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规矩的修行
4615900000009

第9章 传灯学院(7)

一个人如果不能解除自己的烦恼,必定是失败。一个人太过任性,不懂得与同门师兄弟和谐相处,也就没有朋友。性格怪僻、孤独实在很可怕,例如:头城某寺的老尼师,凡是有信徒到佛殿去礼佛,她就用棍子打他们出去,洁癖令她失去了所有的信徒。有一次,记得我们到一个信徒家去普照,其中有一个人穿了鞋子进了佛堂,她那天整天都觉得不舒服。在普门寺,信徒礼佛没有脱鞋子,我们的徒众就把他拦下来,呵斥一顿方才罢休。佛香讲堂有一位信徒吃饭时没有拿公筷挟菜,就有人一直责怪,那信徒从此之后不来吃饭。一个小孩子摸了一下法器,就被法师骂道:“罪过,要堕地狱。”小孩子恐怕堕地狱,再也不来讲堂了。西来寺拜大悲忏,信徒没有缴付三十元美金功德款就在空位上礼拜,法师非要赶她不可;又有一信徒身体不适,在佛殿里呕吐,就被骂是地狱种子,我心中真是不胜慨叹。连西来寺这么好的地方,难道都没有慈悲吗?《赞僧歌》开头的歌词就唱道:慈悲的心肠,庄严的仪表。问问自己,我们够资格给人赞美吗?我们不觉惭愧吗?因此,我一再要大家记住:慈悲是无限的,信徒永远是对的。

八、我挂念大家比较得失、计较闲话

我发现大家得失之间很比较,对于一句闲话也很计较,看到很多人在一句话上计较、比较,实在是太幼稚、太不成熟了!假如有人对三宝、对常住、对大众、对佛教有所伤害,我认为不可原谅。对个人不好,我觉得没有什么关系,大家要明白:这是替我们消灾,成就我们的道业啊!树木没有风吹就长不高、长不大,修道人如果不能接受委屈也就不能成就。孔融让梨的故事为千古美谈,既然世俗人都晓得礼让,难道我们还不知道吗?计较、比较只会让信徒看不起,有损我们自己的形象,我们的观念是要以退为进,以无为有,光是计较、比较,实在是太没有价值了!

九、我挂念大家没有正知、正见、正念

金钱、地位、名利对我们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看我们有没有正知正见,一个人如果没有正知正见,所有的佛法都充满了俗气。什么是佛法?正见是佛法、正知是佛法、正念是佛法。你的能力很高、学问很好,但是知见不正,好比一部照相机,光圈、距离对不正,照出来的相片就没有用。介于正邪之间的在家信徒固然很多,佛光山的徒众不也是一样吗?有时候为了金钱,我们不惜出卖了自己的灵魂;有时候为了情感,我们出卖了自己的人格。看见信徒拜太岁,我们认为不要紧;信徒烧纸箔,我们觉得没有关系,我们如果正知正见,我们是在倡导迷信、倡导邪知、容许罪恶啊!要知道缺乏正知正见的后果是多么的严重啊!

十、我挂念大家俗情太浓、习气太重

现在的大家,肥皂要用好的,电话要用花布包起来,纸笔要用高级的,卫生纸也要用套子套起来,像世俗的小家庭一样,完全是小儿女心态,真是俗不可耐。俗情太浓,对世俗攀缘,也是我们学佛的障碍。有时候,有徒众曾对我说:为什么师父您对家人那么不舍,对别人反而那么慷慨?我觉得我对别人慷慨是因为那个人的工作很有意义,我对别人慷慨是因为那个人有佛法啊!只要是文化、只要是教育、只要是为佛教,我都会竭己所能,全力以赴。我也希望佛光山的弟子能够转俗情为法情,将俗情提升为对佛法的爱,对众生的爱!

