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规矩的修行
4615900000024

第24章 附录(1)

环岛布教途中信函

慈惠:

我写这封信的地点是在田中佛教莲社,时间是十月十八日的深夜。

我们明天十一点钟到彰化,后天就去台中,不管你能否再来,我总觉得我应该写这封信给你,机关里能请假,可以来最好,但千万不要勉强。

在彰化的车站,火车载着你们走了,大家想跑过去用目光送你和觉慈一程,也给车挡住了。不是我一人,我想大家心中一直是不安。

乘了两辆小汽车,我们很顺利地到了碧山岩,呵!碧山岩真是别有天地在人间,大家都说可惜你没有来。

碧山岩有比丘尼约三十人,都是二十岁左右的青年,她们敲着洋鼓,口中唱着欢迎歌,在山下迎接我们。那青春蓬勃的朝气,看了真令人欢喜。

碧山岩是在半山中,是彰化县境的八景之一,所谓“碧山曙色”,那朝日从东方升起,听说那绮丽的景色,很吸引一些游人。

形容碧山岩的住众,在佛教大学毕业的如学尼师领导下,她们的生活纪律化,寺院学校化,书声经声,融融洽洽,只有令人由衷地敬仰。

在碧山岩住了两天,真是乐而忘返,若不是受了日程的限制,负着神圣的环岛宣传任务,真想在那边多住几天。

我们两晚在月眉村和草屯镇布教。草屯的布教场面,胜过其他地方。我看那儿是一个很适宜佛化的地方,不要有富楼那那么伟大的布教精神,只要我们肯尽佛子的责任。

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碧山岩是十七日的下午,到田中的时候,数百的信众,手执小旗在车站列队欢迎,这不算什么稀奇,因为这些场面你都看过的。不过,很稀奇的就是他们打锣打鼓,我们坐在三轮车上,像是迎神赛会一样。

晚上,分班布教,我和觉愍,慈珍,慈容分到社头去,老法师、煮广二法师和觉尊,他们都留在田中。我们四人乘了来迎接的吉普车,那天晚上布教,听众之安静,人数之众多,从屏东来还不曾见到那样。慈珍教歌,学唱的声音响彻云霄,真可说“佛歌入云霄,梵音惊迷梦”了。慈珍又唱了“钟声”,也博得热烈的鼓掌,慈容也很好,我看她很亲切地和一位老太太谈话,我真欢喜。实在说,传教者的态度就应该那样。

十八日下午溪州台糖总公司特派了汽车接我们去布教,我们在布教前,参观了他们的托儿所、幼儿园、医务室、图书室,以及半年前才从台北疏散来的一切设备。台糖公司,里面像是另一个社会,里面的员工,像是住在一个小王国里一样。

台糖公司里,陶经理、人事室周主任、农务室陈主任、铁送室李主任,还有几位工程师都是最热心的佛教徒,他们有共修念佛的集会,每人的房中都供有从印度请来的佛像。最令人佩服难忘的就是他们有八个吃素的人,自开伙食,自己在总公司的宿舍后面建了一间“净心室”,这就是他们每日素餐的食堂。佛教徒的精神,充分地洋溢在那个小王国里。

布教后,他们又用汽车把我们送回田中,汽车在疾驶中,驾驶员关熄了电灯。我们的一行,我从不太暗的夜色中,仿佛见到他们都要入睡,只有慈范在高歌,她像是在练习喉咙,可是那声音和我起伏的思潮一样。我感到佛教太需要人了,要这样有力的人。

我们后天到台中,不知能不能遇到你?想到你走后,我们全团都有失去什么东西的感觉。尤其是老法师讲话,哪里再有像你那么流利口才的翻译呢?你走后,真为我们宣传团减色不少。

信写到这里,呵!忘记了,你在台北写给我的信,我在去溪州的途中就收到了。那时刚上汽车,台糖公司来接我们的一位丁居士,就把你从台北寄来的信交给我,信封上一笔清秀的字迹,我想奇怪,台北谁知道写信到溪州给我呢?而且,谁写得那么漂亮的字呢?急忙的在车中就打开来看,我很安心,你已安抵台北。

你的腿有完全复原吗?念念!

