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总是宋词最关情
4642800000020

第20章 最美不过花间词(2)

周紫芝《浣溪沙》:“天意若教花似雪,客情宁恨鬓如秋。趁他何逊在扬州。”

姜夔《暗香》:“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

周密《梅花引》:“舞香恼、何逊多情。”

此外,梅花还影响到音乐、绘画等艺术创作。前面两首《望梅花》中,“何事寿阳无处觅,吹人谁家横笛”、“吹断离愁月正明,空听隔江声”两句都是写咏颂梅花的歌曲。乐府横吹曲中即有《梅花落》之类,唐大角曲亦有《大梅花》、《小梅花》等曲。

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据说当时黄鹤楼下遍植梅花,花开时节一派红白相间的繁盛景象,清香阵阵。眼中赏梅花,耳中闻清笛,真是人生清欢至乐。

《梅花三弄》是历史上有名的笙笛管乐,它的诞生还与一个风流洒落的故事有关。《晋书·列传五十一》和《世说新语·任诞二十三》对此均有记载:桓伊是有名的武将,受封右军将军,都督豫州诸军事。桓伊为人谦虚,不事张扬,屡立大功而不自居。但这位武将却擅长吹笛,为江左第一笛手。史称其“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有邕柯亭笛,常自吹之”。

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应召赴都城建康(今南京),乘船停泊在青溪码头。恰巧桓伊从岸上路过。这时他们二人都久闻对方大名却并不相识。

一位客人在一边说道:“此桓伊也。”王徽之闻听,便命人对桓伊说:“闻君善笛,试为吾一奏乎?”桓伊虽是高官贵胄,但也久闻王徽之大名,便下车上船。

取出笛子吹了三弄梅花之调,高妙绝伦。吹奏完毕即上车而去,宾主未有片语交谈。桓伊敦和风雅,徽之狂狷且博学,两人虽不交一语却是机缘难得。晋人之旷达不拘礼节、磊落不着形迹,由此可见一斑。

《梅花三弄》曲又名《梅花引》、《玉妃引》,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歌颂高尚的节操,“三弄”指的是乐曲主题在不同的段落重复三次出现。正因为两位当世大名人不顾身份官职落差和世俗眼光,以共同的音乐雅好才诞生了千古佳作《梅花三弄》,堪称知音之曲。

据说,在明清两代的金陵十里秦淮河上,《梅花三弄》是歌舫之上最流行的笛曲。秦淮河的桨声灯影里传来阵阵清雅的笛声,那又是一番月下风流景象了。

梅花在我们传统文化中不同于一般花卉,有着十分特殊的意义。

梅花是中华大地土生土长的特有花卉,原产于滇西北、川西南和藏东一带,由野梅演化而来,在我国分布甚广。上面和凝在词中提到的“越岭”,也就是今天广东、广西和江西交界的大庾岭,历来是梅树繁盛之地。罗浮山历来以产梅花着称于世,因此“罗浮”后来成了梅花的别名。

这里还有个小故事。据柳宗元《龙城录》载:“隋开皇中,赵师雄迁罗浮。

一日,天寒日暮,在醉醒间,因憩仆车于松林间酒肆旁舍。见一女人,淡妆素服,出迓师雄。时已昏黑,残雪对月色微明,师雄喜之,与之语,但觉芳香袭人,语言极清丽。因与之扣酒家门,得数杯,相与饮。少顷,有一绿衣童来,笑歌戏舞,亦自可观。顷醉寝,师雄亦懵然,但觉风寒相袭。久之,时东方已白。

师雄起视,乃在大梅树下,上有翠羽啾嘈相顾,月落参横,但惆怅而已。”

这里说的是隋朝开皇年间,赵师雄夜里梦见与一位装束朴素的女子一起饮酒,这位女子芳香袭人,又有一位绿衣童子,在一旁欢歌笑舞。天将发亮时,赵师雄醒来,却发现自己睡在一棵大梅花树下,树上有翠鸟在欢唱。原来梦中的女子就是梅花树,绿衣童子就是翠鸟。这时,月亮已经落下,天上的星星也已横斜,赵师雄独自一人惆怅不已。此后“梅花”又有“罗浮仙子”的美名。

不过,就笔者个人感受,梅花最美的意境莫过于“踏雪寻梅”这一典故。据张岱《夜航船》里记载,相传唐代诗人孟浩然酷爱梅花,情怀旷达,长期隐居鹿门山,常在风雪中骑驴踏雪寻梅,曰:“吾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背上。”这常常让人眼前出现一幅画面:风雪中一老翁头戴浩然巾,骑驴过灞桥,探手折梅花。

