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神奇的种子
4640000000023

第23章 嘈嘈切切错杂弹(4)

假如你辛辛苦苦培养的爱情之花,被无情风吹雨打去,你可能免不了会痛苦一番。的确,像家庭的变故、学业的中缀、就业的障碍、爱情的破裂、婚姻的悲剧、乃至升迁的失败等等,常常会成为青年人前进的拦路虎。不过,其实这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人生本来就是一首抑扬顿挫的变奏曲,有高潮也有低调,有激昂也有舒缓,有跳跃也有停顿,正如古人所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因此,在坎坷不平的漫长人生道路上,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不幸并不奇怪,不值得过分忧伤。相反,挫折是一块人生的磨刀石,会激发你的勇气,使你变得更有意志。别林斯基说过:"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古今中外不少伟人,就是化不幸的痛苦为事业的追求,努力做出成绩的。"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戹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史记》)可见,事业就像寒冬的炉火,会温暖你痛苦的心田,会重鼓你生活的风帆,让你获得无穷的乐趣。当然,如果你已经陷入这种痛苦而一时难以自拔,那你可以尝试用"积极代偿疗法",来减轻或者淡化你的痛苦。譬如,多参加各种内容丰富的文体、旅游活动,有计划地读一些书籍,广交朋友等等,把注意力转移、寄托到新的方面,特别是善于利用人生的低潮期,刻苦学习,打好基础,为以后的进取积聚空间,那更是以退为进的最佳选择。

你能排除孤僻多疑的性格吗?

有些人性格怪僻,总是平白无故地为自己增添愁肠苦腹。一种人感情脆弱,多愁善感。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过一件事:有一次,他的外祖母遇到一个郁郁寡欢的老头,便问他有何不乐?他说是因为刚刚远离两个孙子。外祖母哈哈大笑说,天!我有72个孙子,如果他们每个离开我时都要伤心一番,那一辈子都不得安宁了……可见,性格上的开朗与否,会令你生活的态度迥然不同。另一种人则是心胸狭窄,嫉妒心强。人总是各有长短,聪明人总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如果忌人之长,以短比长,只能越比越气,不得善终,甚至不惜损人利己。法国哲学家卢梭说过:"要使生活获得真正的愉快,最好的方法是不损害他人的利益。"再一种人是多疑多虑,庸人自扰。曾有一个大学生,身体有一点不适,却无端端怀疑有不治之症,连医生的话也不相信,忧郁成疾,不能自拔,最终走上自杀之路。要克服这些孤僻的性格,关键要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否则就会心眼狭窄,目光短浅;还要磨砺坚强的生活意志,否则就会无病呻吟,自寻烦恼。如果我们把眼光从个人的小天地里摆脱出来,把个人的忧乐溶于集体、群众和社会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自然能大破"心中贼",永保健康愉快的心境。

俗话说,笑一笑、十年少。心情愉快,往往能使人积极向上,永葆活力;而郁闷苦恼,则令人年华早逝,意志消减,甚至令生命之树过早萎缩。年轻的朋友,愿你生活得更愉快些吧!

(曾发表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黄金时代》杂志)

为自己制造一个支点

古希腊著名科学家阿基米德说过:给我的杠杆提供一个支点,我可以搬动地球。

这不是天方夜谭。尽管要完成这一壮举,会受到现实条件的许多限制,但从力矩原理看,阿基米德的这一宏愿并非没有根据。

人生也应该有这样的宏愿。你完全可以像阿基米德那样,借助一根杠杆,建造一个支点,来搬到人生的位置,改变人生的轨迹,创造人生的奇迹。拿破仑说过:"阿基米德保证说搬动地球,只要人们为他的杠杆提供一个支点;我则可以为自己制造一个支点,只要我能运用我的力量,我的恒心,我的设计。"这位并没有超人大脑、更没有世袭权位的凡夫,不正是靠自己制造的支点,搬动了自己的人生位置吗?

好一根神奇的杠杆,好一个美妙的支点。你该怎样把它设计和制造出来呢?

调整合理的力矩。

前几年,有一个酷爱文学的青年,很想在文学创作上有所造就。尽管十分刻苦勤学,但毕竟由于原来的文字功底较差,几年过去了,还是一无所成。他写信给著名作家倾诉心中苦闷,作家认真地读了他几篇习作,又了解了他的其他情况,便诚恳奉劝他根据自己的基础和特长来选择主攻方向,不一定非挤文学这条羊肠小道不可。这件事在当时引起了社会上一阵热议,窃以为这位作家说的不无道理。诚然,世界上有"勤能补拙"、"笨鸟先飞"之说,也不否认的确有人原来某方面基础较差,但经过锲而不舍的努力获得成功,更不应该挫伤这些人的奋斗精神。但是,物理学上讲究省力原则。一条杠杆,只有架在适当的支点上,调整好合理的力矩,才能用最小的力做最大的功。人也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来确定事业走向,为自己的成长寻找一条既省力又奏效的最佳路径。要全面地综合地衡量和分析自己的知识基础、才能专长、性格类型、心理素质、身体状况、年龄特点,来选择人生的目标。老是盲目地舍近求远、舍易求难,终非明智之举。即使达到目标者,也是屈指可数。大多数在事业上终有收获的,多是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条件确定目标并为之奋斗者。马克思年轻时不謂没有诗才,但他认真分析自己的情况,觉得经济学和哲学更是自己所长,也是自己所爱,果然颇有建树。数学家陈景润如果不是从中学教坛转向搞数学研究,也不能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最终很可能是默默无名。原来学医的郭沫若、学商的翦伯赞、学热机的夏衍等人,都是根据实际调整了力矩,才能事半功倍,功成名就。可见,这就是你成才的物理学原理和经济学原则。

