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听大愿说禅(下册)
4616200000016

第16章 禅与现代生活(4)

沩山灵佑禅师就再问他了:“你是有主沙弥,主是谁呢?”仰山慧寂禅师虽然很年轻,还只是个沙弥。他马上由东单就走到西单,即由东序走到西序,可以明白他在说什么吗?这个就回答了“我是有主沙弥”,是什么?我们每个人都有能动性。你有能动性,又没有我执,这个就是快乐无忧是名为佛,就是佛陀——解脱圣者的境界。凡夫众生是有能动性,但是有我执在其中,这个我们不深入去探究了。

总而言之,让我们可以明白,我们无心才是真正的安心,没有我执烦恼,随缘应物的心就是无心。

第二项做一个心灵自在的人。应该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深信自己具有佛性。要有自信心,自己有佛性,有成佛的可能性。《普贤行愿品》上说:“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

东土禅宗的四祖道信禅师,在破头山(也称为破额山)住的时候,那个山上住了一个老人家,很大年纪了,他每天都去种树,并且种很多的松树,大家都称他为栽松道者,当然他也追随四祖禅师。在他八十岁的时候,去向四祖道信禅师求法,说:“禅师,我在这里种树种了很久了,我希望禅师给我传法。”

四祖道信禅师就拒绝他了,说:“我就是传法给你,你也不能够去利益众生,你年纪很大了,你将来年轻一点再来吧。”

栽松道者很爽快地说:“好,师父,那我年轻再来。”

他马上就离开破头山,下山了,走到黄梅的河边,看到一个年青的周姓女子,十九岁,在河边洗衣服。他就给那位女子说:“姑娘啊,我今天想在你家里面借宿一晚上可以吗?”

周姓女子说:“可是可以,但是你要去我家里问我父亲和我哥哥,他们才能做主。”

栽松道者说:“只要你答应就好了。”

周姓女子点头以后,没多久就发现自己怀孕了,又没有男朋友,怎么会无缘无故怀孕呢?她的父亲和哥哥都很生气,觉得败坏门风。周姓女子十月怀胎,生下一个男孩子。这个很奇怪,其实是什么呀?因为这个栽松道者说,在她家里面借住一晚上,其实借她的肚子一用,来投胎。所以,莫名其妙就怀上了,生下一个小孩子。

她的父亲和哥哥都不容她,把她赶出来了。她也没办法,很难过,说:“今日无情似有形,冤家到此不分明。”我又没有男朋友,怎么会突然怀一个小孩子呢?“遍身有口难分辩,急水滩头洗不清。”跳到黄河里面都洗不清了,辨别不了了。所以,她很生气,就把小孩子扔在这个河里面去。但是自己生下来的,还是有牵挂。第二天又跑去看,发现那个小孩子没有顺水流下去,反而是逆流而上,而且有很多鸟用翅膀遮盖着他,遮挡着那个阳光。她又把小孩抱起来,母子俩没有其他谋生手段,以讨饭为生。

有一个相士看到了,就对周姓女子说:“你要好好地抚养你的小孩子,佛陀有三十二相,你的小孩只缺七相,有二十五相,将来一定会有大成就。”所以周姓女子含辛茹苦把小孩子一直养着。在七岁的时候,又一次经过四祖寺,母子俩就去大殿里面礼佛,周姓女子心想:哎呀,我真是莫名其妙,无缘无故地怀了一个小孩,还要辛辛苦苦把他养到七岁,真是命苦。越想越伤心,在大殿里面就哭起来了。

她的小孩子却很淡定,好像老禅师一样,进大殿拜了佛以后,马上腿子盘起来,就在打坐了。香灯师觉得好奇怪,有两个讨饭的母子,赖着大殿里面不出去,一个在哭,一个就是打坐。他就跑去找知客,跟知客说,知客就来了,要赶周姓女子和小孩子出去。小孩子站起来大声抗议:“谁能够赶我走呀,是你们方丈请我来的。”

知客师很惊讶,这么个小孩子,口气这么大。他马上跑到方丈室去,说:“师父啊,有个小孩子口气很大,说师父请他来的。”

道信禅师也觉得好奇,去看看,看到这个小孩子确实生得很好,也很有智慧,很伶俐的样子。就问他:“你姓什么呀?”

小孩子回答说:“性有性,非常性。”

道信禅师再问:“你到底是什么姓呢?”

小孩子就说:“佛性。”

这小孩子是不是很有智慧?

道信禅师进一步问他:“那你到底有没有姓?”那你是没有姓吗?你是佛性,那你是没有世俗的姓吗?

小孩子就说:“因为性空,所以无姓。”

道信禅师对他刮目相看。七岁的小孩子这么有智慧,他就想:这个小孩子可以剃度做个驱乌沙弥,不过可惜小了一点,心里面动了个念头。

小孩子马上就说:“我向禅师求法。”

道信禅师说:“好是好啊,不过你年纪太小了一点。”

小孩子立马大声抗议起来:“师父,您怎么搞的,我老来你又嫌我老,我小来你又嫌我小。”

道信禅师马上就醒悟过来:哦,是啊,原来几年以前的栽松道者来向我求法,我是说他年纪轻一点再来求法。于是就给他剃度了,这个小孩子就是禅宗的五祖弘忍禅师。我们现在去五祖寺都可以看到一个圣母殿,塑了这位周姓女子的像。

