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眼光决定命运
4602700000011

第11章 慧眼识珠: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3)

某人买回一堆小陶罐,大如拳,广口,给鸟喂食嫌大,装酱油还没盖儿。问他何意,此人双眼放光,用手比划:“才一毛八一个,多便宜。”是够便宜。大家看罐子有几十个,问干什么用。他一搔头皮,说:“这倒没想。”众人哄笑说,再便宜,没用也是白买。他正色说:“不对,这么便宜,我不买别人就要买呀,全包圆儿,不能便宜了别人!”

看来,卖陶罐的比他先发现此物没什么用,才便宜卖。他买罐的狂喜到了不计较用途的地步,而最大的快乐不在便宜,而在别人无法享受这种便宜,即买断。

这样的心理很多人都有。当他享受某种物用的乐趣时,想到别人也在享用,就立刻黯然。报载,新近谢世的一位日本财阀,是三井或住友的头目记不清了。与他谢世一道下落不明的还有斥资数千万美元收藏的两幅西洋名画。这是在岛国发生的第二个用金钱消灭人类共同文化财富的例子。几年前,亦有一位日本财阀以梵高的画殉葬。他们咽不下气的原因是:他死了,然而许多美好的东西仍然存在着,让他们接受不了。这些财阀不见得爱画,但大家都说好,就要买下,而且让大家永远见不到它。

在报上,还有一则新闻。说陕西一个农民,发现妻子有外遇,大怒,愤而剪下自己的阳具。有人不解,问:你这是干什么?怒气未消的农民说,这是惩罚她。原来他以为自己长这么个家伙,是在便宜妻子。后来,村里人讥笑,说这不是惩罚她,是惩罚自己。此人羞愧难当,上吊自尽。

老怕便宜了别人,算计过甚,还是便宜了别人。买陶罐的便宜了卖陶罐的,自去阳具的便宜了老婆和奸夫。最可恨的是那些日本人。对那些暧昧的、精明的东洋人若无足够的警惕,早晚要吃亏。

怕便宜别人实则是一种狭隘甚至阴暗的一种心理。生活中不妨放开眼光,便宜别人自己并不吃亏。

8.不言放弃,腐朽也能化神奇

如果你能把握时机,全力以赴,哪怕身处不利地位也能化腐朽为神奇。

当你在做一件事时,眼看着希望很小,你会怎么办?放弃吗?一个有眼光的人绝不会轻易放弃,而是会尽己之心,全力以赴,争取化腐朽为神奇。

有一位艾先生,他是某贸易公司负责人了。其座右铭便是:“尽人事,乐天命”。

他原是一家杂志社的记者,因该社经营不善倒闭,他便成为一名自由撰稿人。后来,他又被某广告公司网罗,从事编辑工作。不多久,又转到一家规模颇大的贸易公司,成为总务部门的正式职员。而后,因为颇具才干,很得主管赏识,便转调业务部经理一职,此后,便成了一位优秀的贸易从业人员。

但是,艾先生对他先前的采访、撰稿工作一直不能忘情。有一段时间多才多艺的他,一连好几天守候在一个摄影棚里,目的只为和某艺人接近,好收集一些有关明星专辑的稿件资料。

偏偏不巧的是,就在艾先生准备出版某专辑的同时,该艺人所属的某电影公司也想出版一本纪念特刊,里头将安插一篇有关他的专访报道。于是,某艺人开始对艾先生采取拒绝的态度。

接连下了几天雨。该艺人的态度仍然坚决,艾先生忽然灵机一动,心想“或许只有这个办法,可以打动对方的心思了。”因此,他决定冒着大雨,到该艺人的摄影棚前,坐在他经过的道路上等。