选择准确的落点。

虽然你为自己的杠杆调整好了支点的位置,但还要考虑支点应该安放在什么地方,才会事半功倍。这已是生活的常识了。移入人生问题,就是应该如何把握你前进的机缘。因为在广阔的人生之原上,你不可能别无选择地到处用力,只能选择最恰当的落点。在这个落点上,你能最自如地运用自己的力度,最准确地把握用力的角度,从而取得最佳的效果。当然,人生之原莽莽,区区一个落点又何从寻觅?似乎是件难事。但若把握好这两点,却又未必很难。一是因己制宜,防止视而不见。不同的人,知识基础、出身经历、生活环境等具体条件均有所不同,自然就应该因人而异,捕捉不同的人生机缘,选择不同的人生落点。一个很炫目的机会,对别人来说可能很好,但对你来说未必如此,而只有对自己的情况把握得越准,这个机缘和落点才选择得越准。二是脚踏实地,防止好高骛远。不要以为你的人生机缘总是无影无踪、虚无缥缈。其实,它往往就蜇伏在你身旁。但它却不是谁都光顾的,它只青睐有准备有实力守得寂寞沉得住气的人。只要你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就不难发现它的降临。我认识广州冷冻机厂一位青年,前几年,他大学毕业来到这间设备、工艺水平都比较落后的小厂。对此,几个刚来的大学生很有点瞧不起,担心呆着这里没发展前途,陆续"跳槽"走了。当时正逢改革开放浪潮逐渐高涨,厂里也开始改革管理体制、革新设备工艺、开发新产品,而原来厂里技术队伍青黄不接,急需培养使用青年。这位青年敏感地意识到这种环境正好为自己提供着最佳的人生机遇,是不请自来的理想的人生落点。他立足本厂,虚心请教老工程师老工人,努力把聪明才智用在本厂的发展上。结果,先后负责或参与设计了十几项质量达到国家标准的新产品,有的还填补了国内空白,工厂利润连年上升。他自己也成了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被授予全国和全省"新长征突击手"称号。事实表明,事物发展总是充满辩证法的,满满的一桶水你再想往内加水很难,只有空桶才任由你怎么加。差距和机遇是并存的,条件越差就越为你提供发展的空间,只要你善于"反弹琵琶"地进行思维,就不难找到恰当的落点。

建造坚固的结构。

至此,你应当有了合理的支点,也找到了适当的落点。但是,你的人生杠杆,还未必能自如地扳动。因为你还得注意,你的杠杆是否坚固,会不会一扳就断?你的支点是否牢靠,会不会一压就碎?箭头目标瞄得再准也得依托满拽的强弓。显然,没有坚固的结构,你的人生杠杆只是一种玩意和摆设。坚固的结构,体现于深厚的知识基础、正确的思维方式和丰富的实践能力。十六世纪的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用了三十年的工夫,精密地观察行星的位置。他工作辛勤,观察才能堪称一流,可惜的是缺乏理论功底。因此,他只能从长期观察的资料中,得出行星环绕太阳、太阳又环绕地球转的错误观点。1600年,第谷请了德国人开普勒作助手。开普勒对理论研究十分出色,他充分利用了第谷观察的资料,进行理论上的升华与创新,终于提出了著名的行星运动三大定律。可见,没有全面深厚的学识才能根底,即使你碰到了最好的运气,也难以受用。要扳动人生的杠杆,创造人生的业绩,最根本的还是勤奋不倦地学习、学习、再学习。曾经有些青年,常常抱怨"命水"不好,时乖命蹇,而自暴自弃,放弃学习。有一些人在人生高潮时会情绪高昂,奋力拼搏,但人生有高潮也有低潮,碰到低潮时,立刻变成瘪了气的皮球,一蹶不振,于是便丧失了很多积聚能量以退为进蓄势待发的时机。记得1977年刚恢复高考时,来得比较突然,整整十年失去深造机会的一代人都在跃跃欲试,但是,在这十年中,并不是每个人都憋足气力积聚能量等候时机,不少人在对前途失望中度过时光,结果,稍瞬即逝的时机只有那些真正善于把握命运的人才掌在手中。

至此,你应当为自己的成长杠杆制造了一个成功的支点了吧?