这景致何其清奇动人,自有一种骑驴踏雪寻梅的清欢与真趣。

记得《三国演义》里刘关张三顾茅庐时有一节文字,也是写这踏雪寻梅。

“时值隆冬,天气严寒,彤云密布,行无数里”,不久就只见“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山如玉簇,林似银装”。大雪忽然从天而降,装点江山一派素裹银妆。

“小桥之西,一人暖帽遮头,狐裘蔽体,骑着一驴,后随一青衣小童,携一葫芦酒,踏雪而来;转过小桥,口吟诗一首。诗曰:‘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厚。长空雪乱飘,改尽江山旧。仰面观太虚,疑是玉龙斗。纷纷鳞甲飞,顷刻遍宇宙。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

这骑驴老者正是荆襄名士、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小桥,大雪,一老翁,一瘦驴,一小童,一壶酒,梅花飘香,这正是:“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好一幅风清气雅的踏雪寻梅图。

《红楼梦》里的踏雪寻梅更是风流雅事了。

在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膻”和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暖香坞雅制春灯谜”中,薛宝琴等人初来荣府大观园,正值下雪,李纨提议结诗社作诗,得到大家的响应。

到了次日一早,众人发现一夜大雪,下将有一尺多厚,将大观园变成琉璃世界。妙玉门前栊翠庵中恰有十数株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

宝玉与姐妹们以雪论诗,结果输了,便被罚去栊翠庵求取梅花,并作了一首《访妙玉乞红梅》:“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人世冷桃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槎桠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

可见这踏雪寻梅实为雅事一桩。

前面《望梅花》一词的作者是唐五代的花间词人和凝(898~955年),字成绩,郓州须昌(今山东东平)人。《旧五代史》说他“幼而聪敏,姿状秀拔,神采射人。少好学,韦一览者,咸达其大义。年十七举明经,十九登进士第”。可见,和凝是一位既聪颖富有才华,且仪容俊伟、风度翩翩的美男子。

他少年时聪明好学,十七岁就考过了科举中的明经一项科目,十九岁就中了进士,可谓少年得志。他的仕途也是顺风顺水,官运亨通,历事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朝。后唐天成中(926~929年),拜殿中侍御史,历任礼部员外郎、知制诰,累官至翰林学士,兼知贡举。明宗时,迁中书舍人、工部侍郎。

由唐人晋,拜端明殿学士。天福五年(940年),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入汉,封鲁国公。入周,为侍中。官职最高做到了宰相,足见和凝的能力和才干。

同时,和凝也是位很讲究生活格调、爱惜名誉的人。《旧五代史》本传中说:“凝性好修整,自释褐至登台辅,车服仆从必华楚,进退容止,伟如也。又好延纳后进,士无贤不肖,皆虚怀以待之,或致其仕进,故甚有当时之誉。平生为文章,长于短歌艳曲,尤好声誉。”这里说他平时很注意仪表修饰,连仆人呢们都不允许衣着言行随意。

他写下了大量诗文,曾有集百余卷。年轻时好为曲子写词,在汴洛一带流传颇广,时人称“曲子相公”。

他的词以描写艳词见长,“清中含艳,愈艳愈清”,“能状难状之情景”(况周颐语),其词风介于温韦之间。

由于他的词作多是艳曲,在其入相之后,即“专托人收拾焚毁不暇”(《北梦琐言》)。不过据宋人说,他焚词还是有选择的,其存而未焚者题名《红叶稿》。据刘毓盘《词史》,宋本《红叶稿》清季尚存,词凡百余首,今已不传。

现存刘本《红叶稿》词凡近三十首,大都以华丽辞藻写男女情事。

其实,今天的人们看来,和凝其实是位名副其实的风流才子和大帅哥。他的一生应该说是很完满的。在一些词作里,这位少年风流才子也颇为自负。如这首《柳枝》:

鹊桥初就咽银河,今夜仙郎自姓和。不是昔年攀桂树,岂能月里索姮娥?

