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眼光决定命运
4602700000013

第13章 把握时机:冒险精神不可少(2)

对于一个涉入商界不久的经营者来说,决策成效在于未来,无不暗含风险。利从成本生,夷从风险来,决断于慎重果敢之时,是决策者敏锐所在。对于明知含有风险因素的业务,权衡得失,有利可图,或者先失后得,仍要铤而走险,真所谓“空城计有时不得不唱”。当然,十拿九稳的事也就无需决策,然而,冒点风险在于“化”,要把风险化成效益决不能蛮干。“实施强攻无节制”,就会失败。在客观条件限度内,能动地争取经营的胜利,充分地发挥自觉的经营能动性,是化险为利的可能所在。勇气和胆略要建立在对客观实际的科学分析上,顺应客观规律,加上主观努力,就能从风险中获得利益。

市场是动态的,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市场各要素往往变幻莫测,令人捉摸不定,因而导致公司决策也具有很大的随机性。一项决策付诸实施前,除要制订一定的回避风险、减少风险和转移风险的措施外,在决策实施过程中,一时决策实施中出现或即将出现随机因素而导致决策实施呈现不稳定状态时,要力争夷险,使损失减至最小程度。

一个人,在创业起家时,在艰难跋涉的创业阶段,要干一番事业,尤其需要敢于冒风险,因为风险有时可以变成压力,压力变成动力,动力就变成了效益体现出来。现在人们把市场竞争比作战争,的确,竞争之地虽不闻战火硝烟,却也是风险满目之所。这里容不得怯弱者立足。你想取胜,绝对不能怯战,须有两军相逢勇者胜的胆识。不敢冒风险,不愿承担风险,就不会有成功,当然,冒险、承担风险,并不见得什么风险都去冒。

如果你想靠偷税漏税来聚敛财富,如果你想尔虞我诈盘剥他人,用这些见不得人的方式来求取钱财,去冒险,这是铤而走险,这样的风险最好不要去承担。

4.机会与风险并肩而行

机会总是与风险并肩而行的,这是因为,在获得成功的机遇时,你也要为成功付出代价。当然,风险并非不能规避的,只要我们做好充分的准备,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考虑周全并及时想出对策,就能化风险于机遇当中。从商的人要敢于冒险,才能抓住机遇。

11岁那年,李嘉诚来到香港。到了14岁,由于父亲去世,他辍学打工。后来,舅父让他到他的钟表公司上班,但他没有答应,因为他要自己找工作。从他年纪轻轻就不肯接受帮助,而要自己寻找机遇这点上就表现出他的自强自立和自信的性格。

李嘉诚先是想到银行寻找机遇,因为他觉得银行一定有钱,银行是同钱打交道,它也不可能倒闭。但是银行的梦想没有成功,他当了一名茶馆里的堂官。那时,他每天工作近20个小时,尽管如此,他还是决定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完中学课程。

那时他实在太穷,买不起书。他发现有些中学生会把旧书卖掉来换回一些钱。于是他找到做旧书生意的书店,买旧教材,一次只买一两种,学完之后,又拿到旧书店去卖,用卖旧书的钱买回新的旧书。这样,李嘉诚既掌握了知识,又没有浪费钱。

后来,他进了舅父的钟表公司,他建议舅父迅速占领香港的中低档钟表市场,结果大获成功。

1946年,他17岁,开始自己的创业道路,结果屡遭失败,几次陷入困境。

1950年夏,李嘉诚创立了长江塑胶厂。他之所以要创立这个厂,是因为通过分析,他预计全世界将会掀起一场塑胶花革命,而当时的香港,塑胶花是一片空白。

这是一个机遇。

在工厂经营到第7个年头的时候,李嘉诚开始放眼全球。一天,他在英文版《塑胶杂志》上读到一则简短的消息:意大利一家公司已开发出利用塑胶原料制成的塑料花,即将投入生产并进军欧美市场。他立即想到另一个消息,许多家庭主妇喜爱在室内外装饰花卉,但他们不懂种植娇贵的植物花卉,塑料插花可以弥补这一不足。由此判断,塑料花的市场将是很大的,而且他要抢先占领欧美这个市场。于是,李嘉诚以最快的速度赶到意大利,考察塑料花的生产技术和销售前景。