(发表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新世纪出版社《希望》杂志)

"自我推销"例析

"见工"(雅称"面试"),是年轻人就业和进入社会的第一站。善不善于向社会"推销"自己,效果大不一样。考场匆匆一过,结果可能完全不同,有顺利被录取的,也有被不幸淘汰。可见,这里也有不少学问。不妨先看几个有趣的故事。

之一:某宾馆经理口试甲、乙、丙三位男性服务员应试者。

问:"假如你无意中推开房门,看见一女客一丝不挂地在淋浴,而她也看见了你。这时你怎么办?"

甲:"说声"对不起",就关门退出。"

乙:"说声"对不起,小姐",就关门退出。"

丙:"说声"对不起,先生",就关门退出。"

你认为谁,最可能被录用?事实是丙被录用了。不消说,丙的回答是比较聪明的。因为作为宾馆,总要提高优质服务,使旅客心情愉快,尽量不给旅客留下不愉快的印象。服务员看见女客淋浴,尽管是无意的,但毕竟是工作上的过失,已使旅客蒙受不快,使宾馆声誉受到影响。甲、乙的回答,固然是诚实的,也不失之于礼貌,但总难免让客人感到难堪与尴尬。而丙的回答,使女客误认为他根本没看清什么,便不存在什么心理芥蒂,从而获得了安全感,宾馆的声誉也没蒙受损失。这一回答,不但不给人虚假之感,反而觉得比较巧妙、灵活。

可见,一次小小的答问,就显出了推销自己的不同本事。这里,不妨再看一个完全不啻于"哥德巴赫猜想"那样耐人寻味的问题。

之二:外国某团体想雇一位秘书,同样有几个人应试。

第一位女孩子穿着整洁、淡雅,不事粉饰,表情自然笃实,无任何造作。考官问了个很简单的问题:一加一等于多少?她眼皮动也不动,不假思索地答:"等于二。"

第二个女孩穿得上红下绿,裙子一动一摆,显得比较活跃,引人注目。对同样的问题,她眼珠儿转了几下,带着几分狡黠回答:"等于二十四!"

第三个女孩穿得既艳丽又不失雅致,头上扎着蝴蝶扣,留盼四顾,表情得体大方,又有几分活泼之感。对考官的问题,她略作思考,沉着地说:"可以等于二,也可以等于四,还可以等于二十四或其它一些答案,这就看你给的条件是什么了。"

亲爱的读者,假如你是考官,该把天平移向哪一位呢?不妨作一个简单的分析。第一位女孩无疑是个诚实本分的姑娘,回答自然没错。但你可以想一想,作为一个"见工"考试,考官提出"一加一等于几"这么简单的问题,难道只是为了得到一个连幼儿园的小孩都触手可得的答案么?显然,第二个女孩的想法便自然而然了,她正是意识到问题不会那么简单和容易,很可能隐藏着某种机关,于是,来了个以巧对巧。她的回答有其道理,因为"一"可以理解为"一打",一打等于十二,一加一不就等于二十四?但她的回答也有偏颇之处,因为一加一等于二毕竟是一个正确的而且是原始的答案,舍之而另求它案,反显得过分乖巧和华而不实了。第三个女孩则显得成熟和老练多了,她的答案比较全面,且视不同条件而定。除了等于二,等于二十四,还可以赋予不同的前提得出不同的答案,例如一对袜加一对袜,可以等于四只袜;一堆沙加一堆沙,可以等于无数,等等。这种回答,显然已经超出了一般人的智力范围,充分表现了回答者思维的高度灵活性了。

回答归回答,而该录谁,这又是另一个问题了。听了这个分析,大概你会往第三个姑娘投下一票吧?但实际生活又不尽然。用人者往往会出于不同的需要和考虑而各取所需。往往录用的结果与你的分析大相径庭也未可知。因此,推销自己还得考虑别人的需要。就好比第一个姑娘,说不定有人正需要这种角色呢!另外一种情况是,有时候同一个回答,在不同的场合下,又会产生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效果。这里不妨再看一个跟"哥德巴赫猜想"着边的故事。

之三:传说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梁启超先生从小便智力非凡,聪敏过人。他刚上中学那年,一位表情严肃、颇有威望的老先生给他们上第一堂课。面对这位老先生,学生们不免敬畏几分,一大早就都正襟危坐,聆听教导。只见这位老先生一进课堂,二话没说,就没头没脑地给大家提出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他说:"今天第一节课,我先考考大家,算是给你们一个见面礼。希望能得到满意的答案。这个问题是:一加一等于几?"

学生们一下子给唬住了,大家面面相觑,简直摸不透先生这个简单问题包含了什么玄机,一个个小脑袋顿时海阔天空无边乱想,教室里一时鸦雀无声,仿佛听得见一颗颗心在咚咚作响。

"怎么样?没有人能答得出来吗?"老先生捋着胡子,悠然自得地问,眼神里一片戏谑。

突然,坐在前排的一位盘着辫子的学生要求作答。他就是梁启超。只见他亮亮嗓子,很清晰地回答:"一加一等于二!"

学生们"哄"地一声笑了起来。

然而,老先生却微笑起来,连连颌首道:"答得好!答得好!有勇气,有主见,敢于坚持真理,不受迷惑。"这样,小小的梁启超,就留给先生和同学们一个很深很深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