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魏晋风骨有沉香
4642900000022

第22章 浮生难得半日闲(5)

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禄反穷海,卧疴对空林。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这首诗作于谢灵运在永嘉任上的春天。当早春的阳光驱走了冬日的严寒,诗人登楼远眺,感慨万千。虽然全诗基调略显低沉,但池塘春草,园柳鸣禽,着实让人感到美好的自然景色在诗人的内心唤起的无限喜悦。潜虬自赏幽姿,飞鸿响远四方,而自己呢?进退维谷。进取功名?智所难为。退隐耕田?力不从心。心境复杂,卧对空林,一个冬天就这样无可奈何地过去了。乍暖还寒,凭栏远眺,涛声盈耳,青山满目,阳光明媚,春色无限。碧绿的嫩草环绕着春水,快乐的小鸟在柳林中欢歌,祁祁豳歌,幽幽楚吟,离群孤苦,归思萌生,要效仿古人的遗风,归隐山林,无苦无忧。

这样,全诗以潜虬、飞鸿起兴,象征着退隐与建立功业,联想起自己的人生境遇,无奈中临窗远眺,耳闻目睹江南的早春景色,有感于此,引起归乡、归隐之思。因情见景,见景生情,层层推进,自然洒脱。特别是“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二句,简直是神来之笔,无一丝一毫的雕琢痕迹,浑然天成。姜夔《白石道人诗说》谓诗有四种高妙,第四种是“非奇非怪,剥落文采,知其妙而不知其所以妙,曰自然高妙”,称此二句自然高妙,当之无愧。《南史·谢惠连传》中记录了这样一则有趣的故事:谢灵运在永嘉西堂赋诗,终日不得,睡去后,忽然梦见谢惠连,即得“池塘生春草”句。所以他说:“此语有神功,非吾语也。”强烈的春天气息,万物复苏的生命感受,跃然纸上。

从《登池上楼》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把握住谢灵运山水诗在结构上的基本特点:一是先交代游览时间、地点或时令景色;二是游历经过,描山画水,极尽能事;三是联系景物,抒发内心的情思,而这情思无外是在老庄思想的影响下,对于现实生活产生的失望和苦闷情绪,或是抑郁深沉的哀愁,或是以愉悦的姿态表现出消极的旷达。而最有价值的、最为人们首肯称道的是第二部分。这一部分是“出水芙蓉”风格的鲜明表现。在《登池上楼》中即为:“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嵚。初景草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在《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有这样的诗句:“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远看,密林山壑渐渐湮没在茫茫的暮霭之中,天边的晚霞在愈来愈浓的夜色中弥漫消散;近观,散发着清香的层层相叠的菱蔓荷叶在清清的湖水中投下浓重的阴影,依依相连的水草在微风轻波中摇曳生姿。恬淡幽静的景致历历在目,如诗如画的湖光山色真是令人心驰神往,如醉如痴。

在谢灵运的诗作中,这样优美的画面比比皆是。“远岩映兰薄,白日丽江皋。原隰荑绿柳,墟囿散红桃”(《从游京口北固应诏》);“连障叠巘崿,青翠杳深沉。晓霜枫叶丹,夕曛岚气阴”(《晚出西射堂》);“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泽兰渐被径,芙蓉始发池”(《游南亭》);“疏峰抗高馆,对岭临回溪。长林罗户穴,积石拥阶基”(《登石门最高顶》)。这里,远山映树,白日丽江,原上绿柳,墟里红桃,群山连碧,枫染晨霜。密林中浮动着的岚气若有若无,夕阳下的逶迤群山半显半隐。幽淡的兰香弥散于小路,浅粉色的荷花竞放于湖中。疏峰抗馆,对岭回溪。长林罗户,积石拥阶。树影山光,云容花色。曲写人微,如入真境,没有丝毫的雕饰,不用任何典故,在自然的所见所闻的描摹中浸透着精思密虑。它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无穷胜境,更让我们从对山水的精雕细刻中品味了诗歌艺术的永恒魅力。自然山水的美再也无法逃脱 谢公的双眼、心灵和诗笔。

谢灵运的山水诗不像陶渊明的田园诗那样,把主体情感倾注到所写景物之中,而是以山水为独立的描写对象,对山水进行精雕细刻,力求形象逼真。所以情、景有时难免相分,关于玄理的阐释不免乏味。但从艺术表现上看,谢诗善于抓住景物特征,以精练准确的词句出之,故静而不壅,优美生动,富艳精工,典丽厚重。钟嵘在《诗品》中评价道:“故尚巧似,而逸荡过之,颇以繁富为累……然名章迥句,处处间起,丽典新声,络绎奔会。譬犹青松之拔灌木,白玉之映尘沙,未足贬其高洁也。”这里钟嵘客观地指出了谢灵运山水诗的缺点:

