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不可不知的民俗禁忌常识
4605300000010

第10章 入对行,做对事——行业禁忌(4)

中国民间有句俗话——“万丈高楼平地起”,盖好房子的关键就是打好地基。所以人们十分注重打地基的过程,这其中也有许多禁忌。

在我国北方的平原一带,都流行着打地基的习俗。打地基又俗称“打夯”。

旧时打地基注重土质,忌讳打地基的土质不良。在民间,人们觉得,盖房子就跟种庄稼一样,土壤不好,种不出好庄稼。同样,如果房子地基的土质不良的话,盖出来的房子就会不牢固。所以建筑工人在打地基的时候,一般都是先挖好地基壕沟,然后再在挖好的地基壕沟中一层一层垫上石灰和硬土,一层层夯实。

人们为了求取吉利而不违反禁忌,一般要在下墙基开槽夯实时,还要特意牵来一头白牯牛沿基槽走几圈,甚至让牛撒几泡尿在基槽,让“牛王”压倒“邪气”,让“阳气”驱走“阴气”;下基前,往往还要在台基上铺张芦席,然后垫土,寓意是用芦席作为阴阳分隔之物,意思是说“凶煞”住下,人住上,互不干扰。

此外,房主请人挖地基打夯,忌讳打夯的时候不唱夯歌。民间认为如果打夯的时候不唱夯歌,房主的后代子孙中会出哑巴。夯歌又俗称打夯号子。夯是一件非常沉重的石器,需要八个人握住四根木杠的八个杠头儿,一人手扶上端的棍。手扶上端棍的就是领唱,他像乐队指挥。领唱不是谁都能领的,必须懂活路,夯出的活儿要让东家高兴;而且必须聪明,能说会唱;必须嗓子好,响亮,且唱上半夜不会沙哑。一般打夯人唱的号子都是临时编的,人们看见什么唱什么。比方看见一个叫“胖丫头”的女人过来,他们可能就会唱道:

“胖丫头好哇!”

“夯好了盖新房啊——”

“胖丫头好哇!”

“盖新房娶媳妇啊——”

打夯的日子也有禁忌,民间有“龙抬头”的日子不打夯的禁忌,认为假如在二月二打夯会打到龙头。

梁忌用槐木、柳木

在古老的建筑程序中,最重要的程序莫过于上梁了。因为在人们眼里,这根梁在整个房屋的构架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梁是正屋正顶上的一根桁条,因此人们又叫它为栋梁。所以直到如今,人们还把对一个国家和一个团体起关键作用的人称为“栋梁之才”。通过这就可以看出这根梁在房屋中的重要作用。因为它重要,所以人们肯定会给它过多的注意,留意多了,禁忌也就多了。

上梁之前做准备有许多禁忌。上梁是建房中颇为重要的民俗活动,上梁之前有很多准备工作要进行。首先是木匠师傅进山选取做大梁的树木,民间称之为“寻梁”。寻梁的时候通常寻松木、杉木或榆木,忌用槐木、柳木,因为民间认为槐、柳树“阴气”很重,用做梁木是晦气的。

忌对粱木说不吉之言

寻准梁木树后要对树进香、烧纸、叩头、吟诵《木根生》,讲明树的来历后,才能动斧砍树。树倒地后,匠师取树中最好的一节做粱,民间称之为“取梁”。将取好的梁木抬回工场,放到木马上,任何人不得对它说不吉利的话,更不能从神木上跨来跨去。木匠师傅对神木进行祝愿后便开始做梁。梁木做好后请画匠师(有些木工本身会画)在梁木肚下画上“太极图”(八卦图),民间称之为“画梁”。在画梁时,画匠师傅要对梁木进行一番赞颂、祝福。画梁结束,表示大梁做成。

忌上梁的时候不祭粱

在从前,人们认为如果上梁的时候不祭梁的话,上的这根梁就会不牢靠,甚至会断掉。因为这根梁起的作用特别重大,万一断掉的话会危及房主及他人的生命,所以通常在上梁前,所有的建筑工人以及房主的亲戚朋友都会来参与祭梁仪式。

