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规矩的修行
4615900000022

第22章 佛光世纪(12)

二、养成礼貌的习惯:人我相处之道在彼此恭敬礼让,所以古圣先贤非常注重恭敬的修持。经云:“佛法在恭敬中求。”“端正从恭敬中来。”在原始佛教的《阿含经》中,许多章节都载有佛陀教导父子、夫妇、朋友、上下之间互相礼敬相处的方法。后世的祖师大德们订有许多礼仪清规,为的就是要规范伦理,健全僧团;而周公制礼作乐,维系伦常,国祚因而绵长稳固。后来,“礼崩乐坏”,国势颓唐,四分五裂的结果,形成春秋时代互相争霸,生灵涂炭的局面,孔子因而大力提倡礼义的教化功能,主张:“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尝谓:“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的确,一个人如果能孝顺父母,兄友弟恭,亲爱朋友,尊重师长,就不会作奸犯科,倒行逆施。所以,我们想要子女们将来拥有健全的道德观念,良好的社会关系,必须从小养成他们礼貌的习惯。

三、养成护生的观念:现在的社会之所以暴戾之气嚣张,就是因为人们没有从心里建立起尊重生命的观念。我们常看到一些青少年以虐待动物为乐,甚至作父母的还带着子女们去钓虾、钓鱼、吃海鲜、猎动物。由于他们从小不知道生命的可贵,所以长大以后,自然好勇斗狠,残杀成性,不但造成社会乱相,也为自己招来无边祸患。

经云:“一切皆惧死,莫不畏杖痛,恕己可为譬,勿杀切行杖。能常安群生,不加诸楚毒,现世不逢害,后世常安稳。”父母爱护子女,应该告诉他们众生一体,易地而处的观念,培养他们仁慈护生的美德,崇尚和平的性格。

四、养成勤劳的本质:贪逸恶劳是人类的通病,由于贪逸,造成精神散漫,做事就不容易成功;由于恶劳,所希求近利,求速成,遇到挫折困难就退缩不前,结果一事无成。所谓:“勤有功,嬉无益。”历史上许多伟人都是白手起家,精进有成。世间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好吃懒做的人即使万贯家财也会败坏殆尽。所以,教育子女必须让他们从小养成勤于劳动,勤于学习,勤于思考,勤于做人的本质。

机器不动就会生锈,池水不流就会生虫,懂得奋发向上,服务大众的人,必定能够突破一切险阻,开创远大的未来。子女们努力勤劳,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生活,才是父母最大的成就。

五、养成感恩的美德:“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怨天尤人,不但于事无补,反而起惑造业,空费光阴。我们如果能拥有事事感恩的美德,对人生常怀希望,对社会常思报答,就不容易被一时的挫败所打倒。佛门里有一句话说:“吃现成饭当思来处不易。”想想眼前的一粥一缕,一砖一瓦是经过多少人工的辛勤、多少血汗的结晶累积而成,我们应该心存感念。除了父母养育劬劳、师长谆谆教诲、大众供给日用、国家覆护色身的恩惠之外,还有太阳供我光明,空气供我呼吸,雨水供我洗涤,花草树木供我欣赏,鸢飞鱼跃为我良伴。我们应该时感惭愧,自己何功何德,而能领受宇宙世问的种种供给?一个人若能经常怀抱感恩的心情看待整个世界,必定觉得自己很富有,世间很可爱,不但没有资格自暴自弃,无所事事,还会加倍勤奋努力,奉献社会大众,将快乐喜悦分享给别人。所以想要儿女拥有快乐通达的人生观,在社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养成他们感恩的美德。

六、养成佛法的认知:“学佛的孩子不会变坏。”因为佛法不但是世间的真理,也是做人的根本,例如:懂得因果业报原理的人,不但不会为非作歹,甚至会积极行善;懂得持守五戒十善的人,不但不会侵犯他人,甚至会喜舍布施;懂得以四摄法结交朋友的人,必定人缘很好;懂得以六度行应世接物的人,必定事业有成;懂得以四无量心利他无我的人,必定身心健康愉快;懂得以禅净中道安排生活的人,必定过得幸福美满。所以身为父母者,应该让子女在心田里种下菩提种子,让他们从小就懂得爱惜自己的福德因缘,开发自己心里的能源宝藏,从而负起人生应有的责任,完成圆满的道德人格。

七、养成合群的性格:性情古怪的人不但人际关系不好,而且偏激易怒,悲观消极,这些都与成长的境遇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为人父母者应该时时注意子女的心态,最重要的,就是在平日培养他们合群的性格。

