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中外历史名将之谜
4646700000010

第10章 ”大漠战神”之谜——霍去病(1)

霍去病是西汉抗击匈奴入侵的常胜将军。他为战争而生,是匈奴人的克星,是当之无愧的大漠战神。然而,天妒英才,年仅24岁,霍去病就离开了人世。他的生命像流星划过天际一般,悄然地谢幕,让古今之人为之赞叹、惋惜。

霍去病因何受宠

霍去病是历史上少有的军事天才。他的舅舅卫青在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奉命率骑兵三万人从雁门出击,大败匈奴。第二年又率领所部从云中郡出击,至朔方郡(今内蒙古河套以南伊克昭盟等地)之高阙向西扫荡追击,直至陇西郡(今甘肃西南部)。这次漠南之役,卫青所率汉军纵横数千里,击败匈奴,赶跑白羊、楼烦两王,以河南地为朔方郡,夺取了匈奴入侵中的前哨鄂尔多斯草。

战后,卫青被封为长平侯,食邑三千八百户。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汉朝再次向匈奴出兵,车骑将军卫青率领三万骑兵从高阙出击。

这次战役大败匈奴部众,右贤王率领剩下的几百骑兵远逃了。此役之后,汉武帝拜卫青为大将军,后迁大司马,成了大汉军队的实际总指挥,卫青的三个儿子也都被封侯。年少的霍去病作为皇后和大将军的外甥,应该是除了皇族以外最受宠信的贵族子弟了,所以,他被封为汉武帝的侍中,出入宫廷,侍奉武帝,深受皇帝的信任。这一切对于年轻的霍去病来说,无疑是一种鞭策,所以他立下宏大的志向,要驰马北疆,开创一番丰功伟业。

霍去病之所以受宠,除了自身的因之外,还有几个重要的因素:

第一,由于皇亲国戚的关系。霍去病是卫青的外甥,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霍去病的姨妈卫子夫生下皇子刘据,被封为皇后。卫青的夫人又是平阳公主。到此时,卫家的身份已经是异常尊贵,无人能及。中国封建王朝几千年,历来皇亲国戚均深得皇上器重。使用外姓之人,在皇帝看来只会是威胁,因而决不会委以重任。只有自己的亲信不会背叛自己,因而敢于让他指挥大汉全部兵力。所以,对于霍去病,汉武帝也敢于放手使用,而不必顾及太多。

第二,还得益于汉武帝对青年将领的偏爱。汉武帝登基之时年少气盛,曾被太皇太后束缚手脚,在上林苑狩猎之时,甚为欣赏卫青之将才,故此后多为重用,此为因之一,也为其根本因。由于汉武帝本人是一个敢于创新的人,所以他执政后改变了对匈奴的战略和治国之策。这么一个”喜新厌旧“的君王,对于老将由于过于爱惜名声,与匈奴对战中过于保守,不敢尝试新的战略战术,也不敢起用新人等方式自然很不满意,甚至像卫青官至大将军时,皇帝也曾因为他顾虑过多而怪罪。所以后来武帝更为器重霍去病这个年轻人。

还有一个因,就是这个时候,卫青由于功高权重,权位已经到了尽头。这一切使汉武帝不能不有所顾忌,所以,他重用霍去病,也有制约卫青、培养卫青接班人的意味。当然,霍去病也没有让汉武帝失望。

这几个切因素都是霍去病受宠的关键。

英雄莫问年岁

”去时儿女悲,归来胡笳竞。试问行路人,何如霍去病!“这是一首在一般古诗选本中很难找到的诗,但是它却能让人过目难忘。诗的作者也不是才情出众的文人骚客,而是南朝梁时骁勇善战的武将曹道宗。在感受这首诗雄豪气度的同时,不难发现曹道宗对汉朝名将霍去病有着一种特别的崇敬与喜爱。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霍去病刚刚年满18岁,少年的梦想一直在他的心头萦绕,他渴望像舅舅一样建功立业,不愿待在宫中做一名保镖,哪怕保护的人是皇上。所以,霍去病向汉武帝请战,要奔赴战场。汉武帝对这个年少英武的外甥非常偏爱,答应了他的请求。同年,大汉出击匈奴的时候,武帝任命18岁的霍去病为”票姚校尉”,上了战场,一代少年英雄鹰击长空的传奇就此展开。

作为大将军的外甥和汉武帝的爱将,霍去病受到了很好的照顾。当时,汉武帝选了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六郡最优秀的良家子弟组成一支骑兵,来戍卫建章宫,作为皇帝的护卫,称为”羽林骑”。霍去病作为皇帝的侍中,就出自羽林骑。这支骑兵来自上面所说的六郡,这些地方都是民风彪悍、善于骑射的边地,所以说羽林骑是汉朝最精锐的骑兵部队。霍去病率领的八百骑兵就是从这里面挑选出来的。

在武帝之前,汉朝因为国力衰弱一直对匈奴采取和亲的政策。到了汉武帝这一代经过了几代君主的休养生息,汉朝的国力已经大大增强,汉武帝施展雄才大略,开始对匈奴用兵。在这一战之前,卫青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夺回了河套以南的地区,拿下了匈奴入侵中的前哨鄂尔多斯草。如今,霍去病参加的这一战是汉武帝开始大规模反击匈奴的第一战。

