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规矩的修行
4615900000016

第16章 佛光世纪(6)

一、从僧众到信众:僧,有形象僧,有胜义僧。出家僧众住持正法,固然被称为僧宝,如果在家信众心在佛道,身行佛法,又何尝不是胜义僧呢?例如:在经典中,维摩居士挺身而出,呵斥小乘行人不达实相;胜鬘夫人自说大乘法门,阐释如来藏义;宝锦龙女不卑不亢,与文殊菩萨畅论空义;月上童女凌空说法,破众贪欲。在历史上,裴休宰相为圭峰宗密之著述撰写序文,迎黄檗希运于宛陵共论禅道;耶律楚材以柔辅政,以慈止杀,使万千生灵免于涂炭之苦;杨仁山成立金陵刻经处,讲学于衹洹精舍,开中国近代佛学之风;吕碧城将佛经译为英文,斥资流通,乃佛法传人欧美的功臣之一。凡此可见在家信众之中,不乏才干之士,国际佛光会成立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将全球广大的在家信众组织起来,予以培训,使他们也能发挥一己的力量,担负弘法大任。我深信,僧俗二众若能合作无间,相辅相成,则犹如超人同运双臂,大鹏高展双翼,必定可以将佛教带入更高更远的境界。

二、从寺院到社会:过去的人想要听经闻法都必须到寺院里去,没有寺院的地方鲜有佛法可言,因此我们在世界各地成立佛光会,期使全球每个角落都能佛光普照,法水长流。佛光会员除了以当仁不让的决心,在各地开疆拓土,遍撒菩提种子之外,更应深入本土社会,参与净化人心的工作。

只要我们有心,不但公园广场、十字街头、学校教室可以作为弘法的道场,乃至厂房车库、监牢狱所、家庭客厅、公司行号都可以成为布教的讲堂。希望各位会员都能同心同德,将我们的家园建设成佛化的社会。

三、从自学到他学:过去农业时代,交通不便,想要研究佛理,大部分都只能靠自修阅读,所以为了求法,善财童子不惜千辛万苦,南巡参学,遍访五十三位大善知识;玄奘大师冒着生命危险,西行取经,走访百余个国家;年高八十的赵州禅师翻山越岭,一介女身的无尽藏尼踏破芒鞋。他们刻苦求道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不过现代科技进步了,人类彼此之间往来频繁,我们可以更有效率地取撷佛法真理,况且成就独觉果位不但属于少例,也不符合一般人的根性。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像《楞严经》中,佛陀集合二十五位菩萨、声闻,共论圆通法门;《圆觉经》中,十二位大士聚集一堂,与佛陀问答圆觉妙理,凡此均令在场众生悉发无上道念。所以我认为:参学不仅应该“向他学”,还必须“助他学”,各位佛光会员可以成立读书会、研究会、讨论会、座谈会,邀请法侣道友,互相切磋,或者自己做不请之友,为人讲说,以期教学相长,自他二利。

四、从静态到动态:昔日佛教的弘传方式,崇尚参禅打坐、念佛观想,这固然是个人修持上不可或缺的训练,但太过注重的结果,使得许多人误解佛教是一个消极避世的宗教。

其实佛教有八万四千种法门,早期弘传教义的方式不但积极入世,也非常活泼;像佛世时,即以歌咏赞呗传法给跋提比丘、优波利尊者、目连、阿难、难陀、婆耆舍等人;佛陀每次说法前,也总是发出各色毫光,并以各种悦耳的声音,让听众见闻欢喜,而天龙八部也纷纷奏乐散花,一面表示礼敬,一面助长声势;每天清晨,佛陀与诸弟子都借着托钵乞食,深入民间,为众说法;公元二世纪,马鸣菩萨、戒日王甚至自编佛舞、佛剧,请人演出。宋朝理学家朱熹曾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止水固然可以看清自己的本来面目,流水顺势俯冲,遇石则转,在动中凝聚力量,在动中随缘任运,不是更能发挥生命的活力吗?

