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吃茶去:与星云大师一起参禅
4615100000031

第31章 顿悟(1)

顿悟

一日夜晚,德山禅师站在崇信禅师身旁,久久不去。龙潭禅师说道:“时间已经不早,你怎么不回去休息?”德山禅师向门外走了几步,回头说道:“外面天黑!”龙潭禅师点了纸烛给德山禅师,德山禅师正想用手去接,龙潭禅师一口气又把纸烛吹灭,德山禅师于此大悟。

云水随缘

法眼文益禅师在庆辉禅师处参禅时始终不能契悟入道,于是,他就辞别庆辉禅师,开始云游四方。

有一次下大雨,途中就在一座地藏院挂单,寺里的知客师问他:“禅师你要往哪里去?”

法眼:“我没什么目的,只是随便走走罢了!”

知客师:“你对四方来去的云游方式有何感受?”

法眼:“云水随缘。”

知客师:“‘云水随缘’这句话最逍遥自在了!”

法眼禅师听后,对逍遥自在顿有所感!

吾人生活于世,虽然东奔西走,却少能云水随缘,更何况逍遥自在?

善恶一心

四祖道信禅师到牛头山访问法融禅师,见其端坐习禅,旁若无人,绝不举目看他一眼,不得已,只好向前问道:“你在这里做什么?”

法融:“观心。”

道信:“观是何人?心是何物?”

法融无法回答,便起座向四祖作礼,并问道:“大德高栖何所?”

道信:“贫道不决所止,或东或西。”

法融:“那么,你认识道信禅师吗?”

道信:“你问他做什么?”

法融:“向德滋久,冀一礼谒。”

道信:“我就是!”

法融:“因何来此?”

道信:“我特意来访,请问除此之外,还有哪里可以宴息?”

法融:“东边有一个小庵。”

四祖道信便叫他带路。到了那里,看到茅庵四周有许多虎狼之类的脚印,四祖便举起两手作恐怖的状态。法融禅师看到时,便说:“你还有这个(恐惧)在吗?”

四祖反问:“你刚才看见了什么?”

法融又无法对答,便请四祖道信坐下。道信在法融入内取茶时,在对面他的座位上书写一个“佛”字。当法融回来将要坐下时,一看“佛”字悚然震惊,认为怎可坐在佛上,这是大不敬的事。四祖也笑着问:“你还有这个在吗?”

法融听后,茫然不知所对。

生死勘不破,就有恐怖;荣辱勘不破,就有得失;贵贱勘不破,就有分别;生佛勘不破,就有颠倒。难怪四祖道信禅师和法融禅师的悟境不同了。

自了汉

黄檗禅师自幼便出家为僧,有一次他游天台山时,碰到一个举止奇怪的同参,两人谈笑,一如故人。当他们走到一条小溪前面时,正好溪水暴涨,那个同参叫黄檗一起渡河,黄檗便说道:“老兄,溪水这么深,能渡过去吗?”

那个同参便提高裤脚过河,好像在平地上行走一样自然,他边走边回过头来说:“来呀!来呀!”

黄檗便叫道:“嘿!你这小乘自了汉,如果我早知你如此(早知你是有神通的小乘人),便把你的脚跟砍断。”

那同参被他骂声所感动,叹道:“你真是位大乘的法器,实在说,我不如你啊!”

说罢,便消失了。

佛教分大乘小乘,小乘重自度,大乘重度他,小乘圣者,纵然得道,也不及初发心的大乘行者。“拔一毛而利天下,吾不为也”的作风,永远不能成佛。“自己未度,先能度人,才是菩萨发心”。黄檗斥责自了汉,难怪小乘圣者感动,并赞叹其为大乘法器。

到地狱去

有人问赵州禅师:“师父平时修福修慧,人格道德至为完美,假如百年之后,不知会到哪里去呢?”

“到地狱去!”

“以师父您的修持德行,百年以后怎么会去地狱呢?”

“我若不去地狱,你所犯的杀、盗、淫、妄罪业,谁去度你呢?”

赵州禅师到地狱去,和地藏菩萨的精神一样,怀着无限的慈悲,带着广大的行愿,所谓“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难怪慈航法师也说:“只要一人未度,切奠自己逃了。”

我们走吧

龙德村的李侯非常敬仰善昭禅师,三番两次表示要善昭禅师至承天寺当住持。禅师厌烦俗务,但使者苦苦哀求,禅师不得已就考问众弟子说:“我怎么能够丢下你们而一个人去做住持呢?如果带你们去,你们又都赶不上我。”

有一个弟子便向前说:“师父!我能跟您去!我一天可以走上八十里路。”

禅师摇摇头,叹口气说:“你走得太慢了,赶不上我。”

另一个弟子高声喊道:“我去!我一天能走一百二十里路!”

