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和名家一起回眸隋朝兴亡
4641900000011

第11章 盼望已久大统一(6)

大家还记得此人不?这位老兄可以说是杨坚从国丈成为皇帝的第一功臣啊,后来因为反对杨坚诛杀宇文氏宗室,才被冷落了。此次平陈,杨坚又想起他来,不但亲自去请教有关问题,高颎也时常过去征询他的意见,应当说,李德林是提出了不少宝贵建议的,算是立下了大功的,而杨坚呢,也准备赏他一赏——授柱国,封郡公,赏物三千段。

结果,圣旨都已经快下发了,有人去找高颖,说:“天子画策,晋王及诸将戮力之所致也。今归功于李德林,诸将必当愤惋,且后世观公有若虚行。”

高颎一听有道理,去找了杨坚,于是,此议作罢。

朋友们,最可怜的人是李德林啊,他有功没?有啊,但是,谁让他没有上战场呢?谁让他不得势呢?所以,有功也没用,您哪,憋屈着吧。

这位憋屈的李德林,死于公元590年,也就是平陈之后的一年。在隋朝早年的名臣里,李德林算是最倒霉的一位,在杨坚当了皇帝之后,他的日子就没好过,三天两头遭忌,这大概就是所谓阴谋家的悲哀吧。

在590年,隋朝发生了一件大事,南方叛乱了。叛乱本身并不稀奇,毕竟南陈是新近征服的地区,出现一些零星的叛乱,在所难免。然而,之所以说这件事是大事,因为,叛乱的规模实在太大,大到杨坚难以想象——婺州汪文进、越州高智慧、苏州沈玄懀皆举兵反,自称天子,署置百官。乐安蔡道人、蒋山李凌、饶州吴世华、温州沈孝彻、泉州王国庆、杭州杨宝英、交州李春等皆自称大都督,攻陷州县。陈之故境,大抵皆反。大者有众数万,小者数千,共相影响。

如果说这还不足以说明叛乱的声势,那么还有一个数据,可能更加触目惊心,那就是,南陈一共六十万户,参与叛乱的,竟有三十万人。可以说,南陈的叛乱已经达到了“举境皆叛”的地步,声势之大,令人瞠目结舌。

事情到了这一步,我们就要问一问了,为什么南陈会爆发如此叛乱呢?

《资治通鉴》说:“江表自东晋已来,刑法疏缓,世族凌驾寒门;平陈之后,牧民者尽更变之。苏威复作《五教》,使民无长幼悉诵之,士民嗟怨。民间复讹言隋欲徙之入关,远近惊骇。”

总之,那就是,隋朝轻松灭亡了南陈后,过于自得意满,乃至于认为可以用征服式的方式来统治南陈。

所谓“征服式”,就是硬邦邦地植入式的方式。

比如说吧,官职的任命,隋朝就几乎全部起用北人,而南陈原来的士人,或者得不到任用,或者被北迁至大兴,政治前途遂告彻底破灭。

杨坚这么做,本意是想将南北划一,用统治北方的方式来统治南方,所以,南方也用北吏,正式形成大一统的局面。然而,杨坚操之过急了,南北分裂已近300年,差异性很大,北吏能治北,却未必能治南,更何况,对南朝士人的压制,势必引发南朝社会的不满,如此生硬的空降式统治,引发危机是必然的。

苏威的所谓《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也是这种征服式的表现方式。苏威这哥们,曾经对杨坚夸海口,说他老爹说的,治天下只需要用一本书,就是《孝经》,当时杨坚对此很赞赏,也认为它是治国的不二法门。然而,任何东西都有个度,苏威做事情,就从来不讲度,都是生干愣干蛮干,将好好的“孝道”,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弄成了一种令人生厌的意识形态,强行灌输给南方人民,那问题就来了。

南方人民对苏威强行灌输,天天耳提面命,甚至要他们死记硬背的《五教》,反感有多大呢?看看造反后的情形吧:执县令,或抽其肠,或脔其肉食 之,曰:“更能使侬诵《五教》邪!”

