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新编实用管理学
4576500000006

第6章 管理现代化(2)

生产力=(劳动力+劳动工具+生产对象+科学技术)×科学管理

这个公式的科学性,有待于进一步论证、修正,但它充分说明了科学管理的重要性。在这个公式中,科学管理的地位、作用高于劳动力、劳动工具、生产对象、科学技术。在两个人以上的群体劳动中,如果没有管理,其它生产要素就难以发挥作用。

管理现代化的意义

(一)实现管理现代化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特点,决定了管理工作必须具有高度的严密性、准确性、时间性和经济性;必须对生产过程进行周密的计划组织、调度和控制;必须对生产经营活动的效果进行准确的计算和系统分析;必须对生产经营活动反馈的信息迅速处理、判断,作出正确的决策。一个企业的生产、技术、经济活动必须在高度集中的统一领导和指挥下,有计划按比例地进行。以我国第二汽车制造厂为例,一辆汽车是由一万多个零部件组成的,结构也十分复杂。制造出一辆汽车,需要许多企业为它提供原材料、燃料动力、零配件和机器设备,还要由许多企业连续地进行加工来共同完成。工厂的工艺技术性强,装备关系复杂,配套件品种、规格、型号繁多,生产连续化、高速化、自动化程度高。例如,总装生产线实行大量流水生产,生产环节多,连锁性,连续性强,有一道工序跟不上或发生故障,整个生产线就会停顿,就不能按时、按质、按量地把汽车一辆一辆组装起来。

(二)只有实行管理现代化,才能适应技术革命的发展。一方面,技术革命的新成果,如微电子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为管理现代化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现代化离不开管理现代化。日本从1955至1976年,国民生产总值提高五倍。他们在总结自己的经验时指出,管理与技术设备相比较,管理更重要,管理出效率,管理出质量,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管理为采用更先进的技术准备了条件。

据报载,我们的许多科学技术生产装备比国外工业先进的国家落后15年左右。事实上,即使在15年以前,在同样数量、水平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装备条件下,一些工业先进国家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劳动生产率,比我们现在高得多。结论是,我们的管理比科技、设备更落后。

当前世界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各国都在研究对策,使自己不致于在新的竞争中落后。对策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加强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将是我们在新的技术革命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因素之一。否则,我们就难以适应未来的新形势,就会陷于被动。

(三)管理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通过科学管理,一要合理组织生产力;二要不断完善生产关系;三要适时调整上层建筑,促进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发展。

有人把管理、科学、生产技术比做三个环子。这三个环子互相连套并形成一个圆环。整个圆环在大地上向前流动,推进社会的任何一个领域的发展。这三个环子,首要的一个是管理。如果没有管理,任何一项事业都难以发展。从这里不难看出实行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美国著名的投资家杂志——《福斯特》(Forhes)研究美国企业已有多年,得出一个重要结论是:“管理得好的公司几乎都是有成就的。”另一个杂志,《美国银行》(The Bank of America)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归根到底,90%以上的企业破产是由于管理上的无能与缺乏经验。”

我国企业在生产经营中,要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就必须推行现代科学管理。

(四)管理现代化是适应与促进“改革、开放”的需要。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企业逐步扩大了自主权,企业从单纯的“生产管理型”转变为“生产经营管理型”,企业成为相对独立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过去办工厂,国家让你生产多少台机器,你只要完成这个任务就行了,质量好一点就可以了,其它事都不用管,亏了由国家贴补,卖不出去由国家收购。企业对市场用不着调查、预测。对产品开发和技术储备不必去考虑,对销售服务也不去过问。现在以经营为中心,企业的发展方向、技术储备、经营品种、市场销售和技术服务等各项管理工作,必须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形势。这就要熟悉国家的政策、法规、计划,熟悉国家的宏观管理,还要对国内外市场进行调查和科学预测,做好信息收集和反馈工作,然后进行经营决策。否则,盲目生产,产品滞销,经营亏损,企业就可能停业倒闭。因此,企业必须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贯彻执行,我国的管理水平也必须相应提高。十余年来,引进了不少先进的技术设备,但一些项目经济效益低微,主要原因是管理不善。据报载,某一个联合企业引进四条生产线,原设计定员203人,考虑我国实情,编制扩大到1389人,其中工人1035人。可是一年以后,实际的职工总数为3097人,其中工人2252人,而且人数还在增加。这种人浮于事,低效率的管理怎能适应改革开放政策的要求呢!因此,可以作出这样的结论:不论是企业管理还是宏观控制必须为引进技术设备提供基础条件。

日本从50年代至70年代经济直线上升,在世界上是少有的,他们在50年代就觉察到:只引进先进技术设备,不改善和提高管理是不能充分发挥先进技术设备作用的。所以,他们采取了“引进技术与引进管理并重”的方针。

(五)实行管理现代化是当务之急。新中国建立后,特别近十余年来虽经努力,但我们的经济效益指标仍然比西方经济发达的国家相差较远,重要原因之一是管理落后。

我国工业产品成本构成中,原材料、辅助材料等消耗,一般占总成本的60~70%,比外国高1/4到1/3。如机械钢材利用率仅60%,国外可达80%。从能源利用率来说,日本为57%,美国为51%,西欧各国为40%以上,而我国仅为30%。我国如果能源利用率每年由30%提到40%,则可节约相当8000万吨的煤炭。

