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总是宋词最关情
4642800000013

第13章 山河梦碎(2)

贪婪骄纵的金兵,看透了南宋朝廷的腐朽无能,就在和议达成一年多之后,即绍兴十年(1140年)五月,金国的四太子金兀术和大将等,率大军分四路再次南侵,和议中规定归还南宋的陕西、河南一带土地,又迅速落人金兵手中。在这个紧急关头,宋高宗只好又起用抗金将领来抵抗金兵。

撤离合率领的一路金兵,进入陕西关中,攻占了长安、凤翔。南宋派胡世将为四川宣抚使,胡世将坚决主战,任用大将吴磷等大败金兵,迫使撤离合龟缩在凤翔不敢再出。在中原地区,金兀术率领的金兵,由今河南一带南侵,被岳飞、刘琦、韩世忠指挥的宋军打得大败。尤其是岳飞率领的岳家军,在郾城和颍昌两次大战中,击溃了金兵的主力,杀了金兵的副统帅宗翰。岳家军的前锋抵达朱仙镇,离北宋的故都开封仅二十多公里。金兀术率十万大军前来反扑,岳家军仅以五百骑兵应战,便将金兵杀得大败,残兵逃回了开封。

这时的形势是,金兵的主力已被击溃,军心完全涣散,无法再战。黄河两岸众多的百姓纷纷起义打击金兵,龟缩在开封的金兵一日数惊,不少将领和士兵与岳家军暗通消息,急着投降。金兵的元帅已无法镇压,只好说,你们不要轻举妄动,等岳家军来了我们就投降。金兀术此时毫无办法,只好率领少数亲兵出开封北逃,刚要出城时,猛然有一个书生拦住他的马头说:“太子别走,岳少保将退。”兀术在马上回答说:“岳少保只用五百骑就破我军十万,开封之人日夜望他来到,我不走难道坐等着当俘虏吗?”书生笑道:“太子错了,朝内有权臣,而大将能在外立功的,自古以来从不曾有过这种事。我看岳少保自己尚性命难保,怎么能成功呢?”这几句话提醒了金兀术,使他想起了秦桧,于是掉转马头,仍留在开封。

正在岳飞准备向开封进军的时候,突然接到撤军的命令,说是秦丞相与金议和已差不多了。岳飞立即上书宋高宗说:“天时人事,强弱已见。功及垂成,时不再来,机难轻失。”可是一个怀有私心的皇帝,加上一个内奸的秦丞相,看见岳飞的奏章后更加着急,于是一天下了十二道金牌,命令岳飞立即退兵。岳飞在无限悲愤中叹息说:“十年之功,废于一旦,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了。”

当时在前线的,还有宋将韩世忠、张俊等人的部队,他们已奉命先期后撤了。岳家军再一撤,收复不久的中原广大地区,又被金兵毫不费力地占领了。

岳飞班师后,秦桧和宋高宗密谋,解除了岳飞、韩世忠等大将的兵权。这时,金兵元帅派密使告知秦桧说:“必杀岳飞,始可言和。”秦桧这个奸贼就想尽办法,诬陷岳飞谋反,于绍兴十一年(1141年),先后将岳飞的部将张宪、岳飞之子岳云及岳飞本人逮捕下狱。经严刑逼供,找不到任何谋反的证据。韩世忠闻讯后非常愤慨,亲自找秦桧质问。秦桧说:“岳飞父子谋反的事莫须有(或许有)。”韩世忠听后驳斥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由于毫无证据,秦桧难于下手。一直拖到那年腊月二十九日,秦桧正闷坐书房,与他合伙谋害岳飞的死党万俟卨送来一信,说岳飞案件久悬未决,恐生变故。秦桧感到难办,更加烦恼。这时秦桧的老婆王氏在旁说,这有何难,索性除了他。秦桧还在沉吟,王氏又说,缚虎容易纵虎难。秦桧听后才下了决心,手写一条传到狱中,岳飞被害死,岳云、张宪被斩。岳飞时年仅三十九岁。

就在害死岳飞的当年,南宋又与金订立了和约,条款有四:两国东以淮河西以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为界,北属金,南属宋;宋每年贡纳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南宋皇帝向金称臣;金归还宋徽宗的棺木及放宋高宗的生母韦太后归宋。据说还有秘密条款,即南宋不得无故换丞相,这样就保证了秦桧的终身职务。由于这次和约在绍兴年间订立,故史称绍兴和议。

