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金刚经讲话
4615800000047

第47章 依报无住世界假相分(1)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①

【原典】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

“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②,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③其事”

【译文】

“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把三千大千世界都碎成微尘,你认为这些微尘多不多呢?”

“太多了,佛陀!为什么呢?如果这些微尘众,是实有恒常的体性,佛陀就不会说它多了。佛陀所说的微尘众,实是缘生的假相,并没有恒常不变的自性,只是一个假名而已。

“佛陀!如来说过,三千大千世界并非即是真实恒常的世界,也仅是一个假名而已。为什么呢?如果世界是实有的,那就是一合相。如来说的一合相,也非实有,缘生则聚,分合离散,仍然不是实有不变的一合相,也只是缘散即无,一个假名罢了。”

“须菩提!所谓一合相,没有定相可言,本是个众缘和合而有的,非空非有,如何可以言说?但是凡夫之人执著取相,贪恋执著有个真实的一合相。”

【注释】

①此分说明一合相之理。如来为恐须菩提尚有执见未泯,不了解般若真谛,未明法身应身之理,所以用三千大干世界碎为微尘,比喻应身不离法身,犹如世界是假的,就连微尘亦是虚而不实的。三千大干世界与微尘,虽异而不异,合而不离之相,但毕竟也是因缘假合而已,终有因缘离散,坏空无实的一天。

②一合相:指由众缘和合而成的一件事物,包括世出世间法。

③贪著:多求而无厌足曰贪,贪心固著而不离曰著。贪著即贪爱欲境,取相不离之谓也。为三毒之最,乃修行的最大障碍。《大智度论》“有利益我者生贪欲,违逆我者生嗔恚,此结缚不从智生,从狂惑生故是名为痴。三毒为一切烦恼之根本。”

【讲话】

前分说明正报无住,即证得佛果者,不住于佛果之相,此分延伸无住之义,再以吾人依报之器界为例,阐明微尘世界虽多,非有实体,不过是因缘聚合的幻有假相,佛陀已了知器界为因缘生灭之法,因此于三千大千世界摄化众生,不取相住著,随缘自在。

一、微尘世界虚妄建立

二、一合相者不可言说

在第十三分中说:“诸徽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微尘世界的积集,不论巨细大小都离不开因缘和合,生灭来去的假相。此分再以微尘世界的当体全空,申明返妄归真,不执著于器界的妄想攀缘心。妄心止息,才能像须菩提尊者住寂静处,得无诤、离欲三昧。

一、微尘世界虚妄建立

前分明如来法身,无去来相,又恐行者错认,有来去者是化身,无来去是法身,不知三身不曾隔绝,非一非异。众生有来去相,佛则无来去,以三身无来去,显平等之义。佛陀以目前三种世间:一、器世间,二、情世间,三、真觉世间,三番会释,依报无住,如幻如化,虚妄所建立的假相。

经文中说:“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指能修析色观空者。如此莫大之界,碎而为尘,即使二乘天眼,难以尽悉。虽然极微之尘,数量难计,但非实有其体。此微尘众,缘生相生,缘灭相灭,只是假合的幻相罢了!借器世间微尘众之聚散,以明非一非多,无去无来之事。

“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前以碎三千大千世界为微尘的析色归空观”,今再用“体色明空观”,征明微尘非色非空之义。佛说微尘众者,不过是顺世俗谛而论,有个微尘众假合之相。设以真谛而言,则一尘不立,诸法性空,生灭聚散,无有自体,是为“即非微尘众”。设依中道第一义谛而论,则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尘与非尘,原为一体,同是真如,假名不碍,故云“是名微尘众”。

《金刚经注解》说:

人人身中,有微细善思杂念,犹如大千世界微尘之多。此念无非影、响,虚妄建立,故云非做尘众。亦因转却无明烦恼之心,变作慈悲无碍之智,方入空寂智解,得大安乐,是名微尘众。

从析解因缘和台的器界色法,观其虚妄不实,如人之妄念如微尘众,幻化如影如响,无有来去处。明白器世界幻相的假谛,用一切法无自性的空观,得五蕴皆空的真谛,再更进一步,入中道第一义谛,了彻非色非空,体用无碍。

