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潇洒东坡
4649200000032

第32章 尘埃落定

第三十二章尘埃落定

苏轼狱中生活,“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无比凄惨。审讯者常对他通宵辱骂。苏轼下狱后未卜生死,一日数惊。在等待最后判决的时候,其子苏迈每天去监狱给他送饭。但是,父子不能见面,一般情况下,只允许苏迈把饭菜交给狱卒,再由狱卒送给苏轼。某日,苏迈想给父亲改善伙食,给狱卒塞了些银两,得以亲自把饭菜送给父亲。父子相见,惟有泪千行。苏迈安慰父亲说“圣上英明,是非自有公断;故友相救,冤案定会雪昭!”苏轼长叹一口气,摇摇头道:“如今小人当道,是非曲直由人造,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迈儿啊,为父此次恐怕是凶多吉少。平时你只送蔬菜和肉食即可;但有不测,你送熏鱼为号。为父早作心理准备。”苏迈诺诺,洒泪而别。一日,苏迈因所带银钱已经用尽,需要出京去向亲友借贷,便将为父亲送饭一事委托朋友代劳,却忘记告诉朋友暗中约定之事。这位朋友心想,好不容易能给自己早已仰慕的苏大人送一回饭,送什么好呢,记得有一次与苏大人共进晚餐,满桌的美食佳肴,大人不予光顾,唯独把一条熏鱼,吃了个精光,一条完整的鱼刺,留在盘子里。对啊,大人对熏鱼情有独钟。于是,那天送饭时,给苏轼送去了一条熏鱼。苏轼一见,大惊失色,以为自己凶多吉少,熏鱼就是死期已到的信号了。于是,便以极度悲伤之心,为弟苏辙写下《狱中寄子由》诀别诗两首:

其一:

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

百年未满先偿债,十口无归更累人。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其二:

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额中犀角真君子,身后牛衣愧老妻。

百岁神游定何处?桐乡应在浙江西。

诗作完成后,狱吏按照规矩,将诗篇呈交神宗皇帝。宋神宗本就欣赏苏轼的才华,并没有将其处死的意思,只是想借此挫挫苏轼的锐气。读到苏轼的这两首绝命诗,感动之余,也不禁为如此才华所折服。觉见‘人才难得’,怜苏惜才之心,油然而生,“苏爱卿不能死!”神宗噙着眼泪喃喃自语。

苏轼到底是出于对国家大局忧虑,坦诚陈述批评意见?还是以己之私来表达对新法的态度,恶意中伤,妄图谋反?成了宋神宗判断此案轻重的关键。如果是坦诚批评,君子坦荡荡,心中无事,一切如常;倘若蓄意谋反,眼看死期已到,必定坐立不安,昼夜难眠。他做了一个决定,安排宦官去狱中做“卧底”,看个究竟。某日天刚黑,苏轼像往常一样,在狱室倒头便睡,躺下不久,有两个人推门进来,什么也不说,也倒头睡下。东坡并未在意,鼾声渐起。凌晨四更的时候,这两人把苏轼推醒,说:“恭喜,恭喜1”在监狱里,对重犯说恭喜,那就是要执行死刑了。苏轼不觉出了一身冷汗。那两人却说;”“你没事的,好好睡吧。”说吧他们毫无阻拦地离开了监狱,苏轼鼾声如故。后来才知道,这二人是宋神宗派来观察苏轼的,看他心里有没有鬼,心中有鬼,自是辗转反侧,难以入睡;心中无鬼,当然起居自然。卧底回宫向皇上如实报告,又是两人见证。第二天,宋神宗高兴地对左右大臣说:“朕就知道苏轼没做亏心事;不然怎么能酣睡如此!”

命悬一发,命在旦夕,还能安之若素,酣睡如怡,苏轼真是人中之杰,其潇洒豁达,由此足可见矣。这也是他能从黄泉路上捡回卿卿性命的原因之一。

加上当朝多人为苏轼求情,王安石也劝神宗说:圣朝不宜诛名士,神宗遂下令对苏轼从轻发落,贬其为黄州团练副使。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就此销结,而苏轼的这两首“绝命诗”也广为流传开来。

十月十五日,御史台申报苏轼诗案的审理情况,其中辑集苏轼数万字的交代材料,查清收藏苏轼讥讽文字的人物名单,计有司马光、范镇、张方平、王诜、苏辙、黄庭坚等二十九位大臣名士。李定、舒亶、王(土圭)等欲置苏轼于死地而后快,但神宗一时举棋不定,太祖早有誓约,除叛逆谋反罪外,一概不杀大臣。

同时,正直人士也仗义相救。宰相吴充直言:“陛下以尧舜为法,薄魏武固宜,然魏武猜忌如此,犹能容祢衡,陛下不能容一苏轼何也?”已罢相退居金陵的王安石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连身患重病的曹太后也出面干预:“昔仁宗策贤良归,喜甚,曰:‘吾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盖轼、辙也,而杀之可乎?”苏轼未判重罪,这些幕前幕后相救的人功不可没,否则,中国会失去一位光照千古,集词人、诗人、画家、书法家于一身的艺术天才。

但是,御史台的人也在疯狂行动,他们准备把新法反对派一网打尽。李定奏上一本,要求太后国丧时不赦免涉案人员,舒亶更狠,他奏请将司马光、范镇、张方平、李常和苏轼另外五个朋友一律处死。

十二月二十九日,圣谕下发,苏轼贬往黄州,充团练副使,但不准擅离该地区,并无权签署公文。这样的结果,李定等人自是大失所望。

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职位相当于今之县武装部副部长,无“签单权”,精神寂寞,穷愁潦倒。第三年四月,苏轼撰诗并书《寒食帖》,发人生之叹,写苍凉之情,表惆怅孤独之怀,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异彩,势奔放,无荒率笔,被称“天下第三行书”,墨迹素笺本,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受害人受到牵连的人中,三个人的处罚较重。驸马王诜因泄露机密给苏轼,而且时常与他交往,调查时不及时交出苏轼的诗文,被削除一切官爵。其次是王巩,被御史附带处置,发配西北。第三个是子由,他曾奏请朝廷赦免兄长,自己愿意纳还一切官位为兄长赎罪,他并没有收到什么严重的毁谤诗,但由于家庭连带关系,仍遭受降职处分,调到高安,任筠州酒监。

其他人,张方平与其他大官都是罚红铜三十斤,司马光和范镇及苏轼的十八个别的朋友,都各罚红铜二十斤。

诗案总算了结了。苏轼出狱当天又写了两首诗,其中一首是:

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

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

要是由御史台的人检查起来,他又犯了对帝王大不敬之罪,“少年鸡”指的是贾昌,贾昌年老时告诉人他在少年时曾因斗鸡而获得唐天子的宠爱,而任宫廷的弄臣和伶人,这一点可引申而指朝廷当政的小人是宫廷中的弄臣和优伶,又是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