秦桧诬杀岳飞后,当时有多少人敢怒而不敢言。绍兴二十年(1150年)正月,殿前司军士施全,带着斩马刀藏于秦桧上朝必经的众安桥下,待秦桧的轿子走近时,持刀猛斫。不幸未能杀死秦桧,仅砍断了轿柱,并划破了秦桧的衣服。

秦桧审问他为何行刺,施全骂道:“天下的人都要保国抗金,独你不肯,你杀害了岳元帅,所以我要杀你!”秦桧大怒,下令以磔刑处死施全。当时秦桧是“凶焰煊赫,威制上下”,朝廷中一些无耻的官员们避之唯恐不及。施全的举动,实在令人钦佩。朱熹曾说:“举世无忠义气,忽自施全身上发出来。”

岳飞死后,金国朝廷内非常高兴,一些带兵的大将们纷纷举杯庆贺。后来,金国派使者秘书监刘陶来南宋,问道:“岳飞以何罪死?”南宋官员无法回答,只能说:“他想谋反,被部下告发所以被杀。”刘陶说:“江南忠臣善用兵者只有岳飞,所到之处军纪严明,秋毫无犯。楚汉相争时,项羽有一位谋士范增而不能用,结果被善于用谋臣的刘邦所灭。岳飞他不就是你们江南的范增吗!”南宋官员听后无言以对。

岳飞死后二十一年,即隆兴元年(1163年)时,宋孝宗下令为岳飞昭雪,淳熙六年(1179年),追谥岳飞为“武穆”,宋宁宗嘉定四年(1211年),又追封岳飞为鄂王。宋孝宗时,人们在岳飞当年转战中原时经常驻节的鄂州(今湖北武昌)建了庙。词人刘过在经过鄂州时,到岳飞庙游览,有感于岳飞的英雄业绩和冤屈,在庙里题了一首词《六州歌头》。

六州歌头·题岳鄂王庙

中兴诸将,谁是万人英。身草莽,人虽死,气填膺。尚如生。年少起河朔,弓两石,剑三尺,定襄汉,开虢洛,洗洞庭。北望帝京。狡兔依然在,良犬先烹。过旧时营垒,荆鄂有遗民。忆故将军。泪如倾。

说当年事,知恨苦,不奉诏,伪耶真。臣有罪,陛下圣,可鉴临。一片心。万古分茅土,终不到,旧奸臣。人世夜,白日照,忽开明。衮佩冕圭百拜,九泉下、荣感君恩。看年年三月,满地野花春,卤簿迎神。

《六州歌头》本是古代的鼓吹曲,宋代时有人根据它的声调改编成吊古的词牌,音调悲壮。按此词牌填的词,多半是叙述古今兴亡之事,慷慨激昂,与一般流传的描述风花雪月的艳词完全不同。

明朝英宗天顺年间(1457~1464年),将杭州西湖畔原纪念岳飞功业的“褒思衍福禅寺”改为“岳王庙”,这就是今天杭州西湖之滨的岳王庙。

明代正德八年(1513年),都指挥李隆首先用铁铸了秦桧、王氏和万俟卨三像跪在岳飞墓前。由于游人痛恨这些奸贼,铁像多次被击毁又重铸,并加了与秦桧合伙密谋陷害岳飞的张俊跪像。前人写的一副对联,表达了人们的心情: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也许人们会有疑问,宋高宗为什么那样信任秦桧,为何一定要和金人议和,订立丧权辱国的和约,甚至在部下的大将们打了大胜仗时,也要退兵向金国求和?明朝着名的书画家文征明,在嘉靖九年(1530年)写了一首《满江红》,词中道出了其中的奥妙,揭露了宋高宗不可告人的阴私。此词已刻成石碑,立在西湖畔的岳王庙内。

满江红

拂拭残碑,敕飞字,依稀堪读。慨当初,倚飞何重,后来何酷。果是功成身合死,可怜事去言难赎。最无辜堪恨更堪怜,风波狱。

岂不念,中原蹙;岂不惜,徽钦辱,但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千古休夸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

