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苏宁管理模式全集
4577200000032

第32章 企业文化建设模式(2)

苏宁创始人张近东说:“企业就是每天都要面对危机,这没什么可忌讳的,我们做企业就是要追求这种精神。”无论是1993在小舢板上与8大商场对阵,面对强敌,丝毫不怯,以后羿射日自比的张近东,还是二话不说进入北京的范志军、杀入华南的周晓章,还有四处征战的陈金凤、范遥……他们身上都强烈体现着“执著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

在苏宁,问任何一位员工,他们都会充满感情地说,他们感受到了一种和谐向上、孜孜以求、坚忍不拔的文化精神。同样,将员工操守作为企业竞争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让苏宁人触及到苏宁文化中那种无处不在的自洁内敛、朝气蓬勃的精神。

这种精神直接体现了苏宁一贯的传统。在这种优良传统的熏陶下,苏宁人无论是在工作强度,还是在工作时间上都在不断地自加压力,不断赶超对手,创造出领先于对手的竞争优势。在张近东看来,在竞争日趋国际化的今天,中国企业要想与跨国巨头公平竞争,在很多方面都很弱小,因此必须加倍努力,才可能实现超越。

“执著拼搏,永不言败”倡导做任何工作都要有进取心、责任心,都要有永不服输的精神。并不是只有重大、重要的工作才需要去拼搏,也并不是只有重大、重要的工作业绩才能体现永不言败的精神,在平凡的工作中也能体现,因为“将许多平凡的事情做好,本身就是不平凡的”。

2004年6月,一位顾客到天津苏宁塘沽店想买一台彩电,在反复比较了几个品牌之后,准备购买松下等离子彩电。价格都已经和营销员谈好,只等开票了,但是顾客临时又改变了主意,还想到塘沽其他商场看看。最后,因为苏宁货源充足、送货及时,特别是营销员耐心、细心、恒心的工作态度,顾客最终选择了苏宁。也是在6月,天津苏宁塘沽店,有位顾客想买彩电,在与促销员谈好价格、赠品等的情况下,顾客提出想到其他商场看看。两位促销员为顾客提供产品咨询,当选购参谋。最终,在同等价格的条件下,苏宁促销员优质的服务促成了顾客在苏宁购买的决定。那一天,这位顾客购买了冰箱和洗衣机,购物总额两万多元。

为了促成一个订单,为了解决一个投诉,为了送货及时准确,为了安装质量高、速度快,苏宁要求每个员工面对每一个目标,都要锲而不舍、持之以恒,以滴水穿石、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精神去工作,将“执著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体现在工作的点滴中。

国内知名培训学校新东方校训的精髓是从绝望中寻找希望。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高考数次落榜,大学毕业后想出国留学没有实现,在业余时间办辅导班遭处分,在新东方飞速发展的时候,要遭受创业元老无情地离去,遭其他培训机构恐吓,差点遭绑架……但是在最艰难的时候,俞敏洪从未放弃过希望,一直在默默积蓄能量。他曾经说:“哪怕是最没有希望的事情,只要有一个勇敢者去坚持做,到最后就会拥有希望。”正是这种永不言败的精神,才有了新东方的今天。在一次次的跌倒后,俞敏洪领导的新东方又顽强地站起来,这是坚忍不拔的追求,是不屈不挠的勇气,是重新积聚的力量。

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先后高考三次落榜,最初创办公司也曾失败,无奈带领18名合作伙伴离开北京回杭州老家。1999年,没有被困难打倒的马云又开始走向创业的征程。本着“失败了再来”的执著追求,阿里巴巴挺过了最艰难的寒冬,开始冲出国外电子商务巨头的重围,走上了发展的快车道。凭借永不言败的信念,阿里巴巴集团从小虾米成为巨无霸,2007年在香港成功上市,成为全球著名电子商务品牌。

不抛弃、不放弃,执著拼搏、永不言败的精神有效地支撑了苏宁从小公司迅速发展壮大。随着苏宁走向国际化的步伐加快,未来还会有许多未知的困难和挑战等着苏宁,这种精神将一直支撑着苏宁走向未来,走向世界。

4.以细节为导向

一本畅销书《细节决定成败》把细节的重要性提上了日程。细节是决定公司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苏宁的企业文化注重细节,实行以细节为导向。为了执行以细节为导向的文化,苏宁加强制度建设,以信息化建设为依托,全力打造苏宁的品牌形象。

如果说执行是企业高效运作的保障,那么细节就是高效执行的支撑点。正所谓赢在执行,成在细节。细节决定成败,一着不慎可能导致全盘皆输。范棣和曹建伟在《长大》一书中写道,在公司中,我们常常会听到类似如此轻描淡写的话:“这些都是些小事情,何必那么较真”“这些事情不用我管,底下人在执行”,等等。一些自视高傲的公司只看到发展理念、战略,而无视小节对企业发展所起的作用。忽视细节,恰恰是实现公司持续成长的障碍。

