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新编实用管理学
4576500000037

第37章 物力、财力和技术管理(2)

2.设备的更新。就是用比较先进、比较经济的设备,去更换从技术上或经济上不宜继续使用的设备。陈旧的设备,所以不能和不宜继续使用,是因为其生产率低,不能保证产品质量,消耗能源材料多,维修频繁和维修费用高,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由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一些工业发达的国家都很重视设备的更新。我国的设备更新工作,应坚持自力更生、挖潜、革新、改造的方针。凡能自己制造、经济上又比较适宜的设备,原则上均应自己制造;同时,重视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在学习的基础上,由仿制到独创。设备更新必须讲究经济效益。为此,需要进行更新方案的比较,计算回收期,加强折旧基金的管理。在设备更新中替换下来的旧设备,还应注意利用。其主要办法是:降级使用、有偿转让,或将其拆卸,利用其主要零件,或进行改装等。

(第二节)对财力的有效管理

这里所讲的财力,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一个经济组织所实际掌握和支配的物质资料的价值表现。对财力的管理,实际上就是对货币资金的管理。做好财力的管理,是为了积累资金发展生产,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因此,要讲究生财之道、聚财之道、用财之道。

财力管理

(一)财力管理的组织体系

我国财力管理的组织体系是由三个层次、五个方面组成的。第一个层次是国家的财力管理,其中包括国家财政的管理和国家银行的管理;第二个层次是各个部门和各地区的财力管理;第三个层次是各个企业和其它经济组织的财务管理。财力管理的五个方面是:

1.国家财政。它是整个社会财力管理的中心和枢纽。它集中国民收入中的主要部分,通过国家预算等形式,有计划地为国民经济和社会文化、科学、教育、卫生、体育等事业的发展提供基金,并对全社会的财力活动进行监督。

2.国家银行及其所属的各专业或分行、支行。它们负责货币的发行和回笼,代理财政金库,集中管理整个社会的信贷活动,负责各经济单位之间的转帐结算和现金收付工作。

3.各部门的财力管理。在国家经济、财政、信贷等计划安排下,负责确定本部门财力的合理分配和使用。

4.各地区的财力管理。是在国家经济,财政信贷等计划的统一安排下,具体负责搞好本地区的财力管理工作,还要搞好预算外的地方机动财力的管理工作。

5.企业和其它各经济活动单位的财务。这是社会主义财力管理的基础,也是国家财力的来源。企业通过经济核算,不断提高资金的使用效果,为国家和社会不断创造出新的财力。

(二)财力的开发

财力开发有两层涵义:一是充分发挥现有生财能力,二是挖掘财源能力。财力开发的基本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增加生产开辟财源。一方面通过增加劳动总量来扩大生产规模,即通过新建或扩建的生产企业,使产品增加;另一方面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即不增加劳动总量的情况下,通过改善经营管理,革新技术,增加产量。只有增加生产,为社会不断提供剩余产品或盈利,才能使财力不断增加。

2.要在提高经济效益上下功夫。发展生产要以适于社会需要为目的,以尽可能地节约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提高盈利水平为前提。长期以来,我国的积累率一直比较高,基本建没投资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较大,管理基本建设投资,在财力管理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相同的投资所形成的固定资产的数量越多,质量越高,建设周转越短,则投资效益越好。开发财源,宽裕财力,必须依靠技术进步,推进技术发展。另外,从多方面努力,减少资金过多的占压,加速流动资金的周转,提高流动资金的利用效率。

3.大力抓好流通。流通是社会再生产的中间环节,是联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加速商品流通,可以使商品及时送到消费者手里,使商品的使用价值得到实现,并由此得以实现商品的价值,而且可以加速流动资金的周转,降低流通费用,提高企业和社会效益。

4.其它途经与措施。(1)充分开发我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向生产的深度、广度进军。(2)吸收、利用外资,引进我国建设所迫切需要的先进技术和装备,以加快建设步伐。(3)加快经济体制改革步伐,扩大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的自主权,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企业生产经营旺盛,经济效益好,自然会增加新的财源。

(三)财力的聚集

财力聚集就是如何把已经创造出来的财力合理地集中起来,以供使用。

1.财力聚集的基本内容。年度生产的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是财力集聚的对象。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可用“C+V+M”表示。