你写给慈崧她们的那张信笺,我已转给她们了,在旅途中能收到亲友的信,谁都是欢喜的。老法师、煮法师、广法师和我们一行,都托我向你问好,以及为你的父母祝福。希望能在台中见到你。

顺问

康乐

星云

一九五五年十月十八日

《觉世》一周年给读者的一封信

各位读者:

《觉世》旬刊,出版发行到今天,整整一年。

这一年来,关于本刊发行的主旨,以及本刊怎么度过这一年,应为读者所关切,兹特此一谈。

一张四开报纸型的旬刊,每十天出版一次,看来像是很简单,但本刊各负责人都是在别的法务之暇,来从事这份工作,每十天,都能按时寄到读者手中,确实是不容易的事。

比方说,本刊董事长张少齐老居士,他是大藏经发行所的负责人,发行人张若虚居士,他是建康书局的经理,总编辑成一法师,是头城念佛会的导师。大家都忙得不能休息,但本刊一年来,从来没迟过一天出版。

数千份的报纸,每十天发行的时候,本刊没有一个职员,都是董事长、发行人、总编辑,以及张居士的一家人,忙折、忙包、忙贴邮票,整整忙上一天一夜的时间。

我们办这份旬刊,不是为了营利,本刊的定价低廉,这是为读者所称道的。一年来,据发行部的报告,已透支了两万余元,这两万余元都是发行人张若虚居士私人的积蓄,张居士一再说过,我们决不向读者诉穷。若非为了弘扬圣教,谁有这样的傻劲?

本刊不属于哪一个宗派,哪一个团体,哪一个私人的刊物,我们所发表的文章,不论是佛教权威的高论,或青年习作的短篇,只问有益于佛教,我们都乐于刊载。

从本刊的新闻版上可以看出,从南到北的佛教道场,海内外佛教的团体,只要有关佛教动态,编者绝无丝毫的偏见,都愿一一刊载。大公无私,没有门户之见,我们不是自我炫耀,关于这点确实已经做到。

本刊不是没有缺点,例如篇幅有限,长篇大论的巨作无法容纳,精悍的短篇也太少。尤其订户的地址错乱,有的订了一份本刊,每期收到两份,有的订费已缴纳的,数月收不到本刊。这在数千份的发行量上,固然在所难免,但不论怎样说,关于这一点,我们对读者总是有无限的抱歉!

大家都知道的,今日佛教的文化,在量的方面实在是有很大发展的,但可惜就是质的方面不见提高。本刊所以不出杂志,而以报纸的形态和读者见面,就是因为佛教的文稿既感缺乏,我们只有往佛教新闻的路上走。我们感到佛教的空气太沉闷,教徒们的感情太少交流,所以很愿意在这方面多加努力。

我们希望作者读者,如有复兴佛教的高论,可以提出讨论;对教理研究的心得,可以提出阐扬;对于佛教新兴的教育、文化、慈善等事业,可以尽量宣传,以资各方借镜观摩。今后的佛教,绝不是山林的,也不是宗派的。佛教是多方面的,也是整体的。我们应该遵着佛陀的教示,顺应时代的要求,一切需要重新做起。

我们的旨趣和理想是要把佛教和人生打成一片,所谓“觉世”者,就是用佛法给世界上的人们从人生迷梦中觉醒过来,佛化世界,只要我们力之所及,现在、未来,均愿往这方面迈进!

当然,《觉世》的前途,也是困难重重的,我们得忠实的向读者报告,本刊的人力、财力,都不够呀!所以,我们希望佛教缁素大德,只要是和我们的理想一致,我们均愿接受指教和协助!