禅师还是摇摇头说:“太慢了!太慢了!”

徒弟们面面相觑,纷纷猜测师父的脚程到底快到什么程度。这时又有位弟子慢慢地走出来,向善昭禅师叩首道:“师父!我跟您去。”

禅师问:“你能走多快?”

那弟子说:“师父走多快,我就走多快。”

善昭禅师一听,便高兴地微微一笑道:“很好!我们走吧!”

于是善昭禅师就一动也不动地坐在法座上微笑圆寂了,那个弟子也恭恭敬敬地站在法座旁立化了。

禅者,什么功名利禄都不会动心,连生死都不畏惧,在生死前那么自由,他还要做什么住持呢?

大无畏

有一次五台山隐峰禅师推着车子搬运物品赶路,马祖道一禅师正好伸着脚坐在路中休息,隐峰禅师请求马祖把脚缩回去,以便让他的车子可以顺利通过,马祖却说:“我只伸不缩。”

隐峰也不甘示弱地说道:“我只进不退。”

两人相持不下,于是隐峰禅师不顾一切,仍然推车向前,结果碾伤了马祖禅师的脚。马祖回到寺里,立刻登堂说法,手里还拿着一把斧头,对聚集的寺中大众说道:“刚才是谁碾伤了我的脚,快站出来!”

隐峰禅师便走到马祖面前,伸出了脖子,马祖放下斧头说道:“你肯定了的前途,毫无犹豫,三千大千世界你都可以走了。”

隐峰缩回脖子,向马祖跪拜顶礼,然后弯腰退走。马祖称赞道:“能进也能退,才是真正法器。”

禅者的行为,初看都好像非常怪异:为了推车,怎可将老师的脚碾伤?受伤的老师怎可用斧头报复?但师徒之间原来在以此论道说法。进,是肯定前途;退,是真正法器。看起来“能进能退”,都是禅者的大无畏了。

冷暖自知

禅师六祖慧能大师从五祖黄梅处得法,获得衣钵心印,即刻向远方而去,但消息走漏,被一位叫陈慧明的禅者沿途追赶。当追赶到的时候,陈慧明称此来不是为了衣钵,而是为了求法,因此恳请慧能接引。于是慧能便说:“既然你是为求法而来,那么希望你先抛弃一切外缘,断绝一切思念,我便为你说法。”

过了一会儿,慧能接着说:“你不要想到善,也不要想到恶,就在这个时候,请问什么是你的本来面目?”

听了这话,慧明立刻大悟,接着又要求慧能再告诉他一些秘密的意思,慧能便说:“我能告诉你的,就不是秘密的意思了;如果你能反照自己,秘密的意思就在你心中。”

慧明听了,非常感激地说:“我在弘忍大师门下很久,都不知道自己的本来面目,现在,谢谢你的指点,使我感觉得道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我对自己,现在都明白了。”

慧明在六祖慧能言下觉悟,但如果没在弘忍大师门下多年,可能不会有今日的觉悟。木有本,水有源,当下的一刻,原来是从历史时间中得来的。所谓“因缘成熟”,也就是这个意思了。

你无佛性

潭洲慧朗禅师初参马祖时,马祖禅师问道:“你来求什么?”

慧朗:“求佛知见。”

马祖:“佛已超越知见,有知见就是魔。”

慧朗听了,恭敬礼拜。

马祖禅师问道:“你从什么地方来?”

慧朗回答道:“南岳!”意思是说他从湖南南岳石头希迁禅师那儿来的。当时马祖道一禅师在江西大振禅风,石头希迁禅师在湖南阐明心要,因此当时学者不是向江西马大师问道,就是向湖南石头和尚请法,来往“江湖”成为一时美谈。

马祖不客气地指示道:“你从南岳来,辜负石头的慈悲,你应该赶快回去,其他地方并不适合你去!”

慧朗于是再回到石头禅师那儿,请示道:“如何是佛?”

石头答道:“你没有佛性。”

慧朗满怀疑惑:“蠢动含灵都有佛性,为什么我没有佛性?”

“因为你不是蠢动含灵。”

“难道慧朗不如蠢动含灵?”

“因为你不肯承担!”

