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规矩的修行
4615900000014

第14章 佛光世纪(4)

三、净化世道人心:随着科技进步,物质日益丰富,但是社会文化却越见低落,精神生活也江河日下。但见毒品殃民、暴力充斥、娼妓泛滥、道德沦丧、尔虞我诈的歪风四处蔓延,其原因固然与社会形态变迁有关,不过最主要的,还是一些像损人利己、幸灾乐祸、同归于尽、磨人为乐、信坏不信好、畏果不畏因、信假不信真等病态心理为祸最深。经云:“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我们的心好像工厂,好的工厂不但生产优良产品,而且还将余利回馈乡梓;坏的工厂不但生产劣质产品,而且制造污染为害社会。心也是如此,拥有慈悲善良的心能利己利人,怀抱贪瞋愚痴的心则自恼恼他。

孙中山先生曾说:“国者,人之积;人者,心之器。”我们想要国家富强、民生乐利,首先要匡正世道人心,除了自己必须有节制的感情态度、合理的经济生活、正当的社会关系、德化的宗教观念以外,更要以慈悲心、随喜心、感恩心、惭愧心、包容心、菩提心来净化自他,福利社会。

自佛光会成立以来,各地协、分会举办各类活动,唤醒人们迷失的心灵,已获得当地民众的肯定赞扬,其中“中华佛光总会”每年举办的“净化人心系列活动”,不但规模扩及全国,而且最具成效。希望大家再接再厉,互相切磋,为我们的社会共创美好的明天。

四、实现世界和平:由于长久以来的历史因素、种族之间的互相歧视、宗教之间的意见不一、称霸群雄的贪欲诱惑,国际之间难有宁日。加上近百年来科技发达,武器的功能日新月异,人类对战争的畏惧益深,渴望和平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因此有禁武、限核等高峰会议之举行,然而这些外在的措施虽使和平的脚步迈开,却无法完全杜绝战争的发生。因为解决纷争之道,不但需要理事配合、行解并重,更要考虑各方面的情况,非仅去除表面的乱相即可。在诸多学说之中,佛教的“六和主义”最能达成和平的效果,今将其意引申,供大家参考:

1.见和同解,亦即思想的统一,大家必须在和平上具有共识。

2.利和同均,亦即经济的均衡,大家必须在经济上互相扶持。

3.戒和同解,亦即法制的平等,大家必须奉行法制,人人平等。

4.意和同悦,亦即心意的开展,大家必须开拓心胸,诚意沟通。

5.口和无诤,亦即语言的亲切,大家必须出言委婉,话语恳切。

6.身和同住,亦即相处的和乐,大家必须彼此尊重,互相包容。

在诡谲多变的世局里,我们佛光会员幸有佛法作为指南,因此未被利诱的浊浪所淹没吞噬。在庆幸之余,我们应该进一步团结起来,共同为提倡人间佛教、建设佛光净土、净化世道人心、实现世界和平而携手合作,期使全球人类都能和合无诤,永享安乐。

(一九九三年八月)

佛光会员的展望

人为希望而活,生命因发展获得圆满,没有希望的人生将如同行尸走肉,生命也就毫无意义可言。参加佛光会,不仅使生命充满无穷的希望,更能为前途带来美好的发展。身为佛光会员有什么样的展望?在此我提出八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为自己留下信仰:有人说:“人是信仰的动物。”世间上不管是哪一种宗教,哪一种学说,都必须建立在信仰上。有了坚定的信仰,就会产生很大的力量,甚至为之赴汤蹈火在所不惜。但是,信仰有好有坏,一般而言,我们可以将信仰分成四种层次,最坏的是信仰邪师异说的“邪信”;其次是“不信”,对于生从何处来,死归何处去不想探讨,人生犹如无根的浮萍,但至少没有误入歧途;第三是信得很虔诚,但不知分辨的“迷信”,迷信虽然不好,但是凭着一片纯真的心,对于防非止恶也能产生很大的功效;最高尚的信仰应当是信仰实在实有、道德高尚、戒行清净、正法圆满、智慧超然,能帮助我们升华人格,解脱烦恼的“正信”。佛教就是建立在真理、慧解,经得起考验的正信之上。在经典里,佛陀很明确地告诉我们一切众生都有佛性,只要依法而修,都可以成就佛道。佛光会员应当从礼佛、念佛、行佛中,探索内心的宝藏,追寻无限的人生,为自己留下永恒的信仰。

