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潇洒东坡
4649200000026

第26章 密州灭蝗

第二十六章密州灭蝗

宋神宗熙宁七年(一○七四年),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期满。与弟弟苏辙相别日久,思念益切。考虑到苏辙在山东济南府任职,想兄弟俩尽量离得近一点,苏轼主动要求到山东密州(宋时辖胶西、高密、安丘、诸城、莒县五县)任职,担任该州的最高长官知州,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市委书记吧。当时的密州是个贫困地区,经济萧条,文化落后,百姓生活困苦,政府官员薪俸低。这与有“天堂”之称的杭州确有天壤之别。

正如苏轼在《超然台记》一文中所写:

予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予之不乐也。

苏轼身为通判,在杭州时出门是舟楫画舫,住的是画栋雕梁,放眼望去满目是迷人的湖光山色。而到密州后,出行是破车瘦马,住的是木屋草房。出门所见,尽是桑麻遍野,处处荒山野坡。而且苏轼一到任,就遇上天灾,蝗虫漫天,庄稼吃光,盗贼遍地,民间纠纷不断。在这种情况下,他这位密州知州也一贫如洗,连粮食都不够吃,每天只吃些枸杞、菊花等野菜充饥。他在《后杞菊赋并叙》中进一步写道:做官十九年来,他家中日益贫困,吃穿都不及以往。到密州后,本以为可以吃顿饱饭了,然而厨房里空空如也,吃的仍令人担忧。于是,他天天在公务之余,跟同僚刘庭式一起,到城边荒废的菜园中挖野菜吃。他们边挖野菜边谈笑风生,日子虽苦,但却苦中有乐。也是他深入地体验了真正的民间疾苦。刘庭式戏问他:“野菜味道如何?”“味道好极了!”苏轼答道。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的我们这一代人深有体验,大凡人饿急了眼的时候,任何可以下咽的东西,便都成了珍馐佳肴。

到了密州,不见满目鲜花,没有日日酒宴,迎接他的是铺天盖地而来的漫天蝗虫。嗡嗡作响的蝗虫声,比钱塘潮声音还响,飞在空中,遮天蔽日,落到地上,只见蝗虫,不见草木;庄家被啃光,草木被吃净,寸草不留。苏轼如实地记录道:“见飞蝗自西北来,声乱江艇之涛,上翳日月,下掩草木,遇其所落,弥落萧然。”

下车伊始,苏轼顾不上休息,顾不上安顿家小,甚至连饭都顾不上吃,风尘仆仆,直奔田间地头,查看蝗虫灾情。遮天蔽地的蝗虫,把庄稼全部吃光了。老百姓有气无力地用扫帚、铁锹和用鞋底做成的拍子,拍打着蝗虫,苏轼等组织灾民用火烧、深埋蝗虫,虫尸遍野。老百姓把虫尸裹了青蒿,买了二三百里地。庄稼颗粒无收,老百姓只能挖草根、啃树皮。要在现在,市委书记让秘书打个电话;“密州蝗灾严重,请派架飞机携带有效农药,支援灭蝗!”飞机洒药灭虫,前后不过俩小时,就让它飞蝗片甲不留。可话又说回来,现在连蝗虫也难以见到了。

其实,密州已经连续三年旱灾加蝗虫虫灾。只是前两任知州,报喜不报忧。上奏称,虽连年旱灾,密州粮食不减产,蝗虫虽多,却是吃草不吃粮。所以,虽然饿死了不少人,却不见上峰颗粒赈灾粮。苏轼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立即提笔给朝廷上奏《陈密州蝗灾状》,并连连修书给在京故交,说明灾情之严重。苏轼命令州府总管,即刻开仓赈济灾民;并将州衙官吏的口粮匀出一部分,为断粮的饥民解燃眉之急。不久,朝廷赈灾粮款到达,百姓总算有了一天两碗粥喝,苏轼才略微松了一口气。然而,过度的紧张,过大的压力,使刚刚松了一口气的苏轼,却病倒了。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密州的灾情基本得到控制,百姓的负担有所减轻,社会秩序也明显好转。

灾民自己吃不饱肚子,更养活不了孩子。弃婴现象严重。有一次,苏轼跟刘庭式沿着城墙根挖野菜,忽然在一丛枸杞旁发现一个用包裹裹着的弃婴。他心痛地捡起弃婴,抱回府中抚养,从中更深地了解到百姓生存的艰难。于是他下令州府的官员到野外去捡拾弃婴,自己也“洒涕循城拾弃孩”。几天时间,州府中就收养了近四十名弃婴!他把这些弃婴分别安排到各家抚养,政府按月给抚养费,两年内救活数十名弃婴。两年后,苏轼被贬黄州时,还把收养弃婴的经验传授给鄂州太守朱寿昌。因当时岳鄂民间有“溺婴”的恶俗,许多婴儿刚生下来就被放到水盆里淹死,出生晚的女孩几乎无一幸免。苏轼建议朱寿昌依法禁止溺婴行为,并在黄州成立一个名为“育儿会”的慈善机构,动员人们捐钱捐米救助婴儿。他虽然囊中羞涩,也给“育儿会”捐了十千钱的善款。

苏轼还把他的“以苦为乐”思想,提升为极富教益的人生哲理,用以指导自己,影响他人,改善民生。他曾《后杞菊赋并叙》中说:

人生一世,如屈伸肘。何者为贫,何者为富?何者为美,何者为陋?或糠核而瓠肥,或粱肉而墨瘦……吾方以杞为粮,以菊为糗。春食苗,夏食叶,秋食花实而冬食根,庶几乎西河南阳之寿。

他认为人生在世上,就像胳膊肘一样能伸能曲。什么是贫困?什么是富有?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只是相对而言。有的人吃糠咽菜照样白白胖胖,有的人吃山珍海味却瘦骨嶙峋。他以杞菊为食,春天吃苗,夏天吃叶,秋天吃花和果实,冬天吃根,照旧快乐健康,说不定还能因此而长寿呢!

正是基于这种理性的认识,他历尽千难万苦,却矢志不移,身处逆境仍保持乐观,从容地渡过一道道难关,使生命迸发出灿烂的光辉!而作为一笔宝贵精神财富,这闪光的哲理也鼓励人们学习苏轼,不畏贫苦,充分时时刻刻发挥正能量,在艰苦困难中能无所畏惧而勇往直前,永远乐观向上,积极面对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