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外历史名将之谜
4646700000017

第17章 千古名将之谜——郭子仪(1)

郭子仪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军事家。他戎马一生,有勇有谋。他平定安史之乱,是再造唐朝的名将。因此,他在朝中享有极其崇高的威望。那么,郭子仪为什么会获得史家”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嫉“的赞誉呢?

身世背景揭秘

郭子仪生于武则天万岁通天二年(公元697年),华州郑县人。郭子仪的父亲郭敬之,历任绥州、渭州、桂州、寿州、泗州五州刺史。在父亲的教育和影响下,郭子仪从小就喜欢读兵书、练武功,并严格要求自己,在读书或习武时全神贯注,常常废寝忘食,一丝不苟。他非常欣赏孟子的一句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郭子仪身材魁梧,体魄健壮,相貌秀杰。他不仅武艺高强,阵法娴熟,而且公正无私,不畏权贵。据说,郭子仪20岁时,在河东当兵,曾触犯刑罚,按军律应该斩首。当他被捆着双手押赴刑场时,竟然昂首阔步,大步向前,毫不慌乱。正巧,在途中遇上当时著名的诗人李白。李白本来和他并不相识,见他年轻英俊,相貌非凡,临刑不惧,又听说他颇有才能,意志坚强,便赞叹道:“这样的人,将来一定能为国家做出一番大事业,杀了多可惜啊!“李白为郭子仪感到惋惜,便立即到当地官员那里说情,最后以自己的官职作担保,把郭子仪救了出来。这样,李白和郭子仪成了莫逆之交。后来,李白进入永王李的幕府,因受牵连下狱,郭子仪曾经请求替他赎罪,报答他当年的救命之恩。

郭子仪的青年时代是生活在国富民殷、繁荣昌盛的唐代中前期,即所谓的”开元之治”。这一时期,以唐玄宗李隆基为首的唐朝政府,励精图治,扫除积弊,任人唯贤,政治清明,使得社会经济稳步发展,国力强盛。伟大的爱国诗人杜甫在他的《忆昔》一诗中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意思是:回想当年开元盛世的日子里,就连一个小县城也有万户人家。大米洁白,小米喷香,公私仓库里的粮食都装得满满的。

郭子仪最初为左卫长史。因屡立战功,平步青云。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做到天德军使,兼九太守。这时,唐朝对外还没有大的战事,几十年间相对太平。在这样的环境里,由于外部环境宽松,没有危机,天长日久,人们开始安于逸乐,贪图物质享受,整日只知吃喝玩乐,唐朝政府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唐玄宗李隆基整日花天酒地,把大权交于奸臣李林甫、杨国忠手中,自己则与宠妃杨玉环夜夜笙歌,不理朝政,全不见了昔日励精图治、重整山河的雄心。只有郭子仪等少数人尚能居安思危,经常为战事作准备。他一面操练兵马,一面守卫祖国的疆土。

当时边疆各地居住着我国各族人民,他们勤劳勇敢,为祖国的统一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我国北部色楞河一带,生活着维吾尔族的祖先回纥人。公元744年,回纥首领骨力裴罗统一了回纥各部,派使臣来唐朝,请求唐朝在回纥人的势力范围内设置都督府。唐朝答应了他的请求,把回纥分为六府七州,并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接受唐中央的领导。从此,唐朝同回纥在经济和文化上的交往更加频繁了。唐朝以金银器皿、锦缎布匹交换回纥的马匹、白毡等物。后来肃宗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回纥可汗,表示唐中央政府对回纥的友好。

在青藏高一带,生活着藏族的祖先吐蕃人。他们有的过着游牧生活,饲养牦牛、马、猪等;有的过着定居的农耕生活,种植青稞、小麦、荞麦等。公元641年,唐太宗派人护送文成公主入吐蕃,同吐蕃的赞普(王的称呼)松赞干布成亲。文成公主入藏时,把蔬菜的种子、手工业品、医药、书籍等带到吐蕃。汉、藏两族的关系,因此更加密切了。

唐朝同边疆各族虽然也发生过战争,但友好相处和经济文化交流却是主流。

自高宗以来,唐朝在边疆上一直有重兵驻守。玄宗时,为了加强防御,在重要地区设立了10个军镇,每个军镇都设置一个节度使。节度使起初只负责几个州或一个道的军事,后来兼管行政和财政,权力日益增大,成了独行一方的土皇帝。当时唐中央的禁军不过20万人,而边疆的10个节度使共有兵49万,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

那时唐朝重用安禄山,任命他做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本姓康,随母嫁突厥人安延偃,改姓安,更名禄山。安禄山作为节度使,总揽三镇军政大权,又招募北方牧民补充兵力,势力便逐渐壮大起来了。