祭梁仪式由土木二匠在新房正堂门口设的鲁班堂里举行。鲁班堂里要准备好米、香蜡、纸钱、敬酒、雄鸡、新布鞋、一把布伞、利市钱等。祭梁这天房主将亲戚朋友赠送的各种礼品,包括红匾(书有“紫微高照”或“吉星高照”字样的红绸)、梁木、现金、糖果、糕点、所封赞梁、上梁喜钱的“红包”、主人给土木二匠做的新鞋等全部摆在桌上,让来客欣赏。

接着,匠师将红匾挂在梁担木上,把表示鲁班的曲尺放在鲁班堂里,开始上香、烧纸、叩头、作揖,口中吟词请鲁班仙师登位。土木二匠运用相互对吟的形式讲明诸多祭品的来历,并对梁木进行赞颂、祝福,同时也对主人进行美好祝福。匠师手提公鸡,口中吟诵《鸡根生》,将鸡冠上之鲜血滴入鲁班堂的酒杯之中,从鸡血在酒中所形成的开头来推断吉凶祸福,再将鸡血涂在梁担木上,沾上几片鸡毛,以示吉祥,民间称之为“祭梁”。在祭梁仪式中,有的将敬酒洒在梁担木上,民问称之为“淋梁”。在祭梁仪式中,有些地方还要“看财”以及封建色彩较浓的“除煞”。祭梁结束,匠师、来宾以及观赏游客才开始用四言八句对梁木进行赞颂,对主人表达祝福。

忌上粱的时候不“披红”

所谓“披红”,就是给梁木系上红布、裹红绫或贴红纸,上书“上梁大吉”四个大字。据说,如果不披红的话,就得不到鲁班祖师爷的保佑,上梁也不会很顺当。

关于这个禁忌还有一个传说。据说,有两个工匠给人盖房,因一时大意,把主梁的料下短了半尺。等上梁时,怎么也没法放稳妥。正在特别焦急之时,来了一位老师傅,他抄起锯子,把大梁锯成两截,再往山墙上一搁,不长不短,正好!为了把中间的破绽遮掩住,老师傅把身上的红布兜脱下来,往梁中间一披。红布被风一吹,新上的梁显得特别喜庆。两人忙跑下梯子向老师傅道谢,却不见人影。原来,他就是鲁班。

从此,工匠们盖房时,都要在梁上披红,同时焚香祭祀,寓意是感谢祖师爷临急相助的恩德,以及祈求祖师爷保佑上梁的顺利。

建桥选材的禁忌

在旧时,建桥所用的材料,在建筑行业中最有讲究。这大约是因为旧时人们也认识到一座桥架不稳的话,涉及的不只是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家庭的利益。所以人们在为建桥选材的时候格外细心,特别是桥梁的栋梁。

建桥前,建筑工人要在工匠头的率领下到山林中精挑细选。人选为栋梁的木材一定是长在“洁净”之处,即在其四周没有坟墓、茅厕等“污秽”的场所。据说,如果将长在污秽场所的林木当做栋梁的话,会冒犯神灵,从而使桥梁坍塌。

选中栋梁后,要保持原样,不能去皮。被选为栋梁的树木在砍倒后绝不能着地,要请本地读书人或是其他有功名的人抬着。即使文人抬不动那粗重的栋梁,也要象征性地在原地抬一抬,然后再由壮汉抬出山林。这可能是认为读书人的社会地位比较高。

如果这“栋梁之才”有主人的话,那么主人不但不会为损失了一根良材而郁闷,反而要多捐些木材。觉得自家山林长出了栋梁,也就暗示着日后家中子弟也能成为有用之才,家庭也可能因此而显赫起来。

筑桥基的禁忌

在修建桥基的时候,忌不放镇邪的东西。据说如果不放的话不但桥身不会牢固,而且在桥上行走的人也会受到桥上一些鬼崇的侵害。所以在旧时,修筑桥基时,要在墩基下放驱邪之物。比如说在桥的两端各立石狮子一对,或在桥的护栏上立大象、十八罗汉或文武状元的装饰等,或者在桥墩上点缀龙的图案或雕刻并在桥孔下悬挂宝剑,以求桥梁牢固和行人平安。

