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潇洒东坡
4649200000016

第16章 章 惇 悬 书

第十五章章惇悬书

在凤翔,苏轼认识了章惇。章惇(1035—1105),字子厚,福建浦城人。《宋史?章惇传》说:“惇豪俊、美姿容、为人庄重、声如洪钟、博学善文”。因为俩人都有豪爽的性格,喜游善文,遂成了凤翔挚友。那时,章惇任职商州,毗邻凤翔,俩人经常相聚,游山玩水,谈诗论画。还记得,苏轼中进士时,状元是章衡,乃是章惇的侄子,章惇也中了进士,但排名远在侄子之后,心中不服气,索性不要这个进士了,第二年重考,果然名列前茅。表明此人很有志气,非常自信。

一日,苏轼与章惇到陕西周至的南山游玩。山上有座寺庙,因为经常闹鬼,百姓叫它山妖寺。据说,每当夜幕低垂,寺里便群魔乱舞,山妖、鬼怪、狐狸精一起登场。旅客不敢留宿,僧人早闭山门。俩人喝了点小酒,章惇兴致很高,对苏轼说:“怎么样?看看天色已晚,不如你我留宿寺内,看它群魔如何乱舞,顺便捉俩小妖玩玩。”章惇说得眉飞色舞,苏轼早已毛骨悚然。章惇接着说:“别怕!天地鬼神人,你怕它,它就欺负你;你真的斗它,它就肯定怕你了。”苏轼三杯老酒下肚,胆子也壮了起来。俩人做好准备,佩剑出鞘,木棍、石块备好,瞪大眼睛,静待鬼怪。可惜苦等彻夜,不但没见到鬼怪踪影,连个老鼠都没见着。天色黎明,俩人倒头呼呼大睡。酣睡醒来,俩人因为既没见到闹鬼,又没抓到小妖,怅然若失第离别了山妖寺。

信步走出山门,来到仙游潭。只见山涧深约数十丈,黑森森的潭水,深不可测。俩面是悬崖峭壁,高约十丈。一条独木横桓俩壁之间,算是‘桥’,一条枯藤从对面悬崖直垂到独木桥对侧1/3处。“你书法好,对面山崖上写几笔?”章惇怂恿苏轼。“不敢不敢,家中上有老父,下有稚子,怎能玩命?”苏轼道。只见章惇掖起长袍衣角,从仆人手中接过毛笔,蘸足墨水,又喝上一杯酒,挥挥手说:“看我的!”挺胸阔步走上了独木桥,行进到2/3处,口含毛笔,双手握藤,一荡而过,落脚在对面山崖正中,挥笔写下‘章惇苏轼游此’几个大字;而后,潇洒自如地荡藤过独木桥归来。喃喃道:“无限风光在险崖!”一群人竖起大拇指,称赞不已。章惇抬头看看自己的悬崖题字,回头笑眯眯地对苏轼道::“你看为兄兄身手如何?”“智勇过人,身手不凡!”苏轼答道。接着拍拍章惇的肩膀说:“老兄将来能杀人!”“何以见得?”章惇问。“你连自己的命都不顾,还能把别人的命当回事吗?!”苏轼答道。

当时在秦岭一带,有华南虎出没。经常走出山林偷袭牲畜,偶尔也能伤人。近年来,陕西猎户周正龙说,在秦岭山中发现了华南虎,并公布了一组照片。当地旅游部门,也以华南虎为招牌,开发旅游资源。引起巨大风波。后经有关部门鉴定,虎照是假的,周正龙吃了官司,以败诉告终,人称‘周老虎’,此事件成为‘周老虎风波’。在宋朝,如果说秦岭发现华南虎,没人会不相信。不用别人,苏轼章惇出庭作证,肯定说确实见到了华南虎。

你看他们俩骑马向秦岭树林走来,突然一声呼啸,震彻山林。坐骑回头便跑。。众人都说,虎来了,快逃跑吧。章惇却是明知林有虎,偏向虎林行。只见他,扭转马头,跃马策鞭,向树林走去。一只色彩斑斓的吊睛白额大虎,从容走出山林,虎视眈眈,直瞅章惇人马。坐骑腾空长鸣。章惇却不慌不忙趁机顺手摘下马铃,当空举起,使劲摇晃,下的老虎倒退三步,章惇猛然举铃,向眼前一块巨石甩去,咣啷一声巨响,吓得老虎向林中逃去。心想,此何等妖物,竟然不怕我山林之王,不知他还有何种武艺,咱惹不起,还躲不起吗,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打道回林也!众人为章惇捏了一把汗,他却跃马扬鞭,洋洋得意,得胜归来。苏轼策马来到章惇身边,竖起大拇指,道:“子厚,你刚才峭壁悬书回来,我说你能杀人;现在,镇虎归来,我再更正一下,你小子能吃人!连山中之王都能镇住的人,还能容得下敌手吗?!”