对于细节来说,很多时候100减去1不是等于99,而是等于0,1%的错误会导致100%的错误。在零售连锁企业,90%的事情都是微小而具体的细节,正是这些细节影响着企业的经营管理,甚至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

随着苏宁连锁规模的扩大,苏宁的服务量也急速膨胀。2005年苏宁的总服务量为,2000万人次的销售、1500万人次的配送、2500万人次的售后作业、6000万人次的客户回访、800万人次的电话受理。这么大的服务量,要做到优质服务,没有“细节意识”是不可能的。长此下来,就形成了执行以关注细节为导向的苏宁文化。

为做到执行以细节为导向,苏宁首先重视制度建设。面对千差万别的需求,如何对有个性化需求的消费者提供高满意度的服务,是苏宁连锁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在这个过程中,苏宁强调严格执行制度与标准,抓反复、反复抓,一切以“严字当头”。

在企业内部,苏宁实行“半军事化”的管理,所有员工的一切活动必须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在服务过程中,所有服务行为都有原始的信息记录,所有服务结果都逐一跟踪反馈。无论哪位售后人员到顾客家维修,苏宁的客户服务中心都要在作业完成后第一时间打电话回访,倾听顾客的意见反馈。如果没有内部正规、严格的管理,是不可能做到全国统一、标准的服务的。

我们生活在一个细节制胜的时代。名牌POLO皮包凭着“一英寸之间一定缝满八针”的细致规格,长期立于不败之地;西门子2118手机附加一个小小的F4彩壳,成了万人迷;宝马动感的流线设计,赢得众多车迷的喜爱……

台塑集团创始人王永庆,早年家贫只好辍学去做买卖。1932年,16岁的王永庆在嘉义开了一家米店。当时,嘉义已有近30家米店,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当时王永庆仅有200元资金,没钱在好地段开,只能在一条偏僻的巷子里承租了一个小门面。小米店没有知名度,新开张生意很冷清。在当时,一些老字号的米店占据有利的市场,王永庆的米店规模小、资金少,做大宗买卖不成,只能多搞零售,于是,王永庆背着米挨家挨户去推销,但效果不是很理想。经过仔细观察、思考之后,王永庆很快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那时候的台湾,农村还处于手工作业状态,稻谷收割与加工技术落后,稻谷收割后都是铺在马路上晒干,然后脱粒,沙子、小石子之类的杂物掺杂其中。在做米饭之前,都要淘米,用起来有很多不便。

王永庆从这一现象中找到切入点,他带领两个弟弟一齐动手,一点一点地将夹杂在米里的秕糠、沙石之类的杂物捡出来,然后再出售。经过这种努力,王永庆卖的米质量提高了,生意逐渐红火起来。同时,王永庆在服务上也提高了档次。当时,用户买米自己运送。这对于年轻人问题不大,但对于老人就不方便了。注意到这一细节,王永庆开始主动送货上门。每次给新顾客送米,王永庆细心记下人家米缸的容量,并且问明家里有几口人,有几个大人、几个小孩,饭量如何,据此估计该户人家下次买米的时间。基于这种判断,不等顾客上门,他就主动将米送到顾客家里。这种重视细节的做法,使王永庆的米店很快在嘉义变得人尽皆知了。

经过一年多的积累,王永庆开办碾米厂,开始问鼎台湾首富的道路。企业发展壮大后,王永庆也注重每个细节。他曾经对只喜欢学习西方宏观战略的下属说:“我不仅关注做大的政策,而且更注意点点滴滴的管理,比如操作人员的手艺、操作方法、机械的配置,等等。道理很简单,因为它们都会影响生产力。如果我们对这些细枝末节进行研究,就会细分各操作动作,研究是否合理,是否能够将两个人操作的工作量减为一个人,生产力会因此提高一倍,甚至一个人兼顾两部机器,这样生产力就提高了四倍。”

餐饮连锁大王麦当劳为了保证食物的品质,制定了一系列详细的标准。其作业手册有560页,其中对如何烤一个牛肉饼写了20多页。标准细节很多,比如面包不圆和切口不平都不能用,面包的直径均为17厘米,面包中的气泡全部为0.5厘米;奶浆接货温度要在四摄氏度以下,高一度就退货;一片牛肉饼要经过40多项质量控制检查,肉饼的成分必须由83%的肩肉与17%的五花肉混制而成;规定生菜从冷藏库拿到配料台只有两个小时的保鲜期,过时就扔掉;制作好的成品和时间牌一起放到成品保温槽中,炸薯条超过7分钟,汉堡包超过19分钟就要扔掉;与汉堡包一起卖出的可口可乐必须是4℃,柜台高度为92厘米……经过这些严格的细节标准规定,麦当劳不论在哪家店,开在哪里,生产出的汉堡、牛肉等产品都保证了美味可口,赢得了食客的美誉。