桥的台阶步数禁忌

在旧时,民间建桥对于台阶步数是特别有讲究的。

旧时,无论建造桥梁,还是建造房屋,对台阶步数都是有严格规定的。过去私宅的台阶步数是按照“生、老、病、苦、死”五字来对应来决定,所以人们在家里定台阶的时候爱定在“生”这一级上,因为只有生才会使家庭生机勃勃。桥梁两头的石阶则按“道、远、之、时、路、摇(遥)、通、达”八字来演算,并根据这些吉凶文字来定台阶步数。

如:可以做成7、8、9、10步,分别与“通、达、道、远”相应,但绝不能做成4、5、6步,因为这些步数分别与犯凶的“时、路、摇”三个字相对。

桥身的宽度和高度的尺寸也是按照吉凶八字来演算的。例如:桥一般做成“丈八宽”。这个尺寸中带个“八”,与“达”相应,被人们看做吉利的尺寸。

踩桥仪式的禁忌

在旧时,桥落成以后人们都要进行隆重的踩桥仪式。踩桥通常要选个良辰吉日,这个良辰吉也是由风水先生算好的。踩桥的人一般都是长寿之人、当地的首脑以及文人名流,取长命永贵之意,或象征“达官显贵”、“文曲星”来光临。在踩桥仪式中,忌讳女人特别是孕妇来参加,否则就会触犯神灵,失去桥本身的稳定性。这也是出于妇女不干净的观念。相反,如果说踩桥这一天有新娘的花轿,新官上任或是赶考的学生从新桥上通过,人们会觉得是大吉大利。

种粮种豆种节气——农业禁忌

自古以来,我国就重农轻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俗话说得好:

“民以食为天。”一个国家的农业发达程度,直接决定着人们的温饱问题。特别是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时代,“靠天吃饭”是每个农民都要面临的问题。所以,那个时候人们认为,一年下来收获的好坏是老天决定的,甚至是由天上的神仙来决定的。人们一边小心翼翼地在土地上耕作,又一边归纳每次粮食歉收或者绝收的经验和教训。这些经验和教训慢慢地演化成了人们对自己行为或者他人行为进行制约的禁忌。

农谚里的禁忌

说到农业禁忌,就不得不提及农谚。所谓农谚,就是在农民中间普遍流传的谚语。它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总结,对农业生产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尤其是在封建社会中,劳动人民被剥夺了读书识字的自由,他们的经验主要靠“父诏其子,兄诏其弟”的口口相传方式流传和继承下来,农谚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在古时,由于人们没有像温度计、湿度计等现代仪器,所以就以多年生树木的生长状态作为预兆农事季节的依据。因为多年生树木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观气候因素,于是形成了“要知五谷,先看五木”的农谚。

许多反映物候学的谚语,能指导播种期。如:“梨花白,种大豆”,“樟树落叶桃花红,白豆种子好出瓮”,以及“青蛙叫,落谷子”

等。更多的是根据二十四节气确定各种作物的适宜播种时期,如:“白露早,寒露迟,秋分草子正当时”,“白露白,正好种荞麦”等。农民根据这些农谚就能掌握适时播种。另外,如:“立冬蚕豆小雪麦,一生一世赶不着”,“十月种油,不够老婆搽头”等谚语,却是失败教训的概括,提醒人们要抓紧播种,不误农时。

古时的人们把作物生产的全部过程分成几个步骤,每个步骤都总结了一定的农谚。例如:水稻从播种起,选用良种有“种好稻好,娘好囡好”等;培育壮秧有“秧好半年稻”等;插秧技术有“会插不会插,看你两只脚”,“早稻水上漂,晚稻插齐腰”等;施肥有“早稻泥下送,晚稻三遍壅”,“中间轻,两头重”等;田间管理有“处暑根头摸,一把烂泥一把谷”等。

不仅如此,人们还根据不一样的地区总结了不一样的农谚。

浙江农谚是“麦黄种麻,麻黄种麦”,陕西农谚则为“麦黄种糜,糜黄种麦”,这是作物由于地域而产生了不同的播种时期。华北农谚“七金、八银、九铜、十铁”,“秋收不耕地,来年不能定主意”,这是总结:匕方冬季休闲、一年一熟耕作制的。在南方就并非如此,浙江农谚“草子种三年,坏田变好田”,“烂冬油菜旱冬麦”,反映浙江地区冬季不是种绿肥,就是种大小麦、油菜以及蚕豆、豌豆等,极少休闲,更没有七月八月就耕地预备过冬的。地域性差异最大的是播种期,华北种麦的适期是“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浙江则是“寒露早,立冬迟,霜降前后正当时”。种芝麻和小米,华北是“小满芝麻芒种谷”,浙江则是“头伏芝麻二伏粟”。