终于,这位艺人被他的这种不计个人得失的诚意感动了,改变了自己的态度,答应接受他的访问,并提供专辑的资料。

艾先生认为该艺人之所以能够回心转意,主要是自己具有这样的信念:只要心诚,石头也会开花的。打这以后,他就抱着这种信念处理任何事情,结果都能创下良好的成绩。

“化不可能之事为可能”,这是你身处劣势时应持有的信心。

另外,一个做事有眼光的人还要懂得在事情的交涉中面临绝境时及时补救,亡羊补牢犹未晚,最怕亡羊还不补牢,那只能丢掉更多的羊。

在交涉时选择适当时机非常重要。如果无法找出适当时机,或者找到时机却不知利用,那么,交涉仍旧是要失败的。也就是说,你非但要能把握时机,还要积极将其化作行动,如此才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希望。

某电影公司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那是在拍外景时发生的,当天的拍摄地点是一个风景优美的海边渔村。外景队提早两天到达拍摄电影的现场,公司宣传组组长和两个新闻单位的摄影记者一起前来此处,拍摄有关这部电影的一些精彩镜头。

每一家电影公司都希望通过记者所拍摄的照片能够将新影片信息刊载于报纸,或出现在其他传播媒体上,以达到该片的宣传效果。如果得罪了这些记者,那对电影的商业利益将形成致命的打击。但是,不该发生的事情还是发生了。就在当天晚上,大家还未进餐之前,外景队队长对大家公布了一项决定:“今晚,协助此次外景拍摄的人要招待我们的女主角吃饭。为了让她能早点回来,以免耽误了拍摄的进度,我决定拜托一位摄影宣传记者和我一起陪同前往。至于其他的人就在此地用餐吧!”

于是,外景队长就和记者、女明星三人结伴赴宴了。然而时间已过四个小时,一直不见他们回来。留在宿舍里的其他记者们,就开始发牢骚了:“让我们跋山涉水,走了这么远的路来到这儿。这倒好!就知道和女明星出去快活,把我们冷落在一旁!”

就在大伙怨声载道、恨得牙痒痒的时候,他们才喝得醉醺醺地回来了。抱怨之声仍然此起彼伏,甚至有怒气高涨的情势,因此激怒了外景队队长,他非常生气地喝叫一声:“有完没完!讨厌死了,想回去的人回去好了!”

记者团中的人被他这么一骂,大家全都感情用事起来,最后一致决定:“回去!”

其实,这不过是一个小小的误会,却因处理不当,造成了一个更大的错误,最后,竟形成了不可挽救的局面。这种情形,在生意场上也经常会发生。

以上述事件来说,检讨起来,一开始就应该放准眼光,好好安排,找个公司里德高望重的人,留下来陪陪这些远来的客人。外景队队长没有这样做,这是第一个错误。既然说好了,吃过饭后,就要早点回来,结果超出了预定时间,理应真心诚意的向大家道歉了事。外景队队长非但不知理亏,还大吼大叫,把事情给整个弄拧了,此乃第二个严重错误。

就因为这样,事情才发展至不可收拾的局面。所以,我们做事要把眼光放长远,要勇于认错,不可意气用事不要因小失大。

9.小处突击,夺得大利

商人做事一定要有眼光,不能随意出手,要学会从小处突击,去夺得大利益。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专注于“小”市场

公司可分为大公司和小公司。此外,尚有个人独资的小商店,也具有私营公司的特性。

如果以船来比喻,大公司就像航空母舰,中小公司是驱逐舰,而个人商店和个人私营公司,就是炮艇。航空母舰虽强而有力,但却缺少机动力,炮艇则行动敏捷,狭小的地方也能进入。

现在的大公司不见得稳如泰山,依旧在瞪大眼睛寻求新事业。所以,即使中小公司热衷于新路线,如果不能别出心裁,一旦让大公司侵入,辛苦开发的市场就会被抢走,而沦为大企业的附庸,甚至被挤出。

