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有效德育:基于实践的探索
4627800000014

第14章 学校德育的管理策略(1)

概述

德育的成功固然需要现代德育理念的指导和工作思维的创新,但真正使德育发挥其社会功能的,使道德概念转化为人的素质的,最终还是落实到科学的德育管理上。无数的德育实践告诉我们,科学的、细致的学校德育管理是德育成功的关键,也是优质学校与普通学校的根本区别所在!

第四讲学校德育工作成功的要素分析(1)

近年来广东省不少的中小学校在新的一批中青年校长的带领下,从德育工作入手,成功地促进了学校的转型与发展。本人通过对这些成功转型的学校进行全面的分析,发现有效的学校德育工作往往具备如下的条件:明确的育人目标和办学理念;团结与活力的教师团队;严谨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内外相呼应的文化氛围;水到渠成的锲机。

这几个要素,既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关键,也是学校整体工作的关键。下面将从理论的角度解释其必然性。

一、明确的学校育人目标

学校德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从社会道德要求的产生到实现,学校工作可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以学校提出的道德要求为核心的,以一定的社会德育理念为支撑的价值体系,这一价值体系总是文本化地呈现为学校的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第二个层面,为实现育人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管理机制运行状态,主要以德育管理制度为核心,具体体现为以操作为特点的管理手段、组织形式和德育活动形式、途径、方法,等等;第三层面,以学生个体道德行为的养成为关键,体现着学校管理措施和教育措施的最终状态。育人目标是学校德育系统工程的第一层面的内容,也是基础。

明确德育目标从理论上讲是目标管理的必然。美国管理专家德鲁克,他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指出:“企业如果无总目标及与总目标相一致的分目标,来指导职工的生产和管理活动,则企业规模越大,人员越多,发生内耗和浪费的可能性越大。”因此,目标管理成为现代管理的重要方法。

(一)德育目标的基本特点

德育目标是学校整体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成为学校的教育目标,因为德育目标所蕴含的未来社会成员素质要求是社会对教育的最根本要求——使未来社会成员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从目前的德育理论看,一般将国家制定的德育目标看成学校德育工作的唯一目标,但事实上,由于各校所在的社会背景不同,办学条件不同,生源不同,特别是当前各校都在强调特色办学的情况下,许多学校都从自身条件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简单明了的本校德育目标。

一般而言,德育目标至少应该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德育目标应该体现社会性,即强调德育目标应该有助于受教育者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如“对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二是德育目标应该指向以未来社会成员的素质特点,如培养“四个学会”、“志存高远”,等等。

但在实践中,不少学校对德育目标的确立存在着一定的误区,主要表现有两种:一是将学校的理想德育工作状态替代为学校的德育目标,如要成为“德育模范单位”,“强化德育科研,提高管理水平,保证学生安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等等;二是学校并没有明确的德育目标,为了工作的需要更多是设置了德育工作目标。

本文认为,德育目标可以是学校的教育目标,这两者是可以互换的;但德育目标与德育工作目标是不同的,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的差异上:其一,德育目标指向的是人的个性品质,而德育工作目标指向的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状态;其二,德育目标指向的对象是受教育者,德育工作目标指向的对象是教育工作者和德育管理人员;其三,德育目标能动员教育工作者及其管理人员、受教育者、受教育者的家长、社会其他成员的力量共同合力,而德育工作目标更多的只能动员教育工作者及其管理人员。

一所学校,如果没有具体的德育目标(或教育目标),德育工作目标思路就不会清晰,德育工作就可能走歪变形,甚至异化为为形式而工作,就有可能演变成为强化德育科研而工作,为完成某项政治任务而工作,而不是为受教育者的个性品质养成而工作,这两者还是有着质的不同的。任何脱离受教育者素质育成的目标都不可能直达德育工作的内核与本质!

