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条海峡很窄,而且曲曲弯弯,有时,又突然变宽,四面都是港汊。整整航行了28天,船队才到了海峡的出口,一片浩瀚的大海呈现在他们面前,船员们欢呼起来。
向来以沉着、坚定而着称的麦哲伦,这时正在用手绢抹着眼泪。正是他,为人们开辟了一条环绕地球的航线。人们为了纪念他的功绩,把这个海峡命名为“麦哲伦海峡”,它就在现在南美洲的智利南部,南纬52°的地方。
船队在大海洋里航行110天,一直没有遭到过狂风巨浪,太平无事,所以,他们把这个大海洋命名为“太平洋”,一直沿用至今。
然而,等待他们的却是更艰苦的航行。他们的粮食很快吃完了,淡水也已经用光。人们身上的皮带、船舱里的老鼠和木屑,都被用来充饥。许多船员因长期吃不到新鲜蔬菜而患上了坏血病,其中有19人被夺走了生命。麦哲伦义无反顾地表示:“即使船上的牛皮都吃光了,我们还是要前进!”
1521年4月7日,麦哲伦率领的环球船队历经千辛万苦,穿过了浩瀚的太平洋,终于到达菲律宾群岛。他们首先到达的地方是菲律宾群岛的宿务岛。当时水手们异常激动,一上岸便迫不及待地将一个十字架插在地上,宣称该岛属于西班牙国王。随后他们设法强迫当地土着人头领皈依了基督教,接着又试图强迫宿务岛周围几个岛屿上的土着人屈服,但遭到拒绝。麦哲伦遂决定派兵攻打反抗非常强烈的马克坦岛,以显示征服者的“威风”。
但是,由于当地土着居民顽强抵抗,混战中,麦哲伦中箭身亡,终年41岁。
他去世后,环球航行的最后历程由其同伴继续完成。
1522年9月6日,当麦哲伦的环球船队中仅剩的一条“维多利亚”号返回西班牙塞维尔港时,整个欧洲为之轰动,这是人类首次完成环球航行。但是作为这一壮举的策划者和领导者,麦哲伦却没有看到这一天。航海探险成就了他的英名,殖民征服注定了他的可悲结局,但麦哲伦的环球航行,以确凿的事实证明了地球是圆形的,这在航海史上,乃至科学史上,都是永远不可磨灭的功勋。
非洲历史上的大灾——奴隶贸易
从15世纪中叶至19世纪末,非洲历史上出现了一次骇人听闻的大灾难——奴隶贸易。西方殖民者一手制造了这场长达四个多世纪的历史悲剧。这种惨绝人寰的奴隶贸易被马克思成为“贩卖人类血肉”的贸易。
15世纪初期,西方殖民者纷纷进行海外扩张。随着殖民扩张的发展,掠夺黑人作为奴隶的交易活动开始出现。到15世纪中叶,随着美洲被发现、种植园的创建、金银矿的开发,罪恶的奴隶贸易随之愈演愈烈。最早掠卖黑奴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者。16世纪下半叶,荷兰、丹麦、法国、英国等国的殖民者相继加入其中。18世纪初叶,英国取得奴隶贸易的垄断权,利物浦成为奴隶中心市场。19世纪前半叶,美国殖民者也大肆从非洲劫掠黑人,高价卖给矿主和种植园主作为奴隶,牟取暴利。西方殖民者把黑人作为商品转卖到西印度群岛和南、北美洲大陆的种植园里,也有的被运到阿拉伯国家和亚洲其他国家。因此,奴隶贸易实际上涉及今天的欧、北美、亚、非和拉丁美洲五大洲。据统计,有2亿多非洲黑人惨遭此劫。他们有的在捕捉时被杀害,有的在贩运的路上被折磨致死,幸存下来的则被作为商品,多数被卖到了美洲种植园,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奴隶贸易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5世纪中叶至16世纪80年代是初期阶段,以海盗式掠卖为主要特征;16世纪80年代到18世纪下半叶是以奴隶专卖组织垄断为中心的全盛时期;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是以奴隶走私为特点的“禁止”奴隶贸易时期。
奴隶贩子最典型的航线是三角形的。第一段航程是满载货物的船只从本国港口驶向非洲,这些货物有盐、布匹、火器、五金和念珠等;然后将这些货物换成由非洲当地人从内地运到沿海地区的奴隶,再把这些受害者装进条件恶劣的船舱,沿着所谓的“中央航路”运过大西洋,到达目的地新大陆;最后一段航程是船只满载种植园的产品,如糖、糖浆、烟草、稻米等返回本国。
在这个三角航程中,奴隶的待遇是难以忍受的拥挤、令人窒息的炎热和少得可怜的食物。饮食标准为每24小时供给一次玉米和水。奴隶如果绝食,就会遭到鞭打。若鞭打不奏效,贩子就用烙铁强迫他们进食。由于奴隶通常处在肮脏的环境中,因此,当流行病爆发时,为了防止疾病传播,生病的奴隶便被扔进海里淹死。奴隶不愿忍受痛苦而跳海的事情屡屡发生。
由于能获得巨额利润,即使在贩奴过程中黑人死亡率高达80%,利润仍高达10倍。各既得利益集团都坚决反对任何控制或废除奴隶贸易的建议。首先,所有的非洲酋长就反对,因为他们用一个强壮的奴隶可换得20到30英镑。非洲经纪人曾从这种贸易中获得巨额利润,他们也竭力反对所有废除这种贸易的建议。但不管废除奴隶贸易的运动如何,非洲大地上确实发生过反对欧洲人的暴动。同样,南北非洲的种植园主,尤其是18世纪在英国议会中拥有席位的巴巴多斯的种植园主,也支持奴隶贸易。
奴隶贸易为西方殖民国家聚敛了巨额财富,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
它对美洲的开发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但对非洲却是一场深重的灾难。曾是人类文明发源地之一的非洲大陆却因此失去大量人口,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非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重,由1500年的11%下降到1900年的6.8%。非洲各国或部落之间经常发生争夺奴隶的战争,许多村庄被劫,城镇衰落,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非洲社会倒退了几百年。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为黑暗、最为可耻的一页!
