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总是唐诗最风流
4642700000027

第27章 挽歌挽不住的情怀(2)

炉中喷出一股股紫色的浓烟,时而有猩红的火星从炉烟中欢快地跳出来。工匠们的脸庞在月色的笼罩下和炉火的辉映中,一个个显得精神焕发,红光满面。繁重的体力劳动,并没有压垮他们,相反,他们在这种艰苦的工作中, 感到了一种发自内心的豪迈与振奋。他们一边挥汗如雨地劳作,一边情绪昂扬地放歌,甚至让寒冷的河水都为之激情荡漾起来!

李白被眼前的一幕强烈地震撼了,他在这一瞬间,已经全然忘记了自己满头的白发,也忘记了自己的壮志未酬,他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可贵,体验到劳动的崇高。他的灵感又一次焕然喷发,于是大笔一挥,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

这首诗的意思是:炉火映照着天空和大地,红红的火星搅乱了紫色的烟雾。工匠们一个个精神焕发,红光满面,他们的歌声响彻夜空,让寒冷的河水都为之激情荡漾起来!

“好!”崔成甫赞叹不已,“这种平常的劳动场面居然被你写得像天庭的炼丹炉一样让人向往,真是太美了。不过,我想不明白,那‘赧郎’二字是什么意思啊?那些工匠看到你并没有害羞呀,‘赧’不是因为害羞而脸红的意思吗?”

李白笑着说:“这个词是我发明的。你看,他们的脸全都被炉火映红了,红得像看到我害羞了一样,称‘赧郎’最合适了。”

此时的李白,似乎从愁绪中走了出来,重新发现生活中处处存在的真、善、美。

李白在秋浦呆了十多天,写下了十七首诗,都是描写秋浦的山川景物、风土人情的,于是把它们编成了一组,题为《秋浦歌》。

李白又要走了,他要到浔阳去。他虽然看起来潇洒自在,浪漫逍遥,似乎无牵无挂,其实他也时时刻刻惦念着子女,思念着家人。有一个晚上,他又想念他的夫人宗氏了,于是写了一首《秋浦寄内》寄了出去。诗中有这样四句:

我今浔阳去,辞家千里余。

……红颜愁落尽,白发不能除。

这四句诗的意思是:我现在要到浔阳去了,离家有一千多里地呢!青春的面容因为发愁已经变得苍老,我的白发已经长了很多,没办法一根根把它们拔掉了。

李白带着无限感慨长眠

从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灾荒连连,李白遇赦放还。李白一家一直过着贫病交有时连饭都吃不饱加的日子。但在那样艰难的日子里,李白仍然密切关注着时局的发展和国家的命运。老百姓苦不堪言,李白焦虑得又病倒了。

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病中的李白从朋友那儿得知朝廷派太尉李光弼充当河南副元帅,攻打史朝义。他兴奋不已:“啊!我要从军去!去参加李太尉的东征军队!”他的眼睛里闪着光彩,从床上爬了起来。

宗氏夫人拦住了他:“不行,你不能去。你的病还没有好呢。”

李白挣脱了夫人的手,说:“如果你一定要我在这里,我的病就会好不了了。快去准备行李,我明天就出发!”

“可是,你已经六十一岁了!”夫人想劝阻他。

李白执着地说:“只要我还活着,我就是一只大鹏鸟!国家需要我!人民也需要我!”