可能总结农谚的人文化水平不高,但是总结的农谚很多却有相当的科学道理。

比如种植绿肥的农谚说:“若要草子好,经常三分燥。”普遍而言,草子喜欢潮湿的土壤,但喜欢湿润并不意味着不需要燥气。农民特地指出“经常三分燥”。据科学研究表明,草子田土壤的湿度以70%左右最适宜。由于地下水位降低,增加了氧化层的厚度,缩短了还原层的厚度,可使根系及根瘤发展良好,这就是农谚的概括性和科学性所在。其他如“麦浇芽,菜浇花”六个字就总结了两种冬作的施肥关键;“山园直插,荡园斜插”,指出甘薯要根据不一样的水分条件,采取不同的扦插方式;“牛粪冷,马粪热”,在牛马粪中还分冷热,仿佛没有道理,实际上由于牛、马的饲料不同,粪中微生物的活动也不一致,发酵发热的能力差别是很大的。

农业活动禁忌

农业活动包括从春种到秋收的一系列过程。在这些程序中也有许多禁忌。

耕作时日的禁忌

在旧时,生产力水平低下,对于农民来说,改变靠天吃饭的状态是十分困难的。既然是靠天吃饭就要服从“天意”,老天让你何时下地,你就何时下地,老天让你何时辍耕,你就何时辍耕。可是如果老天死活都不发话,人们只有根据自己的经验去思考老天的心思。归纳什么时候是顺从天意去下地,什么时候是违反天意去干农活,并且人们把这种经验世代相传,直到形成后来关于农业的时间禁忌。

忌在初一到十五耕作

在民间,初一到十五是古老的节日——春节。在这半个月内是不许耕作的。因为春节是祭祀拜神活动最为吉祥的一个时期,如果在这段时间耕作的话,就会冒犯天上的神灵。神灵动怒之后,会让触犯他的人一年都不吉祥。

忌打雷时耕作

忌雷,就是在第一次或头几次春雷时忌出工种地。过去汉族、水族及一些以农耕为主的民族,都尊敬雷神,有闻雷辍耕的习惯。水族忌雷期最长,每年春天第一次打雷,忌生产劳动九天,第二次七天,第三次五天,第四次三天,第五次一天,以后每逢十三天忌一天,直到插秧播种禁忌才结束。

忌雷期间,不允许犁田、耕地,如果违反,以为会引起雨水不均、庄稼歉收。忌雷主要是针对每年头次雷声来讲的。这种忌雷的生产民俗形成的原因,大概一是由于敬畏雷神,俗以为雷声表示天神又开始光顾下界,大地又将生机盎然。农夫必须禁止耕作若干天,以示迎接雷神的郑重。二是以每年第一次响雷为标志信息,确定春耕春种的起始日期。

因为头几次春雷常在正月下旬、二月上中旬,这时还属早春,寒潮未停,所以禁忌太早翻地下种,避免春苗受到寒冻。

忌戊日耕作

立春过后,凡是戊日,就有诸多忌讳,如果有人犯忌,他的庄稼就会遭到自然灾害。戊日这一天最忌动土,动了土庄稼会长势不好。

戊日是按六十甲子的排列规律从老皇历上推,每六十天为一轮,其中凡是遇戊子、戊寅、戊辰、戊午、戊申、戊戌这六天就叫戊日,也称“六戊”。

据《九天神霄戊日禁忌》记载,过去汉武帝好道求仙,于元丰元年七月望日,感西王母降临。帝问日,“世间虫蝗,水旱之灾缘何而来?”

王母日:“此皆下民无知,四季之内,六戊之日,犁除田地,冒犯阴阳之禁忌,致使水泽不降,百谷不收,民遭饥馑。”帝日:“戊禁最重,如伺禳解,可免此灾?”王母日:“戊禁最重,无法禳解,不推虫蝗水旱之灾,然四时所犯,各有灾殃,当禁之……”

所以,旧时农民每到戊日便不到田间耕作,在家休息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