19世纪初,工业资本主义最发达的英国在世界范围内带头开始掀起了废除奴隶制的运动,从此,废奴运动在世界各地此起彼伏,形成一股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1807年,英国通过一项法令,规定船只不得参与奴隶贸易,并禁止向英国殖民地运送奴隶。1833年,议会通过了一项法令,在英国本土彻底废除奴隶制,并向蓄奴者提供2000万英镑赔偿费。英国进而说服欧洲其他国家以它为榜样,允许英国军舰捕捉挂别国国旗的贩奴船。
海地、美国和巴西分别于1803年、1863年和1888年废除奴隶制,古巴大约也在1888年废除奴隶制。此后还有一些别的国家相继废除奴隶制,广大被压迫的奴隶迎来了他们的新生。尽管如此,世界范围的贩奴运动并没有戛然而止,断断续续的贩奴活动又持续了近百年,直至19世纪末这种历史悲剧才基本结束。
英国圈地运动
15世纪末16世纪初随着新航路的发现,国际贸易的扩大,处在欧洲大陆西北角的佛兰得尔地区,毛纺织业突然繁盛起来,在它附近的英国也被带动起来。毛纺织业的迅猛发展,使得羊毛的需求量急剧增大,市场上的羊毛价格开始猛涨。为了获得高额利润,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养羊。英国本来是一个传统的养羊大国,这时除了满足国内的需求外,还要满足国外的羊毛需求。因此,与农业相比,养羊业就变得越来越有利可图。这时,一些英国贵族为了赚取利润,开始投资养羊业。
由于养羊需要大片的土地,因此,贵族们纷纷把原来租种他们土地的农民赶走,甚至把他们的房屋拆除,把土地圈占起来。一时间,在英国到处可以看到被木栅栏、篱笆、沟渠和围墙分成一块块的草地。被赶出家园的农民,则变成了无家可归的流浪者。这就是英国历史上的圈地运动。
圈地运动首先是从占据公共用地开始的。在英国,虽然土地早已私有,但森林、草地、沼泽和荒地这些公共用地则没有固定的主人。一些贵族利用自己的势力,首先在这里放牧羊群,强行占有这些公共用地。当这些土地无法满足贵族们日益扩大的需要时,他们又开始采用各种方法,把那些世代租种他们土地的农民赶出家园,甚至把整个村庄和附近的土地都圈占起来,变成养羊的牧场。
在这种强行的圈地运动中,农民以前以各种形式租种的土地,无论是以前定下的终身租地,还是每年的续租地,都被贵族强行圈占。这些成为牧场主的贵族们还互相攀比,使他们的牧业庄园变得越来越大。
英国的圈地运动从15世纪70年代开始,一直延续到18世纪末。英国全国一半以上的土地都变成了牧场。在这一过程中,虽然英国国王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限制,颁布了一些企图限制圈地程度的法令,但这些法令并没起多大的作用,相反,圈地日益合法化。
为了使被驱逐的农民很快地安置下来,英国国王在颁布限制圈地法令的同时,也限制流浪者,目的是让那些从家园中被赶出来的农民接受工资低廉的工作。
凡是有劳动能力的游民,如果不在规定的时间里找到工作,一律加以法办。通常,对于那些流浪的农民,一旦被抓住,就要受到鞭打,然后送回原籍。如果再次发现他流浪,就要割掉他的半只耳朵。第三次发现他仍在流浪,就要处以死刑。
后来,英国国会又颁布了一个法令,规定凡是流浪一个月还没有找到工作的人,一经告发,就要被卖为奴隶,他的主人可以任意驱使他从事任何劳动。这种奴隶如果逃亡,抓回来就要被判为终身奴隶。第三次逃亡,就要被判处死刑。任何人都有权将流浪者的子女抓去做学徒,当苦役。
亨利八世和伊丽莎白两代国王统治时期,曾经处死了大批流浪的农民。圈地的结果,英国的农民数量越来越少,失去土地的农民只好进入城市,成为城市无产者。为了活命,他们不得不进入生产羊毛制品的手工工场和其他产品的手工工场,成为资本家的廉价劳动力。在这种手工工场里,工人的工资十分低,而每天则要工作十几个小时。
18世纪,英国国会通过了大量的准许圈地的法令,最终在法律上使圈地合法化。英国农民的人数减少到了有史以来的最低数量。
圈地运动为英国的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大量农民丧失生产资料,成为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市场,是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形式之一。同时,圈地运动使许多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场建立起来,农业市场也随之扩大,加速了英国的封建农业向资本主义农业过渡的进程。
