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菩提禅净治心
世上的好好坏坏没有一定的标准,我的心好,看世间都是美好的;心不好,贪欲炽染看世间就不好。所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一切的境界,可以随我们的心识而转变。世界上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皆悉知悉见。
般若的人生
现实的人生,每天早出晚归,汲汲营营,为了追求功名富贵而辛勤忙碌,到头来却又不知为何辛苦为何忙。如果有了“般若”,人生就不一样了,所谓“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窗前的明月好美呀!再加上几朵梅花掩映,境界就更不同了。
生活中的穿衣吃饭,如果有了般若,穿衣吃饭的味道也会不一样。如何过般若的人生呢?
一、用般若来处事。我们做人处事,不光是用感情,也不光是用物质,而要用般若,般若就是智慧。比方说你有技能,你把技术传授给别人;你有哲学的思想、有好的道理语句贡献给别人,这就是般若。能用般若处事,做什么事情都是好事,都是善事,不会有副作用。
二、用般若来思想。一个人在举心动念间,千万不要存有贪欲、嗔恨、自私;不要处心积虑地算计别人,凡事能为别人着想,能用般若来思想,必能获得别人的信赖和敬重。
三、用般若来生活。我们的生活里如果有般若,吃饭的时候就能体会“一粥一饭来之不易”,那么这碗饭就会吃得很香,就觉得菜根有菜根的香味,就容易知足;相反的,如果你用不满的心情来吃的话,即使珍馐美味也不觉得好吃。所以有了般若,忙有忙的意义,奉献有奉献的价值,同样是穿衣吃饭,可是意义就不一样了。
四、用般若来教化。目前佛光山的佛学院有很多的青年学生报考,他们为什么要读佛教学院呢?就是想用般若的思想,想以智慧来教化人间,同时也充实自己的人生。
人生五味
过去有一个传说:阎罗王要一个人到世间来投胎,只给他三十岁的寿命。这个人嫌三十岁太少,就跟牛要了十五年,于是可以活到四十五岁;他还是不满足,又向狗要了十五年,一下子增加到六十岁了,他仍然觉得不够,又再跟猴子要了十五年,总共是七十五岁。
在这七十五年的岁月里:三十岁之前是人的岁月,所以可以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三十岁到四十五岁之间,每天为家人儿女辛苦忙碌,真是像牛马一样的生活;四十五岁到六十岁时,儿女到外乡去工作,自己独守在家里,倚门盼望儿女的归来,过着如狗一样的生活;六十岁到七十五岁时,像风中残烛,随时会油尽灯枯,这时就像山中的猴子,害怕猎人随时会带着“无常”的弓箭射中它。因此,“人”实在是很可怜!人生真是五味杂陈。
因此,我以为“人生五味”应该是:
一、童年的时候是美味。童年的时候,有父母呵护宠爱,要吃有吃,要穿有穿,是美味的人生。
二、青年的时候是甘味。青年的时候,交朋友,谈恋爱,前途充满着无限的理想、希望,是甘味的人生。
三、中年的时候是苦味。到了中年,每天为儿女、为家人做牛马,在外奔波辛劳,这时是苦味的人生。
四、老年的时候是涩味。到了老年,儿女像鸟儿一样振翅高飞,自己健康也一日不如一日了。眼睛看也看不清楚,耳朵听也听不清楚,口中吃也吃不甘味,所以老年的岁月都是涩味。
五、修行的时候是禅味。一个人假如从青少年起就懂得学道学禅,那么经过青年、中年、老年,都会有禅味。就算眼睛闭起来,不看不听,心中的世界还是一样甘美无比。
所以,人生的五味是美味、甘味、苦味、涩味、禅味,希望各位读者都能过着禅味的人生!