(二)德育目标的管理价值

从管理的角度看,德育目标不但具有教育的价值,还具有重要的管理价值。从现实的学校工作看,德育目标至少具有如下的管理价值。

1.能够有效整合所有教育力量

明确德育目标,能够让所有人简单明了地明确管理者的意图,才能够准确地知道哪些工作该做,做到什么程度,与其他的工作是什么关系。才能将学校德育拥有的教育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构成最佳的教育资源配置。

德育工作与其他教育工作有所区别,就在于德育工作几乎是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具有极强的弥散性,要将德育的所有影响元素构成最有效的影响力量,就需要所有的教育者都了解管理者的意图,才可能最大范围内形成教育的合力。

2.能够使各种工作制度找到依据

为了更有效地实现管理目标,形成相应的管理秩序,管理者都会制定一些工作制度。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管理对象的改变、执行者理解度不一,管理者的目标更迭,不少工作制度已经失去原有的管理价值,或者相互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与冲突。如何审视这些制度的可行性?如何重建新的制度呢?最好的评价依据就是德育目标,以目标作为依归对工作制度进行梳理或调整,使之相互协调。没有目标作为依据,制度建设就很难形成制度间的一致性。

3.能够将工作一贯到底而不被枝节所左右

相对教学而言,德育工作容易受到外界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果没有目标指引,教育者可能会迷失在各种交错的工作和事件中,甚至本末倒置,忘记了什么才是自己工作的根本所在。

现在许多的班主任在班级日常管理中喜欢当社会治安的三大员:警察、消防队员、法官。每天都在监督着学生遵守学校的各种规矩,稍有违规就处以惩罚,这是警察的角色;平时不见面,班级里一出事了,就匆匆过来处理已发事件,这是消防队员的角色;学生一旦违反班规校规了,不是寻找导致学生出事的根本原因,从更深层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做好准备,而是将工作重点放在判断谁对谁错的问题上,乐于当法官的角色。其实,这三大员都不是班主任最重要和最根本的职业工作内容,班主任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引导孩子们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和亲社会的个性品质。班主任之所以出现当社会治安三大员的角色心理,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理解德育目标,或者根本连教育目标都不明确,将工作的一些内容看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

如果德育管理者和教育者能够一以贯之地明确德育的目标,就不会在工作中迷失方向,就不会让工作的枝节影响自己的教育判断与选择,教育就会更有针对性和更富于成效。

4.工作思维容易被激活

长期的职业生涯,人们比较容易形成以解决本职工作为特点的固定思维方式和行为惯性,久而久之,在处理工作时容易因循守旧,以固有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以及工作对象的变化;或者因为忙于执行而逐渐迷失了德育工作的最初意图,出现“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因此,当我们日复一日地用习惯和经验应对工作时,就会难于应对复杂的、变化的德育环境,以及鲜活的对象,德育工作就难以有成效。如果这时,我们重新明确和抓住德育目标,我们就会清晰地知道德育的关键点在哪里,在目标的引领下,就会转变过往工作的角度进行思考,就能够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

在社会转型之时,在德育工作寻求新突破之际,当工作陷入僵局的当下,重新审视自己的工作目标,可能都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许多优秀的管理者和德育工作者都是因为重新明确目标而找到新的工作思路,创新出新的工作方式的。

5.能够迅速将上级各种任务转化为自身工作,统合各种教育资源

许多校长苦于上级多,不同类型的上级都会安排不同的工作,有些与德育工作联系不大,但都要应对,并且都要在短期内完成,所以觉得德育工作杂而繁,学校原有的一些好的德育计划与内容都无法很好实施。

学校工作政出多头,这是我国政治行政的特点,作为教育的最基层单位,在短时期内是无法主动改变的。但作为教育管理者可以通过整合学校的教育资源,减轻繁杂的工作任务,转变被动的工作局面。要做到这一点,学校管理者首先要明确本校的德育目标,并以德育目标为主线,确立德育工作的具体思路和具体活动,将其他部门各种工作纳入到既定的德育目标之中,统筹到既定的学校常规活动之中,不因这些任务而改变本校原本的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

例如,有关部门根据社会突发事件“汶川地震”,要求各校要捐衣捐物和捐款,这是原定的德育计划没有安排的,但如果学校本身有自身的德育目标和内容,如培养学生的感恩精神,或者培养学生“学会做人”这些内容,那么,学校完全可以将“捐赠”这一社会行为结合到原有的“感恩”活动中去,或者将“捐赠救灾”的行动中所要养成的精神融入到原本“学会做人”中的教育内容,“帮助有困难的人”本身就是“学会做人”的内容之一。这样,新增加内容就会完全消化在原有的工作目标中去,不需要专门另立一个新项目,(当然,有一些工作是不得不另立的)。要做到这一点,最关键的是管理者要善于找到自身的教育目标与新发任务之间的关联,或者说找到两者之间的共同点,这就需要管理者对德育目标有深刻的理解与把握了。

