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潇洒东坡
4649200000018

第18章 荆公‘三拒’

第十七章荆公‘三拒’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自号临川先生,谥文,封荆国公;故世人又尊称谓王荆公。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人。

王荆公不但是以锐意改革的政治家名垂千古;而其“拒官”、“拒色”、“拒酒”的“三拒”美德,也闻名当代,流芳后世。对于现在个别手握权力、吸吮着民脂民膏、贪得无厌、海吃猛喝、嗜色成性、视权如命的官僚,应该“当头喝棒”,“以史为鉴”,以荆公为楷模,幡然悔悟。

王安石生活在地方官家庭,自幼聪颖,记忆超人,读书常过目不忘。从小随父宦游南北各地,更增加了丰富的社会阅历,开阔了眼界,目睹了基层黎民百姓生活的艰辛,对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并在青年时代便立下了“矫世变俗”、锐意改革的宏伟志向。王安石庆历四年(1044年)以进士第四名及第,授淮南节度判官。之后调任鄞县(今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他为人正直,执法严明,一身正气,仗义为百姓做了不少有益的事情。他组织民工修堤堰,挖陂塘,改善农田水利灌溉,便利交通。在青黄不接的春荒时期,他把官库中的储粮以低息贷给农户,解决百姓的燃眉之急,度过春荒困难时期;待到秋收,农户再以低息还贷,官库也略有盈余。他21岁中进士,46岁得势。其间25年,只在边远省份做地方官;但政绩斐然,堪称能吏;因而也深得百姓拥戴。当时,他除了诗文写得好,誉满文坛之外,从政才干优异。所以,朝野内外,声誉甚高。以致‘士大夫恨不识其面,朝廷尝欲授以美官,惟患其不肯就也’。王安石的特点是,拒绝任命,不肯做京官。在舒州通判任上,文彦博认为他两任地方官政绩突出却并不要求留京工作,‘恬然自守,未易多得’就推荐他参加制科考试,王却谢绝了。理由是,‘祖母年老,先臣未葬,二妹当嫁,家贫口众,难留京师。’舒州任期已满,回京候命。又有人劝他参加馆职考试,他表示,不要虚名,等候外派。没想到,任命下来,是中书省‘集贤校理’。王安石上了一道‘辞集贤校理状’硬是把京官辞掉;一月后,中书省二次下令,再辞;又一月,三次下令,加注四字:‘不得辞免’。然而,这位王安石,还是辞免了。

京城是政治权利的中心,向来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从政者都巴不得做京官。那时节,在京候补的官员老鼻子了。人人希望补好缺,个个企及坐京官。唯独王安石却三拒做京官。何故?

一者,当时京城内,名儒荟萃,重臣满朝,如: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文彦博、富弼等,职高权重,具有权威性,他们对王安石的才干,普遍予以认可。但要实现王安石锐意改革的抱负,恐怕其中多数人都是安于现状,固步自封,都会成为改革的绊脚石,结果会是是他锐意改革的壮志难酬。

二者,京都人才济济,论资排辈现象严重,出头之日,遥遥无期。对于改革家王安石而言,他是在迫不及待地等待时机,实现改革时政的远大抱负。和这帮保守派耗不起时间。

三者,‘宁为鸡头,不为牛后’,按照他的性格,宁愿在一个小范围内,自己说了算,可以自主地进行改革试点;也不能天天听命别人,不思进取,瞎耽误工夫。不做京官,也是他的韬晦之计。

等待候补期间,王安石也闲不住,干脆出去旅游。游到安徽含山北的华山(褒禅山),回来后写了《游褒禅山记》,成为流传千古的名著:

在这篇游记里他写道:‘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是说,那(路)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路)不平坦而又远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贵奇特、非同寻常的景观,常常在那不平坦遥远的地方,少有人至的地方,所谓‘无限风光在险峰’,所以没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达的。表达了他为了实现抱负,将要勇征险途的决心。