怎样充实人生
有人说,时间是最公平的,不管贤与不肖,每个人的一天都是二十四小时。但是同样的时间,为什么有的人日子过得很充实,有的人却浑浑噩噩地虚度一生呢?这当中就在于懂不懂得自我充实,如何自我充实。
一、生活佛法化。一般人的生活里无非是金钱、感情,每天都在人我是非、衣食住行里翻滚。生活佛法化就是除了金钱、爱情,在生活里还要增加一些慈悲、结缘、惜福的观念,甚至于明理、忍辱的佛法。所以在生活里有了佛法,懂得慈悲、忍耐、惜福、结缘,比拥有金钱、爱情更为充实。
二、信仰正觉化。人都有信仰,信仰正义、圣贤、宗教,但是信仰最要紧的是要正觉化。所谓正觉,就是要有正知、正见、正思,也就是我们的知识要正当,见解要正当,思想要正当,信仰要正当,甚至于我们的职业、所作所为和言行都要正当,所以对自己的信仰要正觉化。
三、处世平和化。做人处世是一门大学问,在这门学问中,最重要的是做人处世要和平。所以有首偈语说:“忍辱柔和是妙方,到处随缘延岁月。”尤其是在处世方面,对别人要尊敬,对自己要严格。所谓“宽以待人,严以律己”,我们希望别人怎样待我们,就要先怎样待别人。
四、修持日常化。人总要有一点端正身心的修持,而且要能持之以恒,要恒常发心,并且要日常化,所谓平常心是道。在平常的生活里,自己要有所作为,要有恒心毅力,这样子就能充实人生。
做人的四句偈
俗云:“做人难,人难做,难做人。”一点也不假。不过,如果我们懂得做人的道理,并且如是奉行,似乎也并不难。以下我提出做人的四句偈可供参考:
一、信心进步道业增。我们平常要长养自己的信心,要对自己有信心,对社会有信心,对国家有信心,对宗教有信心。无论做人处事,都要有信心,有信心才有力量,才能进步,我们的道业、事业、学业才能持续增长。
二、贪嗔净化学业成。做人最大的缺点是,人有贪欲嗔恨,这个贪嗔烦恼在我们的心里鼓动,使我们常常无法将人做好。因此,最要紧的是净化心里的贪嗔烦恼。就如衣服脏了要洗一洗,身体脏了要洗一洗,乃至于家庭中的家具、环境脏了都要洗一洗,等一切干净、净化了,才会觉得舒服。所以贪嗔净化学业成,心灵净化了,所学、所做、所修也都能有所成就。
三、做人圆融怨尤少。做人要圆融,不要偏激。所谓偏激就是偏于中道的两边,有的人不喜欢吃亏,有的人喜欢找苦吃,这两者都不对。圆融一点,怨尤就少一点,待人少怨尤,为人不怨天恨地,做人就会圆满一些。
四、口常赞叹福德全。说话要说赞叹的话。有时候,一件好事由于自己发言不慎重,对方误会了,使好事变成坏事;有时看似艰难的事,由于懂得赞美,对方一高兴,事情反而容易成功。所以口里赞叹出妙香,就会福德全。
真正的富人
人人都希望自己是个富有的人,但是富有并不一定是很有钱。有的人钱财很多,房屋田产很多,但是没有道德、智慧,这并不算是富有的人。怎么样才是真正富有的人呢?