摩迦

一九五八年四月一日

《觉世》二十周年给读者的一封信

各位读者:

《觉世》旬刊自一九五七年四月一日创刊,每十天出版一期,迄今已整整二十年,共出版了七百一十五期(中间曾因故停刊五期)。一份佛教刊物连续发行二十年,出版达七百多期,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个中滋味,个中艰苦,更非身历其境者所能体会。

佛教文化事业,可说是一件最吃力、最繁重的工作。尤其《觉世》旬刊,十天一期,转眼即至,文稿、编排、校对、发行,必须以最迅速的方法去处理。有志于佛教文化的人不易寻,往往一人要肩挑数人的工作,其艰苦不难想知。虽然如此,《觉世》还是撑了二十年,以一个婴儿比俞,该已长大成人了。值此二十周年之际,我们不禁感到欣慰与欢喜。虽然我们也为不能替佛教文化事业做更多的贡献而感到惭愧;但是,二十年来,七百多期的刊物呈献在读者手中,也给我们增添了不少的安慰。

《觉世》的发展沿革

《觉世》自一九五七年四月一日由张少齐居士创刊,当时的发行人为张若虚居士,我担任总编辑,从征稿、改稿、写稿、编排、校对,直到发行,都由一人负责。后因南北行脚,渚多不便,遂辞去总编辑,改任督印人。《觉世》的编务,后来在成一法师、青松法师、满霁长者的相继主持下,出版了一百八十期,时已相隔五年。

一九六二年五月,承张少齐长者、张若虚居士厚爱,将《觉世》连发行人都让给了我,遂向内政部重新登记,悠悠时光,迄今已逾十五载。十五年来,我们从三重埔大同南路而信义西街,再迁高雄中山一路而寿山寺,直到今日佛光山。《觉世》十天一期,每月逢一出版,尽管社址迁移不定,二十年来我们都能按时送一份刊物到读者手中,让读者享受精神的食粮,佛法的滋润。

《觉世》发行的情况

《觉世》在初创时,每月发行两千多份,第六年我接发行人时,仍是两千多份,后来逐渐上增,迄今发行数量约六千份。其发行网遍及全世界三十余个国家,包括日本、韩国、泰国、印度、越南、缅甸、澳大利亚、法国、英国、美国、加拿大、巴西等。有的读者从创刊迄今,二十年来一直是我们的长期订户;更有的读者也是我们作者群中的一员。本刊因限于经济,一向是入不敷出,有作者提供大作,除薄赠刊物外,并无稿酬。但是,作者们仍然常赐佳作,使本刊不致有稿荒之忧,这是我们所要一再感谢读者和作者的。

因本刊对国外发行,为使海外读者能够尽快收到刊物,故皆用航空邮寄,此外还有一些赠阅户,也使我们增加了不少经济负担。

但是为了使更多的读者能够接触佛法,二十年来我们不曾因一位读者未交刊费,而停寄刊物,除非地址欠详,或查无其人而遭邮局退回,故有订一二年而看了一二十年的情形。我们宁可自己苦撑,不管在任何情况下,我们还是很欢喜的将一份刊物送到读者面前。

《觉世》对佛教的贡献

二十年来,《觉世》除了给予读者精神上的资粮外,在佛教的事业方面,本刊也尽到了鼓吹的责任。如智光学校的开办,除筹建发起的消息刊载外,本刊曾数期以整版篇幅连载其功德征信录;又如此寺传戒、彼寺放生;或这里寺院修建、那里佛像开光;更如贫病的济助,灾难的救援,由于本刊的报道详细、发行迅速,海内外的读者,都提供了最大的力量。

一九六四年,越南佛教遭到吴廷琰政府的迫害,以致顺化残杀、广德和尚自焚,本刊曾作详尽报道,使世界各国人士了解真情,激起舆论,共同为挽救越南佛教而奋斗。此外如世界华僧大会在台湾召开,本刊亦尽了最大的宣传责任。佛教同道的各种启事、各种广告,只要有益于人,我们也都乐意刊载。

多少人因看了本刊,而生起信心;多少人因看了本刊,而发心学佛;二十年来因本刊而得度者,不计其数,这是我们感到最骄傲的一件事。

《觉世》的特色

本刊的宗旨,在于觉人救世;即用佛法使世界上的人们从人生迷梦中觉醒过来,以佛化世界。

本刊不属于哪一个宗派,即地不分南北,人不分僧俗,事不分派系,文不分老少;高论、短评、长篇、小品,只要有益于佛教,我们都乐于刊载。

在《觉世》上,佛教界里各大法师,各大寺院,经常在重要的篇幅里和读者们见面,我们不像其他刊物吝于发表他人的消息。甚至佛学院的招生广告,我们也来者不拒。因为我们认为刊物园地是大家的,各有有缘人,我们只希望以这一点愚忱,促进佛教的团结,但遗憾的是我们的力量太不够了。不过,二十年来,这一点我们确实认为是本刊最大的特色。