词中第一句用了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典故,来描述自己与一个情人相会的场面。“咽”字是说牛郎织女相会不易,离别难舍。第二句“今夜仙郎自姓和”,是说今夜相会的不是牛郎,而是我这个姓和的“仙郎”。

“仙郎”在唐代本是对尚书省各部郎中、员外郎的称呼。如李白《江夏使君叔席上赠史郎中》:“仙郎久为别,客舍问何如。”此处是自称。可见其自鸣得意之态可掬。

后二句“不是昔年攀桂树,岂能月里索姮娥”,是说若不是昔日登科折桂,哪有今日月下寻艳之乐?这首充满自述真实心情的小词在《花间集》中尚不多见,倒是验证了“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句话。

美人浴,碧沼莲开芬馥

虞美人(阎选)

粉融红腻莲房绽,脸动双波慢。小鱼衔玉鬓钗横,石榴裙染象纱轻,转娉婷。

偷期锦浪荷深处,一梦云兼雨。臂留檀印齿痕香,深秋不寐漏初长,尽思量。

这首词的大意是美人脸上光滑泛红,娇艳如莲花。她顾盼之间,目光凝视着她心仪的男子,头上横插着小鱼衔玉头钗,身穿轻薄的红裙,行止间显得娉婷婀娜,仪态万方。在那荷塘深处,美人和情郎偷偷相邀约会,尽情欢爱。美人在情郎手臂上留下了口红印记和齿痕。深秋之夜,更漏初起,男子却久久难眠,满是对那美人的深深思念。

上片写美人容貌、首饰、衣裙和神态表情。以“莲”写如花的容貌,以“波”写顾盼的目光,以“粉”、“红”写色,以“脸动”、“双波慢”传情,以“鬓钗横”、“象纱轻”写衣饰,以轻盈曼妙的行止写身姿,描绘了女子娇艳容颜、窈窕身姿和含情春心。可见,阎选在描写美女妆容方面还是有功力的。

下片是男子回忆“锦浪荷深处”与美人的欢情。男子手臂上有那美人留下的特殊纪念:胭脂唇印和齿痕,引得男子深夜难眠,情思无限。

古时,一些女子为了表达对某个男子的眷恋、嗔怪,就会往他手臂、脖颈上亲吻和啮咬,留下口红印和齿痕。元稹《莺莺传》中,张生“睹妆在臂,香在衣,泪光莹莹然,犹莹于茵席而已”,这才肯定自己真的与心上人欢会了一场……古人有个词叫做“啮臂之盟”,说的就是男女私下订情事。明朝冯梦龙《警世通言》中,吴小员外与那妖精所化的美女发生了一夜情,“吴小员外焚香设誓,啮臂为盟。那女儿方才掩着脸,笑了进去”。

在宋朝秦观《南歌子》里有这样的描绘:“臂上妆犹在,襟间泪尚盈。”

《临江仙》里有:“不忍残红犹在臂,翻疑梦里相逢。”

在两情相悦最忘情的时刻,以一种略为夸张的方式,“唇妆印臂”,“啮臂为盟”,让那轻微的痛感给他的心里也刻下痕迹:痛并快乐着。这也许就是古人所以为的风流雅事。

记得在一本时尚杂志上,笔者看到一位女士写到了这唐宋时的风情:“你可以在激情的时候,用你涂着玫瑰红的樱唇在他的手臂上轻轻地留下一排齿印,啮臂为盟。虽说是一种小把戏,却会让人在感到刺激后,余味悠长,令人回味,令人难忘。‘臂留檀印齿痕香,深秋不寐漏初长,尽思量。’总之,在每一天平常的日子里,你只要用多一点点心思,你就可以是浪漫的,小情小趣会让你和你的生活丰富精彩,你会惊喜地发现:‘原来生活可以更美的!’”

这首词的作者为阎选,生平不详,五代时期后蜀人,是花间词人中唯一没有做过官而出入后蜀宫廷的布衣词人,故《花间集》称其为“阎处士”。据称,阎处士酷好小词,与欧阳炯、鹿虔康、毛文锡、韩琮等“俱以工小词,供奉后主,时人忌之者,号曰‘五鬼’”(《十国春秋·蜀九》)。

他的词崇尚浓艳,颇近温庭筠。传世作品有十首,其中八首收入《花间集》,两首收入《尊前集》。李冰若评他的词“平淡无深趣,与毛文锡伯仲耳”

