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提高为人处事能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手册)
4610200000020

第20章 危难关头奋勇向前

天下美事,没有轻轻松松能获得的,有时甚至需要鼓足勇气,从火中取栗,从虎口拔牙。看上去似乎是普通人不可能完成之事,其中必然包含着很大的风险。只有冒着风险,奋勇向前,才有可能创造奇迹。

波音带着他那班木匠,生产出第一架飞机后,他决定专门从事飞机制造。于是,他将自己的木材公司更名为“太平洋航空产品制造公司”。可惜,他把这件事想得太简单了,虽然他确实能制造出飞机,而且这种水上飞机也受到美国海军的欣赏,却没有人真正购买它。

一连三年,波音连一架飞机都没有卖出去。资金方面的问题,还有来自各方面的冷嘲热讽,使波音感到很大的压力。但他的决心丝毫没有动摇。他索性将“太平洋航空产品制造公司”改为“波音飞机公司”。表明他将在这条道路上坚持到底。他还聘来一位姓王的中国工程师,设计出一种改进型水上飞机。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波音时来运转,一下子拿到了美国海军50架飞机的合同,“波音飞机公司”开始加班加点赶造飞机。可惜好景不长,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海军随即取消了剩余飞机的订单,波音公司立陷困境,濒临破产。波音在痛苦中反省公司的经营政策。认为将生意完全寄托于军方是不对的,真正的市场在民间。

自此,波音终于找准了努力方向。他开始转产民用飞机。1921年,波音飞机公司首次成功推出民用商业运输机。后来,又推出“247型”客机。随着公司经济实力和研究能力的增强,它生产的系列喷气式客机“707”、“727”、“737”、“747”客机相继问世,在世界市场上奠定了霸主地位。

危难关头,奋勇向前和急流勇退都是可行的选择。不同之处在于,奋勇向前是冒着失败的危险去追求胜利;而急流勇退则是放弃胜利以避免更大的失败。在胜负难测时,急流勇退是谓理智;奋勇向前却有创造奇迹的可能。

台塑创立之初,它生产的塑胶粉由于价格太高,居然一斤也卖不出去,全部积压在库。原来,台塑建厂时,计划月产100吨,预计每吨生产成本在800美元左右,而当时的国际行情价是每吨1000美元,有利可图。但是,当台塑建成投产时,国际行情价已跌到800美元以下,台塑的售价远远高于市场价,当然卖不出去。为了降低成本,王永庆决定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量。在产品严重积压时扩大生产,实属冒险。但王永庆认为,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冒险一搏。

1958年,台塑完成了第一次扩建工程,使月产量提高到200吨。然而,在台塑增加产量的同时,日本、欧洲的同类厂家也在成倍增加产量,成本降幅比台塑更大,国际行情价持续下跌。如此一来,台塑的产品价格还是没有市场竞争力。

怎么办?王永庆决定继续增加产量。不过,应该增产多少呢?如果一点一点往上加,始终落在别人后面,显然不能改变被动局面。

为此,王永庆召集公司高层干部以及外国顾问共商对策。会上,有人提议将月产量增加到400吨;外国顾问则提议增加到600吨。王永庆大胆决定:增加到1200吨。

从月产200吨猛然增加到1200吨,未免太过惊人,与会诸人没有一个同意。外国顾问说:“要进行大规模的扩建,设备就得全部更新。虽然提高到1200吨,成本会大大降低,但风险也随之增大。因此,600吨是一个比较合理而且保险的数字。”

他的意见得到大多数人认同。王永庆坚持认为:“我们的仓库里,积压产品堆积如山,究其原因是价格太高。现在,日本的塑胶厂月产已达到5000吨,如果我们只是小改造,成本下不来,结果只有死路一条。我们现在是骑在老虎背上,如果掉下来,后果不堪设想。只有竭尽全力,将老虎彻底征服!”

终于,王永庆的胆识与气魄折服了所有人,他们都同意增产到1200吨,跟市场搏一搏。

当台塑的月产量激增至1200吨后,成本果然大幅度降低,终于具备了争胜市场的条件。此后,台塑产品不但垄断了台湾岛内市场,并逐渐在国际市场上获得领先优势,终成霸业。

兵法云:置之死地而后生。在处于绝对劣势、正常情况下必败无疑的时候,惟有冒险才有可能取胜。当年女英雄冯婉贞在抗击八国联军时,说:“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结果她硬是带着一群手持大刀长矛的乡民打败了荷枪实弹的敌人。运用这一战术,需要绝大的勇气;而且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不宜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