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星云大师《心经》五讲
4615500000010

第10章 第5讲:开般若的慧眼(1)

各位菩萨们,我这里有一卷《般若心经》的样本,我四岁就会背《般若心经》。

我很喜欢《般若心经》。

今天是最后一天,你们认为这几天来,我讲《般若心经》有一句是迷信的话吗?

讲经要头尾圆满,我前四天都讲得好慢,这是一个礼拜的教材,不过没有那么多时间。为了要圆满不可以遗漏,我特地叫他们把一卷经印起来,让大家每一个字都能念到。

现在我用极短的时间,用白话文把它翻译成好懂的话,从头到尾翻译以后,我再来发挥它的义理。

各位可以对照着我说的一起看。

有—位能观照自他的菩萨,叫观自在菩萨,当他观照到五蕴皆空的时候,因为是行深般若波罗蜜,所以他就能度一切苦厄。

这是摘录《大般若经》的片段,所以接下来释迦牟尼佛对舍利弗说,舍利子,舍利子就是舍利弗。我们中国这个“子”是对男人的美称,如孔子、孟子、老子、苟子。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也是这样,是有无不二。

佛陀又再说:“舍利弗啊,诸法空的真理,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在量上、在质上、在境位的上面,都不加以分别。”

所以空中没有色这个名称,也没有受想行识这许多分别。

下面就是今天要讲的无眼、耳、鼻、舌、身、意,也无色、声、香、昧、触、法,也无眼界,乃至于无意识界,十八界都没有。

前面已跟各位稍微提到,眼、耳、鼻、舌、身、意叫做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叫做六尘,就是现象界的世界。我们的神经系统六根接触到外境就产生了六种认识,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心识,六识。

六根是生理的,指我这个身体,六尘是外面的世界。我们这个身体和这个世界接触了以后,有六种认识,就是眼、耳、鼻、舌、身、心的认识。

生理的六根,认识了物理的六尘,产生了心理的六识,这叫十八界。它每一个法都有一个界限,这生理的、物理的、心理的,三六有十八个不同的界限。

下面说到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是讲佛教的十二因缘。人生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未来,有十二个关系连续的阶段。

常有人问,人是从哪里来?

《般若心经》解释得很明白,从无明来的。

不明白人怎么样来?

有时候你很无明,无明就你不明白。实际上,整个人生、宇宙,我们的过去,甚至未来,我们哪里明白呢?

无明究竟是一个什么东西?可以说就是我们不明不白的一个生死,一个源流、一个根本,在《般若心经》里面说没有人是从无明来的,无无明也没有无无明尽,无老死也没有老死尽,这个十二因缘的名相就不细说了。看起来人生有过去、现在、未来,有阶段性,实际上它是不可如此说的。

根本的佛教有四圣谛,苦、集、灭、道。这个四个纲目展开,就是佛教的一切。

我们人生是苦和集相互的关系,集就是业力积集,我们有过去烦恼的业集,就有现生的苦难。

现生的苦难容易解决,只要是一种因果关系,就可以消灭掉。只要你学习、修道,进入到不生不灭的涅巢,那就完成了般若的功用。

但是在般若里,无苦集灭道.这种阶段性的、分别性的都不可以说。

无智亦无得。

不能说我有般若的智慧,我有得到菩提,得到佛果,这是不能说的。为什么呢?要无所得,才叫菩提萨捶,才叫做完成。

《心经》这一部经,才两百六十个字的经文,都在讲“无”,无六根、无六识、无六尘,无十二因缘,无苦集灭道四圣谛,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所以我们要修无修的修行,要证无证的佛果,这才是超越。

同样的,《金刚经》里面也说布施要无相,度众生要无我,《金刚经》的主体就是无我度生、无相布施。无相布施就是布施了,不要着相,度生了,也不要执著我。所以《金刚经》里面说:若卵生、若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我皆令人无余涅槃,却也无得灭度者。实在说人人都是佛,哪里要我去度他呢?

这一段的主要意思,就是舍弃了世间的、分别的、有形相的一切,所谓无所得,然后有个有所得的菩提萨埵。

无了以后还是可以依般若波罗蜜多的缘故,心无挂碍。因为无挂碍,就没有恐怖,就能远离颠倒梦想,可以获得究竟的安乐,这叫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他也是依般若波罗蜜多,才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到无上正等正觉。

因为这样的缘故,我们知道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咒就是佛语。大悲咒、楞严咒是什么语言呢?不是英文、也不是葡萄牙文、西班牙文,那是佛与佛之间的语言,佛与佛的密语。

般若就好像这种咒语一样,可以除一切苦,真实不虚,绝对不假,所以说是般若波罗蜜多咒。下面就说般若波罗蜜多的咒语。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这是什么意思呢?把它翻译成中国话就是说:去喔,去喔,大家一起去喔,赶快藉由这个般若正觉的得度的方法,一起去到究竟的涅檠。

把《般若心经》讲完,现在再回头,讲一点里面衍生的意思,然后再加以说明。

有个小沙弥在念《般若心经》的时候,念到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时,嗯,好奇怪喔。他疑惑就找师父,“师父,这是什么?”“眼睛。”“这是什么?“耳朵。”“你怎么什么都不知道?”这鼻子呢?鼻子是什么都不知道?“我知道明明有眼睛、耳朵、鼻子,怎么经文里面说无眼耳鼻舌身意呢?”

我们眼睛看到的就是对的吗?我们亲眼见到的错误可多呢。

现代人盥洗多用浴盆,躺在浴盆里面盥洗,看到自己的腿,“我的腿只剩这么短啊?”