(《栩庄漫记》)。今天读来,其实他的一些词作还是比较赏心悦目,读起来也颇有味,有“粉而不腻,浓而不艳”的妙处。

阎选长于描摹美人的娉婷风姿和娇妍之态。写得尽态极妍,令人心仪神往,为之倾倒。

他的《八拍蛮》词:“愁锁黛眉烟易惨,泪飘红脸粉难匀。憔悴不知缘底事,遇人推道不宜春。”大意是:春天来了,满目春光让少女触景生情。想到岁月流逝,红颜易老,不觉紧锁双眉,泪水盈出,脸上脂粉难匀。无人明白她为何如此憔悴,遇有人问,她只推说不太适应这春天的气候变化。少女的幽怨、敏感、羞怯呼之欲出。

他还有一首《谒金门》,《花间集》中未见,却见于《尊前集》。

美人浴,碧沼莲开芬馥。双髻绾云颜似玉,素蛾辉淡绿。

雅态芳姿闲淑,雪映钿装金斛。水溅青丝珠断续,酥融香透肉。

这首词写出浴后的美人,很是香艳:美人洗浴以后,碧绿水塘里莲花开放,散发出馥郁芳香。美人双髻盘成云朵形状,容貌犹如美玉,未描的眉黛显得素净淡雅。她的容貌气质显得高雅、清丽、娴静,雪白的肌肤与额间花钿、身边的饰金盆盂相互辉映。水溅到她的秀发上,晶莹的水珠断断续续滴落下来,擦在脸上的香脂融化了,香气浸透了肌肤。

开篇“美人浴,碧沼莲开芬馥”,写水塘里莲花绽放、芳香四溢,烘托美人出浴之美;“双髻绾云颜似玉,素蛾辉淡绿”二句,从发髻如云、容貌如玉和素眉轻淡写美人出浴后的美貌;“雅态芳姿闲淑,雪映钿装金斛”二句,写美人出浴后神情姿容的娴雅和肌肤雪白;末二句“水溅青丝珠断续,酥融香透肉”,写青丝溅水、香酥深透浸肌肤,表现出一种妩媚风姿。

全词将女子出浴后的美貌和娇态刻画得尽态极妍,生动传神。不禁让人想起白居易长恨歌里对杨贵妃美艳姿容的描写:“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这是写美人浴,还有欧阳炯写的美人睡态。与阎选一样,花间词人欧阳炯也是描写红颜娇态的高手,看他的一首《浣溪沙》:

落絮残莺半日天,玉柔花醉只思眠,惹窗映竹满炉烟。

独掩画屏愁不语,斜欹瑶枕髻鬟偏,此时心在阿谁边?

这首词写一美人春日午睡后的慵倦神态。暮春日午,柳絮纷纷飘洒,黄莺叫得都疲倦了,女子睡到晌午都没有起床,神情慵倦。

“玉柔花醉”四字尤为娇妍动人,形容美人的娇媚醉意与慵容倦态。“玉柔”指女人洁白柔软的身体或手。南唐李煜《子夜歌》词中云:“缥色玉柔擎,醅浮盏面清。”古人说女子是“冰肌玉肤”。玉是坚硬冰冷的,但美人的身体肌肤是温热柔软的,所以说是“玉柔”。“花醉”是说美人容貌像花一样美丽,可是这个美人却醉着,还在睡懒觉。

“惹窗映竹满炉烟”一句清新而幽雅,她的窗外映照着竹子的影子,屋中有炉香。室内满炉香雾袅绕,如此幽雅环境真是舒适得让人慵懒。

“独掩画屏愁不语,斜欹瑶枕髻鬟偏”两句是写她午睡后的慵倦神态。床头遮着一扇屏风,满怀着相思,一个“独”字透出了美人惆怅的因由。她独掩画屏,含愁不语,连女孩子的日常梳妆打扮都倦怠了,斜倚在山枕上,鬓发已然散乱。

“此时心在阿谁边”,懒在床上不起来,靠在枕头上发呆,这女孩子在想谁呢,她的心在谁那里呢?最后一句心思茫然,耐人寻味。

这首词表现了欧阳炯作为花间词人的本色,但艳词中透出一种“清气”“玉柔花醉只思眠,惹窗映竹满炉烟。”玉柔花醉的美人,窗外是几竿翠竹疏影,屋内是香炉里的袅袅青烟。有些唐伯虎《海棠春睡图》的画意,也有些《红楼梦》里潇湘馆的清韵。

再看“东方朔”式的花间词人尹鄂在《醉公子》中是怎样描写女子心事的:

暮烟笼藓砌,戟门犹未闭。尽日醉寻春,归来月满身。

离鞍偎绣袂,坠中花乱缀。何处恼佳人?檀痕衣上新。

这首词描述一位外出喝酒寻春的公子日暮醉归时的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