细节决定成败,在连锁零售中,99%的都是琐碎的细节活,稍有不慎,将会给顾客带来不便,导致顾客的不满。以细节为导向,这种注重细节的文化,无形中为苏宁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5.社会、企业和个人并重

企业的价值观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进而决定着企业能否实现基业长青。苏宁确立的价值观是“做百年苏宁,国家、企业、员工,利益共享;树家庭氛围,沟通、指导、协助,责任共当”。在苏宁的企业价值观中,提倡个人、企业、社会利益并重,三者相互协调,共同进步。

企业的价值观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影响着员工的行为取向,并为员工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它给员工以神圣感与使命感,鼓舞着员工为实现崇高而宏伟的目标奋斗。张近东为苏宁确立了鲜明的企业价值观:“做百年苏宁,国家、企业、员工,利益共享;树家庭氛围,沟通、指导、协助,责任共当。”在这一价值观中,高度要求个人、企业、社会三者的利益并重,相互协调,和谐共存。

我国企业大多数缺乏开放、灵活的组织文化。员工之间、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缺乏沟通,保守有余,开放不足,导致员工士气低落,磨洋工;同时组织对于创造行为不能明确辨认,绩效评价标准模糊,不能有效整合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

张近东曾经在一篇文章中谈到苏宁企业文化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个人的利益定位,是为了个人和家庭;第二阶段是群体利益定位,是为了员工和朋友;第三阶段是社会责任定位,是为了社区和国家;第四阶段是职业志向定位,是为了成就一项事业。其实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每一个员工价值观不断升华的演进过程。

苏宁在追求企业利益的时候,也不忘记尊重和保障员工的个人利益和发展。“苏宁的企业文化从不一味地唱高调,企业是一个以赢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员工在企业里工作,理所应当地要获得相对较高的报酬和福利待遇。因此,在苏宁我们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只提倡敬业精神,不许提奉献精神。在企业利益的基础上实现个人利益是苏宁人的价值观。一句话,脱离现实利益基础的企业文化是难以持久的乌托邦文化。”

对于个人利益的定位,20世纪90年代初创建苏宁时,创始人张近东的想法很简单,为个人和家庭多赚点钱,生活得好一点。但随着企业由小到大,以企业创始人为核心逐渐形成了团队,创业的艰辛凝聚着员工的友情。从企业的角度看,企业需要员工的敬业精神和斗志;从个人感情看,对每一个为企业兢兢业业工作的员工,不论职位高低,创始人都怀有感激之情。正是有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同事,苏宁才能越做越强、越做越大。

在企业里不讲员工个人价值是虚伪、冷漠无情的企业文化,一味强调个人价值则是本末倒置的企业文化。苏宁关注员工个人的价值,并非以员工个人的价值为主导。苏宁企业文化的价值观有三个显著特点:第一,允许讲个人的作用,但个人作用必须得到企业和团队的认同,通过团队的努力来实现;第二,允许提出个人的待遇,但不允许通过与他人比较来衡量自己的待遇;第三,允许讲个人的利益,但不允许通过损害企业的利益来满足个人的利益。每一个苏宁人都是依托苏宁的品牌、平台,通过经营创造企业价值,最终企业价值转化为个人价值。

随着苏宁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事业平台的不断提升,苏宁已经不是哪一个人的了,如今的苏宁是国家和整个社会的。苏宁要报效社会,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为民族强盛积极贡献力量。苏宁认为,企业的成功离不开社会与国家的支持,因此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苏宁服务社会主要表现在通过纳税,为国家做贡献;通过提供大量就业岗位,为社会提供就业机会,为维护社会稳定做贡献;通过参加公益、教育、慈善事业,为相关机构、个人提供经济援助和支持。

2001年,苏宁与江苏省教育厅等单位联合发起“苏宁希望之星”资助贫困大学生活动,出资30万元,帮助全省140名品学兼优、家境困难的应届高考学生圆大学梦。在给全体“苏宁希望之星”同学的一封信中,苏宁情真意切地写道:“在苏宁的成长过程中,和你们一样,曾在关键时刻,苏宁借助外力和扶持,从逆境中奋起,取得决定性的转变。我们深知在人生转折的关头,机遇会成就一个人一生的梦想与希望。”

在2003年为抗击非典的捐赠仪式上,张近东说:“国家有难,匹夫有责,‘抗非’局势非常严峻,在这种大形势下,苏宁作为民营企业中的一员,有责任和义务为国家出一份力。没有国家,没有稳定的社会,企业谈何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