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总是唐诗最风流
4642700000018

第18章 最是常情也动人(3)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

交游文化在唐朝十分发达,酬唱应和是唐朝文人的最爱,甚至相互斗诗,给生机盎然的诗坛平添了几分气势。无论是滕王阁,还是黄鹤楼,都留下了文人墨客的许多趣闻轶事,也留下了一篇篇传世佳作。王勃的《滕王阁序》、崔颢的《黄鹤楼》都成为唐诗中的绝品。限于篇幅,这里只给大家录一篇《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传说有一日,大诗人李白游览黄鹤楼。兴之所至,本来想题上一首诗作为纪念,但是看到墙壁上已经有崔颢的《黄鹤楼》,不禁感叹无人能出其右,所谓“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于是就放弃了题诗的打算。

其实不只滕王阁、黄鹤楼,还有一个地方也是为唐朝的文人墨客所青睐。那就是西安的大雁塔。关于大雁塔,有很多的故事传说。

唐贞观二十二年,太子李治为了纪念他的母亲文德皇后,特令风水之士寻找宝地,在长安城南修建了一座寺院,取名为“慈恩寺”,意思是感谢慈母的恩德。这个寺院气势磅礴,颇为壮观,包括十三个院落,一千九百多个房间,同时能容纳三百多名僧众,香火极盛。慈恩寺内有一座高塔,这个高塔就叫做大雁塔。大雁塔修建时只有五层,而且是实心的,不能攀登。到了武后时期,武则天这个女皇十分信佛、敬佛,又派人重修大雁塔,将塔楼加盖到十层,而且改为空心。大雁塔外部由仿木结构形成开间,大小由下而上按比例递减,塔内有螺旋木梯可攀登而上,每层的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这样一来,人们就可以凭栏远眺了。那么,为什么慈恩寺内的这座高塔被称为大雁塔呢?这里面说法不一,颇有些佛学渊源。

传说有一个叫摩揭陀国的地方,也信奉佛教。有一日,僧众正在念经诵佛。这时空中传来一阵雁鸣,一群大雁飞过。过了不多久,又听到了一声哀鸣,原来是一只离群的大雁。看它在空中摇摇晃晃,肯定是翅膀受了伤。众人都不由地捏了把汗,有的人更是默默念经祷告,祈求上苍有好生之德,使大雁能够脱险。然而不幸的是,大雁支撑不住落了下来,摔死在地上。寺院的住持是一位得道高僧,他看到后,认为这只大雁是菩萨的化身,是教导僧众要有舍己度人的毅力和精神,因此决定要为这只大雁建造一座塔,以弘扬佛法,故而又名为雁塔。所以,唐代长安城慈恩寺内的高塔也叫做雁塔。后来,又在长安荐福寺内修建了一座较小的雁塔,为了区别,人们就把慈恩寺塔叫大雁塔,荐福寺塔叫小雁塔,一直流传至今。

唐永徽三年,玄奘法师从印度回国。他请求皇帝给他一个专门存放和翻译从印度带回的佛经的地方。朝廷恩准玄奘法师在慈恩寺专心钻研佛法,并委任他担任了慈恩寺的第一任住持。在主持慈恩寺期间,为了存放和保管梵文经典和佛像舍利,他亲自参与了大雁塔的设计修建工作。由于大雁塔的这种特殊的历史文化价值,跻身于当时中国最为有名的建筑。一时间,文人墨客莫不竞相前往,抒发胸臆,给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为此,慈恩寺院内专门设立了“题诗版”,这也是今天的大雁塔闻名遐迩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中唐时期有一个诗人叫章八元,年轻时喜欢到处游历,经常在各个游历的地方题诗。有一日来到了大雁塔,眼前十层高的大雁塔,直入云霄。登高一望,暮霭中的长安城若隐若现,好不迷人。章八元不由得诗兴大发,写了一首《题慈恩寺塔》:

十层突兀在虚空,四十门开面面风。

却怪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天中。

回梯暗踏如穿洞,绝顶初攀似出笼。

落日凤城仙气合,满城春树雨蒙蒙。

这首诗描绘了大雁塔的壮观景象,深为严维、元稹等大诗人赞赏,但是亦有后人认为此诗笔力不够劲健,意象过于平凡,缺乏相应的胸襟和气魄,如宋代张戒《岁寒堂诗话》云:“此乞儿口中语也。”

在唐代,慈恩寺每年都会召开一次“雁塔题名”的盛会。参与雁塔题名的都是在科举考试中胜出的杰出才子,他们在曲江、杏园接受皇帝的赐宴之后,一同到大雁塔观光游览,然后题名留念。白居易二十九岁的时候就中了进士,是这一年中最年轻的一个。在大雁塔题名时,书曰:“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刘沧更豪迈地题下:

