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步,贬官流放,逐出京门。前此,张柬之请求回襄州养病,武三思便借机贬其为襄州刺史,从"特进"正二品降为从三品,而且不知州事,只给俸禄。乃后,"武三思以敬晖、桓彦范、袁恕己尚在京师,忌之",便分别贬他们为滑州、洺州、豫州刺史。之后,又迁敬晖、崔玄暐、桓彦范、袁恕己分别为朗州、均州、亳州、郢州刺史,受敬晖他们牵连的官员也都连坐被贬。再后,武三思使人告"五王"与王同皎通谋,再贬他们到更加僻远的地方降职使用,敬晖为崖州(今海南岛)司马、桓彦范为泷州(今罗定市)司马、张柬之为新州(属合浦郡,今广西南部)司马、袁恕己为窦州司马、崔玄暐为白州(今广西博白)司马。这还不算,武三思继续落井下石、嫁祸于人,暗中指使人,疏皇后的丑事于市,要求废黜皇后,引起皇帝大怒,然后又反诬是"五王"他们所为,说他们"实谋大逆",要"族诛之"。幸而"五王"均有免死"铁卷",武三思没法,只好把他们终身流放:敬晖到琼州、张柬之到泷州、桓彦范到瀼州(在郁南西南交趾以东,是隋将刘方开拓夷獠至交趾建古道时所置,比泷州更遥远)、崔玄暐到古州、袁恕己到環州(属岭南道,与古州均属开拓夷獠地时所置)。他们十六岁以上的的子女,皆流放岭外。这个记载,和我在《罗定县志》看到的仅一句话的叙述是完全相符的,说明罗定历史上的确先后接纳过桓彦范和张柬之这两位赫赫人杰。
第三步,残忍杀戮,无不用极。武三思最终目的是要置"五王"于死地而后快。置他们流放后,武三思即上表请杀"五王"三族,但皇帝没有同意。武三思不死心,将曾经被"五王"所贬过的周利用攫任为右台侍御史,并"矫制"(假制皇命)使其岭外,行杀戮事。《资治通鉴》载,此时,张柬之与崔玄暐"已死",但没有展开是怎么死的。后查《旧唐书》,知这两人年事已高,经不起流放的磨难,崔玄暐"在道病卒",张柬之"愤恚而卒,年八十余"。不过,《旧唐书》说张柬之是贬至新州司马时死的,这说法似有不确。因该书同时也说到张柬之贬到新州在先,流放到泷州(今罗定市)在后,与《资治通鉴》的说法没有什么不同,那么,照这经历顺序,如在新州去世,又怎么还流到泷州?显然应是在泷州去世。当然,也不排除张柬之虽然接旨流放泷州,但没来得及到动身,就在新州病亡,或者在赴泷州的途中去世的可能性。从《罗定县志》看,被贬与流放时间上仅差两个月,张柬之刚到新州,还没住定,又接旨流放泷州,匆忙动身之间,身体即有可能发生变化。但新州(今属广西合浦)与泷州均属岭南道,相隔不远,张柬之要从新州赴泷州并不遥远,最后赶到了泷州也完全可能。总之,不管怎样,张柬之总算逃过了周利用的惨烈捕杀,而另外"三王"可就惨不忍睹了。桓彦范在流放途中,到贵州(地在广州西南、安南府以北,约在广西郁林一带)时被抓,全身捆绑,曳于竹槎之上,其肉被剮尽至骨头裸露,再被用乱杖杀死,时年五十四岁。敬晖被抓后,刀剐而亡。袁恕己被周利用所逼,饮有毒的野葛汁,毒性大发,以手挖地,取土而食,爪甲脱尽,仍未死,最后被捶杀之。被剿杀的不止"五王",与之相关的官员,也都难逃厄运。如王同皎、薛季昶累等等。
当"五王"及其同仁被剿尽杀绝后,武三思就更是"权倾人主"了,他常常趾高气扬地说:"我不知道世间上什么人算是善人,什么人算是恶人。我只知道对我好的就是善人,对我恶的就是恶人。"从唐中宗即位到"五王"毙亡,前后不到两三年,可见权力斗争之残酷和迅雷不及掩耳。
四