一、外财与内财俱有。我们有心外的财富,也要有心内的财富。一个人纵使心外财富再多,但是金钱可以买到胭脂、花粉,可是买不到气质;金钱可以买到鱼肉,可是买不到食欲;金钱可以买到床铺,可是买不到睡眠;金钱可以买到书,可是买不到智慧;金钱可以买到酒肉朋友,可是买不到患难之交。所以外财不是绝对万能的,有了外财,还要有内财。心内的财富是什么呢?孔子的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之所以能居陋巷而活得很快乐,是因为他有心内的财富。所以我们要“内财与外财”兼具。
二、知识与信仰同重。知识是对现象、常理的了解。有的人很有智慧,很有知识,但是没有信仰,终究还是缺少了一份内心的财富之源。所以我们应该知识与信仰同重,以开采我们自心本性的般若智慧。
三、接受与施舍并行。有的人只晓得接受,不懂得施舍。只是一味“接受”的人,表示自己贫穷,“施舍”才是富有。所以一个真正富有的人,应该是当接受的时候接受,当施舍的时候施舍;能给得起,也能受得起。
四、拥有与享有兼备。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拥有房屋、田产等财富,能够如愿固然很好,如果不能自己拥有,至少可以享有。能够以享有代替拥有的人,是真正富有的人。
四种忍
人间最大的力量不是枪炮子弹,不是拳头武力,人间最大的力量是“忍”。任何力量在忍者的面前都要甘拜下风。忍有四种真义:
一、遭恶骂时默而不报。有人对我们恶口毁谤、无理谩骂时,我们要默而不报,用沉默来对待。不要他恶口骂你,你也回骂他,这样将会被讥为半斤八两;如果我们默不做声,以沉默来折服恶口,让对方良心苏醒,力量自然更大。
二、遇打击时心能平静。遇到他人打击我们、欺负我们时,心平气和地对待他,不要他打你一拳你也还他一拳、他踢你一脚你也还他一脚,这样谁也不比谁高尚。如果只是争一时之气,将赢不了千秋事业。
三、受忌恨时以慈对待。假如有人怀恨我们、嫉妒我们,我们不要同样以怀恨、嫉妒来对待他,而要以慈悲心来待他,要对他更加友爱,更加平和,这样就表示你的修养、力量超越了他。
四、有毁谤时感念其德。假如有人讥讽毁谤我们,我们不要气恼他,反而要感念他以往对我们的恩德。尤其要想到,越是肮脏的污泥越能生长出清净的莲花,越是黑暗的地方更要点亮心灵的灯光。因此,面对毁谤时,更应该以道德、慈悲心去感化他,如此也越能彰显自己的道德、涵养。
所以一个真正的忍者,对待恶骂、打击、毁谤都要有承担、忍耐的力量。忍的力量,胜过一切拳头刀枪。
离苦之道
人人都希望幸福快乐,不要有烦恼痛苦。如何远离烦恼痛苦呢?
一、要明因识果。我们的痛苦其来有自,比方说,贪爱美食,吃得太多,肚子就会胀痛;欺负别人,别人当然也会欺负我们,彼此都有因果关系。佛经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意思是菩萨懂得因果,知道种子播下,一定会结果,所以菩萨不随便造作恶因。然而众生愚痴,不怕造因,于是杀人、窃盗、抢劫、绑票,坏事做尽,等到恶果现前,受法律制裁,锒铛下狱时,悔之已晚!所以要远离苦恼,就要明因识果。
二、要谨言慎行。古德说“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又说“祸从口出,病从口入”,一切的灾殃祸患往往是由于一句话不小心伤了别人所造成。虽然有时是无心的,是无意的,然而“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因此,我们对自己的语言、行为要处处小心,不要刺伤别人,打击别人,给别人难堪,这样就不至于有不好的结果了。
三、要防非止恶。所谓防非止恶就是四正勤中“已作之恶令息灭,未作之恶令不生”,也就是杜绝恶行、防患未然。一个人如果能时时自我观照,不做坏事,不生起非分的心念,便能止息诸恶,而不致招致苦果。
四、要摄心正念。佛经上说,众生每天在举心动念之中,无非是罪,无非是业,只因心念微细,不容易察觉,因此任凭它带着我们造作种种恶行而不自知。因此我们要谨慎照顾自己的心念,要用般若心去慑服贪欲,用慈悲心去化解嗔恨,用清净心去修养我们的言语行为。