所以,想要开发某一和大公司相同的产品,或拓展大公司很容易侵入的行业,一定没有能力竞争,所以尽力做大公司不易渗入的生意,才是生财之道。

生产大公司不能渗入、特殊而有个性的产品,不但能成功,而且可以长期稳定市场。如生产动物胶、特殊裁截机、碳酸钙等,这些特殊而有个性的产品,虽然市场不大,但是因竞争对象少,是值得一试的行业。

(2)小公司宜重点突破,不宜分散经营

小有成就的经商者,一旦成了强人便飘飘然,除了自以为一贯正确外,还有一种通病,就是认为自己是万能的。在这里,万能不仅是什么工作都能干,更是做什么行业都能成功的意思。

大公司分散经营,自有它的道理,那就是要维持增长。分散经营,可避免某一行业某一市场的起落对公司不利的影响。投资别的公司,目的是使资金永远活跃。要使公司不断增长、不断有盈利是困难的,分散经营是解决这些困难的捷径。

小公司无须分散经营地发展,如果真的一帆风顺的话,最自然的做法是不断扩大经营,不断渗透市场。

当市场上遇到阻力,往往就是小公司分散精力的第一个引诱,在这种情况下,公司可直闯下去,也可绕过问题,另辟战场。许多小公司会选择后者,因为不打硬仗,看来是个聪明的方法,殊不知,无论你如何聪明能干,步入一个新行业时,必定要重新学习,重新吸取新的知识和技巧,重新培养新的供应商和客户关系,这都需要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以及其他人力物力。如果你能狠下决心,将同样多的资源投于现在的战场上,其成果未必比开辟新的战场小。

大公司有时会遇到市场衰老停滞的困境,欲进不能,但小商品市场海阔天空,距离这个困境远得很,即使处于衰退之际,只须设法降低成本以增加竞争力,改进产品,加强促销活动,也是可能逆流而上的。试想,在衰退的环境下,开辟一条新战线,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

(3)不要盲目分散投资

小有成就的经商者,还有一种通病就是以为自己是万能的,不愿意在一棵树上吊死,总想在别的行业上也大显身手。殊不知,无论你如何聪明能干,步入一新的行业的时候,必定要重新学习,重新吸取新的知识和技巧,重新培养新的供应商和客户关系,这些都需要十分多的时间和精力,以及人力物力,特别是需要投入一定的资金。这样一来有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原有的事业受到损害,新兴的项目有可能收不到任何收益。

一般人都有一种错觉,以为成功之后一定要分散投资。其实不然。大公司和小公司有着截然不同的情况。市场上的大公司要分散经营,有它们的道理,那就是要维持增长。同时,分散经营,可避免某一行业、某一市场的起落对公司盈利的影响。总之,投资别的公司,是使资金永远活跃的简单方法。然而作为小公司和小商家就无须这样。因为资金毕竟有限,如果再分散使用就更加显得不够。如果你的公司或小店现在有明显的收益,你最简单、最好不过的办法就是不断扩大,不断渗透市场,把现有的经营规模稍加扩大,你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多角化经营不可贸然行事

多角化经营是多数成熟期企业的共同作法。钢笔制造公司生产机器人,汽车业者进出不动产市场,意外地发现“某某公司在制造某产品”之类事,早已屡见不鲜。

多角化经营是弥补主业发展不足的有效手段。但是,基于“本业产品销路不好,所以采取多角化经营”的动机,突发奇想地进行多角化经营,日后必有隐忧。

认为某个市场正在成长,贸然加入而失败的例子很多。与本业有关的市场还好,如果是一个新的领域,就必须从头开始,成功的可能性也就大大地降低。况且,既然是成长中的市场,其他企业必然也会前来分一杯羹,这就增加了冒险机会,一旦失败恐怕只会血本无归。所以,在开发另一个新领域之前,必须作好相当的市场调查,订立周全的计划,同时还得适时觉悟才行。

在此必须强调的一个原则,是“不可因本业不振而任意走上多角化一途”。在走向多角化之前,首先必须重新彻底地反省本企业,如果改进之后结果依然不见好转,才可开始考虑多角化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