所谓“法轮常转,佛日增辉”,法轮要经常转动,佛教才能兴隆,尤其在今天这个注重声音、色彩的世界里,我们更应该动员大家一起共修、巡访寺院、朝山礼佛、听闻佛法。此外,我们还可以动员大家举办园游义卖、发起圣歌表演、举行素食比赛、成立各种球队。

古德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宇宙间,春夏秋冬、生老病死、成住坏空、开花结果,哪一样不是在动中展现生机?在动中自我更新?希望大家把握“动”的契机,将大家动员起来,行菩萨道,将佛教带动起来,光照普世。

五、从弟子到教师:社会上,一般的机关行号都会就员工的工作年资、业绩表现给予升迁的管道,但是在佛教界,在家信众尽管皈依多年,学养深厚,却只能以弟子自居,无法提升地位。为打破这种不平等的现象,佛光会特地建立檀讲师制度,凡符合条件者,经由总会审核后,均颁以檀讲师、檀教师、檀导师资格,期使有德有能者都能从弟子提升为老师。

宇宙何其浩瀚!唯有僧俗二众同心协力,弘扬法义,才能广度三千世界的四生九有。所以在佛经里,佛陀经常赞叹卫法护教不遗余力的善男信女、天兵神将,乃至傍生异类、阎罗鬼王,授记他们将来得以悟道成佛,普度众生如恒河沙,这无非是一种肯定成就的鼓励。观音、弥勒、文殊、普贤经常游走四方,弘法利生,所以大家尊称他们为“大士”,“大士”就是导师之意。希望大家都能见贤思齐,不断充实自己,研究佛学,好好把握机会,考取檀讲师、檀教师、檀导师,共同为弘扬佛法而努力。

六、从本土到世界:佛教向来没有地域观念,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每逢说法,非以一地、一国为对象,说到地方就是三千大干世界,谈到听众就说十方一切众生,甚至佛陀涅槃以后,舍利还分到八个国家。《维摩诘经》中,众香佛国香积如来以香钵盛满香饭,遣九百万菩萨来诣娑婆世界,供养释迦牟尼佛;《阿弥陀经》里,极乐世界诸上善人每日清旦,各以衣裓,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凡此都说明了佛教是一个极具世界宏观的宗教。所以,我们设立国际佛光会,就是希望大家能从本土的佛教扩展开来,与世界各地的佛教互通信息,合作无间,期使每一地与每一地之间的佛教都能如梵网宝珠一样,交相辉映,光照大千,让一切众生都能共沐在佛陀的慈光之中,于无上菩提道永不退转。

佛光会的方向是从僧众到信众,从寺院到社会,从自学到他学,从静态到动态,从弟子到教师,从本土到世界,所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我希望大家都能从传统的窠臼中跳脱出来,迎向崭新的未来.共建美好的佛国!

(一九九四年一月)

佛光会员应有四种性格

佛光会员除了要发扬佛光会的宗旨、性格、使命、目的外,会员本身还要有四种性格,才能强化素质,增进能力,这四种性格是:

一、群我要有国际性格:现在世界各国纷纷由专制独裁进展到民主自由,由一元进展到多元,由静态安定进展到动态竞争,由农业进展到工商业。在新社会中,随着个人意识加强,私人自由增多,群我之间的活动发生密切的关系,个人的事务成为公众的事务,公众的事务也成为个人的事务,群我之间关系越来越密切。再加上近年来科技进步,资讯发达,社会的活动不再由国家主控,而是由一群人与一群人、组织与组织之间的互动关系所引导,整个世界俨如一个国际大家庭,如果我们能由此体悟“万法缘起”的真理,进而互助合作,自他兼济,则《华严经》中光光相摄、重重无碍的理想世界将是指日可待之事。我们佛光会员走在时代的前端,自当身先士卒,以“群我国际化”的观念引领世人迈向和平大道。因此,我在这里建议诸位会员:

