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半中岁月
4615000000007

第7章 山为灵山山非山

落英缤纷,如雨般飘然而下,在诸声闻弟子身上黏着不去。舍利弗尊者望着“吹皱一池春水”的天女,一时,许是体内“男人沙文主义”的神经搐动,竟问天女:“为何不转女成男?”

天女说她十二年来求“女相”了不可得,接着,神来一笔,暗运神通,把舍利弗变成天女,自己则变为舍利弗,然后顽皮而正经的问他:“女身色相,今何所在?”

这是《维摩诘经》里一个有名的场景。这部阐扬唯心净土的大乘经典,就像一部故事精彩、寓意深远、情节安排紧凑的戏剧,而且是历千余年来叫好又叫座的大戏!

经中处处是扣人心弦的画面,如主角维摩居士一开始即抱病登场,到底非等闲人物,从国王、大臣、王子到居士、婆罗门等,有数千人前往探病,多大的排场呀!维摩居士则以“身疾”当教材,为大家开示色身无常无我之理。

再如佛陀要十大弟子和几位菩萨代他去探病,但是,大家都因曾被维摩呵斥而推辞不肯去。每个人与维摩的“过节”因缘,都是一则则有趣又耐人寻味的故事,也是一段段甚深微妙的教化。如天眼第一的阿那律,见三千世界能如观掌中庵摩罗果一般,维摩问他天眼所见,是有生灭造作之相或是无生灭造作之相?“假使作相,则与外道五通等;若无作相,即是无为,不应有见。”再如我们知道弥勒菩萨蒙佛授记下生当来成佛,维摩却问他:“过去生已灭,未来生未至,现在生无住”,到底是哪一生受记?

终于智能无碍的文殊师利直下承担,领佛圣旨前往问疾。奇怪的是原先畏惮不愿去的人,有了文殊师利当先锋,又一个个蜂拥跟着看热闹去了。

维摩、文殊两位高手过招,旗鼓相当,绽开无数智慧火花。午餐时间到了,维摩居士入空三昧,以神通力让一群饥肠辘辘的客人看着“众香佛国”里佛菩萨们吃饭的情形,再分身至众香佛国,要了一钵剩饭回来分给几万个客人吃,每个人不只吃得满足快乐,而且毛孔皆出妙香!(唉,不管多美味可口的饭菜,我们吃下肚子,都只会排臭汗、放臭屁。)

维摩居士来自妙喜国,他是为利益众生而舍乐入苦,来到娑婆世界。为了让与会大众生起恭敬欣羡向道之心,佛陀命维摩呈现妙喜国依报正报的庄严。于是,维摩伸右手将整个妙喜国搬来,乾坤挪移,那里的菩萨、声闻、天人惊吓叫道:“世尊!谁取我去?愿见救护!”他们以为被绑架了,大喊救命呢!他们的无动佛莫可奈何说:“非我所为,是维摩神力所作。”

辞藻优美、文学意味浓郁的《维摩诘经》,即是如此,让人读着读着,就有“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的清凉与惊喜!而全书高潮迭起,动感十足的情节,才恰恰能符合维摩居士的黠慧、幽默与洒脱、自在。

曾经在一个学术论文研讨会上,有一位法师以《维摩诘经》为主题,发表一篇论文,他开场白说道:“当我未出家时,我很喜欢《维摩诘经》,出了家再来看它,变得不喜欢了,因为里面的出家人感觉上很窝囊,一直被维摩居士斥责、教训……”这段话令我愕然也印象深刻。

看来这位法师并没有读懂《维摩诘经》。莫说维摩前身乃“金粟如来”,今生以居士身说法有其方便缘由。此经处处揭橥彰显超越一切相对、差别的“不二法门”之思想,怎生忘了?何况舍利弗乃至其他弟子的被指责,不都是“当机者”,不都是为了牵引出大乘般若义理吗?

所谓的僧俗、黑白、高低、大小、贫富、垢净、罪福、好坏、有无、动静、生死与涅盘、出世与入世……有绝对、不变的吗?“二分法”是法规,是教条,是约定俗成,是一把尺,是凡夫肉眼。我们在这之间,摆荡自己,掂量别人。在圣者眼里,这种种都是一而二,二而一,无有差别。

经里三十一位菩萨“以言显道”,各说自己体悟的不二;文殊菩萨“遣言显道”,认为“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始能悟入不二法门,不料此“遣言”亦是“言”。最后,维摩“无言显道”,却是“维摩一默,其响如雷”。

佛光山有个“不二门”,两旁的对联写道:“门称不二二不二俱是自家真面目,山为灵山山非山无非我人清净身。”是呀,有人在山里逛了一大圈,只见“水泥大佛”,有人却从花树蝉鸣间,看到真如佛性。

佛世时,有位外道知道佛陀要来他们村庄说法,为表敬意,他想将沿途凹凸的坑洞填平,但是直到佛陀来到仍未能填平。佛陀告诉他:“心平则地平,你心未平,外界之地永不平!”

同样的,心不清净国土何能净?当佛陀说:“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舍利弗看到娑婆世界“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不禁心想:佛陀在因地修行时,是否心意不净,才感得如此污浊的国土?佛陀以足趾按地,此世界顿时变得庄严洁净无比。

我们业障深重,耽溺五欲六尘,如盲者不见日月,即使净土在前,或亦不乐居呢!

何以“心净国土净”?以前的理解总停留在“三界唯心,万法为识”,《维摩诘经》有更圆满的诠释,佛说当你有纯一无杂、诚实无虚假的“直心”,成佛时会感得“不谄众生来生其国”;当你有深切求法信法之“深心”,也会感得同样乐求佛法的人来生其国,其他如菩提心、六度、十善等等,皆能为菩萨净土。如此,聚集而来的都是同样有着清净心行的众生,国土怎会不清净呢!

我们相聚在娑婆世界,也是我们的“共业”。“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大慈大悲的佛陀可真是用心良苦,祂要我们能厌秽求净,知苦离苦啊!

我又在分别了,佛的境界深渺不可思议,何来净、何来秽、何来苦、何来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