腿在水里变形了。

实际是没有变,是我们的眼睛看错了。

一个玻璃杯,我们放一支筷子进去,筷子是直直的,不过这水一动,筷子变得弯弯曲曲的。有弯弯曲曲吗?拿出来它还是直的,眼睛看错了。

所以眼睛看到的,由于是认识,常常会有认识错误。

我们看到天上的月亮,云在飘,月亮走得那么快,其实月亮没有动,是云在飘。

我不太了解人家一些私人的事情,不可以随便说我亲眼看到的,因为实际不是那么一回事。

我亲耳听到的,也不对。

抗战期间,日本人常常用飞机到中国大陆轰炸,一拉警报,有人问:“多少飞机来轰炸?”

“是一架飞机。”

各位听是一架飞机。

再一个人问:“究竟是多少飞机来轰炸?”

“就是十一架飞机啊。”

讲起来是十一架就是十一架。到后来有多少飞机来轰炸?九十一架飞机啊!

你看三个人这样一传,从一架就变成九十一架了。

因此,眼耳鼻舌身,都是凭感觉、感受的东西,会变化,不实在。

如果有般若.我们就不会凭眼耳鼻舌身意去分别,而用一种无分别智。这个无分别智就是般若,无智亦无得的无分别。它好像镜子一样,你是什么人,长短方圆,镜子是不分别的,它把你的原形还给你,照给你看。

我们大多处在虚妄的意识,虚妄的六尘的人间,过着虚妄不实在的生活,因为般若没有现前。

必须有般若,才能远离颠倒梦想,才能没有恐怖、没有挂碍。

有了般若智慧,人生就有快乐。

有一位金代禅师非常喜欢兰花,他养了好多名种的兰花。

有一次他要出门办事,就招呼徒弟:“沙弥啊,替我好好地保护兰花,记得浇水、照顾喔!”

没想到沙弥不小心把兰花架碰倒了,许多兰花“砰砰砰”摔得粉碎。

沙弥心里想:这不得了,我把师父心爱的兰花都打坏了,他回来不知道要如何生气。

师父回来了,他赶快跪下来说:“师父慈悲,我把兰花都打碎了,求你老人家不要生气。”

师父反过来对徒弟说:“徒弟,我种兰花不是为了生气才种的。”

这一句话很有般若,你们夫妻偶尔有误会要吵架,要想我们结婚不是为了吵架的。

为儿女受气,养儿养女不是为了生气的。

交朋友也不是为了生气的。

到世界上来做人不是为了生气的。

为什么不快快乐乐地过般若生活,要生气做什么呢?

一个信徒到寺庙拜访住持大和尚,一个老和尚先出来接待,他说大和尚等一下就来。

大和尚到了,大和尚就是校长,就是住持,就是亲教师,寺庙里只有住持可以称大和尚。

大和尚本人一到,当然就和客人讲话,老和尚站在旁边。

年轻的住持对年老的老和尚说:“去倒杯茶给客人。”

老和尚奉命去倒杯茶来。

再去切一盘水果来。

老和尚又去切水果来请客人。

谈过以后,年轻的住持留客人吃饭,“我先去办事,你陪这位客人。”

年轻的住持走了以后,客人心里想:这个住持年纪轻轻的,在老和尚前面卖老、摆架子,实在不应该。

他等住持走远了,问老和尚,“刚才这个住持跟你是什么关系?”

“他是我的徒弟。”

“徒弟怎么对你那么不客气?”

“不能这样说,我的徒弟对我好得很!”

“怎么好?他叫你倒茶。”

“是啊!他只叫我倒茶。他没叫我烧茶,烧茶就比较辛苦。”

“他命令你切水果来给我吃。”

“他只是指示我切水果给你.他没有叫我去种水果,种水果就很辛苦。”

客人一听,“究竟是师父大还是徒弟大呀?”

“出家人还分什么大小,他年纪轻,体力好,能做大事。我年老啦,没有用,只能倒倒茶、切切水果,大家分工合作嘛!”

这个老和尚很有般若。

假如各位家里的儿女或者媳妇,尤其媳妇,他跟你们说:“爸爸、妈妈,倒茶来给客人喝。”

“爸爸、妈妈,赶快去煮饭!”

你们作何想法呢?

所以,有般若跟没有般若,苦乐就不一样。

般若究竟是怎样才有呢?怎么发生呢?

有时候学都学不来。

我记得钱穆博士四十年前在台北讲禅时讲过一个公案,他说一个老贼要退休了,想把技术通通传给小徒弟。偷的技术怎么传?

这个老贼相约一起去偷东西。

“这一家好像睡觉了,灯火暗下来,徒弟,可以下手了。”

徒弟当然翻墙、开窗进到房子里面,正要下手找东西的时候。

这个老贼师傅在外面大叫:“有小偷!有小偷!”

夫妻两个赶快起来叫:“抓小偷!抓小偷!”

那个小偷来不及逃,怎么办?情急智生,他就打开壁橱躲到里面去了。

夫妻两个人起来看看,没什么小偷,东西也没有少。

这时候这个小偷想,我要出去,得要他们不要再找小偷,他就在里面学老鼠叫。

夫妻两个人说道:“是老鼠啦,没有什么小偷啦。”

趁他们精神松懈的时候,小偷从壁橱里一冲而出,飞奔而逃。

夫妻两个一个惊慌,再回过神来,赶快追小偷。

小偷心想,这夫妻两个家伙追来,怎么脱身呢?

刚好路边有一口井,他跑到井旁,拿颗大石头朝井里“砰”地一丢,走了。那个声音好响啊!夫妻两人说:“不得了!小偷跳井自杀了!”

小偷回到家里,向师父生气地说:“师父,岂有此理.你说要把你做贼的传家本领传授给我,你没教我反而害我!当我要下手,你竟在那里喊有小偷有小偷!”

老贼问他:“你怎么回来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