管理落后的原因;1.曾经有过一段较长的时期,过分地搞政治运动,阶级斗争扩大化,没有把主要注意力集中于经济建设事业上,长期受到“左”的思想干扰。有时又出现急躁情绪、急功近利思想,表现在重数量、轻质量,重速度、轻效益等方面。2.相当长的时期重视科学管理不够,在一些工作中有主观主义、命令主义和形式主义,不能老老实实地按客观规律办事;对待外国的管理经验采取“左”的态度,自我封闭;对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不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分配上“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小农经济意识,影响了人们劳动的积极性。3.法制不健全、制度不完善,“人治”大于“法治”。4.长时期经济管理体制缺乏活力,国家对企业统得过死,企业独立经营的自主权较小,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企业及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某些部门和企业组织结构不科学,臃肿、重叠,人浮于事。据报载,二家汽车制造厂共有职工6.4万人,一线只有1万多人,而二、三线人员占57%。许多企业机构乱升格,层次增多,管理人员过多。某市一个化工厂有职工3000余人,却实行从厂长、部长、处长到科长的四级管理。这种现象必然是管理效率低下,经济效益不好。5.管理人员素质不高。解放后较长的时间,许多部门和企业,外行处于领导地位,有的干部不自觉学习管理知识,反以大老粗自居。企业管理基础薄弱,据报载,1988年北京市对747家企业调查,原始记录较健全的占33%;物资计量、检验和颁发手续较健全的占23%;定额管理较健全的占13%。本来我国高级管理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不多,加之“左”的思想干扰,不尊重知识,不尊重人才,脑体收入倒挂,他们的作用不能有效地发挥出来。6.企业职工素质长期处于不理想的状况。据1991年8月14日《工人日报》的一项调查材料,唐山市车、电、钳三个工种比武巾,操作考试及格率分别为48%、27%、26%;理论考试及格率分别为4%、3%、○,其中理论考试最低成绩仅为4分,操作考试最低成绩为○分。我国职工初中以下文化水平占80%,技术人员平均不到3%,而日本在1975年新职工中,大学文化水平的占33.6%,成人中14.4%为大学毕业生。据某厂统计,相同工龄的4级工,初中水平工人比小学水平工人完成定额高26%;高中水平工人比初中水平工人高20~30%。某厂经过半年训练的青工,废品率为0.28%,而没经训练的青工废品率为0.43%。某厂推广新技术,使用数控车床加工零件,中专以上水平者,半年可掌握运用,而初中水平的工人则需两年。马克思主义认为,构成劳动力的诸因素中,人的体力和积极性的发挥都是有限的,只有智力才是无限的,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教育。

比较与借鉴

英国是世界上的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但在经济上逐渐落后于德国并远远被抛在美国之后,而日本从本世纪50年代开始,经济飞跃发展,大有后来居上的势头,究其原因,关键因素是英国的管理落后,日本有一整套适于国情的现代化管理方式。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孔茨和奥唐纳在他们经过长期研究的基础上,做出如下结论:“我们把管理看成是与经济发展有关的唯一最重要的社会活动。财力、物力和人力资源本身只不过是被动的因素。如果一个国家想要使经济增长和发展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就必须通过健全的、主动的管理工作,把这些资源有效地结合起来、协调起来。”

德国管理比英国先进。伦敦商业研究院的研究员密勒曾在她写的《英国或德国管理》一书中,激烈抨击了英国管理界的迂腐气息。通过对英国与前联邦德国管理的逐一比较,找出了如下八点不同之处:1.前者工人仅为挣钱才到企业去工作,而后者工人对自己的工作感兴趣,对公司尽心尽责;2,前者只重视销售与财务人员,而后者的工人、技术人员地位高;3.前者的工人专业训练水平比后者工人至少落后两、三年,后者工人比前者工人技术能力要强;4.前者企业只靠一整套繁琐、刻板的制度来管理,领导人威信较低,而后者企业领导人的管理艺术水平较高且灵活,并颇具威信,工人的劳动操作主要不靠规章制度,而是实行个人负责制;5.前者管理人员不愿意放下架子,与工人对立较尖锐,后者各级管理人员重视内部沟通,深知人事内情,因此与工人隔阂较小;6.英国企业管理虽面面俱到,但重点不突出,而德国企业内部突出生产管理,很少使用计划控制;7.英国企业劳资关系紧张,旷工现象严重,德国企业劳资关系较融洽,旷工率较低;8.英国企业的工作环境的整洁和舒适程度落后于德国,德国规定每星期五抽出一个半小时来洗刷机器。以上八方面集中反映在人的自觉性,因素、技术水平因素以及协调、合作的因素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日益强化程度。密勒最后指出:英国的管理必须迅速现代化,必须赶上时代的步伐。

英国管理落后于美国。美国戴尔在《管理:理论和实践》一书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英国为什么不能长期维持它在经济发展中的领先地位?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必须归因于它的经营管理人员”,他们中很多人“采取贵族态度对待企业管理,同工业革命早期阶段英国管理人员的行为形成了鲜明对照。失去了革新精神。”据英国统计学家艾利斯·帕克于本世纪初对美国和英国30个工种对比调查,得出的结论是:英国对“科学管理”的推广不如美国。即使使用大致相同的机器,美国工人的平均产量也要比英国高得多。英国自工业革命以来,虽然发明、制造了不少新机器和新工具,但在管理上却一直守旧、落后。日本管理界把英国这种保守、落后的管理戏称为“英国管理的贵族病”。因此,当代英国的管理专家福尔克大声惊呼:“随着技术的进步,管理已成为关系到英国生死存亡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