在意大利他先以经销商的身份进入那家公司的产品陈列室,可是得不到具体的生产工艺和技术。他想出一个绝招,他在这家公司的下属厂打工——清除废品废料。他和一些技术工人交朋友,从他们口中套知有关技术。这个重要任务完成以后,他又去了解市场行情,认清了这个行业的未来前景。从意大利回到香港,他就开始行动,抢先生产出塑料花,迅速的占领并巩固了香港市场。接着,他开始向欧美市场进军,这时,一个重大机遇出现了。一位欧洲的大批发商看中了李嘉诚公司的产品价格低而找到他。但他要求李嘉诚有实力雄厚的公司和个人进行担保。李嘉诚找不到担保人,可他决不放弃。他与设计师一道通宵达旦连夜赶出九款样品,批发商只准备订一种,李嘉诚则每种设计了三款。就这样,在没有担保的情况下,李嘉诚签了第一份合同。长江公司很快占领了大量的欧美市场。塑料花使长江实业迅速崛起,李嘉诚也成为世界“塑料花大王”。

几年后,李嘉诚已把重心转向房地产。此时香港经济迅速发展,港岛和新九龙中心地价猛烈上升,等人们认识到这一行情时,洞察先机的李嘉诚已成为地产界的主力军。

该投入的时候就投入,该撤出的时候就撤出,稳健的李嘉诚就是能够审时度势,见机行事,善于抓住机遇,努力拼搏。

香港的房地产业在香港经济的发展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被称为“香港经济的寒暑表”。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香港,由于人口急剧膨胀,香港当局的土地政策,导致房地产的迅猛发展。在这股经营地产的狂潮中,李嘉诚一方面继续大兴土木,另一方面密切关注局势的变化,市场的走向。几年后,随着局势的动荡,香港的房地产一次又一次显示了它大起大落的特色。1965年爆发银行信用危机,房地产也受到冷落,价格一直下跌。许多建筑公司、地产公司纷纷倒闭。在那个百业萧条的年代里,李嘉诚再次审“地”度势,他一方面加强稳固塑胶业中保持独占鳌头的地位,另一方面不动声色的将利润换成现金,充分利用这个机会,以低价收购了大量的地皮和旧房。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李嘉诚从1958年拥有楼宇4万平方米,发展到拥有楼宇210万平方米。

李嘉诚的每一次发展都是一次机遇的实现,但是如果你不具备独到的眼光,不具备冒险的精神,你就永远不可能获得成功。风险是我们每个人都不愿意面对的事情,但是要看到,所有的机遇都蕴藏在风险之中。李嘉诚甘冒香港整个房地产业不景气的风险,是因为他的判断是地产业的机遇较大。如果因为不愿意冒险而放弃,你就永远不要想寻找什么机遇。毕竟,有得必有失才是真正的道理。

5.七分盘算,三分魄力

商战言利,商人逐利,以利为导向,才能不断壮大自己,当然,壮大自己,首先要有眼光,会盘算,然后才能看是否有能力,看是否有魄力。

企业经营在不断扩大后,那种从一而终的经营思路就完全不适合企业的发展了。当企业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之后,不断转换战略的重点,跟踪经济的热点,成为企业家经营中的一个重要决策。从香港巨商李嘉诚自己的经营实践来看,他在一生中至少成功实现了四次战略的转移。

一、从生产塑胶花转向房地产的战略转移

从50年代开始,香港平均每十年便增加一百万人口,住房问题十分紧张。使这个素有“东方之珠”之称誉的香港,成为名副其实的珍珠。

李嘉诚从人口的激增,生存空间的有限,经济发展的迅速,推断出土地使用的日趋重要,预见到地价来日必然暴涨,香港房地产业极具发展前途。他赞成有人曾指出的“从古至今,以房地产最能保存币值和牟取暴利,尤其在‘寸土尺金’的弹丸之地的香港更是如此。”

1958年,李嘉诚当机立断,毅然决定投资地产业。1977年,香港地铁要在中区闹市的遮打站和金钟站上兴建投标。这是中环地区,置地素有中区地头蛇之称,是英资财团控制下的“地产股王”,它首先参与争夺兴建权,志在必得,其他财团亦奋起逐鹿,形势严峻。

但是超人李嘉诚一举战胜了三十多家竞争对手,特别是呼声很高的香港地产界巨头——置地有限公司,被誉为“三级超升”。当日香港报纸用醒目大标题大肆宣传“长江击败置地”。“长江压倒各财团,购得中区新地王”。

二、从传统产业向高科技的转移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李嘉诚已逐渐将产业的传统模式向现代化模式转移,李嘉诚和黄公司于1994年投资84亿港元成立ORANGE,推出个人通讯网络,起初不被业界看好。

1996年4月,ORANGE在英国上市,随即成为金融时报指数一百的成分股,打破最短日为成分股的纪录,同时也为和黄带来41亿港元的特殊盈利,并已收回种“橙”的全部投资。

2000年2月,和黄出售4.3%的ORANGE股份,套现53亿港元;加上今次并购交易所得的220亿港元现金、220亿港元票据,以及650亿港元的德国电讯公司股票,估计和黄在这棵“橙”树上的回报已超10倍以上。