能把好端端的德化弄成这个德行,搞到天怒人怨,苏威同志也算是有才了。

最后,隋朝根本没有要把南朝人民“徙之入关”的行动,但是,很可惜,这条谣言居然传播甚广,而且,很多人都深信不疑。谣言传成了真理,这当然是有问题了,而且是有大问题了。

隋朝有没有干过“徙之入关”的事情?有,陈朝的王公贵族,文武百官,基本都被“徙之入关”了。由于有此先例,所以,这条谣言就有了一定的事实依据。

再者,隋朝灭亡南陈后,曾大量改变了南陈原有的政治区划,甚至,还摧毁了南朝数百年的古都建康,这些举动,无疑是加深了南朝人民的不安定感。

因为这些关系,当“徙之入关”的谣言传出后,才会有如此广泛的市场,南朝人民才会以如此激烈的态度实施反抗。

当然,政治危机的另一个重要因素,便是出在南方世族身上了。

南方世族在侯景之乱后遭遇了严重打击,但也没有正式消亡,毕竟几百年来根深蒂固,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南方世族的力量虽然不再像东晋、刘宋、南齐、南梁那样能够上达天听,控制朝纲,左右政局,但是基层控制力依然可观。

然而,隋朝灭陈后,却采取了一个重要措施,就是设置基层的胥吏乡正,意图将北方的户籍制度带入南方,将国家机器的力量渗透到基层。

关于这个乡正的问题,李德林和苏威有过争论,李德林就对此颇有异议:

“本废乡官判事,为其里闾亲识,剖断不平,今令乡正专治五百家,恐为害更甚。且要荒小县,有不至五百家者,岂可使两县共管一乡。”

李德林所说的“为其里闾亲识”的将被废除的乡官,在南方,实际就是仍然控制基层的世家豪族。他认为乡正“为害更甚”,担心的倒未必是乡正害民,他担心的,是北方政府贸然将国家机器深入基层,引发这些世家的强烈反弹,毕竟,这是他们所剩的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自留地了,要是这都被国家抢了,那他们的经济基础、政治基础,就几乎是被隋朝给摧垮了。一旦如此,这些世家豪族,哪怕豁出命来,也会想要跟隋朝一较高低的。

很可惜,当时李德林的意见并没有被接受,在轻松平陈的乐观思想下,杨坚根本不认为这些“乡官”能造成什么了不得的声势——连陈叔宝这样的大人物都被轻松生擒了,我们还怕名不见经传的“乡官”吗?开什么玩笑!

于是,“五百家为乡,置乡正一人;百家为里,置里长一人”。

李德林的担心有没有道理呢?其后一年的叛乱证明了,有道理。反叛的这些人的具体背景,虽然史无明文,但根据只言片语,我们基本可以判断,多是豪族——“高智慧、汪文进等作乱江南,庐州豪杰亦举兵响应”,“泉州人王国庆,南安豪族也,杀刺史刘弘,据州为乱,诸亡贼皆归之”……针对声势如此强悍的叛乱,杨坚要怎么办呢?首先第一步,当然是要镇压,杨坚派去镇压的人,就是平陈之战时在上游有突出表现的杨素。

南朝地面的叛乱,特点很鲜明,就是声势大,但力量散。力量散表示,没有特别难对付的势力,最强大的高智慧、汪文进、沈玄懀也不过尔尔;但声势大表示,打完一派还有一派,似乎永远看不到尽头,俩字儿——累人。

杨素的平叛,初时确实是所向披靡——素帅舟师白杨子津入,击贼帅朱莫问于京口,破之。进击晋陵贼帅顾世兴、无锡贼帅叶略,皆平之。沈玄懀败走,素追擒之。然后,他就跟最强的高智慧正面对抗了。

高智慧敢称天子,势力自是非同小可,“据浙江东岸为营,周亘百余里,船舰被江”,一时之间,杨素要想搞定他,也没那么容易。

此时,有个叫来护儿的,提了个建议:“吴人轻锐,利在舟楫,必死之贼,难与争锋,公且严阵以待之,勿与接刃。请假奇兵数千潜度江,掩破其壁。使退无所归,进不得战,此韩信破赵之策也。”

这位来护儿,后来成为了隋朝的名将,这场战事,就是他的成名战。

来护儿的这条计策显然是有道理的,正面交锋,高智慧有人有船,地形也不吃亏,杨素很难占到便宜,所以,只能出奇制胜。杨素也是一代名将,赞同来护儿的意见。于是,来护儿就亲自充当那“掩破其壁”的奇兵了——来护儿以轻舸数百直登江岸,袭破其营,因纵火,烟焰张天。