最终,他不顾家人的反对,一大清早就在夫人的朦胧泪眼中上路了。然而,李白才刚到军队不久,病情就加重了,他胸部痛得厉害,以致喘不过气来,一下子就卧床不起,只能在金陵先养病了。

幸好李白在金陵有很多老朋友,他们都来探望李白。李白依然关心着国家大事,每天都要朋友给他讲新近发生的战事。他根据从朋友那里得到的信息,病中写下了很多诗,来抒发他壮志未酬的悲痛心情。

正值灾荒之年,李白更穷了,连买药治病的钱都不够,而他却还是一天也离不开酒,他觉得离开了酒,自己就没办法活下去。为了喝酒,他把他爸爸传给他的削铁如泥的宝剑卖了。朋友们得知他的这种状况,都纷纷接济他。一个月后,李白的病情稍好,便辞别了金陵的朋友,准备回家。

李白路过当涂(在安徽省),在这里当县令的他的本家叔叔李阳冰热情地邀请李白住在自己家里。李阳冰是一位篆书大家,也是一个爱护百姓的好官,他治理的当涂虽然也受到了灾荒的影响,但由于李阳冰调配得当,减免了许多苛捐杂税,农民们纷纷返回从事稼耕,这里的人民还算是安居乐业。

李阳冰对李白说:“这里离你们家还很远,你病得这么厉害,还是安心在这里养病吧!”

李白推辞道:“这样太麻烦叔叔了,况且我还要回家看看我的内子啊!

她一定会不放心我的。”

李阳冰热情地说:“没有关系,叔叔就像爸爸一样,不是外人,把他们都接到我这里来,你就在这里养病吧。”

李白看着叔叔真诚的样子,含着眼泪点了点头。没想到第二天,他又病得卧床不起。李阳冰找到当地最好的医生给李白看病,他的病情才稍有好转。为了让李白恢复体力,李阳冰带着他到长江边散步。

江边的风很大,长江水也很汹涌,像千军万马在呐喊嘶叫。李白想着自己未实现的理想,想着当涂人民的幸福生活,对着长江发呆。

李阳冰打断了他的思绪,问道:“侄儿,你在想什么?”

李白真诚地说:“叔叔,您才是当代的英雄。”

李阳冰谦虚地说:“贤侄过誉了。”

李白说:“您虽然没有很高的官位,但是您有着正义和善良之气,这里有您在,我为当涂的老百姓感到高兴。”

李阳冰说:“贤侄,你才是英雄。你才华横溢,心系国家,名满天下,很多人都非常敬重你呢!”

李白说:“叔叔,我很感激你,我想为你写首诗。”

回到家里,李白写下了《献从叔当涂宰阳冰》,送给了他的叔叔。其中有两句是“群凤怜客鸟,差池相哀鸣。各拔五色毛,意重泰山轻”,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小鸟掉到河里向凤凰们求助,凤凰们可怜这从别的地方飞来的小鸟,都把自己身上漂亮的羽毛拔下来,救这只鸟。这种情意很重,相比之下,连泰山都变得轻了,他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叔叔的感激之情。

没多久,李阳冰把李白的夫人也接过来了。他把李白夫妇当成自己最亲的家人,没事的时候就谈谈政局,聊聊诗词。不知不觉中,一年就过去了。

第二年九月,李白的病情迅速恶化。十一月,他已经进入了垂危的状态。宗氏夫人连忙派人把伯禽和平阳接了过来,日夜守候在他身边。

一天夜里,李白望着天上皎洁的月亮,说:“真美啊,像白玉做的盘子一样精致地挂在天上,依稀可以看到里面有美丽的嫦娥和小仙女在跳舞,他们宽宽长长的衣带悠悠地飘着。忽然这个月亮慢慢地落下了,落到了水里。

哎呀!”李白大叫一声,低头一看,月亮在水中飘荡着,依然那么美。我要把月亮捞上来,再挂到天上去。李白想着,就跳到水里捞月亮去了。“月亮哪里去了呢?”还没等李白看到月亮,忽然水中冒出来一条大鲸鱼,微笑着向他游来。然后驮着他,从水中跳出,又飞到天上去了。

“啊!”李白醒了,原来是一场梦。

李阳冰走到李白的床前,问:“侄儿,很疼么?”