如何进德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学问进步,事业有成,道德增进。但是,要怎样才能进德呢?我有四点意见:
一、从谦虚中体验乐趣。做人如果骄傲怠慢、自私自利,这样的人不容易获得人缘,不容易为人所接受,也就很难体会到人生的乐趣。反之,如果我们能对人恭敬,肯低一点头,也就是懂得谦虚,别人自然会赞美你、尊重你,就能体会到当中的无穷乐趣。
二、从忍辱中培养美德。忍耐是一种力量。我们跟人相处,不可能事事顺心如意,遇到事情,首先要能忍之于口,不随便谩骂;再忍之于面,进而忍之于心,不仅脸上没有一点生气的样子,甚至心中一点都不介意。
三、从自制中克服物欲。人的欲望是无穷的,所以容易被财、色、名、食、睡等五欲,以及色、身、香、味、触、法等六尘所束缚。我们要从这五欲六尘里面挣脱出来,就必须要有克服物欲的自制力量。
四、从宁静中安顿身心。一个人一天当中至少有一小时乃至半小时属于自己的安静时间,一星期当中至少有半天不受干扰的安静时刻。所谓“宁静致远”,从宁静里得到身心的安顿。
如何祈求
一般的宗教徒,不管是信仰佛教、基督教或是一般的神道教,我想一定都有祈求的经验。但是怎样的祈求才是高贵的祈求呢?我贡献四点意见:
一、要求神明的感应,更要求内心的体验。我们有时候祈求神明给我们富贵平安、吉祥如意、升官发财,这是希求感应,但是我们更应该求内心的体验。在宗教的信仰里,内心的体验比外在的感应更重要,因为我们内心有智慧,有般若,有体验,有道德,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不必假借外面的力量来帮忙我们了,所以内心的体验更重要。
二、要求自己的平安,更要求大众的幸福。一个人只求自己平安,自己好,是不够的,大众的幸福、快乐更重要。所以慈航法师说:
“只要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大家幸福,我才能幸福;大家平安,我才能平安;大家不幸福平安,我也不能幸福平安。
三、要求世间的富贵,更要求出世的圣财。世间的富贵是有限的,出世的圣财是无尽的。比方说,我自己有禅定,有般若智慧,有惭愧心,有忏悔的美德,这比世界上的富贵更重要。
四、要求色身的延长,更要求生命的永恒。一个人不管是活到一百岁、一百二十岁,或者是再高的寿命,也仍然是有限的,不如求永恒的生命。所谓永恒的生命就是立德、立功、立言,这才是不死的生命。
缘
俗语说“独木不成林”,世间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靠很多的条件,所谓“因缘和合”而成。没有很多好条件,单独个人是不能成功的。一个人所以能生存、成长,是因为有父母生养我们,老师教导我们,社会国家供应我们,乃至于士农工商织布、种田,我们才有衣穿,才有饭吃,若没有这些因缘,单独的我就无法存在了。又如,必须有钢筋、水泥、砂石等材料融合,才能成就一栋房子;一棵树、一朵花,也是由种子、土壤、水分、阳光、空气等因缘和合,才能成长开花结果。所以没有很多的条件,树也不能长,花也不能开,房子也不能建,人也无法生存。
因此,因缘是很可贵的,我们要珍惜因缘,感谢因缘。譬如我们每天早上打开报纸就可以知道天下事,如果没有那么多记者采访新闻,我们就没有报纸可看。晚上打开电视机,如果没有许多演艺人员表演,我们就没有节目可观赏。所以世界大众成就我们,就是我们的存在因缘。
谈到因缘,我想到二十多年前,我在佛光山建设接引大佛。当大佛落成开光的时候,我曾说了四句偈:“取西来之泉水,采高屏之砂石;集全台之人力,建最高之大佛。”
一、取西来之泉水。当初建那一尊一百二十尺高的接引大佛,是从远在二三百公尺以外的深沟里的西来泉,将泉水一桶一桶地提上去,拌和砂石慢慢建成的。
二、采高屏之砂石。接引大佛的砂石,则是从高屏溪里一砂一石慢慢采上来的。
三、集全台之人力。大佛的建造受到好多人的帮忙,就是有这么多的人力、这么好的因缘,才能把大佛圆满建成。
四、建最高之大佛。大佛高一百二十尺,是佛光山景观最显著的标志,也是排名全世界十大佛之一。他的荣耀,他的成就,都是因缘所促成的。所以“缘”与我们人生的成败息息相关,我们应该感谢因缘。
如何广结善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