果然,章惇做了宰相之后,将党同伐异、驱逐异己的手段用到了极致,就连当年一块题诗的老朋友苏轼,都没逃过被流放的厄运。

在苏轼夫人的眼里,丈夫是位才华横溢的文人,潇洒豪气的朋友,但同时也是一位不谙世事的书生。在他眼里,所有世人皆是好人,都要以礼以诚相待。因此常常吃亏。夫人经常提醒他,“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精明、干练、务实的苏夫人,在人际交往上,要略胜苏轼一筹。苏轼与某人谈话,夫人躲在屏风后面听,此人走后,夫人对苏轼说:“此人尽在套你的话,然后阿玉奉承,溜须拍马。你却把心肝都掏给他。”苏轼答:“纵然如此,我以诚相待,也能把他感化。”向章惇这样的人,苏夫人应该是提醒过丈夫的。

向太后问众位大臣谁能继统,章惇作为宰相,当然应该第一个发言。他张嘴就说:“母以子贵,如果继统的话,应立先帝同母弟简王。”也就是说,应该立跟先帝同一个妈生的第十三子简王。他这句话一说完,太后的脸色马上就变了。虽然隔着帘子章惇可能看不到,但是他也马上明白这话说得太鲁莽了。果然,太后隔帘就发问:“宰相你说的这叫什么话,什么叫同母弟啊,这六个皇子难道不都是哀家的儿子吗?”这下宰相就傻了。因为哲宗皇帝本身就是庶出,不是向太后亲生,而是朱太妃所生。现在如果再立朱太妃所生的简王,那朱太妃就有两个儿子先后为帝。太后虽然是正位中宫,有这个位份,但是倘若朱太妃的两个儿子都当皇帝了,那太后和朱太妃的关系就不好处了。因此,太后勃然变色,章惇的这个提议也就作废了。

既然立简王不行,章惇于是又提了一个人。他说:“按照长幼之序,当立九子申王。”因为皇子前十位里就剩老九了,所以应该立老九申王。他一说完,满朝文武,包括太后都乐了。为什么?因为申王有目疾,是个盲人。甭说中国历史,就是世界历史上,好像也没有盲人做皇帝的。太后心想,你说立申王,他连奏章都看不了,你这不是成心的吗?所以章惇一说,大家一乐就完了,根本就不再讨论了。

再往下数,就该十一子端王了。章惇心中暗说,不好不好,实在不好!因为他知道,这个端王整天就是踢球、赏花、写字、画画,跟名妓勾勾搭搭,这种人怎么可以君天下?别看章惇是个奸臣,但是他确实有识君之才。果然,太后在帘子后面说:“那这样一来,下边就该端王了吧。”章惇一听,脑子就乱了,也不顾君臣礼仪,大喊一声:“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这一句,可就为他后面的凄惨人生埋下了伏笔。

太后听了章惇的这句话很生气,心想,你说立谁就立谁,我立的你就给否了,而且连君臣礼仪都不顾,这还得了?这个时候,同僚们也开始落井下石了。当时的枢密使曾布,觊觎宰相的位置已久,他想,先帝在位十年,章惇当了六年宰相,如果再让章惇看中的人做了皇帝,那还有我当宰相的时候吗?所以,曾布这个时候就跳出来指责章惇,说他“所发议论,令人惊骇,不知居心何在”。这样的大帽子一扣,给了章惇一个承受不了的罪名,他就没法再说话了。这时,太后发言:“先帝尝言,端王有福寿,且仁孝,不同于诸王。”说这个孩子有福寿,而且非常孝顺,不同于其他的皇子。最后太后拍板,说就立端王。随即召端王入宫,在大行皇帝灵柩前继位,这就是宋徽宗。宋神宗朝,王安石秉政时赏识章惇,提拔重用,协助推行新法。宋哲宗即位,宣仁太后临朝听政,司马光主政,尽罢新法,章惇力争,被黜出外郡。宋哲宗亲政,复行新法,起用章惇为相,于是对元祐年间支持罢法的大臣开展报复,活着的大肆流放,死了的继续贬官,祸及后人。宋徽宗即位,记恨章惇曾反对其嗣立,贬章惇至岭南雷州。

章惇更主张对哲宗前期窃国权柄的高太后进行清算,然而未能成行,功亏一篑,以至于后来高太后派系的神宗皇后向太后能够安然无恙的自立北宋朝的亡国之君徽宗。倘若清算高太后能够成行,则能够更加深深的打击旧党,维持神宗和王安石的新政,进一步增强国家军事力量,从而保持北宋对异族的军事打击优势,从而有可能避免随后而来的靖康耻,宋氏南渡,国土沦丧,进而整个汉民族在旧党盛行的南宋时代第一次整个民族沦丧异族之手。章惇堪为整个哲宗朝的中兴名臣,后世由于南宋朝均为旧党把持,因此对其大家侮辱和诽谤,然而站在历史高度,他不愧为一个正直不阿,才能超重的北宋堂堂名相。

至于章惇苏轼原是两位挚友,后来何以会交恶?主要是政见不同,章惇为王安石所器重,极力支持变法,是新党的中流砥柱;苏轼却极力反对变法,是旧党的代表人物。其次,苏轼直到章惇的绝密隐私,至少章惇感觉到,苏轼是在有意诋毁和侮辱他。‘打人怕打脸,说人怕揭短’,苏轼有点‘哪壶不开提哪壶,致使章惇极端反感。比如:章惇和苏轼经常有诗词唱和,在苏轼给章惇的一首诗中写道:

方丈仙人出渺茫,高情犹爱水云乡。

功名谁使连三捷,身世缘何得两忘。

早岁归休心共在,他年相见话偏长。

只因未报君恩重,清梦时时到梦堂。

野史传说,章惇的父亲章俞,与岳母私通,而生章惇。岳母怕丢人,把孩子扔进河里。章俞不忍心,捞起孩子,雇保姆把他养大,没成想,后来竟官至宰相。苏轼诗中,‘水云乡’,‘身世’,‘话偏长’等词句,使章惇疑虑重重,总觉得苏轼没安好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