五祖后来传给六祖惠能大师就有个偈子: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

无情即无种,无性亦无生。

这个偈子要广泛地阐释就要比较长的时间。禅宗的法脉弘传得越来越广大了,禅的智慧千百年来滋润着无量众生的心灵,让众生走向解脱,快乐无忧,欢喜自在。

周姓女子把小孩子安顿好以后,她继续出去谋生。后来年纪大了,弘忍禅师把她接回到寺院来养老。但是禅师知道他母亲的福报不够,没有说把很多很享受的东西给她吃,而且在她母亲圆寂以后,也没有去厚葬她。有一些同住的法师就看不过眼,觉得师父怎么对母亲都不孝顺呢?于是很多人卷起衣单就想走了。周姓女子就在空中现身说:“诸师不必退道心,吾儿为我了前因。”帮我把宿世的业障、业因消掉。“三世罪业从此了,菩提依旧证全身。”

这样的话,我们就知道众生皆有佛性,我们要有这种愿力,要修行解脱。好像弘忍禅师一样,前世就发心要证悟,要开悟、要成就,后来,果然七岁就能够亲近到道信禅师。

第二个条件,肯定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我们要有自信心,还要有平等心,有平等心就不会起分别;不分别,不执著,我们就能够开悟。

第三个条件,要了知无常,我们才能够精进。

这样的话,到此地我们基本上就把禅的智慧指导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社会道德生活和灵性生活的智慧法则就粗略地阐述了。

禅的实践方法和证量

第四个部分,讲生活的禅法和禅意的生活。生活的禅法是实践的方法。那也就是“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为宗”,是从我们能认识的主观的念头这个角度来修的;“无相为体”,是从被认识的客观的万事万物来修的,“无相为体”,透过无量的虚妄的相见真如自性,透过这个生灭的身体来现量证得不生不灭的真性;“无住为本”,是从主客观的融合来修的。那么禅意的生活就是我们在生活之中开悟的证量。

我们怎样能够生活得快乐无忧、欢喜自在?能够有智慧、有慈悲?宗门下有所谓的参禅的四个阶段,也就是得个入处,有个出处,知个用处,明个了处。本来禅是无可说,是勉强来说,勉强来表述。

1.得个入处

我们参禅首先要能够起疑情,比方说,我们现在禅堂里面,或者无论你去任何一个禅堂,南华寺也好,云门寺也好,都会写的“念佛是谁?”但是很多人不会参,心里面一直念:念佛是谁?这不是参话头,而是话尾了。“念佛是谁?”简单地说就是,我们能念佛的是谁?是我的心吗?我睡着了我的心也在,为什么不是在念佛?那是我的身吗?我刚刚死掉的时候,我的身也没有马上腐烂,为什么不知道念佛?那你一直一直这么追溯下去,要能够起疑情。当然,也可以把禅宗历代祖师开悟的一千七百则公案一直去参,起疑情。

但是这是不可以彻底说破,彻底说破了,这个公案就废掉了。好像我们说,如何是祖师西来意?这个公案就废掉了,你用思惟去理解了,并不能够断你的妄心。那么要一直起疑情,好像母鸡孵蛋一样,须臾不离,一日不悟一日不休。宗门下功夫用得深以后怎么样?终日吃饭未曾吃着一粒米,终日穿衣未曾穿着一缕纱。因为一直念兹在兹,在疑情上面,一日不悟一日不休,所以这个疑情,最后的功夫用得深了,疑情跟身体打成一片了,疑情跟时间打成一片了,时空都消融了。然后会有一个入处,豁然大悟。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

真正起疑情得个入处以后,这是讲我们生活中开悟的证量,有四种标准:

第一种标准是明相,在智慧光明之中。宗门下说什么?沩山露地白牛。露地白牛其实就是形容明相的。

第二种标准就是无念,没有妄念生起来。

第三种标准就是无能所。以前一开始的时候,我心是能入,明相是所入,进一步能所的二元对立消亡了。

第四种标准就是气离出入,而且这四种标准是同时出现,不是先后出现,这样是得个入处。

2.有个出处

有一些人会很浅地解释宗门的公案。比方说,有一位青原惟信禅师,是宋朝时候的禅师。他上堂的时候说:“老僧三十年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后来得个入处,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现在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很多的人把这个就讲得很浅。其实不是,你得个入处,其实是指我们起疑情以后,要能够契入,你要有这四种标准。

但是怎么样?还有一种法执在,所以,要进一步用功,那么也就是有个出处。我们得个入处以后,这个时候最好是要能够闭关,绵绵密密去用功。“不破初参不闭关,不破重关不下山。”你不破初参闭关没有用,不是在昏沉里面,就是在掉举里面,浪费时间。真正破初参,闭关修行用功精进,才能开悟。不破重关不下山,不破重关你没有度众的方便,所以,这个重关就是有个出处,这个出处其实就是怎么样?就是大死大活了。

我们已经有了前面的四种标准同时出现,能够得个入处了。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在,你还隐隐约约有一种求开悟的心。要把这个也要扫除掉,把法执也要扫除掉,这时候你要知道,这个明相不是自己的心显出来的明相,我们这个心可以显很多相。

我们办内观禅的时候,很多人看到光,看到佛菩萨,看到什么……其实全部是自己的妄念一动,它显出来的。有些人看到很多莲花,都不是啦,门都没有进,不是那些。而真正的明相是怎么样?自显自明,这样是真正的明相,然后你能够绵密用功以后,这个更加光明,更加广大,这是有个出处,自空自明自显。

3.知个用处

接下来是知个用处,还要能够历事练心。看我们三祖传法以后,他自己反而去出入那些酒肆歌楼,为什么?历境练心,终日度众生,而实无一众生得度者,不著度众生之相,这样有无量的妙用。

4.明个了处

然后明个了处,这个法身向上一着,无可言说了,无法言说了,再用语言有限的东西表述出来都是已经走样的。

我们看释迦牟尼佛的付法偈,刚好与宗门参禅的四个阶段相对应。

法本法无法,是得个入处;

无法法亦法,是有个出处;

今付无法时,是知个用处;

法法何曾法,是明个了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