(一)每个月至少得到一次国际资讯,以与世界脉搏同步跳动。

(二)一年至少要招待十位国际朋友,以促进彼此交流。

(三)一年至少要对国际人士提供五次协助,以广结善缘。

(四)每三年至少要有一次国际旅行,以增进见闻。

二、佛法要有人间性格:佛教是以“人”为本的宗教,因为人是十法界上升下沉的枢纽,所以不唯十方诸佛皆在人间成道、度众,所有的高僧大德也都是在人间修行、弘法,像菩提达摩的一苇渡江,法显、玄奘的西行取经,鉴真、隐元的东渡弘法,乃至寒山、拾得的典座行堂,无非都是为了将佛法落实人间,以妙谛利喜众生。

遗憾的是,许多人一开始学佛就急着闭关修行,以求了生脱死,其实生的问题尚未解决,焉能谈死?阿弥陀佛虽慈悲接引众生往生净土,但也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不先福利人间,积集道粮,哪里能了生脱死?

佛陀之所以成就佛道,也必须在人间“三衹修福慧,百劫修相好”。不先成就人间事业,不先庄严人间世界,而想自己一个人成就正觉,实无异缘木求鱼,无有是处!佛光会员要光大圣教,圆满菩提,必先要有“佛法人间化”的观念,所以我希望各位能做到:

1.思想言行人间化:我们要歌颂人间的善美,赞叹人间的和乐,推动利他的工作,发起助人的服务,尊敬贤者,友爱同侪,感恩知足,喜舍为善,创造美好的人间。

2.发心立愿人间化:我们要发向道心,健全自我;发慈悲心,普利群生;发头陀愿,努力作务;发菩提愿,完成佛道。只要对人间有心,对众生有愿,必能庄严人间道场,利益人间有情。

3.福乐财富人间化:我们要鼓励净财的增多、禅悦的妙用,即使人间福乐财富有限,我们也应从佛法里体会无穷的法乐,从信仰里探索无尽的财富,从而拥有全面的人间。

4.修行实践人间化:五戒十善、四无量心、四弘誓愿、六波罗蜜都是人间化的修行法门,大家若能依教奉行,努力实践,人间就是净土。

三、理念要有未来性格:过去的佛教界思想故步自封,行事墨守成规,既缺乏高瞻远瞩的见解,又没有大刀阔斧的魄力,只求随缘随喜,所以佛化事业乏人问津,即使在教理、教制上创新突破,也有后继无人之虞。在进入瞬息万变的二十一世纪之际,如果佛子们继续保持因循苟且的态度,恐将无法因应世局,遑论光大圣教,利济众生。所以,我在此呼吁所有佛光会员们应将“理念未来化”,并且做到下列四点:

(一)注意未来的世界趋势:未来的世界充满危机与转机,所涵盖的层面包括社会、科技、环境、经济、政治,它们交相影响,变化迅速,我们唯有主动了解,洞悉变数,因应变化,才能掌握未来。

(二)研究未来的佛教发展:佛教的发展必须与时俱进,才能发挥应机度众的功效,所以我们应该积极研究未来佛教发展的方向,并且统筹策划,让佛教的资源得以有效使用。

(三)前瞻未来的佛光会务:佛光会任重道远,我们应该为弘法、教育、文化、活动等会务厘订五年、十年、二十年、五十年,乃至百年计划。

(四)规划未来的人生步骤:阿罗汉道有四向四果,大乘菩萨有五十二个阶位,凡此显示佛教是一个讲究生涯规划的宗教。佛光会员也应分析自己的个性,为未来订下计划。善于说法者发心考取檀讲师、檀教师、檀导师;乐于文教者研究经论,以文字般若弘法利生;善于行政者,除参加佛光会举办的干部研讨会之外,自我也应该充实相关知识;乐于修持者,一门深入,多方参学。

四、制度要有统一性格:大乘佛教的八大宗派,禅门的五家七宗,各有道风,这是很正常的。然而各家的佛像式样、寺院规模、礼仪程序、庆典方式也是五花八门,各具特色。长此以往,大家各行其道,结果削弱佛教的力量,实在可惜!