哥白尼日心说的创立
哥白尼,波兰天文学家,日心说的创立者,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1473年诞生于波兰西部托伦城圣阿娜港。他名字的意思为“谦卑”,这也反映了他的性格。
哥白尼的父亲是个富商,曾任过市政官吏,但是在他10岁的时候去世了,从此哥白尼由舅父抚养。18岁时进克拉科夫大学,受到人文主义者、数学教授布鲁楚斯基的熏陶,三年后回到故乡。当时已任埃尔梅兰城大主教的瓦琴洛德,派他去意大利学习教会法规。1497-1500年,他在波洛尼亚大学读书,除教会法规外,还研究多种学科,尤其是数学和天文学。
哥白尼在意大利的时候,因舅父的推荐,1497年被选为弗龙堡大教堂僧正。
1501年他从意大利回国,正式加入神父团体。随即他又请假再次去意大利,在帕多瓦大学,同时研究法律与医学。1503年,他在费拉拉大学获得教会法博士学位。1506年,哥白尼回到波兰,1512年,定居在弗龙堡。作为僧正,哥白尼把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天文学的研究上。哥白尼从护卫大教堂的城墙上选一座箭楼做宿舍,并选择顶上一层有门通向城上的平台作为天文台。
当时的欧洲正处在黑暗的中世纪的末期。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地心说早已被改造成为基督教义的支柱。然而,由于观测技术的进步,当时一些具有进步思想的哲学家和天文学家都对这个复杂的体系感到不满。哥白尼也接受了这种进步思想。他在意大利时研究过大量的古希腊哲学和天文学着作。他赞成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治学精神,主张以简单的几何图形或数学关系来表达宇宙的规律。了解到古希腊人曾有过地球绕太阳转动的学说,他受到很大启发。他分析了托勒密体系中的行星运动,发现每个行星都有三种共同的周期运动:一日一周、一年一周和相当于岁差的周期运动。他认为,如果把这三种运动都归到被托勒密视为静止不动的地球上,就可以消除他的体系里不必要的复杂性。因此,哥白尼建立起一个新的宇宙体系——日心体系,即太阳居于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而包括地球在内的行星都绕太阳转动。哥白尼把统率整个宇宙的支配力量赋予太阳,各个天体则都有其自然的运动。他系统而明晰地批判了地球中心说,并且从物理学的角度对日心地动说可能遭到的责难提出了答复。
哥白尼用了“将近四个九年的时间”去测算、校核、修订他的学说。但是,他迟迟不愿将他的《天体运行论》公开出版。因为,他知道他的书一经刊布,便会引起各方面的攻击。当哥白尼终于听从朋友们的劝告,将他的手稿送去出版时,他想出一个办法,在书的序中写明将他的着作大胆地献给教皇保罗三世。
《天体运行论》还有另外一篇别人写的前言。当时哥白尼已重病在身,他辗转委托教士奥塞安德尔去办理排印工作。这位教士为使这书能安全发行,假造了一篇无署名的前言,说书中的理论不过是为编算星表、预推行星的位置而想出来的一种人为的设计。这个“眯眼的沙子”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骗过了许多人。1542年秋,哥白尼因中风而半身不遂。1543年,当一本印好的《天体运行论》送到他的病榻的时候,他已处于弥留之际了。
《天体运行论》出版后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一般人不能了解,而许多天文工作者则只把这本书当作编算行星星表的一种方法。《天体运行论》在出版后的70年间,虽然遭到马丁·路德的斥责,但未引起罗马教廷的注意。后因布鲁诺和伽利略公开宣传日心地动说,危及教会的思想统治,罗马教廷才开始对这些科学家加以迫害,并于公元1616年把《天体运行论》列为禁书。然而经过开普勒、伽利略、牛顿等人的工作,哥白尼的学说不断获得发展,恒星光行差、视差的发现,使地球绕太阳转动的学说得到了令人信服的证明。
哥白尼的学说不仅改变了那个时代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而且根本动摇了欧洲中世纪宗教神学的理论基础。“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科学的发展从此便大踏步前进”。哥白尼也由此被誉为近代科学革命的创始人,人类历史上最杰出的天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