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吃茶去:与星云大师一起参禅
4615100000027

第27章 禅思交辉(9)

是你的镜子,是我的镜子,有了你我,已落于我相、人相的对待法,不是超越的祥心,难怪没有一个人能够回答这个问题。其实将你我之相泯灭,把对待之念去除,那不就是一个超越的世界吗?你要圆梦,打一盆水洗脸,倒一杯清茶享受,何必作痴人说梦,这就是禅师之间的论道了。

禅心与经语

日本道元禅师,三岁时丧父,八岁时丧母,从小就由叔父收养,十四岁时在京都建仁寺出家。中国宋朝时代,道元禅师前来留学,当船在庆元港停泊时,一位年约七十岁的老禅师上船来购买木耳。道元禅师很亲切地跟他招呼,言谈中知道老禅师名叫有静,是浙江阿育王寺的典座,于是就对他说道:“禅师!天色已暗,您就不要急着赶回去,在我们船上过一宿,明天再回去吧!”

有静老禅师也非常有礼地回答道:“谢谢您的好意,明天阿育王寺里正好煮面供养大众,今天特地出来买木耳,晚上带回,以便赶着明天应用,所以不方便在此过宿。”

道元禅师道:“就算您不在寺里,难道就没有人代理吗?”

有静老禅师道:“不,不能让人代理,我是到了现在这种年纪才领到这份职务的,怎可轻易放弃或请人代理?何况我未曾获得外宿的同意,不能破坏僧团的清规。”

道元禅师道:“您已是年高德劭的长者,为什么还要负责典座这种职务呢?应该安心坐禅,勤于读经呀!”

有静老禅师听后,开怀大笑,说道:“外国的青年禅者,你也许还不了解何谓修行,请莫见怪,你是一个不懂禅心经语的人。”

道元禅师羞愧地问道:“什么叫禅心经语?”

有静老禅师不假思索,立刻答道:“一二三四五。”

道元禅师再问道:“什么叫修行?”

有静老禅师咬字清楚地答道:“六七八九十。”

道元禅师在宋代时到中国来学法,走遍我国名山丛林,后在浙江天台寺如净禅师处得法。回日本后,努力弘扬禅道,成为曹洞宗的开宗祖师,著有《正法眼藏》《普劝禅仪》等禅门重要著作。道元禅师初到中国时,即遇到有静这位老禅和子,可以让他知道中国禅林里真是藏龙卧虎:一个煮饭的老者,禅风高峻,深不可测。

什么叫禅心经语?什么叫修行?有静老禅师回答的“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当然这不一定指的什么,也可以说“一即一切”,“一二三四五”还不够包括禅心经语吗?

禅与牛

石巩慧藏禅师有一次正在厨房作务,马祖道一看到就问道:“你在做什么?

石巩禅师回答道:“放牛。”

马祖禅师再问道:“怎么牧?”

石巩禅师再答道:“牛想跑时,我就扭转牛的鼻子。”

马祖禅师听后,非常欢喜,就高兴地赞美道:“你真的知道牧牛了。”

与百丈是师兄弟的南泉普愿禅师,有一天在散步时看到管理浴室的职事正在烧水,就顺口说道:“水烧好后,不要忘记请水牯牛洗澡。”

浴头烧好水,就来方丈室请南泉入浴,还没开口,南泉就问道:“你来此做什么?”

浴头答道:“要请水牯牛洗澡。”

南泉禅师道:“拿了绳索来没有?”

浴头一时无言。

南泉禅师道:“要是百丈禅师来,他就不会忘记带绳索。”

嗣承百丈禅师的沩山灵佑禅师,将要示寂时,有学僧问道:“老师如果百年之后,会到什么地方去呢?”

沩山禅师道:“到山下人家去做一头水牯牛。”

学僧道:“那我能跟老师一起去吗?”

沩山禅师:“你若跟我去,别忘了带一把草。”

沩山灵佑禅师,不求证涅槃,不求生佛国,但愿百年之后,在山下寻常百姓家做一头水牯牛。自古禅师皆不求作佛,但求开悟,实是禅者伟大之处。有其师必有其徒,有一学僧也要跟去做水牯牛,沩山禅师还叫他别忘记带一把草,意谓要独立生存,此点使人生起“稽首沩山水牯牛,一把青草万事辉”。

不曾空过

仰山禅师出外度过一个暑假后回来,看望他的师父沩山禅师,沩山禅师便问道:“一个暑假不见,你在那边做了什么?”

仰山回答道:“我耕了一块地,播了一篮种子。”

沩山赞美说:“这样看来,你这个暑假未曾闲过。”

仰山用同样的话问沩山道:“这个暑假,老师做了些什么?”

沩山毫不犹豫地说:“白天吃饭,晚上睡觉。”

仰山听后,也同样地赞美师父道:“那么老师这个暑假也未曾白白空过!”