有规矩,才能成方圆,佛光会想要持续发展,必得要将“制度统一化”,例如:

(一)莲花手印统一:只要一看到莲花手印,就知道彼此在打招呼。

(二)佛光会服统一:走到世界各地,立刻可以感受到团队的精神。

(三)修行方法统一:无论行至何处,都能畅怀共修,交流心意。

(四)唱颂偈语统一:从共同的理念达到三业的清净,教团的和谐。

除此以外,我们还要有统一的助念程序、活动方式、会议程序、礼仪称呼,大家都能在一师一道的原则下,团结合作,共创美好的未来。

如果大家都能以“群我国际化”自利利他,以“佛法人间化”利喜众生,以“理念未来化”突破创新,以“制度统一化”凝聚力量,则佛光会必能迅速发展,度众有成。

(一九九四年二月)

《佛光世纪》发行的功能

国际佛光会成立五年来,已拥有两个总会、一百多个协会,及分布在全球各地百万以上的会员。世界总会为加强各协会之间的联系了解,于创立之初即发行一份属于总会的刊物,订名为《佛光世纪》,其后随着各地会务蓬勃发展,各个协会如美国洛杉矶、纽约、加拿大温哥华、多伦多、法国巴黎、英国伦敦、德国柏林、澳大利亚悉尼、昆士兰、马来西亚、中国香港、菲律宾、日本东京、大阪以及中国台湾的“中华佛光总会”也纷纷编印当地的《佛光世纪》,一时之间,林林总总,热闹非凡。我希望今后每个协会都能发行一份属于当地协会的《佛光世纪》,以月刊、双月刊或季刊方式推出,因为《佛光世纪》具有下列功能:

一、联络会员的感情:由于佛光会员散居世界各地,各人有各人的思想见解、生活习惯,加上平时不常见面,彼此的情谊唯有靠《佛光世纪》来传递维持。因为透过《佛光世纪》的佳文共赏,可以抒发感情,引起共鸣;经由《佛光世纪》的会友通讯,可以相互了解;此外,由《佛光世纪》的花絮报道,可以添加生活情趣;从《佛光世纪》的世界奇闻,可以丰富日常知识。

二、提供会员的资讯:《佛光世纪》主要是让会员了解佛光会做了什么事。例如:总会推动会务的方针、作法,协、分会的各项活动,各地佛教发展近况等等,在工商业忙碌的社会中,这些资讯能让每一位会员知道佛光会的最新动态,乃至教界的重大新闻,也是人生一乐!

三、促进会员的认知:《佛光世纪》介绍阐述佛光会的宗旨、目标、精神、理念,乃至规章、条款等等,能加深会员对佛光会的了解。此外,借着督导、会长、干部、檀讲师等的开示法要,或各类开会决议摘录等,也能加强会员对佛光会的凝聚力。

四、增加会员的修学:目前各协会出版的《佛光世纪》,经常刊登会友们修持的心得、处世的感想,读后心有戚戚,能增进会员读者的信心道念。有些协会的《佛光世纪》还对当地社会问题、工作就业问题、子女教育问题、婆媳夫妻问题等多有探讨,让大家从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灵,实在是一件令人可喜的现象。此外,我更希望《佛光世纪》能像函授学校一样,提供会员修学园地,对于佛学名相、佛法概论、佛教经典、佛教人物等等都能作有系统的介绍,让大家都能借着这份刊物,增进自己的佛学素养。总之,收到一份内容充实的《佛光世纪》,就好像面对良师益友一般法喜充满,我们怎能不用心经营擘划?

《佛光世纪》可以联络会员的感情,借着文字交流心得;可以提供会员的资讯,增广大家的见闻;可以促进会员的认知,凝聚对佛光会的向心力;可以增加会员的修学,丰富我们的人生。因此希望大家能踊跃投稿,发表意见;提供资讯,充实内容;能互相勉励,努力耕耘;能发心护持,乐捐赞助。

(一九九四年三月)

怎样做个佛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