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在入世与出世之间(上)
4633400000030

第30章 六波罗蜜自他两利之评析(3)

玉琳国师的后裔,在雍正的香板催促下精进忘我,终于开悟;囚禁的受刑人,虽然头顶油灯,因精进忘却音乐歌舞,终能免死。还有葡萄架下的黄金,这不也是说明入世法、出世法都要从精进才能有所收获的吗?

观世音菩萨游诸国土,地藏王菩萨地狱度生,乃至历代祖师甘愿为众生做牛做马,诸菩萨大德甘愿布施头目髓脑,他们也是为了完成自我的所愿,到达法喜禅悦快乐的境地。

所以,精进是辛苦呢?是快乐呢?如《劝发菩提心文》说:“修行则勤劳暂时,安乐永劫;懈怠则偷安一世,受苦多生。”精进的“苦乐多少?”智者心中自有定论!五、论禅定波罗蜜的“动静一如”

《宗镜录》云:“制之一处,无事不办。”吾人的心,每天在五欲尘劳里逐境流转;由于心识妄动,障蔽本自清净的佛性真心,故而虽然佛陀明示“人人皆有佛性”,但是尘埃障蔽,凡夫终究不是如来。唯有息缘静虑,才能开显本有的智慧,才能明心见性,证悟成佛。故佛法一直昭告世人:“摄心一处,便是功德丛林;散意片时,即名烦恼罗刹。”(《法苑珠林》)

摄心一处,这就是禅定。禅定意译静虑,是指令心专注于一境,而达于不散乱的状态。如《大智度论》说:“禅定名摄诸乱心。”而妄念乱心,轻飘如烟如云,像鸿毛似的在空中弛散不停;如狂风暴雨,不可以制止;也如心猿意马,掣电雷声,无法禁止;又如浑浊污水、明镜蒙尘,不能见到自己本来面目,常沦生死,甚可哀矣!

禅定是三无漏学之一。定与慧是相应不离的,亦如止观;定为止,慧为观。菩萨修行,若无定慧等持、止观双修,则佛道难成。定慧、止观的关系,如《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中说:“静虑能生智,定复从智生;佛果大菩提,定慧为根本。”《成实论》也说:“止能遮结,观能断灭;止如捉草,观如镰刈;止如扫地,观如除粪;止如揩垢,观如水洗……”

禅定是成佛的要津。提到禅定,中国社会一般人士由于不了解禅定的真义,大都认为端身正坐、眼观鼻、鼻观心即为参禅入定,所以把禅定规划为如槁木死灰般,而不知禅定乃是活泼泼的生活中的受用。例如,唐朝龙潭崇信禅师要求道悟禅师指示修道法要,道悟禅师说:“你端茶给我,我为你喝;你捧饭给我,我为你吃;你向我合掌,我就向你点头。我何尝一日懈怠,不都是在指示心要给你吗?”

禅,就是生活。日常生活中,搬柴运水,无非是禅;扬眉瞬目,亦皆禅意;喝茶吃饭,无不蕴藏无限的禅机。禅是活泼泼的春花秋月,哪里能把禅定看作老僧入定,不问世事呢?

有学憎问道于赵州禅师,赵州回答他说:“吃茶去!”吃饭、洗钵、洒扫,无非是道,若能会得,当下即得解脱,不必另外用功。六祖大师说:“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迷者口念,智者心行,向上一路,是圣凡相通的。所以禅并不是弃置生活上的情趣,确切地说,它超越了五欲六尘,而企图获得更实在的和谐与寂静。

一般人最大的错误,就是把做事与修行分开。其实,如黄檗禅师开田、种菜,沩山禅师合酱、采茶,石霜禅师磨麦、筛米,临济禅师栽松、锄地,雪峰禅师砍柴、担水,其他如仰山的牧牛,洞山的果园等,在在都是说明:禅在生活中。如果没有活泼泼的生活,哪里能有活泼泼的禅意呢?