禅者非常重视自力更生的生活,所谓自食其力,如百丈禅师的“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务农的叫农禅,做工的叫工禅,也就是“搬柴运水,无非是禅”。仰山的耕种是参禅,沩山的吃睡也是参禅,一个人如果吃饭吃得自在,睡觉睡得安然,这不就是禅吗?

处世秘诀

唐代丰干禅师住在天台山国清寺,一天在松林漫步,山道旁忽然传来小孩啼哭声音。他循声一看,原来是一个稚龄的小孩,衣服虽不整,但相貌奇伟。问了附近村庄人家,没有人知道这是谁家的孩子,丰干禅师不得已,只好把这男孩带回国清寺,等待人家来认领。因他是丰干禅师捡回来的,所以大家都叫他“拾得”。

拾得在国清寺安住下来,渐渐长大,上座就让他担任行堂(添饭)的工作。时间久后,拾得也交了不少道友,尤其一个名叫寒山的贫子,相交最为莫逆。因为寒山贫困,拾得就将斋堂里吃剩的渣滓用一个竹筒装起来,给寒山背回去用。

有一天,寒山问拾得说:“如果世间有人无端地诽谤我、欺负我、侮辱我、耻笑我、轻视我、鄙贱我、恶厌我、欺骗我,我要怎么做才好呢?”

拾得回答道:“你不妨忍着他、谦让他、任由他、避开他、耐烦他、尊敬他、不要理会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寒山再问道:“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处世秘决,可以躲避别人恶意的纠缠呢?”

拾得回答道:“弥勒菩萨偈语说:老拙穿破袄,淡饭腹中饱,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唾老拙,随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气,他也无烦恼;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办。如果能够体会偈中的精神,那就是无上的处世秘诀。”

有谓寒山、拾得乃文殊、酱贤二大士化身。台州牧间丘胤问丰干禅师何方有真身菩萨,告以寒山、拾得,胤至礼拜,二人大笑曰:“丰干饶舌,弥陀不识。”意指丰干乃弥陀化身,惜世人不识。说后,二人隐身岩中,人不复见。胤遗人录其二人散题石壁间诗偈,今行于世。

寒山、拾得二大士不为世事缠缚,洒脱自在,其处世秘决确实高人一等。

如虫御木

有一次,沩山灵佑禅师在百丈禅师身旁,百丈禅师问道:“谁?”

沩山禅师答道:“灵佑!”

百丈禅师道:“你拨一拨火炉中,看看还有火没有?”

沩山禅师在炉中拨了一拨,回答道:“无火。”

百丈禅师亲自站起来,走到炉边,用火钳在炉中深深一拨,拨出一点火星,取出来给沩山看,然后说道:“你说无,这个不是火吗?”

沩山灵佑禅师说道:“我知道是有,只是未能深深一拨!”

百丈禅师道:“这只是暂时的歧路,经典上说,要了悟佛性,当观时节因缘,时节因缘一到,如迷忽悟,如忘忽忆,那时才知道自己本来一切具足,不是从外而获得的。所以,祖师说:悟境同未悟,无心如有心。凡圣虚妄,本来心法,原自备足。你现在已经如此,好好保护并把握它吧!”

第二天,沩山禅师随同百丈禅师入山出坡,百丈禅师问沩山道:“火种带来了吗?”

沩山禅师答道:“带来了。”

百丈禅师追问道:“在什么地方?”

沩山禅师捡起一枝柴,吹了两下,然后交给百丈禅师。百丈禅师欢喜地说道:“如虫御木,偶尔成文。”

“火种”,代表了什么?暗示了什么?此即所谓佛性也。百丈禅师要沩山到炉中拨火,此即暗示他要找到自己的佛性。找到佛性本心,谈何容易?百丈禅师不得不亲自示范,要深深一拨,自性才能现前。甚至师徒在出坡时都在策励生活中不要忘自性,一句“火种带来了吗”,这里面多少慈悲、多少智慧、多少生活禅也。

菩提本无树

当五祖弘忍想将大法衣钵传给弟子们继承的时候,先告诉弟子们每人各作一首偈子,然后从偈子中所呈现的境界来判别对方是否见道,见道的人就可以得到衣钵,成为六祖。其中最受大众推崇的上座弟子神秀,作了一首偈子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大众看了都赞叹神秀境界很高,五祖却批评说:“作得不错,但是尚未见道。”

这时在舂米房工作的慧能,半夜里也请人在墙上代写了一首偈子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五祖见了,认为他才是见到诸法空性、悟入佛道的人,因此把大法衣钵传给了他,成为禅宗的六祖大师。

从这两首偈子可以看出:神秀的境界虽然很高,但是仍然不免于有相有为,有所造作,而慧能大师则体证“诸法无所得空”的智慧。世间上的一切本来无所失,又何来所得呢?一个在“有”上用功,一个在“无”上见真章,难怪五祖要将衣钵传给慧能大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