(三)关于德育目标存在的问题

作为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目标的设立是必须的,但我们发现,关于这一问题,许多学校,包括行政部门都处于模棱两可的状态。这有制定目标上的问题,也有实施中的问题,可概括为如下几点:

1.学校没有将德育目标的设立作为办学的重要内容

在教育实践中,学校都会设立办学目标和办学理念,但对具体的德育工作却缺乏目标;在理论界,学者们更多地研究国家的德育目标,却对学校的德育目标讨论不多,甚至将国家的德育目标作为具体学校办学的唯一目标。这种理论与实践上的不清晰,使许多学校都没有将德育目标视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德育工作与教学工作不同,德育工作具有较大的时空性。如果在具体的学校管理中不反映学校的社会背景、特定时期、教育对象这些特点,不进行有针对性的德育目标设计与管理,德育工作就会流于形式、就会缺乏针对性,德育的效果就会不明显。近几年,本人对广东省一些普通学校成功转型的个案进行分析,发现这些德育工作卓有成效的学校,都能够根据本校实际情况设立行之有效的德育目标,注意德育目标校本化。

2.办学目标设立不科学

在办学过程中,许多学校还是确立了办学目标的。这些学校或者在办学目标中包含了德育目标,或者以德育工作目标代替德育目标,无论如何,这在一定程度上都能使学校德育工作有了抓手。但遗憾的是,不少学校的办学目标或者德育目标华而不实,或过分强调流行元素,或只求气势磅礴却与本校的办学环境有较大差距,有的则是因为应付评估而赶忙弄出来的,这样的办学目标或者德育目标,都没法很好地引导本校的德育工作走向科学合理的方向,起到目标的管理与教育作用。

3.德育目标没有成为学校全体成员的共同追求

有的学校有了德育目标或德育工作目标,或者有了学校的办学目标,但却没有获得师生员工的共同认同,因而没有成为全体学校成员的共同追求。学校的教育目标与工作目标应该是学校管理者、教师、其他行政人员、学生、甚至家长们、社区共同努力的方向,这样德育工作才能最大限度上获得支持,形成合力。

在具体的德育工作中,教师更应该更深刻地理解学校的德育目标,因为只有教师深刻地理解学校的德育目标,学校才可能在各种工作中最大程度上朝着目标迈进。没有获得最大认同的目标,只能是文本而不可能转化为现实。

4.没有将目标成为教育与管理的依据

有的学校虽然有了有关的目标,但没有将之作为学校教育工作、制度建设和行政决策的依据,因此,往往导致学校内部的评价冲突,导致目标与行为的矛盾,行为与制度间的矛盾,教育合力难以形成,管理者与教育者无所适从,教育成效自然不高。

二、优秀的教师工作团队

学校的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这意味着成功的学校德育工作必须依靠一支团结合作、充满活力的团队。考察近年成长起来的优质学校,都会发现这些学校活跃着一支团结奋斗的德育队伍。

(一)优秀教师团队的特征

良好的教师工作团队是所有成功转型学校的必备条件。一支优秀的教师团队必然具备如下的特征:

1.深刻理解校长对学校德育的目标与愿景

在此要注意区分两个概念:优秀教师和优秀教师团队。所谓优秀教师,是指具有最佳教育专业素质的教师,什么样的学生到其手中都能够得到良好的发展。但优秀教师群不一定能组成优秀的教师团队。优秀的教师团队成员,固然具备最佳的教育专业素质,但更重要的是具备为共同体奋斗的精神和共同合作的能力,能够使工作达到“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的境界。

作为优秀教师团队,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能够深刻理解校长关于学校的德育目标与德育愿景。唯其这样,才能够实现学校的教育目标,才能够形成一致的合力,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的教育资源。对于那些在困境中求变革的学校来说,与已经成名的学校相比,教育的整体实力已经有较大的差距,唯有通过全校上下共同一致的努力才可能使学校在较劣势的状态下获得最快与更大的发展。

2.能够将学校的德育目标转化为教师自身的工作愿景与能力

教师深刻理解学校的德育目标并执行,对于教师来说,其实还只是一个“要我”的状态,如果教师能够将学校的德育目标转化为教师自身的工作愿景,对于教师来说,就是一个“我要”的心境,这一状态的出现,教师才可能完全彻底地、主动地投身工作中,并激发出巨大的教育热情,自觉地将学校教育理念转变为自身的教育能力,有效地实现学校的德育目标。这样的教师团队才可能是真正的优秀教师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