湖中,便可以了断此郡公事”。

秦观的弟弟秦少章还写过一首类似的诗:

十里荷花菡萏初,吾公身在有西湖。

欲将公事湖中了,见说官闲事亦无。

“十里荷花菡萏初”,时值夏末秋初,湖中十里荷花含苞待放。“吾公身在有西湖”,这话总结得好,苏东坡这一生和“西湖”很是有缘,当官的几个地方都有,杭州西湖、扬州瘦西湖、颖州西湖、惠州西湖,都让他如痴如醉,流连忘返。

“欲将公事湖中了,见说官闲事亦无”,如果所有的太守都在湖里一边玩儿一边把公事处理完毕,看来官员闲来无事,那说明天下太平,岂不是大好事!

想想欧阳老先生已去世多年,他的词还在歌女口中传唱,苏东坡不由感叹岁月流逝之快,湖月依旧,人事全非。乃次欧阳修西湖韵填《木兰花令》一首:

霜馀已失长淮阔,空听潺潺清颖咽。佳人

犹唱醉翁词,四十三年如电抹。草头秋露

流珠滑,三五盈盈还二八。与余同是识翁人,

惟有西湖波底月。

颖州的水好人更好,欧阳修的后人在这儿居住,“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在这儿做州教授。陈师道在京任太常博士时,被弹劾说他做徐州教授时,私自越境逃岗到南都去见苏东坡,结果被降职到了颖州。陈师道(1053~1102)北宋官员、诗人。字履常,一字无己,号后山居士,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元祐初苏轼等荐其文行,起为徐州教授,历仕太学博士、颖州教授、秘书省正字。一生安贫乐道,闭门苦吟,有“闭门觅句陈无己”之称。陈师道为苏门六君子之一,江西诗派重要作家。亦能词,其词风格与诗相近,以拗峭惊警见长。但其诗、词存在着内容狭窄、词意艰涩之病。著有《后山先生集》,词有《后山词》。1087年当时任翰林学士的苏轼与傅尧俞、孙觉等推荐他任徐州州学教授。四年,苏轼出任杭州太守,路过(今河南丘)陈师道到南京送行,以擅离职守,被劾去职。不久复职,调颍州教授。当时苏轼任颍州太守,希望收他为弟子。陈师道以“向来一瓣香,敬为曾南丰“,婉言推辞。但苏轼不以为忤,仍然对他加以指导。绍圣元年(1094),他被朝廷目为苏轼余党,罢职回家。他家境贫寒,但仍专力写作,欲以诗文传于后世。元符三年(1100),任秘书省正字。次年病逝。《清平乐?秋光烛地》

秋光烛地,帘幕生秋意。露叶翻风惊鹊坠,暗落青林红子。微行声断长廊,熏炉衾换生香。灭烛却延明月,揽衣先怯微凉。

陈师道是“苏门六君子”之一。黄庭坚曾赞云:“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他的词纤细平易,如<蝶恋花>:“路转河回寒日暮,连峰不计重回顾。”《南乡子》:“花样腰身宫样立,婷婷,困倚阑干一欠伸。”《菩萨蛮》:“天上隔年期,人间长别离。”都是较有名气的词句。

但是,最足以代表他的词风的,则是这首《清平乐》。这首词描绘秋天景色。上片写晨景,下片写夜晚。

“秋光烛地,帘幕生秋意。”开宗明义,写秋景,“秋光”、“秋意”,一派秋天的气氛。“露叶翻风惊鹊坠,暗落青林红子。”进一步写秋景,含着露水的树叶,由于秋风的吹动,纷纷落下,连树上的鹊雀,也被惊动了。言简意赅,细腻生动,几个字,便勾勒出一个正在落叶的生动画面。“一叶知秋”,作者抓住了这一最有特征性的动态,一下子把秋景写活了。语言、画面、意境,都活灵活现地摆在读者的面前。

“微行声断长廊,熏炉衾换生香。”入夜了,秋天的夜晚是凄凉的:走廊的脚步声没有了;火炉里散发出木柴燃烧后的香气。夜深了,“灭烛却延明月,揽衣先怯微凉。”吹熄了蜡烛,月光却照进屋中;词人感到秋天的凉意,将衣披在身上。

这首词,情意深婉,用语精警,笔力拗峭,颇能代表陈师道的词风。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说:“陈无己所作数十首,号曰语业,妙处如其诗。但用意太深,有时僻涩。”这样的优点与缺点,在这首词中均有所体现。