二、为家庭留下贡献:一个人从呱呱坠地起,就在家庭里度过大半的时光,及至长大嫁娶,又成立另一个家庭,养儿育女。家庭不但延续生命,对于个人身心的成长,国家社稷的安定更是重要。所以,佛教对家庭幸福非常重视,像《善生经》、《玉耶女经》、《大宝积经》、《涅槃经》等佛教经典中,不但教导人们如何实践家庭伦理,还说明家庭经济如何运用得法。

佛光会员怀抱建设人间净土的理想,应当先从自己的家庭做起。为人子女者,对父母恭敬供养;为人妻子者,对丈夫守贞重节:为人丈夫者,对妻子赞美慰苦;为人父母者,对儿女谆谆善诱,不但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更重要的是,应该将佛法的明灯延续下去,代代相传,为家庭留下长远的贡献!

三、为社会留下慈悲:我们的衣、食、住、行都是由社会各行各业所供给,因此对社会,我们除了以努力工作回馈报答之外,更应配合时代,福国利民,为社会留下我们的慈悲。世界上还有什么比慈悲更可贵的呢?中国南北朝时代,佛图澄以慈心化度残暴的石勒、石虎,苍生因而得救;北魏昙曜发大悲心设立供应无缺的僧衹户、僧衹粟,饥民因而免难。今日的社会问题丛生,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大家缺乏慈悲的精神;人际之间不能和谐,就是因为大家不能易地而处;劳资之间时有冲突,也是由于上下无法互相体谅……凡此都需要慈悲的法水来滋润抚平。

唯有慈悲能化干戈为玉帛,唯有慈悲能转暴戾为祥和,佛光会员应以古德为师,以无缘大慈的精神布施欢喜,以同体大悲的胸怀济助苦难,以怨亲平等的雅量包容异己,以人我一如的精神关怀万物,为我们的社会留下可贵的慈悲。

四、为生命留下历史:人生的意义在创造宇宙继起的生命,我们踏在前人的肩上步步高升,自然也要为后世子孙留下历史的轨迹!像罗门四哲之一的僧肇虽然英年早逝,但是他的《肇论》流传至今,仍为研究佛教思想的宝典;幼年时因意外而严重残疾的亨利克拉克华伦凭着对佛法的坚定信心,博览群经,著书立说,度人无数,虽然以不惑之龄与世长辞,其嘉言懿行却足以模范后学;民国时代的太虚大师力图整理教产、教制,尽管功败垂成,然而对日后中国佛教的振兴却深具潜移默化的影响;德国高僧三界智长老虽然一生颠沛流离,三度被捕下狱,却未尝稍改志节,许多欧美人士在他的感召之下,纷纷学佛向道。可见寿命的长短不在色身的生灭,事业的大小也不在一时的成败,而在于自己对人群社会留下多少贡献?我们佛光会员应当效法前贤立德、立功、立言的精神,为有限的生命留下璀璨的历史!

五、为道场留下功德:历代的佛寺道场除了住持佛法,更发挥教育百姓、建设文化、医疗救济、帮助生产、开发交通、保护生态、利济行旅、安住军民、财务运转等功用,俨然成为大众法身慧命的第二个家庭,与我们色身肉体寄住的家庭并无二致,所以为道场发心是我们分内之事。

古德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同样的,“佛教兴亡,僧信有责。”唯有四众弟子共同护持道场,道场才能扩大弘法度众的功能。如果我们都能借着我们的口为佛教宣扬赞叹,借着我们的手脚为寺院道场分担责任,借着我们的头脑为佛教事业贡献智慧,乃至尽一己之力护法卫僧,以一瓣心香祝祷教运昌隆,佛教还会没有希望吗?众生还会没有度尽的时候吗?