慧朗终于言下大悟。

学佛之人要肯定自己,肯定自己修学的处所最为重要。有些学人不了解自己,不信任常住,到处盲冲瞎撞,最后回头,才发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为人处世,应先认识自己,忠于自己,忠于工作岗位,切莫因为未受重用而东奔西跑,只因自己不肯承担,导致最后一事无成。

善知识

皓月供奉,有一次问赵州禅师道:“普天之下,所有的善知识,是不是都已证得涅槃解脱了?”

赵州:“大德问的是果上涅槃,还是因中涅槃?”

皓月:“果上涅槃。”

赵州:“天下的善知识未证。”

皓月:“为什么未证?”

赵州:“功未齐于诸圣。”

皓月:“功未齐于诸圣,为何称为善知识?”

赵州:“明心见性,悟人佛之知见,亦得名为善知识:”

皓月:“未审功齐何道,才名为证大涅槃?”

赵州禅师说偈道:“摩诃般若照,涅槃解脱法;欲识功齐处,此名常寂光。”

皓月:“果上三德涅槃已蒙开示,如何是因中涅槃?”

赵州:“大德是也。”

学佛的人,未见法性之前不能离去善知识,因为佛陀曾说,亲近善知识是证悟法性必备的条件之一。末法时代,欲求全德(果上涅槃)的善知识确实不易,如于佛法的行解、弘法的热诚,只要有一分胜过自己,都可亲近。更重要的是对所亲近的善知识必须随顺恭敬,经上说:“若彼于师,住嫌恨心、坚恶心,或恚恼心,能得功德,无有是处。”

经上也说:“如有八分之一的功德,也可以亲近。”因为正在修持因中涅槃者,即具少分功德,亦可名为善知识,所以赵州明示皓月:因中涅槃,即你(大德)就是!

一室六窗

仰山禅师有一次请示洪恩禅师道:“为什么吾人不能很快地认识自己?”

洪恩禅师回答道:“我向你说个譬喻,如一室有六窗,室内有一猕猴,蹦跳不停,另有五只猕猴从东西南北窗边追逐猩猩。猩猩回应,如是六窗,俱唤俱应。六只猕猴,六只猩猩,实在很不容易很快认出哪一个是自己。”

仰山禅师听后,知道洪恩禅师是说吾人内在的六识(眼、耳、鼻、舌、身、意)追逐外境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鼓噪繁动,彼此纠缠不息,如空中金星蜉蝣不停,如此怎能很快认识哪一个是真的自己?因此便起而礼谢道:“适蒙和尚以譬喻开示,无不了知,但如果内在的猕猴睡觉,外境的猩猩欲与他相见,且又如何?”

洪恩禅师便下绳床,拉着仰山禅师,手舞足蹈地说道:“好比在田地里,防止鸟雀偷吃禾苗的果实,竖一个稻草假人,所谓‘犹如木人看花鸟,何妨万物假围绕’!”

仰山终于言下契入。

吾人为什么不能认识自己?主要是因为真心久被尘劳封锁。好比明镜,尘埃遮盖,哪能显现明镜的光照?真心不显,妄心反而成为自己的主人,时时刻刻攀缘外境,所谓心猿意马,不肯休息。人体如一村庄,此村庄中主人已被幽囚,为另外六个强盗土匪(六识)占有,拟此兴风作浪,追逐六尘,人体村庄一室六窗,从此怎么平安?

穿衣吃饭

有人问睦州禅师道:“我们每天都要穿衣吃饭,并且天天重复,实在非常麻烦,如何才能免除这些麻烦?”

睦州禅师回答:“我们穿衣吃饭。”

“我不了解你的意思。”

睦州禅师斩钉截铁地道:“如果你不了解,那你就穿衣吃饭吧!”

禅的妙用,正如禅师们所常惯用的偈语:“你有拄杖,我给你拄杖子;你无拄杖子,我夺却你的拄杖子。”

禅,并不离开生活,平常人要穿衣吃饭,成佛悟道以后仍然一样要穿衣吃饭。所不同的只是穿衣吃饭的感受和意义有区别罢了,所谓“平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百味俱足

云岩昙晟禅师初参药山禅师时,药山禅师问道:“你从什么地方来?”

昙晟:“百丈怀海禅师那里来。

药山:“百丈有何言句开示?”

昙晟:“平常都说:我有一句,百味俱足。”

药山:“咸则咸味,淡则淡味,不咸不淡是常味,什么是百味俱足的一句?”

昙晟禅师无言以对。

药山:“我亦有一句:争奈目前生死何?”

昙晟:“目前无生死。”

药山:“你在百丈禅师处有多久?”

昙晟:“二十年。”

药山:“二十年在百丈处,俗气仍未去除。”

有一天,药山禅师又问道:“百丈禅师除一句百味以外,更说些什么佛法?”