十一、我挂念大家私我、私交、私心、私情

私,是个人的,是片面的。只有个人,不能向前;只有个人,不能进步。如果一人心中天天只有自我,没有佛法僧三宝,是不能成功的。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没有想到佛教?有没有想到常住?有没有想到要度化众生?私交一二信徒只是对一个人好,会让我们失去所有的朋友。身为佛光人,要常常谨记:常住第一,自己第二;佛教第一,自己第二;大众第一,自己第二;事业第一,自己第二。所有的信徒都是常住的,都是佛光山的,并不属于我们个人所拥有。因此,我们的心中要有佛教,要有事业,要有常住,要有大众。

十二、我挂念大家不会接受、我执难舍

现代社会的青年考大专非常困难,原因何在?主要是大家从小学到初中的基础阶段,没有养成会听话、会接受的习惯,所以到了高中,充满了个人的思想,反而对传统课本上的教育,没有留下深刻印象。我常对弟子们开示:如何做一个法师?怎样做一位住持?如何对待信徒?可是大家就是不接受,就是不觉得重要,好比种子播种在铁石的心肠上是不会开花结果的。过去的执著、观念、成见不舍,就向后步不舍,就不能跨步向前。大家如果能经常引用佛陀的话,懂得接受,养成会听话的习惯,人也自然进步了。

要挂念大家的事实在太多了,今天就说到这里,希望大家都能有常住的观念、宗教的情操,切实奉行佛光人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的四大信条!

星云

佛光世纪二十七年

九月三十日

处处是道场

各位仁者:

真正的修行就是要在热闹场中,犹能保持平实的言行与淡泊的生活。

最近我经常应其他道场的邀请,前往主持典礼仪式,或担任讲经说法,目睹他们的热忱招待、礼数周到,再回头看看我们徒众的夜郎自大、贡高我慢,心中真是不胜感慨。回想多年来,我一直以佛光人的四个信条一给人信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方便来教导大家,而早期的弟子们也颇能与我相应,是以,佛光人的和蔼、亲切、谦虚、威仪……向来为社会人士所一致称道。然而,曾几何时,在疏忽轻慢之中,这些优点都渐已在一些徒众身上消失,反而出现在其他佛教团体的成员身上,怎不叫人忧心忡忡!各别分院的徒众虽然代表本山在各地招呼信徒,但是因为一句话或一件事而得罪信徒者,也不在少数。放眼今日的宗教团体,有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我们如果还不知道自觉自省,往后不但难以开创新局,连守成恐怕也是不易做到。

我仔细观察的结果,发现大家依然勤奋如昔,只是慈心不够悲切;在事务上都肯努力学习,可惜不重视思想上的用心开拓;对于个人的发展更是卖力地寻求突破,但是对整体的团队观念还有待大力加强。

对于这些缺点,每个人都应该谋求改进之道,尤其身为单位主管或别分院的住持,更应该负起带领引导的责任。所以,我在这里提供几点意见,给予担任住持主管的徒众们:

一、对住众要爱护:我们对于后学要接引提携,尤其住众是我们工作的手脚,如果能耐烦地教导,不但能帮忙协助分忧解劳,更可以促进寺务的成长。

佛陀之所能够摄受无量的众生,不单单是由于善巧智慧的运用,更是因为他能力行慈悲之道。虽然他身居崇高的地位,但是却不忘扶持僧团中的弱者,在探视老病的比丘时,亲自服侍汤药、缝补衲衣;当年轻的沙弥远道前来参学,他也百般关怀,殷殷垂询。尽管他已通晓宇宙的真理,但却不曾轻视舍弃一个众生,对于冥顽强悍的后学,他一样慈悲地谆谆化导;当僧团中意见不同的时候,他也耐心地调解融和。反观我们的一些主管,气势凌人,见到不合心意的地方,就动辄伤害,使得部属如坐针毡,更遑论慈悲爱护了。

基督教有一句话说得很贴切:“要把你的羊看好。”社会上的一些团体党派,往往就是因为不能好好看顾自己的成员,而徒然使人才流失。看看别人,想想自己,我们要时时观照,切切反省,不要重蹈覆辙。

二、对信徒要尊重:所谓:“敬人者,人恒敬之。”我们的一些徒众却自以为是僧宝,就高人一等,处处颐指气使,殊不知我们是仰仗佛陀的光明加被,才能享有这一份宝贵的殊荣;我们是依赖佛光人的通力合作,才能够集因聚缘,共成盛事。因此,我们对于初来乍到的信徒,固然要亲切招呼,慈悲接待;对于长久发心的菩萨更要衷心感谢,尊为上宾。只要自己道高德厚、威仪庄重,自然就会引发信徒的钦佩尊敬。