签判赵令畤也很对苏东坡的胃口,赵令畤(1061-1134)初字景贶,后东坡给他改字德麟,自号聊复翁。太祖次子燕王德昭玄孙。元祐中签书颍州公事。时苏轼为知州,荐其才于朝。后坐元祐党籍,被废十年。绍兴初,袭封安定郡王,迁宁远军承宣使。这哥们儿本是皇室宗亲,能诗能文,博学多才,和东坡俩人很能玩到一块儿去。赵令畴是个有心人,掌握了一批第一手资料,又搜集了一些,后来写本书,名字叫作《候鲭录》,记录了不少苏东坡的故事。

赵令畤的词写得也不错,风格跟柳永有点儿相近,“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黄昏”就是他的名句,出自《清平乐》:

春风依旧,着意隋堤柳。搓得鹅儿黄

欲就,天气清明时候。去年紫陌青门,

今宵雨魄云魂。断送一生憔悴,只消几个

黄昏。

这首词是作者京任职期间为感爱妾之逝而作,是一首悼亡词。全词以感情为纽带,把旧时与今时的情景融合一起,对亡故的爱妾寄予了深挚的悼念。

起首二句写春风轻拂垂柳,富于婉约特色。隋堤,指汴河一带的河堤。相传隋炀帝时开运河,自洛阳至扬州,沿堤广植杨柳。初春时节,和煦的东风轻拂隋堤上的杨柳,给人以亲切温柔之感。而“著意”二字,更把东风拟人化。言外之意仿佛是说,自然界的东风对杨柳尚如此多情,而现实生活中的词人却如此孤单,再也得不到亲人的怜爱。词中写的是物态,蕴含的乃是人情。这里特别引人注意的是“依旧”二字,也就是说去年今日,正是东风骀荡、杨柳婀娜的时节,他和爱妾曾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春光。可是今日重来,东风依旧,人事全非,怎不让人心伤。第三句蝉联首二句。东风对杨柳的“著意”,主要体现在“搓”字上。此字以俗为雅,说东风轻拂杨柳,给人以轻轻搓揉、抚摩之感。东风搓揉之下,柳枝上遂呈现出“鹅儿黄”的颜色。鹅儿黄,指柳色的嫩黄。杨柳初绽的嫩叶,宛如雏鹅的羽绒,而这惹人喜爱的颜色,竟是东风搓出来的,真是奇绝之笔。“天气清明时候”总括前文,写景中蕴含一股淡淡的哀愁。过片对仗工整,词意对比鲜明。“去年紫陌青门”,与上片“东风依旧”相映射,是回忆从前郊外与爱姬共同游赏之乐。紫陌,指京城的道路,如唐人贾至《早朝大明宫》诗云:“银烛朝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青门,汉时长安灞城门之别名,此处借指汴京城门。“雨魄云魂”,语本宋玉《高唐赋》:“妾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以之形容爱妾死亡之后,魂魄飘荡,有如朝云暮雨,非常恰切。词笔至此,悼念爱妾的主题便趋于明朗化。结尾二句,悲哀的抒发,至于极点。

元祐七年上元节,久雪初晴,知府衙门内的梅花开了,苏东坡与夫人在庭院把酒赏花。王闰之觉得多凑几个朋友会更热闹些,便说:“春月色胜如秋月色,秋月色令人凄惨,春月色令人和悦。如此良辰美景,何不召德麟、师道他们来一道观花赏月?”

王闰之所说的“德麟”是赵令畤的字,他本来字“景贶”,苏东坡给他改成了“德麟”。苏东坡听了妻子的话又惊又喜,连说:“夫人说的极是,正合我意!”急着人去请;赵令畤、陈师道他们一到,苏东坡就把刚才王闰之说的话告诉他们,并且据其意填《减字木兰花》词一首:

春庭日午,摇荡香醪光欲舞。

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轻风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

不似秋光,只共离人照断肠。

皓月当空,淡淡的月光如水,也如月里娇娥长袖善舞。月色里,与友人小酌堂前,梅香阵阵,月色溶溶,清风阵阵,薄雾如纱。如此春宵,确是少年行乐的绝佳境地;不像秋光那样,只照着断肠的离人。词的意境宛如一杯醇酒,饮之令人陶醉。

苏东坡写完还意犹未尽,干脆自己亲自上场且歌且舞,表演给大家看。这哥儿几个既是同僚,又是诗朋酒友;性情相近,爱好雷同,凑在一起,作诗填词,饮酒作乐,玩他个不亦乐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