禅就是自然而然,禅就是与大自然同在,禅并无隐藏任何东西。他一样的穿衣,一样的吃饭,所谓“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胜解”;“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皆是妙谛”。用慧眼来看,大地万物皆是禅机。未悟道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悟道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但是前后山水的内容不同了,悟道后的山水景物与我同在,和我一体,任我取用,心境合一,物我两忘。

一般人误以为禅机奥秘,深不可测、高不可攀,这是门外看禅的感觉。其实“偶来松树下,高枕石头眠;山中无日月,寒尽不知年”;“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随地觅取,都是禅。禅本来就是自家风光,不假外求,自然中到处充斥,注意当下,俯拾即是。

平时一般人更有一个错觉,以为参禅一定要到深山寂静的地方才能证悟。实际上,修禅不一定要离开大众,独自到深山古寺去苦修,禅与生活并不脱节。黄龙禅师云:“安禅不必须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指月录》)只要把心头的嗔恨怒火熄灭,何处不是清凉的山水美景呢?热闹场中也可以做道场。“老婆烧庵”,说明真正悟道的禅师,并非一般人想象中的槁木死灰一般的老僧入定;真正的禅师,心怀众生,生活风趣,而且更具幽默智慧。在他们心中,大地充满了生机,众生具备了佛性,一切是那么活泼,那么自然。

惠能大师说:“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禅定应该是“心离于相,不被境转”;亦即禅定是指自心调伏的“静定”,但不一定是“静坐”。

参禅不能光靠打坐,打坐也不一定就能成佛,正如般若寺里,怀让禅师问马祖道一:如牛拉车,车子不走,是打牛呢?还是打车呢?车子是身体,牛是我们的心。因此,六祖大师指示说:“道由心悟,岂在坐也?”真正的禅,应该是从一切行住坐卧中去体现,从一切处去实践;能够做到“静中有动,动中有静”,“动静一如”,才是真正的禅定。

打坐虽然不一定是禅,不过对于初机者,打坐仍不失为入道之门。尤其一般社会工商人士,每天如能静坐十至二十分钟,让心由动返静,让心灵获得片刻的宁静,从中也能感受到一份安详、愉悦的法喜,这也是一种充电。

所以,禅,是活泼呢?是呆板呢?禅是活泼、幽默、慈悲、智慧!禅如一盆花,一幅画,又如调味料,生活中有了禅,就能平添人生的情趣,增加人生的况味,让我们过着艺术的生活,活出圆融的生命。生命中有了禅,自能随缘放旷,任性逍遥,天地何其宽广,人生何苦之有!六、论般若波罗蜜的“内外圆成”

《宗镜录》说:五度如盲,般若如导。般若是六度的根本,能导万行以入智海。六波罗蜜中,布施、持戒、忍辱等前五者,即使一般的凡夫、外道也能奉行;但是有了般若,布施才能“三轮体空”、持戒才能“止作双持”、忍辱才能“不忍而忍”……所谓“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有了般若才能圆满“六波罗蜜”,才能转世间法为出世法,所以《小品般若渡罗蜜经》说:譬如盲人,虽有百千万众,无有导者,不能进趣城邑聚落。五波罗蜜离般若波罗蜜,亦如盲人无导,不能修道至萨婆若。

般若是大乘佛法的精华和命脉,《大般若经》说:“大乘不异般若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不异大乘。”般若在六度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有了般若才能认识自性佛,三世诸佛都是因为证得无漏智慧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印顺法师说:“般若何用?般若可以证悟般若。”《大智度论》也说:“诸佛及菩萨,能利益一切,般若为之母,能出生养育。佛为众生父,般若能生佛;是则为一切,众生之祖母。”

“般若”是智慧的音译,但是智慧是一种世智辩聪,是应用的知识;知识说一是一,说二是二,你懂文学,但不一定懂化学;你懂化学,也不一定懂得物理。牛顿看见苹果落地,知道了地心引力;富兰克林发现了电,启示后代电学的发展,这些都是知识。知识纵然由知能识,但是“识”仍然是分别意识,还是世间迷悟的搅和,未能到达最圆满的境地;而般若悟性是闻一知十,所谓“一理通万理彻”。般若悟性是自性和万物相互的体会,如《金刚经》中,须菩提闻是妙法,涕泪悲泣,这就是悟后的感动,把事理圆融起来;佛陀成等正觉后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就是佛陀证悟真理后,为众生的不能调和事理、自他不二,不能证悟世法、出世法皆为一如而发出的感叹。

