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句偈,指的是三十二分经文的哪四句偈呢?诸家所说,议论纷纷,有人认为是前分的“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有的认定是“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也有人指为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众说纷纭,无一定论。其实我们切勿被文字瞒骗,读经者要善于“转经”,而不被经所转!佛陀说的四句偈,原无定法,只是显明受持此经的福德无量无边,即使仅受持经中最短少的四句偈,所获的福德胜过布施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坚意经》说:
其有好心善意之人,闻佛明法,一心而听,能一日可;不能一日,半日可;不能半日,一时可;不能一时,半时可;不能半时,须臾可;其福不可量,不可訾也。
此好心善意之人,即是能解佛所说义,受持般若的福德性,即使须臾一念,也能获福无量。《大般若经》说,受持般若有十种利益:
(一)一切喜舍,无有施想。
(二)持戒不缺,不生戒相。
(三)行于忍力,无度众念。
(四)行于精进,离于身心。
(五)修禅定乐,不乐定境。
(六)一切魔军,不得挠乱。
(七)外道邪论,正心不动。
(八)渡生死河,达涅槃岸。
(九)于众生身,起增上悲。
(十)尽形寿命,入大乘道。
一法一偈的福德能令人弃迷得悟,由痴转慧,此福德性含藏的福德是无与伦比。因此,对经中义理能深信忆念,即是“受”,依此理,放旷无住于日用之中,即是“持”。我们对善法正道要能受持奉行,不受不持,读诵千经万论,就像牧人在计算他牛羊的数目罢了!闻法不精勤受持,蹉跎大好光阴,白白错失超凡入圣的时机。
有一天上午,佛陀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阿难也跟随着。当时,有一对年老的夫妇,佝偻着背,蹲在街道烧垃圾的地方取暖,像两只掉光羽毛的老鹄鸟,流露贪婪又悲苦的神情。
佛陀告诉阿难:“这对年老的夫妻,如果在人生四个阶段:年少、青年、壮年、中年,能够勤奋工作,节俭储蓄,就可以成为舍卫国第一或第二或第三或第四的富有长者。如果能够学道修行,精进不懈,也可以证得阿罗汉果或阿那含果或斯陀含果或须陀洹果,入贤圣位,得解脱乐。但是他们奢逸堕落,闻法不着意受持,年老时,财富散去,更错失证得解脱果位的因缘。”
佛陀语重心长地教示:“年少时,不勤奋求取富足,也不修持梵行,老年后就像老鹄鸟栖止于干涸的池畔,只能悲苦的度尽残生。”
三、般若是三世诸佛母
经文说:“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如果我们能受持四句偈等,便知了一切诸法的法身、报身、化身,及菩提果之法,都从此般若经而流出。为什么般若是三世诸佛之母呢?《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说:
如来从智慧度无极生。设人观察推其本末,过去、当来、现在诸佛,谁为母者?则当了知:智慧度无极是其母也。
为什么三世诸佛皆由般若出生?因为诸佛由般若智,证真如菩提理。又经所证之理,起般若方便智,为众生说法。因此,般若能生三世诸佛。我们要觉知般若智,证了菩提果,有三种法门可人,《优婆塞戒经》卷一:
菩提有三种,一种从闻而得,二者从思维得,三者从修而得。声闻之人,从闻得故,不名为佛。辟支佛人,从思维已,少分觉故,名辟支佛。如来无师,不依闻、思,从修而得,觉悟一切,是故名佛。
闻、思、修人三摩地,菩提虽不从闻思而得,却可从闻思而入,次第入佛地位。
般若非声色言诠,就如前分所说:“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般若是三世诸佛母,不可取著又不可言说,那么我们要如何依止无住、无著的法门?佛陀在《中阿含经》说了一则《一夜贤者经》,可作为我们的指引。
不要追悔过去的事,
不要担忧未来的事,
过去的已被现在遗弃,
而未来还有很多因缘可以创造。
审慎观察吧!
我们当下的色、受、想、行、识,
不要压制它,更不要改变它,
只要清楚它的集灭和败坏。
今日应依众善修行,
谁也无法把握,
死神的大军就站在门口!
不要让过去、现在、未来的妄心迷惑
审慎观察啊!
如此,一夜就可以成为贤者,
就像无云的晴空,
没有烦恼,没有动摇。
一夜可成贤者,一念之间也能出魔界而入佛界。四句偈能生三世诸佛,能获菩提道果。四句偈的无量妙用,我用一段故事来阐明。
有一个商人,经年累月在外地忙碌,到了岁末,赶着回家团圆。在赶路的途中,心里想着:难得回家一趟,一定得选样特别的礼物送给太太,让她开心。走到街口,看见一个老和尚,身旁竖着一面牌子,写着:我有四句偈,能免难消灾。商人十分好奇地趋前探问。
“老和尚,什么偈子这般神奇,可以让人免难消灾?”