三、对行事要厚道:佛教以慈悲为本,而我们的一些徒众当上主管以后,不但言语犀利,行事更是有欠厚道,对于信徒的疾苦漠不关心,对于住众的困难也不知道去慰问解决,只想要别人一味的发心服务。至于和其他单位的往来,则坚守本位主义,不但不给予方便协助,反而推诿塞责。古德有云:“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又说:“有容乃大。”我们对别人不能宽大包容,反而薄情寡义,如何能感召来者呢?长此以往,个人福德因缘的损失还算事小,团体士气一经斲伤,则难以恢复。

四、对生活要正常:做主管的人更要以身作则,在生活上力求自律。尽管法务倥偬,也要起居作息正常,虽然活动频繁,也应该做好本份功课。所谓“平常心是道”,真正的修行就是要在热闹场中,犹能保持平实的言行与淡泊的生活。“己利利人,己达达人”,自己有道,才能使别人心悦诚服。

或许有些人会说:“我生平无大志,不想领导别人。”我以为这是一句很不负责任的话。这世界正以飞快的脚步不断向前迈进,如果我们在心态上拒绝成长,将来如何模范后学?如果个人在行止上不愿进步,整个团体怎会有希望?佛光山二十七年的辉煌成就,就是前人相互提携、集体创造的结果,以后的发展就要看大家的努力营造了!所以今天的这封信,不光是为了住持、当家、主管所写的,也是希望全体的徒众都能引以为鉴。基于心中殷切的期许,我再以下列四点咐嘱各位:

一、要有因果观念:过去开山时期,本山一再为外人所称道的,就是因果观念很强,所以大家都能相处融洽,别人也乐于给予我们付托。然而现在的一些徒众却只是将因果在嘴上,既不去深思明辨,也不落实在日常的生活当中,所以待人接物不但世俗气重,甚至与佛法相去甚远。

二、要能与人为善:与人为善就是给人服务、给人欢喜,但是现在的一些徒众却给人拒绝、给人烦恼。我们要广结善缘,就要培养随喜的美德,乐成好事,助人成长。

三、要有供养美德:过去丛林里选派住持当家,先决条件就是要看这个人有没有供养的美德。我们不但要供养诸佛菩萨、供养佛法、供养僧团、也要将此心比他心,供养出家的个人、供养在家的信徒,进而供养十方佛刹,供养一切的众生!

四、要肯引发道心:我们不但要引发自己的道心,也要引发别人的道心。怎么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就是大家都要在佛法上用功深究。因为没有佛法,怎能启了发道心?没有了道心.就丧失了根本。一旦丧失根本,就容易随境所转,让别人牵着鼻子走,甚且自恼恼他,误导同道,错引后学,其影响不可谓不深!

虽然我常说:“时间会推动我们的进步。”但是时间只是助缘,真正的原动力还是在于自己!如果自己不肯前进,任光阴蹉跎空过,不但现在有负常住栽培,日后也无法向历史交待。今天我们南有佛光山、北有佛光大学、世界上有国际佛光会,可说是因缘际会、三宝具足,但愿各位都能善用广大的资源,创造众生的福祉。

星云

佛光世纪二十七年

十一月二十六日

反省才能成长

各位仁者:

常常想到自已有所不足,才能使人格不断升华;时时切实检讨自己的欠缺,才能使我们成长进步。

首先请试着自问自答下列问题:

“我的威仪比去年如法了吗?

我的口业比去年清净了吗?

我的道念比去年成长了吗?

我的做人比去年圆满了吗?

我的情绪比去年稳定了吗?

我的佛学比去年进步了吗?

我的工作比去年有效率吗?……”

一年又接近尾声了!所谓“除旧布新”,此时此刻最重要的事,莫过于切实地自我反省,除去旧有的恶习,以迎接新一年度的开始。

在上个月的信中,我曾经提醒大家一些缺失,并且鼓励各位要学习成长,不断进步。但是每个人的缺点不尽相同,我无法一一列出.只能随犯随举,择其要者说之,所以在这封信里,我打算以自己五十年来的修行经验,提供各位四点求取进步的方法,希望大家都能有所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