古来多少的佛学大德,为了转迷成悟,寻回本来面目,有的人空过了百年岁月,有的人弹指之间果能找到本来面目。例如:灵云志勤禅师看到桃花落地而开悟,无尽藏比丘尼见到梅花而顿识自家宝藏,永明延寿禅师听到柴薪落地而识得自家本性.香岩智闲禅师锄地而锄出了自家的真如宝藏等,这些都是所谓般若的妙用也。

《般若心经》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就是悟,悟就是般若,般若不同于智慧,更不同于知识。因为智慧、知识,有利有弊;而般若是纯真、纯净、纯善。知识是从外境的现象去分别,是向外追求;知识有善有恶,有正有邪。例如科技文明发明了电话,虽然方便传达讯息,但电话同时也被利用来当成犯罪的工具;科学发明了火药,虽然有利于开凿山洞,但同时也引发了惨烈的战争与伤亡。

般若之于人生的重要,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说:般若波罗蜜能与光明、除诸暗冥、无所染污、多所利益、多所安隐、能与盲者眼、能令邪行者入正道;般若波罗蜜是诸菩萨母,能为孤穷者作救护、能灭生死、能示一切法性。

尤其,般若有知苦灭苦,观空自在的功用,没有般若的人生,欠缺正见,易为外境烦恼所转,而在起惑、造业、受苦中轮回不已。有了般若,便可开发自性之光,证悟自己真实的生命,从生死的此岸安渡到解脱的彼岸,此即“般若波罗蜜”。

《文殊师利问经》云:“诸过为垢,以智慧水,洗除心垢。”佛弟子平时诵经拜佛、听经闻法,作种种的功德,就是要擦拭心中的垢秽,心净则般若现前,此即“众生心垢净,菩提月现前”。

所谓“般若”,是向外求呢?是向内求呢?你向外求得的科学、哲学等知识,总是世智辩聪,不若向内证悟的般若,如一灯燃百千灯,灯灯无尽,光光无碍;证悟自性,当下百千法界,融人心灵,山河大地,回归方寸,心中葛藤尽去,如漆柄脱落,一了百了,何其自在也!

因此,般若是内自证的功夫,是透过“正见缘起,了悟诸法空性”所获得的“内外圆成”的智慧。人生若无般若为前导,则如盲人摸象,易为苦乐所动摇;有了透彻宇宙真相的般若,就能转丑陋为美丽,转黑暗为光明。所以,能以般若来处世,以般若来生活,人生自然美妙无比。

《维摩诘经》云:“资财无量,摄诸贫民;奉戒清净,摄诸毁禁;以忍调行,摄诸恚怒;以大精进,摄诸懈怠;一心禅寂,摄诸乱意;以决定慧,摄诸无智。”

佛门的修行方法很多,但是“六波罗蜜”是大乘菩萨道至高无上的修行法门:布施可以种一收十,改造自己悭贪的性格;持戒可以三业清净,改造自己恶性的行为;忍辱可以自他得益,改造自己嗔恨的恶习;精进可以无事不成,改造自己懈怠的因循;禅定可以身心安住,改造自己散乱的思想;般若可以观空自在,改造自己愚痴的认知。吾人要想自觉觉人、自利利他,非得行“六波罗蜜”,方能福慧圆满,成就佛道。

六波罗蜜正如六架飞机,亦如六艘轮船,载着吾人航向光明的前程:

(一)布施:发财号;

(二)持戒:平安号;

(三)忍辱:道德号;

(四)精进:成功号;

(五)禅定:安心号;

(六)般若:智慧号。

在科技发达的今天,交通虽然便利,但是高速公路经常塞车,甚至车祸频传;在感叹世道难行之余,吾人在精神上有了“六波罗蜜”的航道,人生的前途自能通行无碍,一切如意,进而经由菩萨道,直抵佛国。

六度,是自度呢?是度他呢?是自觉呢?是觉他呢?是自利呢?是利他呢?是自有呢?是他有呢?

六度,是给他,更是给己;是利他,更是利己;是度他,更是度己;是他有,更是已有。

六度,实乃“人我两利”、“自他得度”的大乘舟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