由此可知,对宋高宗最好的办法是,让金人永远扣押徽、钦二帝,高宗的皇位就可以平平安安地坐下去了。高宗当然不愿把金兵彻底打败,也不愿收复中原,因为如果金人大败逃回老家,最后势必被迫要送回徽、钦二帝,这正是宋高宗最怕的。所以高宗才不准抗金将领乘胜进军,打胜了更要下令退兵。

连金国的皇帝完颜亮,都懂得这个道理。宋高宗的生母韦太后于绍兴十三年(1143年)被放回南宋,一直拖到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南宋朝廷才派一位名叫巫汲的大臣至金,请求放回宋钦宗。完颜亮对巫说:“不知他回去后,你们把他放在何处?”巫汲一听连声说“是”,就退下走了,足见巫深知高宗的心思。

自古英雄千古恨

南宋初年的抗金名将韩世忠,当年与张俊、岳飞等并肩作战,各率一军抗击入侵的金兵,对稳定南宋的半壁河山起了重要的作用。

韩世忠的夫人梁红玉,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巾帼英雄,她知书识字,会武艺,而且见识过人,经常随军参与战斗。

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金兀术率大军过长江南侵,在抢掠了大量财物后,准备乘船在镇江一带渡长江北归。他没想到,韩世忠正率领大批战船在那里等候。镇江附近的地势,金山最高,山上有金山寺,韩世忠估计,金兀术很可能会登上金山顶俯望,窥探宋军虚实。于是派了二百名士兵,一百人藏在龙王庙内,另一百人埋伏在江岸边。约定以鼓声为号,江岸的伏兵先出去,截断敌人归路,庙内伏兵继出,两下合围,见敌即擒。布置后不久,果然有金兵五骑登山,驰入龙王庙中。庙内伏兵立即杀出,岸边伏兵慢了一步,未能围住,五骑只俘获二骑,剩余三骑飞奔逃脱。其中一人穿红袍系玉带,坠下马来又跳上去逃走了。

审问被俘的二骑才知道,坠马后又逃走的就是金兀术。

金军船只被截后,下书给韩世忠约定,第二天决战。梁红玉见金兵众多,就向韩献计说,我军仅八千人,金兵却不下十万,如果正面交战,即使以一当十也打不过。我有一计,明天决战时,由我率领中军,专门防守,不停地发射炮弩挡住金兵。将军您领两支军队,敌人往东就从东边截住,向西就从西边截住。我在中军的楼船上眺望金兵船队,以旗鼓为号,用旗指挥拦截方向,闻鼓声即进兵。

第二天,兀术领兵进攻时,只见宋军中军坐着一员全副武装的女将军,想杀过去要,无奈迎面炮石弩箭密如雨点,军士损伤不少。兀术于是下令掉转船头向东走,中军女将见了大旗向东一指,亲自击鼓助战,东面一队宋军船只随鼓声如飞而出,挡住金船去路,船头上站着威风凛凛的大将军韩世忠。兀术忙下令掉头往西,只听见鼓声更急,西边又是一支船队拦住,船头上又站着韩元帅。兀术又惊又怕,赶快撤退,韩军追杀了一阵,听鼓声中止才收军。

兀术急于渡江北归,下令船队溯江而上另找渡口。韩世忠的船队巧妙地跟着,沿北岸航行,金船只能沿南岸上驶,急切过不了江。晚上,金船全部误驶进了没有出口的断河黄天荡,韩世忠率领宋船封锁了进口,金兵成了瓮中之鳖,眼看要全军覆没了。

一天晚上,月光明亮,韩世忠与梁红玉在船上饮酒赏月。梁说:“兀术是有名的敌帅,将军您要小心,别让他逃走了。”韩笑着说:“夫人放心,兀术已入死地,等他粮尽,不投降也得饿死。”说完乘着酒兴,拔剑起舞,同时当场吟了一首《满江红》。

满江红

万里长江,淘不尽、壮怀秋色。漫说道、秦宫汉帐,瑶台银阙。长剑倚天氛雾外,宝弓挂日烟尘侧。向星辰、拍袖整乾坤,难消歇。

龙虎啸,风云泣。千古恨,凭谁说。对山河耿耿,泪沾襟血。汴水夜吹羌笛管,鸾舆步老辽阳月。把唾壶敲碎问蟾蜍,圆何缺。

却说金兀术被困在黄天荡中,无法可出,只好悬出重赏求计。有一个当地人来说,由此往北十余里,有老鹳河故道,但日久淤塞不通,如发兵开掘,可通长江。

兀尤立即令士兵挖掘,一夜之间挖渠与长江接通,金兵的船只便沿此渠逃走了。

据最近研究认为,黄天荡是南宋时长江一个一头堵塞的支汊,最宽处约有十五公里。它位于今南京市东北栖霞山和龙潭的东北面。南宋以后由于长江泥沙淤积,使它下端与长江隔绝,形成了日益缩小的古摄山湖。至于老鹳河故道,民间叫它刀枪河,传说是当年金兵用刀枪挖成的。

