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软实力
4577100000033

第33章 后记:对中国企业的软实力期望

在研究应用企业软实力的过程中,接触了很多企业,也与一些老总相聊,感觉企业这一层面对软实力战略课题的兴趣日渐浓厚,但对“企业软实力”内涵的理解却比较模糊。有的把企业软实力简单地等同于企业文化;有的把企业软实力当时髦标签,写总结、作报告都往软实力方面靠;有的干脆就认为企业软实力就是信息化建设中的软件服务。对于这些认识误区,在这里我就不再费气力辩驳了,一个简单的办法,评价一个企业的软实力,就看两个方面:一是你的资源是怎么整合的;二是你有没有创新价值。这是判别企业软实力“入门”的基本标准。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企业历练了许多,也成熟了许多,但与全球化经济接轨,我们企业的软实力所差的距离委实太远了,一则软实力思想还没有“入门”,二则软实力行为还需要好好“补课”。现在跨国公司的软实力水平处于什么阶段?一是操控市场标准,二是创新客户价值。这些都是企业软实力的最高形态。我们呢?姑且不说市场竞争,整天在讨论如何减少环境污染,如何降低能源消耗,如何做到诚信经营,这些都是最起码的软实力要求。用企业未来生存管理思想分析,我们的企业还处在如何活得下的状态,而跨国公司的议题却在如何活得好、活得久。这就是我们企业的软实力差距!

尽管企业软实力是一个长期积累、持续整合的过程,需要付出时间代价,但就眼下来看,我们的企业要进入软实力这个门,需要付出的物质代价、资本代价和技术代价比长期的时间代价更紧迫更重要。为什么?我们环境污染了、资源浪费了、质量走样了,要改善要提高,必须集中一定的资金、技术和人员力量来治理。这些达不到,我们永远也谈不上软实力,也永远谈不上社会责任。

在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今天,也恰逢全球经济由硬变软的转型时期,从中国企业的现实和全球经济的趋势来看,软实力是中国改革开放下一个30年的重要着力点,也是中国企业的下一个拐点。

由于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虽然GDP总额已上升至全球第四位,但知识所创造的财富还相对较少。在第二产业中,组装、来料加工和贴牌生产占了较大的比重,而拥有标准、专利、关键技术和行销渠道的跨国公司从中国市场中攫取了可观的利润。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全行业2005年的平均利润率仅为3.4%(信息产业部2006年公布数据)。一部2 000元左右的中档手机,售价中1/3是用于购买芯片和支付技术协议的费用;一台VCD(DVD),可获利2美元,而交纳的专利费就高达18美元以上;一个普通的无线鼠标,在美国售价为40美元,作为制造方的中国企业仅能拿到3美元,而这3美元包括了除材料以外的全部生产成本。也就是说,我们的制造企业绝大部分在为跨国公司打工。与之相对照的是,美国知识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已超过50%。也就是说,别人靠标准、专利收钱,我们还处在靠体力、靠廉价劳动力获利的历史阶段。

诚然,廉价重组的劳动力符合我们的比较优势,但是,如果一直满足于贴牌生产,满足于成为世界的加工厂,那么,我们只能在这一水平上徘徊。美国营销大师弗朗希斯·麦奎尔就曾说过,如果一个企业仅仅试图利用廉价劳动力,为别人贴牌生产,同样可以快速成长,赚取许多利润,但是这样做不可能建立起优秀的企业文化,也不可能塑造出一个伟大的品牌。

自主品牌是一种基于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和企业文化的市场创造力,是用户对同类产品和服务进行市场比较后对厂商及产品价值的一种社会认同,并由此构成企业的商标信誉。现在,无论在服装、家电还是IT,中国是制造大国,但仍是品牌小国。

由于受体制和发展阶段的影响,中国企业历来有重硬件,轻软件;重生产设施建设,轻技术创新投入;重生产经营,轻人力资源开发;重规模扩张,轻企业文化建设的倾向。实质就是重硬实力打造,轻软实力建设。不少企业软实力与硬实力不协调,软实力成为中国企业的软肋,增强软实力正是中国很多企业必须努力补上的一课。在企业规模小的时候,把积累硬实力作为第一要务,这是不可逾越的必然过程。而在硬实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则必须重视并加强软实力建设,否则,软实力的欠缺弱化将成为企业做不大、做不强、做不优、走不远的“硬伤”。

培育软实力比培育硬实力更为重要和艰难。现在,国内许多大企业都有进军世界500强的梦想,但注重的往往是产值规模。与世界优秀跨国公司相比,我国一些企业特别是通过拉郎配拼凑起来的“企业航母”,从表面指标看差距似乎不大,但以企业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软实力则有天壤之别。经验表明,增加产量易,提高品牌知名度难;做大易,做强难。培育优秀企业文化,打造一流生存力,是一项系统工程。

中国企业的软实力之路怎么走,就现在的情况来看,我提几点希望:

一、企业的社会责任不应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责任就是责任,履行得好是应该的,舆论媒体、政府部门不必过分宣扬,履行得不好就依法依规办理,这应该成为社会的一种常态。

二、在当前的市场形势下,企业的生存可能比发展更重要,而企业生存最需要的是产品、规模、资本和技术等硬实力,企业在与外资合作过程中,最好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品牌、市场等软实力。

三、中国企业走出去,不应该是简单的资本输出,应该具有长远的战略眼光,要学会推销企业的品牌、文化和知识资产等软资源,要用当地资源经营当地市场。

四、每个企业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经常扪心自问,企业最有价值的东西是什么?如果你的核心家当中缺乏软资产,就要警觉,这是企业最大的危机。

五、要学会在目前竞争激烈的同质市场中提升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给产品或服务添加一些客户需要的个性价值。

六、中国各行业的龙头企业要把眼光放远些,在技术创新上要问鼎国际一流,在国内要与本土同行共存共赢,并整合本土的力量,进军全球市场。

七、中国老字号企业要转变观念,发挥自己的品牌优势,尽快形成独特的经营模式,不仅要在国内继续扬名,更要到海外扬名。

八、比照美国、欧盟等西方发达国家一些市场准入规则、行业标准,我国政府应该从提升经济质量、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发展民族企业的战略高度,相应制定和完善本土的市场规则和行业标准,提高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门槛。

九、要在激发、保持、提升企业活力上狠下功夫,要打破管理上的官僚主义和壁垒主义,从管理效能、效率、效用上全面衡量企业内部工作的得失,保证资源整合价值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