李白虚弱地说:“叔叔,我只是做了一场梦。”他伸出手来,拉住李阳冰的手说,“叔叔,多谢您这一年多来的照顾,李白今生不能报答你了。”

说着流下了眼泪。

李阳冰劝道:“侄儿,我们是亲戚,又是朋友,你不要见外。再说,你一定会好起来的。”

李白喘了一会儿,断断续续地说:“叔叔,你不用劝我了,我的病应该是好不了了,我想拜托叔叔一件重要的事情。”

李阳冰说:“贤侄请讲,无论什么重要的事情,只要我能做到的,一定会替你做的。”

李白颤悠悠地从枕边拿出自己的诗稿,交给李阳冰,说:“我一生作诗无数,多随口而成,留下的只有一少部分,大约有一千首。现在我把这些诗稿交给族叔您了。”

李阳冰一手握住诗稿一手握住李白的手,说:“贤侄,你放心,我知道,你是一只大鹏鸟,你的诗一定会流芳后世的。”

“大鹏鸟,是啊!我是大鹏鸟。”李白的思绪又飞向了远方,“我张开翅膀飞翔,俯视天下,可惜刚刚飞到半空,翅膀就折断了,使不上劲。我驾着残余的风力,俯视万世沧桑,我挥舞着左袖,去游历太阳升起的地方。但是衣袖太长了,却被神树扶桑的枝杈挂住了……”他想到这里,无限感慨。

他感觉到自己很快就要离开人世了,对此他并不畏惧,因为这是人生必然的归宿。他唯一感到遗憾的是,始终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

“侄儿,你还有什么话要说么?”李阳冰问道。

“叔叔,请给我一枝笔……”

李白挣扎着坐起来,虚弱地写下他的绝笔《临终歌》: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左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这首诗的意思是:大鹏展翅远飞啊,振动了四面八方;飞到半空啊,翅膀摧折,无力翱翔。如今孔子死了,谁肯像他当年痛哭麒麟那样为大鹏的夭折而流泪呢?

不久,这位伟大的诗人就离开了人间。李阳冰按照他的遗愿,把他安葬在当涂附近的青山南面,让他永远能够俯视气势磅礴的长江。在民间,还流传着李白没有死,他只是飞上了青天,当上了神仙。

李白确实没有死,他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见证着历史的秦淮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刘禹锡《石头城》

这是唐诗里的秦淮河,是刘禹锡笔下的淮水。唐诗里的秦淮河繁华且寂寞,岁月如歌,悠悠秦淮,伤感是岸。远山还是那群远山,时光和潮水一起冲刷着古老的城池。

是年,唐朝已开始走向没落,朝堂上党羽之争越发严重,宦官当权已成风气,藩镇割据势力回温,种种迹象让太多有着忧国忧民之心的文人叹足了气、操碎了心。刘禹锡也位列其中,这位桀骜不驯被人戏称为“倔驴”的诗人此时也一筹莫展。

他在墙垛下低着头反反复复踱着步,周围寂寞无人,只能听见淮水拍打城墙的声音,皎洁的月光旁若无人地照耀着每一块石砖,无私地点亮着城墙里头。刘禹锡不禁心中郁结:这潮水这月光也曾光顾过六朝的大门,看过它们的繁盛和没落,如今又要看我大唐的笑话了!想到这里,诗人心头一痛,摇摇头离去。

脉脉秦淮,铮铮金陵,见证了六朝更迭,车水马龙,纸醉金迷,见证了千古帝王的笑容和眼泪,也见证了大唐历尽风雨的起伏命运。而这诗,和淮水明月一样,都是历史的冷眼,静静地看着。

余秋雨先生读罢此诗说:“人称此诗得力于怀古,我说天下怀古诗文多矣,刘禹锡独擅其胜,在于营造了一个空静之境。惟此空静之境,才使怀古的情怀上天入地,没有边界。”