高智慧所部一看后院起火,顿时心惊胆战,杨素于是率军纵击,大破高智慧军,高智慧所部于是崩溃败逃。

其后不久,汪文进也被杨素讨平——汪文进以蔡道人为司空,守乐安,素进讨,悉平之。

除了高智慧值得一提,杨素的平叛过程,并没有太多艰险,然而,南方的叛乱,麻烦就麻烦在一个字上——多,所以,要彻底讨平非常累人。

杨素的部将史万岁,日后也成了名将,就在一年不到的时间里,大小七百余战。由于消息不通,甚至都有人认为他早死了,还是后来他弄了个漂流瓶,杨素才知道他还活着,没死。此事连杨坚都为之惊叹。

杨素本人更是常年在外,连杨坚都觉得他累,诏书请他回朝,后来杨素请求继续平乱,这才终于逐渐平息了南朝大规模的乱局——江南大定。

《资治通鉴》说公元590年,杨素就已经平定了江南的叛乱,其实,未必符合史实,通过杨素的任职情况和某些佛教典籍(开皇十一年,江南叛反,王师临吊,乃拒官军,羽檄竞驰,兵声愈盛。时元帅杨素整阵南驱,寻便瓦散,俘虏诛剪三十余万),我们可以知道,镇压叛乱的过程并不短,至少在公元591年(开皇十一年)仍在进行。

除此之外,岭南一带也出现了叛乱的情况,甚至韦洗还因此阵亡,后来还是裴矩(此公是炀帝时代的外事重臣)出马,加上冼夫人的力挺,才平定了叛乱。

自此,军事方面的行动,基本告一段落,然而,南方的叛乱,从根子上讲,不是军事镇压可以解决的,所以,在镇压之后,还需要第二步——怀柔。

杨坚派过来进行怀柔的人,乃是晋王杨广,他被任为扬州总管。

王子时代的杨广,乃是天下闻名的“贤王”。然而,这位“贤王”虽然作为总指挥灭亡了南陈,但真正能看出他“贤”的地方并不多,因为,他这位总指挥,不过挂个名而已,真正做事的乃是高颎和王韶。杨广真正有机会独当一面,为君父分忧,展现出他“贤”的一面,则是此次出任扬州总管期间。

杨广干了些什么呢?如果从正史上去看,似乎什么都看不到,《隋书》对此一句话带过——俄而江南高智慧等相聚作乱,徙上为扬州总管,镇江都,每岁一朝。然后呢?没了。《资治通鉴》有介绍吗?似乎也没有。

然而,我们可以知道结果,那就是,自从高智慧等人的叛乱被平定后,一直到隋炀帝末期由于三征高句丽引发的政治动荡,江南再也没有爆发过叛乱;非但没有爆发过叛乱,甚至,杨广在称帝之后,江都还成为了他最喜欢居住的地方, 登位未几,他就去了一次江都,而他最后被宇文化及谋杀,同样还是在江都。在杨广离开扬州总管的位置时,江南的局面已经焕然一新了。

很显然,光靠杨素等人的武力镇压,是根本不可能做到这一点的,因此,我们可以200%地肯定,杨广在其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那么,杨坚到底怎么做的呢?其实,我们用一个字就能概括——融。

江南之所以发生叛乱,最重要的因素,是因为北方和南方,分裂了三百年之后,已经互相难以理解了,南方人无法理解北方人的行事逻辑,而北方人也无法理解南方人的风俗习惯,而当杨坚生硬地将北方的那一套搬到南方时,问题就来了。所以,要真正解决南方问题,最重要的东西,就是那个字——融。杨广作为隋朝的王子,必须展现出一种姿态,让南方人知道,他渴望也能够融入南方社会。一旦杨广做到这一点,那么,南方的叛乱,不平自平。

杨广做到了吗?杨广做到了。杨广是怎么做到的呢?以后我们会有详细的介绍。

名家回眸

柏杨曰:最轻松的征服,伴随着的,是最痛苦的善后。然而,这个“痛苦”,也只是表层的痛苦,因为,不管南方还是北方,终究都是中国人,终归同源同种,只要能够相互理解,相互融入,一切问题,自然可以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