佛经中说的五种非人:“应笑而不笑,应喜而不喜,应慈而不慈,闻恶而不改,闻善而不乐。”可说一语道尽性格异常的现象。怎样才算是性格正常的人呢?一个性格正常的人,首先,应该随缘合众,即使自己一无所有,无法帮助别人,也要随心欢喜,随口赞叹;其次,应该慈悲应世,随时随地,尽己所能,为人拔苦与乐;第三,应该闻过能改,懂得认错回头,改往修来,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第四,应该与人为善,互助合作,团结一致,共成美事。父母应该以各种方式善诱子女养成合群的性格,好让他们将来都能立足社会,与人共事。

八、养成信仰的情操:人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先是需要衣、食、住、行来给予温饱,然而随着年龄的成长,一旦基本的欲望满足之后,就会想要去寻求解除烦恼,离苦得乐的方法,尤其在接触五花八门的社会之后,身心常感茫然,如果这时能拥有正确的信仰,就能帮助我们度过种种风风雨雨、毁誉得失。佛教信仰的对象——佛陀,不但具有历史的真实性,而且道德高尚,戒行清净,智慧圆满;佛教信仰的内容,主要在教人探索内心的宝藏,追寻大我的人生,扩大无限的心胸,实现自我的价值,这些不但能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安身立命,解脱烦忧,更能让我们开展无边的眼界,得到究竟的喜悦。所以,各位身为佛光会员的父母们,将财富传给子女不一定能让他们得到幸福,信仰的情操才能让他们受用无穷。希望大家经常带子女们前来听经闻法,参加佛光会的活动,让他们在无形中得受法益。所谓:“千年暗室,一灯自明。”“灯灯相传,分灯无尽。”将佛法信仰的明灯流传下去,照亮自他,才是最珍贵的传家之宝。

总之,父母们不要只偏重子女们知识技能的获得,最重要的,是要照顾到他们身心的健康,养成他们信受的教育、礼貌的习惯、护生的观念、勤劳的本质、感恩的美德、佛法的认知、合群的性格、信仰的情操,让他们将来都能走在康庄的大道上,享受幸福美满的人生。

(一九九五年五月)

檀讲师应具备的条件

随着佛教发展的国际化,仅凭少数的出家僧众在世界弘法已不敷所需,而在家信众中不乏学养丰富之士,所以佛光会成立“檀讲师”制度,鼓励在家居士与出家僧众一起担负弘扬佛法的神圣使命。现在让我来说明檀讲师应具备的条件有哪些?

一、正知正见:檀讲师除了对三宝必须虔诚敬信之外,对佛法尤其要有正知正见的认识。一个人如果缺乏正知正见,就好像一艘没有掌舵的船,航行在茫茫大海之中,不但不知何去何从,而且有覆舟灭顶之虞。佛教的八正道将正见放在第一,其重要性可见一斑。如果没有正知正见,一切的佛法都是偏执。何谓正知正见?懂得明因识果是正知正见,了解业报缘起是正知正见,分辨善恶是非是正知正见,明白佛道永恒是正知正见。檀讲师能拥有正确的观念,坚定的信仰,才能带领大家航向光明美满的人生,到达解脱安乐的彼岸。

二、信戒定慧:信,是我们对佛教要有正确的信心,也就是必须具备四不坏信:对教主佛陀,我们要有坚定的信念;对佛陀的教法,我们要信受奉行;对教团,要信守不渝;对佛光会,要肯定忠诚;尤其在学佛修行的道路上,不论遇到任何困难挫折,我们都不能改变信心道念。《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增长一切诸善根。”记得过去佛光山制作了一个电视节目叫“信心门”,颇受社会大众好评,主要就是因为它的内容能鼓舞大众对生命的信心与勇气。因此只要有信心,无论遇到任何异说纷纭,任何邪见颠倒,我们都能勇于克服,无坚不摧。

戒,有五戒、六法戒、八关斋戒、十善戒、菩萨戒……等,所有戒律都能规范我们的身心。经典中常以譬喻来说明“戒”的重要性,例如:戒如良师,能指导我们清净三业;戒如良轨.能指引正路;戒如城池,能保护我们的法身慧命;戒如水囊,能解除热恼,让我们获得清凉;戒如明灯,能照破无明,找回般若自性……所以,戒是我们做人的基础,是一切善法的初基,是法身慧命之所依。因此,我们要严守戒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