《止观大意》中,谈到观不思议境:

境为所观,观为能观。所观者何?谓阴界入,不出色心,色从心造,全体是心。故经云:“三界无别法,唯是一心作。”此之能造具足诸法,若漏无漏,非漏非无漏等,若因若果,非因非果等。故经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众生理具,诸佛已成。成之与理莫不性等。谓一一心中一切心,一一尘中一切尘;一一心中一切尘,一一尘中一切心,一一尘中一切刹,一切刹尘亦复然。诸法诸尘诸刹身,其体宛然无自性。无性本来随物变,所以相人事恒分。故我身心刹尘遍,诸佛众生亦复然。一一身土体恒同,何妨心佛众生异?异故分于染净缘,缘体本空空不空。三谛三观三非三,三一一三无所寄。谛观名别体复同,是故能所二非二,如是观时,名观心性。随缘不变故为性,不变随缘故为心。故《涅槃经》云:“能观心性,名为上定。上定者名第一义,第一义者名为佛性,佛性者名毘卢遮那。”此遮那性具三佛性。遮那遍故,三佛亦遍。故知三佛唯一刹那。三佛遍故,刹那则遍。如是观者,名观烦恼,名观法身。此观法身是观三身,是观刹那,是观海藏,是观真如,是现实相,是观众生,是观己身,是观虚空,是观中道。故此妙境为诸法本,故此妙观是诸行源。如是方离偏小邪外,所以居在十法之首。上根一观,横竖该摄,便识无相,众相宛然;即破无明,登于初住,若内外凡。故喻云:其事高广,乃至道场。中根未晓,更修下法(指更修以下“起慈悲心”及“善巧安心”等等法门)。

所谓不思议境谓“阴界入,不出色心”而言,就“色从心造,全体是心”,亦即一念刹那心,含摄空假中三谛,为不思议妙境,非离开一念识心而以真常心为依存,因为三佛性不离刹那色心。由此,“如是观者,名观烦恼,名观法身”。

宝通禅师初参石头希迁禅师时,石头禅师问道:“哪个是你的心?”

宝通回答道:“见语言者是!”

石头禅师不以为然的说道:“有见有言即是妄心,真心是离却见闻音声!”

宝通感到惭愧,日夜精勤参究,什么才是自己的真心?十天以后,宝通又再回来请示道:“上次我答的不对,今天,我知道什么是我的心了。”

石头禅师问道:“什么是你的心?”

宝通回答道:“扬眉瞬目。”

石头禅师不满意的再问道:“除却扬眉瞬目,请将你的真心拿来!”意即真心非语默动静之形相。

宝通冷汗直冒,答道:“如果扬眉瞬目处不是真心,那么我无心可取!”

石头禅师喝斥道:“你这拨无因果的野狐禅,万物的呈现,源于心识的运作,若言无心尽同谤法。见闻觉知,虽是妄心,但若不用心,不从假悟空,于空悟色法一如,体相无碍的第一义谛。又如何悟入生佛平等,烦恼即菩提,上妙不思议境呢?”

宝通禅师终于言下大悟。

微尘起于世界,轮回由于一念,妄想识心,善恶念头都在我们的一心。如何转烦恼火焰,为清凉红莲,于眼见和合的器世界的幻相,领悟到身内所依存的种种名相、地位、权势、财利、感情等建构的世界,危脆不实。如果以空观析解,这些东西和器世界的微尘众一样,不过是因缘和合,暂时生起的幻相罢了!

以前有一个国王最欢喜一个公主,从早到晚都让她跟随在身边。

有一天下了一场雨,淌着水的地面,漂着水泡,公主看见水泡,心里非常欢喜,她对国王说:“我要用水泡,做成头上蛾的花环。”

国王告诉女儿说:“这水泡不能用手抓住,怎么能拿来做花环?”

公主对国王说:“如果没有水泡做成的花环,我就绝食自杀。”

国王听了女儿的话,赶快召集能工巧匠,对他们说:“你们手艺精巧,没有做不到的事。你们赶快拿水泡来,给公主做花环。要是做不成,就杀了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