护持道场能化导万千众生,功德自是不可限量。昔时,须达长者布施黄金助建衹园精舍,不但僧伽得以安住无虞,忉利天上也为他造了一座宫殿;贫穷的难陀女因诚心供养一盏小灯,不但为自他点亮了光明的佛性,百劫后更得以证果成佛,所以佛光会员为使正法永存、佛光普照,应当竭尽心力,为长养慧命的道场留下不朽的功德。

六、为众生留下善缘:佛陀在菩提树下证悟的真理中,最主要的就是缘起法则。缘,是世间最美妙的事!靠着众缘和合,无中可以生有;由于善缘加入,坏的因子得以改善。宇宙中一切事物都是相因相成,众生之间也具有同体共生的关系,人类必须摒弃过去“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弱肉强食”的概念,而改以平等互惠的观点来看待一切众生,举凡有益众生的事情,大至世界和平、保育运动,小至造桥铺路、施灯施茶、赞美鼓励,大家都应该随心尽力,共襄盛举。

希望佛光会员都能发平等心、广大心、最上乘心、无颠倒心,为十方众生留下得度的善缘。

七、为未来留下愿心:世事无常,明天永远是不可知的未来,但是坚定的愿心可以贯穿时空,万古长存!像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逐一成就,东方琉璃净土是药师如来以十二大愿庄严而成,地藏王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愿心为凄苦的炼狱带来希望,观世音菩萨“倒驾慈航,寻声救苦”的精神是娑婆暗夜里的一盏明灯,玄奘大师凭借“宁往西天一步死,不回东土一步生”的立志,鉴真大师靠着“为大事也,何惜身命”的誓言,忍人所不能忍之苦,行人所不能行之事,不但为佛教开创新的里程碑,更为众生带来得度的希望!《劝发菩提心文》中,省庵大师说:“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为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希望佛光会员能效法古圣先贤恢弘的气度,为未来的子孙留下崇高的愿心!

八、为世界留下光明:世界上最殊盛的事,莫过于光明普照。清晨的阳光驱走暗夜,温暖大地,使万物得以成熟;海边的灯塔指引方向,照亮前程,使船夫免于恐惧。佛光会员应该向阳光、灯塔学习,在苦难的地方点燃慈悲的明灯,在瞋恨的地方点燃宽恕的明灯,在怀疑的地方点燃信心的明灯,在忧伤的地方点燃喜悦的明灯,在失意的地方点燃希望的明灯,在愚痴的地方点燃般若的明灯,为这个世界留下无限的光明。

人生的价值不在长命富贵,华厦美食,而在奉献所长、服务大众;学佛的可贵也不在祈求功名、荣利,而在尽己所能,让众生证悟佛性。希望大家都能禀持“推己及人,兼善天下”的精神,为自己留下信仰,为家庭留下贡献,为社会留下慈悲,为生命留下历史,为道场留下功德,为众生留下善缘,为未来留下愿心,为世界留下光明,以期自利利他,已达达人。

(一九九三年九月)

佛光会员的胸怀

孔子云:“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圣贤有圣贤的胸怀,凡愚有凡愚的胸怀。胸怀有多大,就能成就多少事业。一个人如果胸怀一家,就能做一家之主;胸怀一里,就能作一里之长;胸怀一国,就能作一国之君;胸怀法界,就能自在放旷,作法界之王。那么,佛光会员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胸怀呢?下面我以六点来说明我对诸位的期望:

一、人在山林,心怀社会:许多人一旦学佛,便急着离开尘世,幽居山林。其实我们不一定要在有形有相的山林里居住才算出世学佛,所谓“安禅不必须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我们将自己安住在无我无相的山林之中,对感情不执不舍,对欲望不贪不拒,对世间不厌不求,对生死不怕不离,从而出离五欲六尘,超越人我对待,才是所谓的出世修行。

学佛者不但必须拥有出世的思想,更应该具备社会的性格。《六祖坛经》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又说:“佛法在众生中求。”释迦牟尼佛成道以后,为走入社会,接近大众,清晨托钵乞化,余时往来于皇宫平民之间,将菩提种子散播人间,以清净法喜利乐有情,及至八十高龄,仍不惮辛劳,四处奔波弘法,这就是兼具出世思想与社会性格的最佳表现。希望佛光会员皆能以佛为师,具备人在山林,心怀社会的胸襟。

二、立足本土,放眼世界:佛陀说法,虽然以现在此世的人生为主,但一讲到时间,总是涵括过、现、未三世;一讲到空间,就是三千大干世界;一讲到众生,也是十方无边众生。而佛教经典中,观世音菩萨“游诸国土,度脱众生”,极乐圣众“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凡此无不说明佛教是一个极具世界宏观的宗教。翻开中外教史,摄摩腾、竺法兰为译经弘法,远从印度来到中国;日本最澄、韩国义湘为学习大乘佛法,跋山涉水来到中原;美国奥葛特上校为复兴锡兰佛教,千里迢迢远赴斯土;英国阿诺德教授为重建佛教圣地——菩提迦耶,四处奔走申诉;拉脱维亚的旦尼生主教为弘扬佛法,深入冰天雪地的北极圈;俄国的彻尔巴斯基博士为研习法义,数度前往印度、蒙古等地参学。由于古圣先贤具有开阔的心胸,不囿于狭隘的地域观念,来往国际之间弘扬教义,互相学习,彼此观摩,合作无间,不但使佛教圣谛因此传播世界各地,十方众生也得以均沾法益。我们佛光会员也应深思效法,立足本土,放眼世界。

三、身居道场,普利大众:到寺院道场礼佛听经固然很好,但法会、讲座只是我们的源头活水,最重要的是,如果能将法喜禅悦带给家庭成员,将圆融义理运用在办公室,将学佛利益告诉亲朋好友,将佛教真谛传递给有缘之人,那么家庭、教室、农村、商店、工地、军营,乃至十字街头、蓬舍陋巷也都可以成为我们的道场。《法华经》云:“所在国土,若有读诵、解说、书写、如说修行,若经卷所在之处,若于园中,若于林中,若于树下,若于僧坊,若白衣舍,若在殿堂,若山谷旷野,是中皆应起塔供养,何以故?当知是处即是道场。”《维摩诘经》也说:“直心说是道场,深心是道场,菩提心是道场,布施是道场,三明是道场,于一念间知一切法是道场。”佛光会员若能胸怀普利大众的悲愿,懂得观机逗教的方便,则无论身在何方,都能以法水净化人心,不管位在何处,都是我们的菩提道场。

四、天堂虽好,人间为要:天人的思衣得衣,思食得食,寿命长久,轻安自在一向为人们所钦羡,但很多人不知道天堂虽好,也有不及人间之处。例如:人类能勇猛,勇猛能使我们精进修行,趋向佛道;人类能忆念,忆念能使我们记取痛苦的教训,珍惜甘甜之不易;人类能梵行,梵行能使我们知道返观自照,净化三业。而天人却因耽于逸乐,慧性常昏,不乐进修,所以福报享尽,身坏命终的时候,往往堕入恶道。人间虽有忧悲痛苦,但这些磨难挫折却是成就甘露妙果的逆增上缘,因此佛陀以“盲龟浮木”来形容人身之可贵。有两首偈语说得好:“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饥来吃饭睡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但愿佛光会员们都能珍惜难得的人身,在日常生活中修行办道,化人间为天堂,转秽土为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