“繁冗缛采,寓目则书”。加之“记出游——写景物——抒理思”的单一而少变化的结构,给他的创作带来了有句无篇的缺陷。然而那些名句有如灌木中的青松,尘沙里的白玉,自成高格。如: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登池上楼》

石浅水潺凌,日落山照曜。

——《七里濑》

白云抱幽石,绿筱媚清涟。

——《过始宁墅》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岁暮》

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

——《登江中孤屿》

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

——《初去郡》

在这些悦人眼目、愉人心灵的佳句中,诗人对自然景色的处理仿佛漫不经心、信手拈来,造成一种浑然天成的效果,实则每一句、每一字都体现着作者的精思密虑。尤其是动词的形象化、拟人化的运用,将山水日月等自然风物的风韵神姿全部烘托出来。正因如此,才有了鲍照的“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评价。

谢灵运一生着述甚丰。明嘉靖年间沈启源辑《谢康乐集》四卷,包括赋十四篇、诗九十一首、文二十四篇。他的文、赋也如其诗,“才高词盛,富艳难踪”。《艺文类聚》所载《岭表赋》、《长溪赋》,《宋书·谢灵运传》中所载《山居赋》均模山范水,连绵密丽,刻画景物,络绎奔会,虽乏社会内容,但有较鲜明的艺术特色。然而,最终令谢灵运在文学史上占一席之地的还是他的“出水芙蓉”般的五言诗作,而非文、赋诸篇。

谢灵运的山水诗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内容讲,开辟了新的题材领域,唐代李白、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等就是步谢灵运后尘写了大量山水景物。就艺术表现看,他极貌写物和穷力追新的取向,客观上丰富了诗歌的表现技巧,为“永明体”诗歌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所以钟嵘称他为“元嘉之雄”。

仕途险恶,此路难行

谢晦,字宣明,东晋末年、南朝初年着名的政治人物、诗人。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附近)人。他的曾祖父谢据和谢灵运的曾祖父谢奕,及东晋着名的军事将领谢安都是同胞兄弟。谢晦出生在晋孝武帝太元十四年(389年),死于南朝宋文帝元嘉三年(426年)。

谢晦风姿秀美,倜傥潇洒,喜欢谈笑。他广泛涉猎文章典籍,博学多通,时人比之杨修。杨修是曹操手下的才子,才华横溢,足智多谋。虽以杨修比之,人们认为他还是稍逊一筹。为此谢晦深感遗憾。可是,以杨修比之,这已是很高的评价了。

谢晦的族叔谢混也俊逸洒脱,气度非凡,被人们认为是江左第一。当谢晦与谢混一同出现在刘裕的面前时,刘裕神情为之一振,不禁赞叹道:“一时顿有两玉人耳。”

谢晦在刘裕的政治集团中特别受到重用,深得刘裕的欢心。

晋安帝义熙十一年(415年),刘裕率兵与司马休之交战。当时刘裕手下的大将徐达之战死,情况危急。刘裕要亲自登岸参加战斗,将领们百般劝说,无济于事。这时谢晦抱住刘裕,刘裕说:“快放手,不然我杀了你。”谢晦说:“天下可以没有我谢晦,但不能没有将军您。我死了有什么可惜的。”后来大将胡藩出战,取得了胜利。

第二年,刘裕在军事上节节胜利,抵达彭城(今徐州)。在庆功宴会上,刘裕开怀畅饮,略有醉意。他让左右笔墨伺候,准备即席赋诗。谢晦唯恐刘裕在属下面前出丑,急忙起身主动替刘裕写了一首诗:

先荡临淄秽,却清河洛尘。

华阳有逸骥,桃林无伏轮。

这首诗用华阳奔腾的骏马比喻刘裕,用桃林中没有停止的战车表现众将一往无前的决心,以扫荡污秽、清去尘土歌颂刘裕的武功,所以深得刘裕等众人的欢心。全诗虽有阿谀奉承的嫌疑,但对仗工整,音韵铿锵,确实充满刚劲、昂扬向上的气魄。

晋义熙十四年(418年),夏军攻占咸阳。刘裕想兴兵收复失地,谢晦却认为,兵马疲惫,不宜打仗。刘裕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众人登上城墙向北方眺望,刘裕心中悲伤不已。他让手下的人吟诗,谢晦当即吟诵了王粲的“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刘裕听了痛哭流涕。

420年,刘裕做了刘宋王朝的开国皇帝,谢晦被加封为武昌县公。后来他又做了领军将军散骑常侍,负责皇宫保卫工作。但是,正如俗语说:“伴君如伴虎。”