三、从立足香港向全球跨国集团转移

和黄前行政总裁马世民曾说,香港对我们来说,说狂妄一点,舞台确实太小。

舆论普遍认为,在这点上,李嘉诚与马世民形成共识。

自从李嘉诚登上香港首席财阀后,建立全球性跨国集团之心勃勃,增加海外投资,必须缩减在港的发展计划,海外的投资回报率不及香港,加之人地生疏,强龙难斗地头蛇,长实系海外拓展计划宏伟,但效益不尽人意。

李嘉诚很清楚这点,缘何这般,令人难以琢磨。也难免有人穿凿附会,说李嘉诚的投资是走资,只有出于政治因素,才会不顾忌商业利益。

四、从国际投资向国内投资的转移

随着香港的回归和中国经济的腾飞,李嘉诚从多年的投资经验中判断出,国内将是一个有着巨大潜力的投资市场,投资内地大有可为。因此,他斥巨资投资北京的王府井等一系列重大项目。位于北京王府井的东方广场建筑高度将为70多米,地盘面积1.01万平方米——比意向书初定的14万要少得多。但比起前一年,这已非常不易。香港同业不少大亨皆叹:超人能在太子脚下拥有一大幅50年期限的地皮,不愧是超人!该大型物业投资预算逾12亿港元,长实负责起楼价,合作伙伴东城区房地产负责地价。香港是地贵楼贱,内地则相反。据传闻,地价不到2亿。相信这一投资将会给李嘉诚带来美好的前景。

李嘉诚眼光的独到,不愧可以称为超人。他的成功全仗于七分盘算,三分魄力。

6.抢占商机,该出手时就出手

古语说:“静如处子,动如脱兔”,讲的是动与静的关系,古时是用在兵法上的。今天,又出现了一个词,叫“商机无限”,讲的是商业信息,那么把“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用在这里也未尝不可,在未得到商业信息之前,静观其变,等发现机会就马上行动。

1875年春天。

一天,美国实业家亚默尔像往常一样在办公室里看报纸,一条条的小标题从他的眼睛中溜过去。突然,他的眼睛发出了光芒,他看到了几行字的时讯:墨西哥可能出现猪瘟。

他马上想到:如果墨西哥出现猪瘟,就一定会从加利福尼亚、得克萨斯州传入美国,一旦这两个州出现猪瘟,肉价就会飞快上涨,因为这两个州是美国肉食生产的主要基地。

他的脑子正在运转,手已经抓起了桌子上的电话,问他的家庭医生是不是要去墨西哥旅行。家庭医生一时间弄不清什么意思,满脑子的雾水,不知怎么回答。

亚默尔就又对他的家庭医生说:“请你马上到野餐的地方来,我有要事与你商议。”

原来那天是周末,亚默尔已经与妻子约好,一起到郊外去野餐,所以,他把家庭医生约到了他们举行野餐的地方。

他、他的妻子和他的家庭医生很快聚集在一起了,他满脑子都是钱,对野餐已经失去了兴趣。他最后说服他的家庭医生,请他马上去一趟墨西哥,证实一下那里是不是真的出现了猪瘟。

医生很快证实了墨西哥发生猪瘟的消息,亚默尔立即动用自己的全部资金大量收购佛罗里达州和得克萨斯州的肉牛和生猪,很快把这些东西运到美国西部的几个州。

不出亚默尔的预料,瘟疫很快蔓延到了美国西部的几个州,美国政府的有关部门下令一切食品都从东部的几个州运往西部,亚默尔的肉牛和生猪自然在运送之列。

由于美国国内市场肉类产品奇缺,价格猛涨,亚默尔抓住这个时机狠狠地发了一笔大财。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内,就足足赚了100万美元。

他之所以能够赚到这样一大笔,就因为他比别人更能准确地把握商机,一旦发现商机就果断出击、决不手软。

不仅商业上如此,把这一理论推导至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一样运用。这便要求我们做事要有眼光,当千载难逢的机会来临时,要主动出击,抓住它,让它成就你的事业。

7.立即决定,马上行动

人们陷于人生困境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人一生都缺乏主见,干什么事都要听别人的,别人说这样做,他就这样做,别人说那样做,他就那样做,这种人往往终生都不能有所成就,陷入随别人的指挥棒转的人生困境之中。没有主见的人,陷入人生困境也就罢了,谁让他们缺乏主见呢?可还有另外一些人,这些人天生脑子就很灵活,他的脑子任何时候都比别人转得快,他不但能不断地冒出一些思想的火花,而且往往能及时发现一些别人还没有发现的机会。这种人按道理来说他们不该也不会陷入人生困境,可现实生活中却有这样的人也陷入了生活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