“C”是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是体现为流动资金的生产资料——原材料、燃料等的价值,必须随着产品的出售立即得补偿。它是由企业财务进行集聚的。其二是补偿固定资产磨损的折旧基金,是用于固定资产更新,维持企业简单再生产的需要的。对这部分资金,曾采取全部由国家聚集,统一安排使用的办法;后又实行全留给企业和主管部门聚集使用的办法。还采取过折中办法,集一部分,放一部分,折旧基金的50%随同利润一并上交国库,50%留给企业使用。

“V”是新创造的价值中用于支付职工的工资,是职工为自己的劳动创造的价值。当劳动者取得工资收入后,并不一下子全部花光,这可通过储蓄把钱存入国家银行,国家银行集聚起来的这部分资金可用于生产。

“M”是劳动者为社会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是国家财政集聚的主要对象。企业根据税法向国家缴纳流转税、附加税费及所得税后,剩余部分留归企业。企业依照《企业财务通则》规定对留利进行分配。

2.财力聚集的形式。(1)税收。这是国家财政聚财的重要手段。税收在聚财方面不仅具有强制性、无偿性以及取得收入的及时性和稳定性的特点,而且还具有广泛性和灵活性的特点。因此,要充分运用这种聚财的手段,大力搞好税收工作,以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2)银行通过各种储蓄活动和运用利息这一经济杠杆,把企业和城乡居民手中的闲散资金聚集起来,以供集中使用。(3)利用国家信用形式发行公债或国库券,也是通过国家财政渠道筹集资金的一种补充手段。

(四)财力的分配和使用

通过对有限的财力进行有计划的、合理的分配和使用,使财尽其用,用得其所,让聚集起来的财力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1.财力分配的层次和渠道。就一个年度讲,全年所生产的全部产品的货币表现,包括生产资料的补偿基金、工资基金和社会积累资金。其分配过程包括两层次:初次分配一般是由企业进行的,主要表现为支付工资和使用生产资料补偿基金;再次分配一般由财政和银行进行的,主要表现为各项财政支出和银行贷款。

2.财力分配和使用的原则。

(1)统筹兼顾,全面安排。在财力分配中,要从全局出发,对需要资金的各个部门、各个方面按照轻重缓急,进行统筹安排,既要避免不分主次,又要避免顾此失彼,达到分配比例适当,综合平衡。为此,要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1)积累和消费的关系;(2)积累性支出中重点与一般的关系;(3)积累性支出中用于内涵扩大再生产和外延扩大再生产的关系,也就是对原有企业更新改造来扩大再生产和靠新建企业来扩大再生产之间的关系;(4)积累支出中新增固定资产的基金和流动资金的关系。

(2)量力而行,留有余地。所谓量力而行的“力”,是指集聚的财力的数量,“行”是指分配的财力的数量不能超过集聚的财力的数量。超过了,就将出现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影响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和人民的生活。国民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矛盾会层出不穷,甚至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矛盾。为了保证国民经济的顺利发展,随时调整不平衡和应付意外发生的情况,国家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机动财力。为此,国家在财力分配上必须留有余地。

(3)精打细算,厉行节约。节约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条重要原则,要使劳动者辛勤劳动所创造的财力个个都用在刀刃上。要少花钱多办事。要加强资金管理,注重使用效果。在财力使用上注意以下几点:(1)加强对固定资产投资的管理,克服因投资渠道过多而产生的盲目性。(2)要对所有投资的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和对投资效果的综合分析。(3)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的程序来进行建设,不能盲目施工。(4)要在各级经济部门和企业中,从上到下建立健全资金使用的责任制度,把责任、权力、效果、利益四者正确地结合起来,坚决改变财力使用上“吃大锅饭”的状况。

资金的时间价值

(一)资金时间价值的含义

简单说来,资金的时间价值是指因放弃现在使用资金的机会,可以换取按放弃时间的长短计算的报酬。其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利息。假如一个人年初有1000元,不是把它放在自己的保险柜里,而是存入银行,年利息率10%,那么,年底的本利和应为:1000×(1+10%)=1100元;第二年再继续存,第二年年底本利和则为:1000x(1+10%)(上标2)=1210;以此类推,第三年底应为:1000×(1+10%)(上标3)=1331元;到了第50年年底则为:1000×(1+10%)(上标50)=117,390元;到了第100年年底,本利和就为:1000×(1+10%)(上标100)=13,780.630元。