无论古人还是今人,不可否认的是,多数中国人都是喜欢回忆的,骨子里的念旧可以生发出一种情感:越是即将失去的,越发珍惜。

盛世的山山水水,却常常入不了诗人的眼,往往在易代换主之时,才有那么多的诗人从祖国的河山中看到自己的依恋。王尔德说得多好:如果不是担心会失去,大概我们还会放弃更多的东西。

放弃了也好,伤怀也罢,淮水还是那个淮水,一如既往地向远方奔去,把故事和历史都抛在了脑后,徒留下诗人在岸边惘然。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

这是杜牧笔下的秦淮河,盛唐过后,只有在秦淮河,诗人才把兴国兴邦的担子放到了女子薄弱的肩膀上。杜牧这天夜里乘船停靠在淮水畔,此时的大唐已每况愈下,虽距灭亡还有几十年,但敏感的诗人已经嗅到了亡国的伤感。正在惆怅的杜牧此时却听见两岸的酒家里传来歌女的歌声,唱的正是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

南朝最后一个皇帝陈叔宝沉湎声色,昏庸亡国,《玉树后庭花》是典型的宫体诗。他在后庭摆宴时,一定要叫上一些舞文弄墨的臣子,与贵妃及宫女调情。然后让文人作诗作曲,让宫人们一遍遍演唱。南朝最终被隋朝灭掉,因此,《玉树后庭花》理所当然地被称为是“亡国之音”。

联想到唐朝的岌岌可危,烦乱的杜牧只得将罪责落在了不懂政治和历史的歌女身上,但可怜的歌女和可悲的诗人又有谁能懂他们的心情呢?只有身边沉默的淮水,载着历史的幽怨,趁着月夜东流,汩汩地好似一首呜咽的歌。

秦淮河每天都在这里,流淌着,守护着岸边的子民,无论是前代还是此朝,太多伤感的故事被记下,却没有留下名字。只有那些诗句中记录的发生在秦淮河上的事,让后人读起才欷歔不已。

这一天,卖花的姑娘照例从画舫经过,用她一贯的温软细语喊道:卖花,卖花。新摘的花儿在阳光下格外娇艳,露珠点点在花瓣上闪烁,晨光下仿佛是珍珠般的泪。

“咯吱——”一声悠然的响声,画舫的窗子被推开,小姐的头探了出来。

“都有什么花?”

“除了水里的荷花呀,全都有!”卖花姑娘指着河里的荷花独自咯咯地笑起来。桥下的流水潺潺,民家的乌篷船在桥下静静泊着。卖花姑娘心情大好,立在桥边等生意,不由得哼起歌来:约郎约到时日出时,等郎等到时月偏西……楼上的小姐在这时走下画舫,小姐是来买花的,可听了这样的歌唱,竟是久久无语。

有时候,别人的一句话足以让往事前尘回到眼前。

后来,庵堂就是秦淮河上这个小姐的家了。往事如烟,一颗菩提的种子落到凡尘,结束了人间一段好姻缘,增加了一个虔诚的信徒。这是宿命,是秦淮河里的又一种伤感。

这是冯梦龙笔下的秦淮河,殊不知两个朝代之前,这河上的明月也曾照过伤怀的刘禹锡,诗人也曾在同一片城垛下踱着步子,抬头望着明月,吟着有关秦淮河的一首诗,做着有关古今的一场梦。

“楼台一望凄迷。算到底、空争是非。”人世间的是是非非、纷纷扰扰,参不透的永远是当事人。古今多少功过兴衰、情深缘浅,透过眼前的迷雾仍难看清。诗人或作家们在秦淮河中寻找灵感,直至世代更迭、人情散尽,古代的早已过去,当下的仍未过期。或者像刘禹锡一样对着冷月空城独自伤怀,或者像杜牧将所有的怨恨找一个不相干的发泄对象,又或者像冯梦龙笔下的小姐将宿命寄托在佛陀身上。所有的意义都不过是因了念旧,旧时王谢堂前的燕子不经意间又飞入了谁的窗子,惹了一地的留恋和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