安禄山常到长安去,对唐朝内部情况了如指掌。他见唐政府日益腐败,便萌生了取而代之的念头。他招兵买马,积累钱财,收集朝廷情报,观察朝廷动向,伺机行动,准备反唐。可是沉溺于声色的玄宗皇帝却闷在葫芦里,对安禄山的所作所为一点儿不提防,反而听信他的花言巧语,竟然让他认杨贵妃为干妈,对之信任有加。

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弊端日益增大,自杨贵妃入宫后,玄宗便过着”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安逸生活,终日沉缅于歌舞声色之中。宰相李林甫同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先后当权,飞扬跋扈,任用亲信,干了不少坏事,各种社会矛盾愈来愈尖锐。

”吾之家国,由卿再造“的由来

唐王朝自高祖至玄宗的百余年中,曾出现过”贞观之治“与”开元之治”,史称盛世。但到唐玄宗统治的后期,皇帝沉缅在花天酒地的生活里,不问朝政,宰相杨国忠专横跋扈,政治极为腐败。同时,节度使率重兵屯驻边镇,中央空虚,形成外重内轻的政治局面。

就在郭子仪担任天德军使,兼九太守、朔方节度右兵马使的第二年即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的十一月,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以讨伐杨国忠为名,于范阳发动叛乱。他留部将史思明镇守范阳,自己亲率所部兵众和东北方契丹等少数民族骑兵十五万,大举南下,企图以突然袭击的手段,攻取洛阳和长安。当时,唐朝内地承平日久,州县官吏长期不抓武备,库存的武器大部分朽坏,不能使用。安禄山的叛军所过之处,唐军望风瓦解,未敢抗拒,河北州县相继陷落。

唐玄宗在安禄山起兵后,急忙命令封常清率军镇守东都洛阳,高仙芝戍守陕州,十二月,安禄山击败封常清,进入洛阳,并挥军西向。高仙芝与封常清被迫率兵退守潼关,据关扼守。但是,唐玄宗误听宦官边令诚的谗言,诛杀了封常清、高仙芝二将。而后起用卧病在家的大将哥舒翰,率兵几万东讨,与封常清、高仙芝旧部合兵号称二十万,进驻潼关。

唐玄宗在命令封常清、高仙芝分别镇守洛阳、陕州的同时,还委派一些将领讨伐安禄山。这年的十一月,他任命郭子仪为卫尉卿、灵武郡太守、朔方节度使,由北路东进。十二月,郭子仪奉命率朔方军沿黄河东进,击败寇振武军,乘胜收复静边军,南下进入长城之内,于河曲再度击败叛军,接着攻取云中、马邑等地,向东进入东陉关,如一把利剑直插叛军的后方。由于这一系列的胜利,郭子仪因功加御史大夫官衔。

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正月,安禄山在洛阳自称大燕皇帝,唐玄宗命令郭子仪回朔方,招兵买马,以图收复洛阳。郭子仪推荐李光弼为河东节度使,领兵继续东讨河北,自己返回朔方。他在朔方精选士卒,扩充队伍,然后率军前往代州。二月,李光弼率军东出井陉,进入河北中部,收复常山。史思明率两万骑争夺常山,激战四十余日,无法取胜。史思明断绝常山粮道,李光弼向郭子仪告急。四月,郭子仪遂率军出井陉,与李光弼合兵十余万,在常山西南九门县大败史思明,然后攻入赵郡。

安禄山闻知史思明大败,派遣蔡希德率两万步骑以及范阳万余士卒增援史思明,史思明收集亡散士卒,与援军合兵五万。郭子仪与李光弼屯驻恒阳,面对强敌,深沟高垒,严阵以待,并采取了敌来则严守、敌去则追击的战略战术,白昼耀兵扬威,夜里偷袭敌营。使史思明将士无法休息,经过几天的对阵,叛军疲惫不堪。于是,郭子仪、李光弼率军出击,于恒阳境内嘉山再次大败史思明,杀敌四万,俘虏千余,史思明狼狈奔逃,郭子仪、李光弼率军乘胜追击,进围史思明于博陵。唐军声名大震,河北中部十余郡的地方官和军民纷纷起来诛杀叛军官吏,归顺朝廷。

郭子仪与李光弼率领大军向河北胜利进军,加上河南、山东等地唐军的不断袭击,牵制了安禄山叛军的西进,切断了其前后方的联系,使战争的形势出现了有利于唐军的变化。郭子仪本想乘这个有利时机攻取叛军的老巢范阳,迫使安禄山北撤。而安禄山因为后方受到威胁,通往范阳的道路被断绝,军心动摇,一度也想放弃洛阳,走归范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