本刊发行虽已二十年了,从本期起,我们改版发行,发行人今后改由慈惠法师(张优理)负责,慈惠法师在十五年前曾主持本刊编务多年,她是日本大谷大学文学硕士,曾任东方佛教学院院长。今后要做的事还很多,希望读者、作者们仍本其初衷,给予本刊资助与指教,共同开创佛教的文化事业,达成觉世救人的理想。则佛教幸甚!本刊幸甚!

星云

一九七七年五月

致惠法师与全山大众

惠法师传阅山中大众:

我们告别了洛杉矾,今天七月十三日飞到圣地亚哥。

洛杉矶是一个很大、很美的都市。人口七百多万,是美国第三大都市。我们在这里参加了美西佛教会的弥陀佛七,还有南加州佛教会的供斋。越南三个佛寺本来要联合请我们吃饭,硬是给大家说越南饭菜不好吃而拒绝了。自从出国以后,吃,一直还没有成为问题。

在洛杉矶大家游得最开心,游了最有名的迪斯尼乐园两天,魔山和好莱坞各一天。这三处地方光是门票就花去美元三十元。

我们游过迪斯尼,这不愧是一个有名的游乐世界,里头精心设计的游乐设施,令人叹为观止!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有下列数处:

(一)鸟屋:人造的各种鸟类,在五色缤纷的花园里,随着乐器的伴奏,唱出各种不同的歌声,做出各种不同的动作。

(二)非洲森林:我们乘了船,两岸的大象、狮虎,做出各种奇异的姿态,士人的舞蹈,所有蛮荒异域的情景应有尽有,如野兽相争、狮虎吃人,当然这一切都是机械的,但给人的感觉就不是假的。

(三)海盗:我们乘船游在黑海里,船随海浪时高时下,见不到天空,只有飘浮的云层。海盗的船向我们不停炮轰,岛岸上堆满了奇珍异宝,有的海盗对俘虏用刑,凄惨嚎叫不绝于耳,有的海盗拍卖女人,有的海盗肆意纵火……

(四)鬼屋:就如中国传说中的十八层地狱,我们亲眼见到鬼在吃喝跳舞,但眼也未眨,就忽然不见了。那种鬼哭神嚎,让人觉得地狱也不过如此。

(五)潜水艇:我们在海底见到一些奇形怪状的东西,让人觉得又美又怕。

(六)看电影:一间可容纳千人以上的圆形大屋子,四周都是荧光幕,映现出来的是全美国的风景区,仿佛亲身置于其中,电影院带我们上山入海,走遍美国,有时电影院带我们走进林肯纪念堂,有时候我们像坐在救火车上赶去救火,奇哉怪也,真不可思议啊!

(七)空中火车、冰山飞车、相撞汽车、各种缆车、游览马车、山洞电车、水中跑车……没有一样不惊险万分。

(八)天使乐园:乘船游在弯弯曲曲的山洞里,每转一弯,就有一些天真烂漫的儿童唱歌舞蹈,形形色色的舞台,少说也有五六十个之多。

有一个下午,王良信夫人用四部车子带我们游了好莱坞。

最初,我反对去参观,以为拍电影的地方有什么好看,哪知去看了以后,才知道增长不少见识。

原来一部电影的完成,如鲨鱼吃人、大桥折断、怒海覆舟、冰山摧倒、洪水泛滥、狂风暴雨……我们在这里都经历了。如影城里的专车带我们行进中,忽然山上滚石纷纷而下,正当我们惊恐要大叫的时候,那些石块都停下来了;我们走在水边,忽然冒出一条大鲨鱼向我们张开血盆大口;我们车行桥上,突听“咔嚓”一声,糟啦,桥断了,正当下沉的时候,可请别怕,好像有神仙从下面把桥托起来。所谓影城,有各国特别的建筑,古代的、近代的,应有尽有,这些伟大的建筑,原来只是一面墙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