刘裕在病危时嘱咐太子刘义符:“谢晦随我征战多年,机谋善变。我死后一旦出现问题,肯定就是此人。”刘裕死后,谢晦和徐羡之、傅亮共同辅佐少帝刘义符,谢晦被加封为中书令。少帝被废,徐羡之为防不测,令谢晦为外援,领护南蛮校尉、荆州刺史、加都督。谢晦意识到自己卷入了是非之中,心中非常忧虑。

果然,元嘉三年(426年),宋文帝刘义隆开始清算徐羡之、傅亮、谢晦杀害少帝刘义符、庐陵王刘义真的罪行。当时朝政混乱,很多事情经常泄密,谢晦的弟弟谢嚼派人送信给他,让他多加防范。谢晦并不相信,因为不久前傅亮还写信给他,议论朝中对北伐的态度。可是后来发生的一切证明了传闻的准确,徐羡之、傅亮被杀,谢晦不得不面对现实。

谢晦认为,荆州(今江陵县)地势险要,兵员粮食补充方便,决定与朝廷拼上一拼。他对属下说:“我不是怕死,那样会有负先帝的托孤之情,但现在又能怎样呢?”

谢晦上疏文帝,又发表征讨檄文。表书与檄文写得慷慨激昂,尽显谢晦的文章辞采。当他看到旌旗相照、战舰待发时,不禁慨叹:“恨不得以此为勤王之师。”不知真是忠心耿耿,还是随随便便做做样子,总之这一句话着实让人感动。

出征前,谢晦安排南郡司马庾登之:“现在让你领三千兵马把守南郡,抵御来犯之敌。”庾登之回答说:“我的父母亲戚都在京城,又没打过仗,难当如此重任。”谢晦又问其他将领:“三千兵马,能否守城?”南蛮司马周超回答说:

“不但能够守城,如果真的有来犯之敌,还可破敌立功。”庾登之急忙说:“这件事周超能胜任,我请求辞去司马职务,把南郡交给周超。”于是谢晦任命周超为南郡司马,改任庾登之为长史。也就是这个三千兵马可破敌立功的周超,在谢晦兵败时投降了刘宋王朝。谢晦在逃跑途中,被他原来的手下光顺之捕获。

当初谢晦深受刘裕赏识重用时,曾从彭城回京去接家眷。当时宾客云集,高朋满座,他的哥哥谢瞻十分惊讶,他对谢晦说:“你的名望不大,官位不高,可你却权倾朝野,一些人对你趋炎附势。这对我们谢家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恬淡退让,不干时政,这才是我们谢家福分所在。”因为不愿看到这种情势,谢瞻用篱笆把院子隔开。谢瞻临终前写信给谢晦:“我侥幸得以善终,没有什么遗憾的。你可要既为国又为家,勉励自己,好自为之。”可惜谢晦没听从谢瞻的劝说。

谢晦在被押送京城的路上有感于自己的一生,写了一篇赋,题为《悲人道》。其赋首先阐明宗旨:“悲人道兮,悲人道之实难,哀人道之多险,伤人道之寡安。”然后沉痛地说,自己本是豪门贵族的世家子弟,应该树美德,做学问,积善延福。但为什么被朝廷缉拿呢?实在是祸惹得太大了。

接着叙说了天下大乱时随宋武帝刘裕东征西杀,建功立业,取得了赫赫威名。但徐羡之、傅亮令他招祸,不得已兴兵造反,“苟成败有其数,岂怨天而尤人”。自己无怨无悔,但兄弟子侄都受到了牵连,实在愧对家人。所有的一切都灰飞烟灭了,罪比山高,百死难雪。

赋的结尾又回到对世事人生的感叹。以前害怕躬耕,追逐名利,但是现在看到宦海沉浮;以往认为获取功名实在简单,今天临死才知道并非如此。最后,谢晦与庄子的“无为”思想发生了共鸣。由此看来,谢晦完全堕入了虚无主义的人生境界。全文音韵委婉,其情伤感,令人心叹。思想虽然消极,但也确实发人深思。

谢晦的女儿是彭城王刘义康的妃子。当谢晦被押赴刑场时,她光着脚,披散着头发追到车前。她对父亲说:“大丈夫应该战死在疆场,今天父亲怎么落到了这般地步?”说罢,大声哭叫,气绝身亡。围观的人无不为之落泪。

谢晦的侄子谢世基与他一同赴死。谢世基作诗说:“伟哉横海鳞,壮矣垂天翼。一旦失风水,反为蝼蚁食。”谢晦续道:“功遂侔昔人,保退无智力,既涉太行险,斯路信难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