霍去病第一次带兵打仗却丝毫没有畏惧之意,反而初生牛犊不怕虎,带领他的八百骠骑勇士径直撇开大军几百里,深入匈奴腹地寻找战机。结果,霍去病发现了匈奴人的营地,并出其不意发动袭击,杀死了匈奴相国和当户,杀死单于祖父一辈的籍若侯产,活捉单于叔父罗姑比,斩首两千余人,率部縗旋。

霍去病年轻、骁勇,没有经验,却能一战封侯,确实有运气的成分,八百骁骑虽然悍勇,但大漠中敌我不明,极可能遭遇匈奴主力,被聚而歼之、血本无归(汉匈战争中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苏建、李广都有这样的经历,赵信也是在寡不敌众部下将尽的情况下归附匈奴的),而且出发时也没有明确目标,基本是寻敌决斗,长途奔袭,打的是遭遇战、突袭战,勇则勇矣,实在是险到了极点。也许是天赐名将,战争要催生这样的一代名将,便不会让他湮灭在自己的处女作里,而是送了他一个大胜利。

此战对霍去病和整个汉军来说意义重大,那就是长途奔袭战术小试锋芒便显出其巨大的威力,霍去病误打误撞,无意中走对了路、摸对了门。对于霍去病这样的军事天才来说,一次胜利可以总结的地方太多了,从此后,轻装简从、长途奔袭的战略思想成为霍去病的主要对敌战术并在以后的历次战役中屡试不爽,成为克敌制胜的不二法门。

这里总结一下长途奔袭战法的基本条件:部队必须骁勇,要求极强的单兵作战能力,行动迅捷,出击凶猛,号令严明,整齐划一,几百人乃至数万人进退有如一人,机动性强,快打快收,决不恋战。而长途奔袭战的性质也决定了其必然是以少打多,人多了,部队缺乏灵活性和机动性,闪击战的迅疾和威力就发挥不出来了,所以纵观霍去病的以后几次战役,虽然统兵越来越多,但其以少打多的性质从来没变过。

一代名将横空出世,这位汉朝最耀眼的将星甫一出场就以其势不可当的锐气、充满新意的战法、崇尚进攻的风格昭示了汉匈战争即将进入战略反击阶段,汉军横扫大漠、称雄塞外的日子为期不远了。

鉴于汉朝现在已经强大起来,单于应该远逃漠北,如果汉军远征而来,长途奔袭必然疲惫不堪,匈奴趁机攻击就可以取胜。单于采纳了这个计划,远遁漠北,留下河西走廊地区的右贤王和东北地区的左贤王。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春,汉武帝发动了对河西走廊的攻击。由于霍去病在上一次战争中崭露头角,所以出塞之前,汉武帝封霍去病为”骠骑将军”,品秩与大将军卫青相同。此次霍去病率领的骑兵由八百增至一万,由陇西出发,进击河西匈奴右贤王(匈奴辖西部地方的最高长官)诸部。匈奴最高的首领是单于,之下就是左贤王和右贤王。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的夏天,汉军又发动了对河套地区的第二次战役。这一次,战争的规模更大,汉武帝意在彻底打败河套地区的匈奴,迫使他们退出河套,以打通西域。同时,为了有利于西北河套地区的作战,汉武帝派出另一支军队出兵东北地区,以达到牵制匈奴援兵的目的。

这一战,大司马卫青没有出战,由四位将军兵分四路。骠骑将军霍去病与合骑侯公孙敖率两路军分别进攻西北,博望侯张骞、郎中令李广率两路军分别进攻东北。东北路线,汉武帝派出了一万四千人,目的是牵制位于东北地区的左贤王集团,使西北战场的霍去病和公孙敖能够彻底消灭右贤王集团。

在东北战场上,郎中令李广、博望侯张骞率骑兵万余,从右北平(今辽宁凌源西北)出发,进击左贤王。李广率四千骑兵向北推进数百里,张骞部未能按时出发,导致李广部孤军被左贤王四万骑兵包围。汉军将士都非常恐慌,李广命其子李敢率数十骑冲击匈奴骑兵队伍,以鼓舞士气,并将骑兵列成圆阵御敌。匈奴一旦进攻,就筡弩齐发。激战整整进行了一天,匈奴军虽然将汉军重重包围,但是在汉军筡箭的抵挡下也没能攻上前来。

汉军的筡箭就要用尽了,匈奴人还是不停地发起进攻,多亏飞将军李广手持强弩”大黄”,连续射杀匈奴裨将数人,才缓解了匈奴的进攻。战斗进行到第二天,汉军死伤过半,匈奴也伤亡很大。这时候,张骞终于率一万骑兵赶到。左贤王看大援前来,解围北撤了。右路军虽然伤亡很大,但还是完成了牵制左贤王部的任务。

在西北作战中,公孙敖部沿焉支山北向西挺进,却于半途迷失了道路,没能和霍去病会合。霍去病随机应变,率军越过居延海(今内蒙古自治区西北),由西北转向东南,深入两千多里,从祁连山麓烁得(今甘肃张掖西北)猛攻浑邪、休屠二王侧翼,俘虏酋涂王,杀敌三万零二百人,俘获五个匈奴小王、五个匈奴小王的母亲,单于的妻子、匈奴王子五十九人,还俘获匈奴相国、将军、当户、都尉等共六十三人,获得了很大的胜利。

遭此惨败,匈奴人几乎失掉了富庶的河西走廊。他们悲伤地唱道:“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汉武帝的战略目标初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