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

紫豪粉壁题仙籍,柳色箫声拂玉楼。

可见当时中举士子们春风得意,把雁塔题名视作莫大的荣誉了。到后来大雁塔已形成“塔院小屋四壁,皆是卿相题名”的情景,可惜北宋神宗年间的一场大火毁掉了珍贵的题壁。

秋天的一个清晨,朦胧的雾霭笼罩住了慈恩寺,大雁塔若隐若现,升华出佛家清静庄严的无上境界。寺门“吱呀呀”地被打开,走出来一个小沙弥,看上去大约十四五岁。他拿着笤帚,开始打扫门前的落叶。“刷刷”的声音打破了寺院的宁静,枝头的鸟儿仿佛也被唤醒,有的拉起了晨曲,有的在互相嬉闹,多有灵性的小生命呀!咣、咣、咣,晨钟响起,早课的时间到了。小沙弥不由地加快了扫地的步伐。他心里想:得快点了。听住持师父说,今天有几位贵客要到,其中好像还有一位叫什么甫的。管他是谁呢,还是抓紧时间打扫好寺院门口吧,否则会受到师父批评的。

就在这个时候,远远地传来一阵阵马蹄声,听这动静,好像有五六个人的样子。该不是那几个贵客到了吧,怎么这么早?很快,从雾霭中奔出来几匹马,停在寺院门口。其中一人大声说道:“各位贤兄,怎么样,我让你们早点来,清晨的景色别有一番滋味吧。”“是呀,是呀,贤弟说得很有道理,适逢良时呀。”一个有些嘶哑的声音回应道。

小沙弥急忙迎上前去,说道:“各位施主,这里是慈恩寺,请不要大声喧哗,扰了佛祖安宁。”这几人一听,急忙跳下马来,还礼道:“小师父,我等乃几个凡夫俗子,今日特意拜访宝刹,请代为通知方丈,我等曾经写过书信给他。”

细细打量这几个人,都是文人打扮。带头的年龄似最长,头戴藏青帽,身着灰布衫,面容清癯,额头满是皱纹,双目沉郁,一看就是饱经沧桑之人。身边一人,眉宇间颇见英武之气,一副豪爽豁达的样子。其他几个人都在后面,看得不是很清楚。小沙弥一想,那是没错了,就是这几个人,赶紧去找住持去了。那么,来者到底是谁呢?有读者肯定急了,讲故事的,你就别卖关子了。

这几个人,可是了不得,都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大诗人,带头的那位就是杜甫,后人称之为“诗圣”。旁边的那位是着名的边塞诗人岑参,后面三位分别是储光羲、高适和薛据。要说这几位,论诗名论声望,摆在人才济济的大唐,也是数一数二的。今天,他们几位相约前来慈恩寺游历,一方面敬佛烧香,一方面瞻礼大雁塔。

在住持的陪同下,一行人参观起了慈恩寺。慈恩寺面积很大,一个一个佛堂参拜过来,钟声、木鱼声、罄声、诵经声交织在一起,大家都沉浸在佛家庄严神圣的氛围之中。在礼佛上香时,杜甫怔怔地看着佛祖,似有所思。

岑参推了他一下,“贤兄,你怎么了,想什么呢?”

“哎,我看佛祖华严法相,正祈求佛祖护佑我大唐子民,少受生灵涂炭之苦呢。”杜甫叹了口气,说道。

“还不是这些当官的,腐朽奢华,哪里考虑到百姓的死活?像我等兄弟一心报国,可是又不受他们待见。空有一腔报国救民之热血呀!”岑参愤愤道。

“各位各位,在此圣洁之地,还是莫论国事,莫论国事,以免扰了佛祖清静。”储光羲摆摆手。

“对对对,既然来此,我等就不要理会这些世俗之事了。”薛据附和道。

杜甫淡淡地笑了笑,“好吧,佛祖慈悲,必佑我子民。我提议现在去大雁塔看看。那可是玄奘法师清修之所,我等凡夫俗子也去净化一下灵魂。”

于是,众人便前去大雁塔。不一会,五个人就登上了塔顶,极目远眺,长安美景尽收眼底。岑参叫道:“好一派风光!真是不虚此行。各位贤兄,既然到此,我等酸人是否也应该赋诗一首呀?刚才我就注意到题诗版上可有不少文友的大作呢。”此言一出,立即得到了众人的迎合。那么谁先来呢?

又是岑参,他拱手笑道:“各位,还是让我抛砖引玉,向各位献丑了。”好个岑参,思量片刻,即吟出了一首五言古诗: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登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呼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