昙晟:“有时道三句,要我们省去六句会取。”

药山:“三千里外且喜没交涉。”

药山禅师喜形于色,接着又问道:“更说什么法?”

昙晟:“有时上堂,大众立定,便用拄杖将大家一时赶散,然后又召回来,自己不说,反而问人:‘是什么?’”

药山:“你何不早这么说,从你的口边,我今日得见怀海师兄。”

昙晟禅师也因此于言下省悟。

如果要认识一个人,有时要经过许多年月,要知道一些事理也须费些周折。二十年不长,三千里不远,直到说无所说才认识百丈怀海,此即所谓一句百味了。

无响无闻

皓月供奉有一天请示赵州禅师道:“如何是陀罗尼(密咒)?”

赵州禅师不开口,以手指指着禅床右边。

皓月:“这个?”

赵州:“你以为这不是陀罗尼咒吗?僧却诵得。”

皓月:“还有人诵得否?”

赵州禅师又指着禅床左边。

皓月:“这个?”

赵州:“有什么不对?僧亦诵得。”

皓月:“我为什么听不到呢?”

赵州:“大德岂不知道,真诵无响,真听无闻。”

皓月:“这么说则音声不入法界性了。”

赵州:“离色求观非正见,离声求听是邪闻。”

皓月:“如何是不离色是正见,不离声是正闻?”

赵州禅师示偈道:“满眼本非色,满耳本非声;文殊常触目,观音塞耳根。会三元一体,达四本同真;堂堂法界性,无佛亦无人。”

一般人想从咒语音声求得即身成佛,就如皓月供奉不解色法音声当体即空一样。皓月虽经赵州指点总持一切义(陀罗尼)——即色即空,仍然不解,以为音声不入法界性。岂知法界性不离色相而显,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色法音声等俗谛)求菩提(胜义谛),犹如觅兔角。”

好事不如无事

有一次赵州从谂禅师提起一句禅话道:“佛是烦恼,烦恼是佛。”

学僧不解,因而纷纷要求赵州解释。学僧们问道:“不知佛在为谁烦恼?”

赵州从谂回答道:“为一切众生烦恼!”

学僧再进一步问道:“如何可以免除这些烦恼呢?”

赵州从谂严肃地责问学僧道:“免除烦恼做什么?”

又有一次赵州从谂禅师看到弟子文偃在礼佛,便用拄杖打了他一下,问道:“你在做什么?”

文偃答道:“礼佛!”

赵州从谂斥责道:“佛是用来礼的吗?”

文偃道:“礼佛也是好事。”

从谂道:“好事不如无事。”

烦恼是病,佛道也是病,佛菩萨是真有病吗?不是的!佛菩萨是为一切众生而病。佛陀降诞娑婆,观音行化苦海,地藏菩萨地狱不空哲不成佛,所以佛菩萨悲悯众生,免除众生的烦恼,是为了什么呢?

礼佛虽是好事,但却莫执著此“好事”——功德,无事才是真正的好事。

画饼充饥

香严智闲因百丈禅师圆寂,就到师兄沩山灵佑禅师处参学。沩山一见香严智闲就问道:“我听说你在先师百丈处闻一知十,闻十知百,不过那只是知解上的问答。我现在不问你生平体会到的以及经卷册子上记得的知识,我要问你在未出娘胎前,什么是你的本分事?试说一句看看,我为你印证。”

香严智闲懵然不知应对,沉思了一会后,才说:“请师兄替我说!”

沩山禅师道:“我说,那是我的见解,对你,又有什么益处呢?”

香严智闲于是回到僧堂,把所有语录经卷搬出来,左翻右翻,竟然没有一句合乎应对的话,叹息道:“说食不能当饱,画饼岂可充饥?”因此便把所有典籍付之一炬,发誓说:“这辈子不研究义学了,从今后,好好做个粥饭僧,免得浪费心神。”

香严智闲拜辞沩山禅师,到南阳慧忠国师住过的遗址禁足潜修。有一天,在割除杂草时,无意中瓦砾击中竹子,发出响声,他廓然顿悟,说偈云:

“一击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动容扬古道,不堕悄然机。处处无踪迹,声色外威仪;诸方达道者,咸言上上机。”

从这段公案看,就可以明白:知识是知识,悟道是悟道。知识是从分别意识上去认知的,悟道是从无分别智上体证的。禅,也不是从枯坐默守中可以悟的,仍然要经过分别意识到无分别智的。设若香严智闲没有慧解,就是用铁锤把竹子打破,一样也不会开悟入禅。

圆融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