嘉佑三年(1058年),欧阳修丁忧守孝期满归来。这位思贤若渴、爱才如命、德高望重的长者,深爱王安石的才干,立即推荐他到包丞主管的牧马司工作,与司马光同事。欧阳修使王安石深深敬重的师长,无法再推辞了,暂且去管军马吧。黑脸老包请群牧司主要下属喝酒,大手一挥:“来,兄弟们,感情深,一口闷!”司马光本不善饮酒,但一看顶头上司黑脸老包这架势,不好推辞,就硬着头皮干了一杯,满脸通红,醉意朦胧。王安石呢,任凭你们怎么劝,就是滴酒不沾。包拯瞪起圆溜溜的大眼:“小王,来!跟我老包干一杯。”王安石笑眯眯地还是拒绝了。连拒三次,硬是滴酒没沾。司马光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写道:“光以是知其不屈”,充分领略了他的坚定、固执,原则问题丝毫也不让步。

不久,嘉祐三年(1058年)冬,王安石改任三司度支判官。在长达万言的《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感于北宋积弱积贫的现状,遂向宋仁宗建言:要求变法以图强。这封言事书受到了一般官僚士大夫的称赞,却没有从最高统治集团中得到任何反应。仁宗皇帝经历了范仲淹新政的失败,此时魄力不大,已经没兴趣进行改革了。但是多年的执政经验,他还是非常欣赏王安石,认为他还是‘人才难得’。让他和司马光一起在皇上身边做‘修起居注’,顾名思义,就是每天跟在皇帝屁股后面,记录皇帝的饮食起居,言论等事宜。这是许多人求之不得的接近皇帝的天赐良机,可王安石就是不接受,一连八次拒绝,到了第八次,王安石躲在厕所不接任命状,送状的人干脆把任命状放在客厅桌子上走了。而且严重影响了司马光,一直司马光也以他为楷模,四次不接状,气得皇上拍桌子、瞪眼睛,司马光顶不住了,只好签收。然而王安石一‘NO’到底。后来,皇上在欧阳修、文彦博等一般重臣建议下,任命王安石为翰林学士,知制诰。负责起草皇帝的圣旨和文书,这回,王安石接受了。

王安石的胖夫人患有不育症,到了中年仍未生育。跟丈夫说:“哎,我说老王,你看人家当官的,妻妾成群。你贵为宰相,却只我一人。你也娶几房姨太太,一来家里热闹热闹,二来也给你老王家续续烟火。”王安石坚决不干。夫人无法,只好自己动手选好了,未经老王同意,就把一位卖身小妾接回家来,而且自己躲了起来。老王晚上回府,见一位年轻女子在自己房间,大声问:

“你是谁?在这里干什么?”

“夫人让我来伺候老爷。”女子答道。

老王恍然大悟:“你是谁家的?如实讲来!”

“奴家丈夫是军中撑船运军粮的。不幸船沉粮没,无钱偿债,只得卖身。”

“把你卖了多少钱?”

“900缗。”

王安石令人叫来她丈夫,教训道:“赶紧把你媳妇领回去。900缗不用还了,你去还债得了。再给你1000缗,做点营生,养家糊口。可是你记住,以后就是天塌下来,男子汉大丈夫顶天立地把天撑起来,不许再没出息,卖老婆!否则,我将严惩不贷!”丈夫领妻,诺诺归去。

民间传说,王安石中年丧妻,朋友们撺掇给他续弦一位年方18岁的美娇娘。可是,身居相位的他一心致力改革,日日忙于国事,常常夜不归宿。夜守空房,独对明月,寂寞难挨,娇娘遂与一位年轻仆人勾搭成奸。事情传到王安石耳朵里,王安石挥挥手,给了她纹银千两,让他们远走高飞了。因此,后人就有了‘宰相肚里能撑船’的谚语。

那么,拒官、拒色、拒酒,就自然成了传送千古的王安石美德。

拒官、拒色、拒酒,以‘三拒’美德著称于朝野内外的王安石,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怪物,而是他立志改革,弃浊扬清,革新时弊,强国富民。

怀大志,拒酒色,待时机,展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