岳飞被害后,韩世忠非常愤恨,知道恢复中原无望,心灰意冷。于是多次向宋高宗上书,坚决辞去一切职务,闲居家中,从此绝口不谈军事。韩是延安(今陕西延安)人,当地有清凉山,韩为了纪念自己沦陷在金兵手中的故乡,在家闲居时自己取号为清凉居士。此后,他经常骑着骡子(一说骑驴),在西湖山水间游览。一天偶然到了西湖畔的香林园,见苏仲虎尚书正举行盛大宴会,韩也不客气地直接入席,大家非常高兴,尽醉而归。第二天,韩专门写了一信给苏表示感谢,并作词二首,亲笔书写后同时送去。由这两首词,我们可以看出,这位曾经率领千军万马,在沙场上使金兵闻风丧胆的大将军韩世忠,好像换了一个人,居然也唱起了人生如梦的消极调子。

临江仙

冬看山林萧疏净,春来地润花浓。少年衰老与山同。世间争名利,富贵与贫穷。

荣贵不是长生药,清闲是不死门风。劝君识取主人公。单方只一味,尽在不言中。

南乡子

人有几何般。富贵荣华总是闲。自古英雄都如梦,为官,宝玉妻男宿业缠。

年迈衰残。鬓发苍浪骨髓干。不道山林有好处,贪欢。只恐痴迷误了贤。

苏仲虎收到韩世忠的两首词后,非常珍视,将它封藏起来,并且亲笔提上“二阕三纸勿乱动”。后来苏的儿子寿父拿这两首词给韩世忠的长子庄敏看,庄敏说:“我父亲一生在军中,不懂诗书,只在晚年时才稍会一点。”

云海茫茫无处归,谁听哀鸣急

善良的中国人看一个人相貌堂堂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的夸奖他:你将来定有贵人相助。当一个人在感慨自己的经历时也常常会说,“幸得贵人相助,我才有今天”。但却很少有人说,幸得富人相助的,为什么呢?富没什么,不过是钱多点,一个穷光蛋一夜之间中了头彩也可以马上成为富人,但要成为贵人则需要几代的修炼。不是所有有钱人都是贵人,这世上富而不贵的暴发户还少吗?

姜夔在南宋可是个填词名家吧,可是由于他没有功名,只能依附在权贵门下才能生存。他依附于谁呢?正是张炎的曾祖张镃。张镃算得上富人和贵人。张镃的爷爷,也就是张炎的六世祖张俊,为南渡功臣,抗金有功,是南宋中兴四大名将之一。张俊在北宋灭亡、朝廷南渡的时候,因为护驾有功,宋高宗重赏,张俊官位高至枢密使,和宰相的级别一样高,相当于今天的国务院总理。皇上还亲自到他家看望,这样的待遇是任何官员都比不上的。张俊死后更被追封为勋王。当然,张俊参与了秦桧诬陷岳飞的阴谋,这个民族性的耻辱我们必须记取。

张炎的家世,在南宋词人中算得上首屈一指的既富且贵。曾祖张镃生在贵族之家,富贵王孙,文学修养极高,也是个着名词人。他门下有众多像姜夔一样的士人。据《齐东野语》记载,“其园池声妓服玩之丽甲天下”。张镃很会享受,经常在家里开私人派对,搞各种名目的文艺沙龙,诸如什么“牡丹会”之类。

所谓“牡丹会”,就是让家中的名姬十人,穿着天使般的洁白衣服,首饰衣领全是牡丹花的样式,首席歌姬簪着名种牡丹“照殿红”一枝,执板奏歌侑觞。

劝酒时所唱的歌词全是前辈词人咏牡丹的名词。宾客有多少人,历史上没有记载,但据记载,仅仅歌手、乐工就有一百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