上述说明,现今的1000元价值量不等于未来1000元的价值量,即高于未来1000元的价值量,而且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这个价值量相应的有规律的增加。又如,一个人年底才能拿到1000元,年利息率为10%,那么,这1000元则折现到年初的价值量应为1000×[1/(1+10%)]=909.10元,如果到第二年年底才能拿到1000元,那么,这1000元折成第一年年初的价值量为:1000×[1/(1+10%)(上标2)]=826.40元,第三年年底才能拿到1000元,如果折成第一年年初的价值量,则为:1000×[1/(1+10%)(上标3)]=751.30元。这些计算例子,从反面说明,将来的1000元价值量也不等于现在1000元的价值量,而且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这个价值量相应的有规律的减少。

总之,一定量资金的现实的值与未来的值是不等的。1993年1月1日的1元钱与5年之后1998年1月1日的1元钱,其值是不等。仍以10%利息率计算,1993年1月1目的1元钱到了1998年1月1日的1元钱,则为1993年1月1日现值:1×[1/(1+10%)(上标5)=0.6209元。

(二)计算资金时间价值的基本公式

由于资金筹措情况不同,如有一次投入,也有定期定量逐步投入,有一次偿还,也有分期偿还,等等,因此。随着投资、借贷、偿付等方式的不同。资金时间价值的具体计算方法和公式也有多种多样。

(三)资金时间价值的换算

由于各种复利系数说明用各种复利计算的1元钱的转换数值。因此,根据已知值、复利利率和时间年数的资料,把已知值乘上相应的各种复利系数,就可转换成各种要求的时间价值。货币时间价值的换算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现值P×复利终值系数(F/P,i,N)=将来值F

将来值F×复利现值系数(P/F,i,N)=现值P

年金A×年金终值系数(F/A,i,N)=将来值F

将来值F×基金年存系数(A/F,i,N)=年金(即每年积存额)

年金A×年金现值系数(P/A,i,N)=现值

现值P×投资回收系数(A/P,i,N)=年金(即每年回收额)

各复利系数之间的关系

根据上述复利系数的计算公式和符号,可以明显地看出复利系数之间存在着一种彼此互为倒数的关系:

(1)复利终值系数(F/P,i,N)=1/复利现值系数(P/F,i,N)

(2)基金年存系数(A/F,i,N)=1/年金终值系数(F/A,i,N)

(3)投资回收系数(A/P,i,N)=1/年金现值系数(P/A,i,N)

其它一些关系。并不能从系数符号中直接地看出来,但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在实际应用中,却很有用处,

(4)年金终值系数(F/A,i,N)=复利终值系数(F/P,i,N)×年金现值系数(P/A,i,N)

(5)复利终值系数(F/P,i,N)=年金终值系数(F/A,i,N)×投资回收系数(A/P,i,N)

(6)投资回收系数(A/P,i,N)=基金年存系数(A/F,i,N)+利率i

(四)重视资金的时间价值

资金的时间价值,实质上是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益问题。承认并重视资金时间价值,就是比较资金使用时间长短、周转快慢、使用及时或滞缓以及使用适当与否所带来的增值或贬值的程度。其意义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说明:

1.提高管理者决策的科学性

例如,如果现在开发1000万吨原油,可获利3亿元,假定在5年后开发1000万吨原油,可获利4.2亿元,年利率10%。对此进行决策,是现在开发?还是5年后开发?

如果不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很明显:

3亿<4.2亿,现在开发不如5年后开发。如果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

第5年底获得的4.2亿折成现值,则为:

4.2亿×(1+10%)(上标-5)=260,778,000元

3亿-260,778,000=39.222,000元

这样一计算,现在开发还是合算的。

2.有利于节约使用资金

例如,某商业企业库存收录机1000台,每台1000元,毛利率为10%,这批收录机为滞销商品,估计5年才能卖完,假定年利率10%,如果降价50元,而以950出售,可立即卖出。问5年陆续卖呢?还是降价立即卖出好呢?

如果不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

1000×1000>1000×950,即:100万>95万

如果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则:

5年中共卖掉1000台,而每年可卖掉1000/5=200台。

每年销售收入=1000×200=20万元

各年销售收入,折成现值:

20万×[(1+10%)(上标5)-1]/[10%(1+10%)(上标5)]=20万×3.7908=758,160元

95万>758,160,很明显,现时降低出售为好。

因这批收录机毛利率10%,则成本为:

1000×1000×(1—10%)=90万元

降价50元,立即卖出为95万元,

95万元-90万元=5万元(盈利)

如果5年陆续卖出,折成现值758,160元

758.160-90万=-141,840元(亏损)

结论:还是每台降价50无,立即卖出为好。