一场惊心动魄的政治斗争终于落下帷幕,当然,对于漫长的中国历史来说,这只不过是多集连续剧中的一个小小的片段,戏还得一幕连一幕地演下去,至于在剧中粉墨登场的匆匆过客,有暂时得势的,有沦落乃至丧命的,但谁是历史的赢家或者输家却很难说。例如武三思及其儿子,过不久便被李多祚用当初逼武则天让位的同样手法剿杀了,武家又一时树倒猢狲散,韦后最后也没有好下场;相反,"五王"则给后来的皇帝重封爵位。但再下去又怎么样呢?这部电视剧是不会穷尽的,甚至会永远地演绎下去,除非历史的链条断裂。而我最关注的,无非是和我们岭南、和我们罗定有关的两个历史人杰的下落和命运。现在,这个谜团终于解开了一个口子,知道了桓彦范和张柬之被政敌所逼的遭遇,知道了桓彦范肯定到过了罗定,张柬之也极有可能到过罗定。我们也清晰地探佚和领略了这两个历史人物大智大勇的政治风采和可歌可泣的悲惨下场,让他们的高大形象从浩瀚的古籍中重新伸展于世人面前。如果感到美中不足的话,那就是他们在南粤、以及在罗定的踪迹,由于年代久远,没有很多记载,在《罗定县志》上只有寥寥只言。当然,我所看到的《罗定县志》,是近几年罗定市委、市政府组织编撰的一个册子,主要内容是反映罗定近年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发展和自然槪貌、风土人情、机构设置、生态环境等情况,至于古代的历史,只是在卷首用很少很简练的篇幅、以大事记的方式编年而记,因此,涉及到桓彦范和张柬之只一句话并不为怪。我没有机会和条件去翻阅唐代及后代编撰的《罗定(或叫泷州)县志》,更无法到有关的图书馆和博物馆乃至到民间去挖掘探寻,说不定在那里早已潜藏着非常丰富的资料,所以我不敢妄自认为他们的踪迹已经荡然无存。如果有人能重视这个问题,认真作一下寻访、挖掘工作,让其重见天日,我想,这应该是我们的共同心愿吧!
在遥远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地处蛮荒偏野、贫穷宭迫,岭南大地成了接纳贬官游子、迁客骚人的流放地,特别是粤西、海南一带。一条长长的迁路上,连续不断的流徙队伍留下了落难者深深浅浅的脚印,也印满了他们愤恨不已的血泪。然而,他们的到来,也加强了中原与广东的交往,刷新了岭南文化的风采,开拓了南蛮之地的新章,增强了南粤人民的自豪感,苏轼、李纲、宗泽、海瑞、秦观、寇准、韩愈……一个个响亮名字,以及他们的功绩,缅怀在广大南粤人民心中。但愿鲜为人知的张柬之和桓彦范也加入这个行列,成为南粤文化的一个新亮点。
(发表于广东省参事室2010年《岭南文史》)
哀瑶民
我在罗定市巡视期间,有机会读到《罗定县志》,在区区数页的"大事记"中,竟读到一段令人震惊的记录,虽然语焉不详,但把这段历史记录按顺序罗列出来,也不能不令人咋舌。
元至元十六年(1279)是年,梧州人吴法受发动藤州、德庆、泷水等地瑶民暴动。
元至治三年(1323)是年,泷水县暴动瑶民首领降元,朝廷为笼络瑶民,特免两广洞寨差税一年。
明洪武四年(1371)是年,明总兵刘备领兵入红豆山,扫荡刘第三率领的暴动瑶民,焚山拆房,杀害数百人。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是年,瑶民盘穷肠率领瑶人起事,明指挥王睿领兵镇压。随后任命归顺朝廷的瑶民首领统治当地瑶民。
明永乐六年(1408)是年,泷水县设立抚瑶县丞,专事对瑶民的招抚工作。首任抚瑶县丞冯原泰。
明正统十一年(1446)是年,明宦官阮能向瑶民勒索贡物,泷水瑶民赵音旺与晋康瑶民凤广山率瑶民起义,攻打泷水县城,击毙泷水县抚瑶判官冯述。
明正统十三年(1448)是年,泷水县署为防御瑶民进攻,始筑土城。
同年,赵音旺、凤广山联合岑溪起义瑶民复攻泷水县城,烧毁大批房屋。
明景泰四年(1453)是年,赵音旺复率瑶民起义,遭到右都御史总督马昂调集两广明兵镇压,2000多人被杀害。
明天顺元年(1457)四月,瑶民凤弟吉率瑶民起义,攻占泷水县城,击毙明守城指挥陈广聚,全歼其部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