“你要买吗?”
商人实在按捺不住心头的疑惑,就决定买下老和尚的四句偈。
“你仔细听了:向前三步想一想,退后三步想一想;前后再三要思量,如意吉祥保安康。”
商人听后,觉得老和尚念诵的偈子也没什么特别,但是已开口要买这首偈子,只得向老和尚问:“这偈子要多少钱?”
“十两黄金!”
商人一听价钱,悔不当初,气恼着这老和尚诳骗他,无奈地付了钱,再继续赶路。回到家,已经是除夕的深夜,他推开太太的房门,床头摆着两双鞋子,仔细看清楚,竟然是一双女的,一双男的。不禁怒火中烧,跑到厨房拿了一把菜刀,准备把这对奸夫淫妇杀死。
正当要动手时,一个念头闪过,那首老和尚的四句偈。于是他照着偈子,向前走三步想一想,向后走三步想一想,走动的声音,吵醒了睡梦中的太太。商人的太太看着丈夫手里拿着菜刀,吓得大叫说:“你这是在做什么?”商人指着那双男人的鞋子问:“这又是什么?”
太太一听,明白先生的意思,生气地大骂说:“逢年过节,我为了讨个吉利,把你的鞋子摆到床头陪伴我,象征人不在物在,夫妻团圆,你却误会我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还拿把刀子要来杀我……”
商人一听,猛然惊醒,自言自语:“值得!值得!这偈子不只值十两黄金,值一百两,值一万两。”
一首偈子,阻止了一场家庭悲剧的发生,我们能不信四句偈的功德能出生三世一切诸佛吗?
佛法的真如性海,一与多,大与小是无有差别。就像一颗种子,那么微小,但是它集合宇宙的煦日和风,涵盖四季的雨露霜雪,集合如此巨大的力量,使它开花结果,传播无量的未来花树。一颗种子开万千花树,是一也是多,是微小也是巨大的。
四、扬眉瞬目处处般若
第八分,从七宝布施的福德与般若四句偈福德性的校量福德,我们深刻体会般若的功德,是过去、当来、未来诸佛修行的慧炬,能照见自家宝物。佛陀在《金刚经》破了一法又立一法,立了一法再破一法,无论破或立,都是要吾人不住一法,要明究本心,会归中道。
经文中说:“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佛法者,指的是什么?
(一)能证的果智与所证的修法,都是了无所得,也无有定法可说,所以说,即非佛法。
(二)佛陀以般若无所得智而所证之法,非法界众生能晓知,所以说,即非佛法。
(三)因为法性离言说文字,本不可说,佛为度化众生,方便说之,所以说,即非佛法。
佛陀所证之果位,能证之妙法,已证之境界,不可取著语言文字,说“即非佛法”,为破众生执著诸佛有所得有所说法的“法相”。就像周利槃陀伽由念诵“扫帚”而除心垢,终获罗汉果位。“扫帚”两字非法义圣谛,为什么也能令人开悟见智?就如经文所说:“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佛法,有时候不是佛法;不是佛法,有时候却是佛法。念诵“扫帚”不是佛法,但是深心思维,不取著法非法相,反而契入大道。白居易的《僧院花》写着:
欲悟色空为佛事,故裁芳树在僧家;
细看便是华严偈,方便风开智慧花。
禅门中,有因茶盖扑落地,而觑见亲娘鼻孔;有因一片瓦石而击碎虚空,据坐大雄峰。从第一分到第八分,若能会得一法一偈,三世诸佛元在心中坐,骷髅眼中已是一片柳绿花红。
有一天,清税对曹山本寂说:“我穷困死了,请你慈悲救济我吧!”
曹山召唤他:“税阇黎!”
清税应诺一声。
曹山拍手大笑:“喂!最香醇的清原白酒都被你喝了三杯,你怎么说是滴酒未沾唇?”
我们就像《法华经》的穷子,借贷乞讨过日,混矇瞎忙一场,不知自己衣里有明珠一颗。佛陀谈显密之理,说色空之法,此说彼说,都是引导行者返观自得!吾人若能不著声色诸相,不取言说文字,降伏了贪求身外的妄心,自然能饱饮到汩汩不绝的自性芬芳。
习题:
1.为什么不清净的财物布施,无利益功德?
2.为什么法布施胜过财宝的布施?
3.四句偈的功德有多大?
4.为什么般若是三世诸佛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